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贞观当太子(校对)第14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43/528

  最后逼得李承乾没办法,只好把他「发配」到这里来做迎亲使。
  这一路上,薛仁贵也想通了,他的性格根本就做不好一个护卫,他准备回到长安之后就去向李二陛下请旨外放,去做一个边关守将。
  一来是因为战场才是他这种人适合待的地方,二来也是想用这种自我放逐的方式为自己赎罪。
  ……
  翌日,申时三刻(下午四点四十五左右),长安城并没有像往常那样逐渐安定下来。
  所有人都三三两两的聚在一起,时不时地用眼睛朝长安南门打量。
  这个时候,不知是谁喊了一声:“吐蕃公主的陪嫁队伍到渭桥了!”
  话音未落,一时间群情激奋,人群如同潮水一般,呼啦啦地卷向长安南门。
  这突如其来的变化吓坏了维持长安秩序的长安令衙役和南衙官兵,连忙敲锣打鼓的召唤人马过来维持秩序。
  尽管很快就有数千士卒加入了进来,可是在数量十数倍于他们的百姓面前,这些人根本翻不起丝毫风浪。
  任凭他们怎么疏散人群,渭桥附近依旧是人山人海。
  放眼望去,整个渭河沿岸被堵的水泄不通,密密麻麻的全都是人。
  好奇心强烈的百姓眼见没有了落脚之地,干脆爬上屋顶,爬上树木,甚至有的人直接冲上了渭桥,打算第一时间目睹吐蕃公主的芳容。
  屹立千年不倒的渭桥都在拥挤的人群面前变得摇摇欲坠,似乎随时都有可能坍塌。
  ……
  在众人望眼欲穿的期盼中,渭河对岸的官道上激起一阵烟尘。
  甲胄鲜明的东宫卫率先行现身,之后是一辆用金银宝石装饰的豪华马车紧随其后,再之后就是一群穿着「邋里邋遢」的吐蕃骑兵护卫着数十辆装载着和亲礼物的马车走入视野。
  “啧啧,这些吐蕃人居然如此不堪,难怪靖王仅率两万大军就能一鼓而下,实在是非战之罪呀……”
  人群中有人这么调侃道,言语间颇有一种「我上我也行」的感觉。
  对于这人的说法,围观的百姓并没有反驳,反而有不少人出言附和。
  实在是众人面前这些吐蕃人太过不堪。
  同样都是在岸边待命,东宫卫率们队列整齐,秩序井然,吐蕃骑兵们则懒懒散散,站的七扭八歪。
  用一个比喻来说,大唐军队就是一个渊渟岳峙,气势凛然的绝世高手,吐蕃则是一个刚学了几天三脚猫功夫的乡下闲汉。
  两者间的高下一眼就能看出。
第214章
:捕鲸船
  等刘洎来到迎亲队伍面前,薛仁贵翻身下马,走到马车前屈膝跪倒:“公主,太常奉旨传诏,臣礼(薛仁贵名礼,字仁贵)恭请公主下车。”
  “妾身卓氏恭奉天可汗皇帝陛下诏书。”
  随着一声语调有些怪异的应答,身穿华服的恰果苏巴公主在侍女的搀扶下走出马车,跪伏于地。
  看到有人从马车上下来,渭河边围观的百姓顿时鼓噪起来,不过很可惜,他们离得太远,根本就看不清公主的长相。
  ……
  太常刘洎捧着李二陛下的圣旨缓步上前,抑扬顿挫的念了起来:“门下:今有吐蕃公主远嫁而来,结两国之好,修天下之平,臣中书令彦博、太史令仁均等谨奉陛下诏卜以龟筮,得地山之兆。”
  “有司奏议,当以公主卓氏为太子侧妃,主永延殿,训彰图史,誉流邦国。陛下制曰:可。贞观十年十二月乙卯(二十二)。”
  卓婉儿用刚学会的大唐礼仪拜道:“妾身卓氏,谨奉诏。”
  说完便恭恭敬敬地接过刘洎递过来的天子诏书。
  接了诏书之后,卓婉儿就等于已经是李承乾的太子侧妃,刘洎不敢怠慢,躬身拜道:“臣太常洎,恭请公主入城。”
  卓婉儿轻施一礼,在侍女的搀扶下再次回到马车之中坐定。
  刘洎转身来到薛仁贵身边,翻身上了一匹马,和薛仁贵并辔而行。
  庞大的迎亲队伍次第通过渭桥,木制的桥身发出不堪重负的「吱呀」声,听的人一阵牙酸。
  面对真刀真枪的迎亲队伍,围观的百姓也不敢再放肆,拥挤着朝两边退去,让出一条路来给他们通过。
  禄东赞领衔的吐蕃使团早已等在了城门口,等到车队驶过渭桥,这些人一一上前拜见自家公主,隔着车帘聊了几句之后退到一边。
  等到车队进入长安,负责送亲的吐蕃亲王米桑波布带着几个随从,跟随禄东赞一起去太极宫拜见李二陛下,至于恰果苏巴公主,则由东宫卫率护送着住进了朝廷专门划拨给她的一座别苑。
