回到贞观当太子(校对)第14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47/528

  随着铁锅的温度慢慢升高,锅里的鲸鱼肉受热,很快就开始慢慢析出油脂。
  温度越来越高,油脂渗出的速度也就越来越快,一个青衣小厮站到锅边,将炼出的鲸鱼油装进身旁的油桶,另有一个小厮将榨干油脂的鲸鱼肉捞出扔到一边。
  两人配合默契,很快就打了满满一桶油,可是那如同小山一般的鲸鱼尸体根本就不见少。
  这个时候已经没有人再有心思去喝酒了,所有人的目光都看着那两个在炼油的小厮,想看看一头鲸鱼到底能炼出多少油。
  或许是嫌炼油的速度不够快,谢言对手下吩咐了一声,很快就有人又抬了两口铁锅上来。
  三口铁锅同时发力,用了足足一个多时辰,才算是将整条鲸鱼完全炼化。
  看到小厮将锅中最后一块油渣捞出,每个人都在心里松了口气。
  事前谁也没有想到,一只鲸鱼,居然足足炼制出了七十桶鲸油!
  看着众人露出惊讶的神色,谢言并不打算就这么放过他们。
  天海商号的账房们在一边统计一条鲸鱼到底能获得多少收益的时候,另一边新的炼油工作已经有条不紊的展开。
  ……
  三条鲸鱼处理完,还有上百条鲨鱼。
  等到将谢青此行所有的收获整理清楚,太阳已经落到了地平线以下,码头上早已经点起了火把。
  老账房捧着新鲜出炉的账簿来到众人面前,施了一礼之后说道:“族长,已经算出来了。”
  谢言神色平静:“说说吧,二郎这次出海到底收入多少?”
  “诺。”
  应了一声之后,老账房翻动手里的账簿,慢慢念了起来:“鲸鱼三头,炼油二百三十七桶,折钱三十七万六千五百,鱼皮三张,折钱三千四百,鱼骨十三石,折钱四千七百……”
  “鲨鱼六十七头,得肉三百石,折钱十六万三千,其余皮革筋骨,折钱……”
  “此番出海收益总共为六十一万三千七百钱。”
  听着老账房报出的一个又一个数字,众人已经惊讶地说不出话来了,谁也没有想到谢家这次居然能捞到这么大一笔横财。
  只花了不到半个月,就挣到了六十多万黄澄澄的小可爱。
  按着这个数据,一年十二个月,出海二十四趟,那可是足足上千万的财富。
  大家心里的第一个念头都是嫉妒,然后是兴奋,紧接着就是难以抑制的狂喜。
  他们都发现了这件事情背后蕴含的巨大商机。
  大海就放在那里,又没有上锁,他谢家能去得,自家为什么去不得?
  只要能组织起一只船队,岂不就可以每天躺在家里等着数钱了?
  这一瞬间,每个人的眸子都被代表财富的金光占满,在火光的映衬下闪烁着有些瘆人的光芒。
  ……
  对于众人会有什么反应,谢言和谢青早有预料。
  看着这些人跃跃欲试的模样,谢言咳嗽了一声说道:“海洋富饶,非我谢家能够独享,小子愿与诸公共同分享,不知各位意下如何?”
  众人一时间都有些听不懂谢言话里的意思,金陵阮家的族长阮籍仗着和谢家有几分交情,出声问道:“贤侄何出此言?”
  谢言微微一笑:“诸位也看到了,我谢家制造的这种捕鲸船,实在是出海远航最好的船只,诸位何不买上一些,如此便能纵横海疆,日进斗金。”
  众人一听就明白了,感情这位是打算卖船的。
  对于谢家这种新式船只,众人也很感兴趣,一听说他要卖船,便直接问道:“不知贤侄这捕鲸船打算作价几何?”
  谢言伸出两根手指:“二百万钱一艘。”
  不少人用看傻子的目光看着谢言:“两百万钱一艘船,他怎么不直接去抢!?”
  如今大唐和这捕鲸船差不多大小的船只,造价基本上就在四五十万钱左右,众人除非是脑子被驴踢了,否则谁愿意多花数倍的价钱去买他的船。
第220章
:幕后黑手太子殿下
  作为一个合格的商人,谢言自然知道自己报出的这个价格比市面上高出多少,不过他敢这么说,当然是有恃无恐。
  微微一笑之后,谢言神色平静地看着众人说道:“诸公也看见了,鲸鱼体型如此庞大,想要捕杀,非万料以上的大船不可。如今我大唐能造万料大船的作坊本就不多,其中大半还掌握在朝廷手里,非是我等百姓能够染指。”
  “诸位想要造船,只能从头开始准备。一番耽搁下来,少说也要三四年的光景,诸位难道愿意站在岸上看着他人纵横海上?”