  接下来的一个多月时间里,太常寺、光禄寺、鸿胪寺、宗正寺等数个衙门的官吏会轮流上门,教授她作为太子妃嫔必须要掌握的一些知识和礼仪。
  ……
  整个长安因为吐蕃公主的到来热闹了好几天,无数百姓都想趁着这个机会好好看看吐蕃公主的模样。
  只可惜他们的想法早已被朝廷料到,别苑附近十二个时辰都有甲兵齐全的卫士巡逻。
  别说这些普通百姓,就算是文武官员、皇亲国戚,也别想在大婚之前见到公主长什么模样。
  ……
  时光流转,没过几天就到了贞观十一年的正月初一。
  长安城举行盛大元日朝会的同时,远隔数千里之外的江南地区,江南道杭州治所钱塘县。
  宽阔的钱塘码头昨夜就被清理一空,一大早,谢家家主谢言就和钱塘知县韩璞一、杭州刺史王锡修一同来到钱塘码头。
  看着身边两个大腹便便的官老爷,谢言心里有些暗爽。
  放在两年前,谁能想到无奈之下的投诚之举,居然成了谢家一举腾飞的关键。
  这两年来,在天海商号的资源扶持下,谢家的海贸生意比以往扩大了数倍,不仅将之前的损失弥补回来,还盈余了不少。
  同时,谢家在江南官场也有了一定的地位,钱塘知县和杭州刺史能现在这里就是铁证。
  【只要这次的事情能办成,别说是知县、刺史,就连新上任的江南道节度使赵清如,也要对我谢家客气几分。】
  谢言的眼中闪过一道名为「野心」的光芒,转身貌似好心的对两位官老爷说道:“二位明府,舍弟还不知什么时候能到,江风阴寒,二位不妨先行回府,在下将这码头上的事料理完,再去二位府上请罪。”
  韩璞一和王锡修神色都是一动,暗道:“好你个谢伯魁,居然想独吞功劳,贪心鬼鬼,狼吃腿腿,也不怕撑坏了肚子!”
  腹诽了几句之后,王锡修神色平静地说道:“有劳谢家主关心,本官虽是文臣,却也不是那种弱不禁风之辈,些许凉风,不算什么大事。”
  “谢家此番替太子殿下做事,本官身为地方父母,自当来照看一二,否则若是出了什么差错,可不是你我担待得起的。”
  王锡修这话表面说的漂亮,暗地里却是在警告谢言:“你谢家不过是太子的一条狗,惹毛了本官,有你好果子吃。大不了日后替太子再找一条狗就是了,这天下难道还会缺几个商人不成?”
  被王锡修一番挤兑,谢言的脸上看不出丝毫异样,笑着说道:“王明府忠心王事,在下心中感佩。”
  见谢言有意服软,王锡修也就不再多说什么。
  ……
  三人又等了片刻,远方天际日头渐渐升起,金色的阳光洒在江面上,将江水映成了一条金河。
  河道上游,一连十几艘崭新的舰船劈波斩浪,朝着码头的方向疾驰而来。
  这些舰船和如今大唐使用的各式船只都不一样,构造上吸收了许多安息和大食国船只的优点,船身变得比以前细长,吃水变得更深。
  每艘船上竖着三面巨帆,借着风力行驶,比之前的趸船快了足足将近一倍多。
  每艘船的船舷两侧都架设了十几架弩机,船头更是直接装上了只有高城大邑才能用得着的床子弩,阳光映照下,隔着老远就能看见那儿臂粗细的弩矢尖端闪烁的寒光。
  谢言站在一边,不无自豪地对王锡修二人说道:“二位明府,这便是我谢家船厂最新研制出来的捕鲸船,二位明府以为如何?”
  王锡修和韩璞一同时咽了咽口水。
  二人的心里升起同一个念头:“这么厉害的舰船,别说是鲸鱼,就是那传说中的鲲鹏,只怕也能试上一试吧?”
第215章
:意料之外的同行者
  宽阔的江面上,谢青意气风发地站在船头,任由冰冷的江风吹拂起他身上披着的深灰色斗篷。
  过去的两年可以说是谢青二十多年人生中最快活的一段时间,在这两年里,他跟着商队走遍了东西两洋,向东到过新罗、百济,向西见识过大食、安息。
  经历的增长让他整个人的气质都发生了改变,原先那个做事犹豫不决,容易被人左右的谢青已经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前所未有的自信和果决。
  深深吸了一口气之后,谢青转过头大声对手下吩咐道:“钱塘县到了,靠岸!”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43/52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