  听到谢言这么说,众人一时都沉默下来,每个人都警惕地看着身边坐着的竞争对手,同时在心里打定主意,只等此间事了,就马上和谢家商量购买捕鲸船的事。
  两百万钱虽然很多,可是想要抢在其他人前面出海,在捕鲸这件事上占得先机,这个亏无论如何也只能硬着头皮吃下去。
  看着众人闪烁不定的目光,谢言心里一点也不着急,他虽然不知道什么叫卖方市场,不过却知道眼下能拿出捕鲸船的人只有他自己,这些人但凡想要出海,就只能选择和他交易。
  ……
  扬州码头的酒宴一直持续到半夜才算结束,因为刺史衙门提前做出了布置,所以也没人来找他们的麻烦。
  第二天一早,谢家捕鲸大获丰收的消息就像插了翅膀一样沿着官道和运河向北方传播。
  流言这种东西向来都是越传越邪乎,本来谢家这次出动了十几条船,收益六十多万,可是传到长安的时候,已经变成了仅仅出动三五条船,就收获了二百多万的利润。
  刚开始还有些「理智」的人对这种说法嗤之以鼻,可是当天海商号的商队运载着一车又一车的鲸油、鲸骨、鲸皮进入长安之后,所有人都没办法再保持冷静。
  整个关中商界几乎全员出动,想要从中分一杯羹。
  长安地面沸沸扬扬的时候,官老爷们倒是淡定的很,大唐律法严令官员不得经商,一旦查出,最轻的处罚也是革职抄家,所以虽然很多人心痒难耐,却没有哪个敢在面子上表现出来。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某些「有心人」上书天子,言明如今大唐的律法只管陆上的贸易,却不管海上贸易,这是很不合理的。
  现如今有人靠着捕鲸一次就入账数百万,却连基本的租税都不用交,简直丧心病狂,希望朝廷能够制定一部法律,向这些人征税。
  刚开始大家都以为这是哪个跟太子不对付的人在给东宫穿小鞋,可是随着事情的发展,这些人看出了一些门道。
  面对那些上书的臣子,李二陛下没有经过廷议就直接给出了答复:“海洋广袤无边,无所治焉,海中诸物皆乃上帝赐予中国之嘉惠,便民自取。”
  这番话的意思翻译过来就是:海洋实在太大了,朕管不过来,索性就不管了。海里的东西都是老天赐给大唐百姓的,谁有本事谁就去拿,大唐的律法只管陆地,不管海洋。
  ……
  消息传出,很多人的心思都随之活泛起来。
  陛下说大唐的法律不适用于海上,这是不是就意味着当官的也可以去海上捞钱?
  太子暗地里搞了个天海商号,这些年赚得盆满钵满,早就有人羡慕嫉妒恨了,眼下看到自己也有机会经商捞钱,这些人哪里还忍得住。
  立马就有几个胆子大的人买了几艘小破船扬言要出海捕鱼。
  很显然,这些人不过是用这种方式在试探皇帝的反应,看看皇帝是不是真的不管。
  御史台的人很贴心的送上一记助攻,这些人的船还没下水,弹劾的奏疏就已经送进了太极宫。
  在百官「殷切」期盼的目光中,李二陛下将这些奏疏全都留中不发。
  这种反应在百官看来无疑代表着皇帝默许了大家的举动,放心下来的百官或者单干、或者组团,热情高涨的加入了捞钱大军。
  之后几天,将作大匠阎立德和少府令杨毅成了整个长安最受欢迎的人,每天都有无数人提着礼物上门找他们帮忙,希望将作监和少府能够给个面子,替自己造几艘能够出海捕鲸的大船。
  对于这些同僚的请求,二人来者不拒,短短几天功夫,两个衙门名下造船厂的建造任务就已经排到了三年以后,这让那些原本干一个月就能休息一年的船工们痛并快乐着。
  ……
  东宫,右春坊。
  看着手里的奏报,李承乾脸上露出一切尽在掌握的笑容。
  局势之所以会变成今天这个样子,一直都是他在背后操控。
  如今上到六部堂官、开国勋臣,下到贩夫走卒、寻常百姓,都已经被他裹挟上了开发海洋这条巨轮,海洋捕捞业的兴盛已经指日可待。
  海洋捕捞业兴旺发达,造船业就会因此受益,造出更适合海洋航行的船只。
  而鱼龙混杂的局面也一定会在不久的将来促进大唐水师的发展进步。
  有了合适的船只和兵员,大唐的水师就可以从只能在内河巡航的水警,演变成真正的海军。
  到那时候,很多以前没办法去的地方对于大唐来说就不再是什么问题了。
  老挝、越南、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
  一个又一个名字跃入李承乾的脑海。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47/52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