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孽子(校对)第82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29/2214


东北的黑土地,这个年代几乎完全处于未开发的状态。
虽然大唐如今不缺土地,但是对于肥沃的良田,其实不管是哪个朝代,都是紧缺的。
特别是关中地区,几百年来都是中原王朝的政治经济中心,土地的肥力下降的很快。
如今大唐的人口增长速度非常快,不需要二十年,关中地区就将变得拥挤。
适当的把一部分的关中人口迁移到辽东去,是一个完全可行的方法。
毕竟辽东最大的麻烦——寒冷,已经有了棉袄和蜂窝煤,基本可以解决了。
“楚王殿下的意思是通过府兵和俘虏把辽东开发出来,然后吸引关中勋贵百姓前往辽东购买良田,朝廷通过赋税和出售土地获得收益?”
房玄龄的脑子转的很快,立马就抓住了李宽话里的意思。
“差不多是这个意思!其实辽东不仅有良田,还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不管是铁矿还是煤矿,亦或是金矿,都能辽东找到。再加上辽东多河流与平原,不管是走水路运输,还是修建水泥路,都很方便。”
“楚王殿下,辽东要是有你说的这么好,高句丽人为何就没有发现?”
长孙无忌发现大家讨论的话题都被李宽给带偏了,鼻子都要气歪了。
“对啊。如果辽东这么好,这么富饶,那么岂不是意味着高句丽人的实力比我们了解的还要强大?我们要是没有做好充分准备就出征,岂不是容易遭遇损失?这一次父皇御驾亲征,可是不容许有任何意外的。”
李泰总算是发现了契机,连忙再次跳出来表示不着急出征。
“呵呵!赵国公,魏王殿下,高句丽是一个半农半牧的国家,虽然依靠当初隋朝战败留下的几十万匠人,国内的工艺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他们的体制,注定了不会重视辽东的开发。再说了,他们就是想要开发,也得有那个实力才行。
但是我大唐不一样,百姓对土地的追求,是任何一个国家都比不上的;只要大家知道辽东有无数的良田,朝廷还是免费提供,愿意去开发的人会有大把;毕竟辽东跟岭南不一样,只要解决了御寒的问题,那里就没有什么值得恐惧的。”
李宽这话,让长孙无忌和李泰不知道反驳。
但是就这样让李宽主导着今天的讨论,他们又不甘心。
这明明是跑题了嘛。
居然没有人管一管?
第730章
水陆并进
“宽儿,辽东当真有那么好?”
李世民没有理会李宽与长孙无忌等人的唇枪舌战,直接问了自己最关心的问题。
征服高句丽,这可不是他今天心血来潮的想法。
从灭掉东突厥开始,他就有了这个念头。
之前,这个念头更多的是因为要证明自己领导下的大唐,是一个比隋朝更加强大的国度,自己是一个比隋炀帝更加伟大的帝王。
但是,他也知道吸取隋朝的教训,没有敢轻易开启战端,这才忍了这么多年。
如今听李宽这么一说,打高句丽不仅不是劳民伤财的事情,反而能够挣钱,能够让大唐多一个繁华的辽东道,那个意义就完全不同了。
“陛下,只要把辽东建设好了,大唐就多了一个巨大的粮仓;说不准十几年以后,单单辽东一地的粮食产量,就能满足整个大唐的口粮需求。而辽东的稳定与繁荣,将间接的让河北道和河东道变得更加稳定和繁华,进而加强大唐对北方草原的控制,为边疆的稳定做出意外的贡献。”
李宽这话虽然没有什么根据,但是李世民还是能够理解的。
如今的河北道北部,可谓是民生调蔽,完全没有办法跟关中相比。
究其原因,那里是大唐的边疆。
历朝历代,就没有哪个朝代的边疆是很繁华的。
但是,一旦广阔的辽东成为大唐的一个道,那么河北道北部,以幽州为中心的方圆几百里,都将变得更加稳固。
再考虑到朝廷如今在朔州附近推广棉花种植,到时候大唐对草原的控制力度,必然会有一个巨大的提升。
而却,辽东道的开发,如果真的能够解决粮食问题的话,那么进一步扩大棉花种植,也就变成一件不再需要担心的事情了。
要知道,之前为了避免棉花占用良田,朝廷可是只允许在河东道北部的区域种植棉花的。
今后,整个河东道和河北道,只要气候环境适合,都可以用来种植棉花。
正好这些棉花的产出,可以提供给辽东道的百姓,解决他们的御寒问题。
李世民越想越兴奋,恨不得明天就出征!
“陛下,这些都只是楚王殿下的推测而已,为了这些虚无缥缈的推测,贸然做出决定,风险实在是太大了。”
长孙无忌已经看出来李世民是完全心动了,但是还想着做最后的努力。
“无忌,是不是虚无缥缈的推测,你一起跟着朕走一趟辽东就知道了!玄龄,你留在长安城,辅助太子。懋功,朕任命你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从左右武卫里头抽调一万精锐,先行出发;
进达,你带着军事学院里头学员们,即刻前往幽州,征集三千府兵,组建一支由军事学院学员领导的学院军,让大家看看你们的学习成果;宽儿,大唐最懂海战的就是市舶都督府下属的市舶水师和东海渔业的护卫们了,这一次,朕任命你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率领登州、冀州等地府兵一万府兵,以及市舶水师和登州水师的将士,在一月后开始攻打高句丽……”
李世民的魄力还是非常不一般,很快就决定采纳李宽的意见,快速出兵,水陆并进,打高句丽一个措手不及,然后将辽东彻底的纳入大唐的治下。
……
李世民要御驾亲征!
这个消息是瞒不住的!
只不过是一两天的时间,长安城的百姓们就知道这个消息了。
虽然大家都想象大唐是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但是有隋朝的三次失败在前面,还是有不少人对这次出征充满了担忧的。
特别是一些消息灵通的人士,知道这一次的出征将士人数居然还不到十万,胜利的信心立马就下降了好几成。
“国虽强,好战必亡!那个李宽,如此怂恿陛下御驾亲征,简直该杀!”
国子监中,孔颖达了解清楚这次出征高句丽的情况之后,忍不住骂道。
“陛下这一次确实有点托大了。只带这么一些兵马去辽东,虽然不至于败给高句丽,但是高句丽的城池都是依山傍水而建,经受过隋朝大军进攻的考验,哪有那么容易拿下?到时候人家只要来一个坚壁清野,我大唐就会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司马才章显然也跟孔颖达一样,对这场战事不是很看好。
至于李宽描绘的那种蓝图,他更是不信了。
“陛下就是太想打败高句丽了,可是欲速则不达啊。”
房间里就孔颖达和司马才章两个人,所以彼此说话也没有那么都顾忌。
……
“王爷,炼铁作坊已经紧急的调整了生产安排,今后一个月将会生产一批强弩以及箭矢,一定满足大军作战的需求。”
王富贵难得的一脸严肃,站在李宽面前汇报着几家作坊生产安排的情况。
一般情况下,只有将作监下属的作坊允许生产弩箭,但是李宽如今作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随口跟李世民提了一嘴,就允许楚王府下属的各个作坊根据需要转产军用物资。
甚至为了最快的生产出弩箭,李宽奢侈的让作坊里生产全精钢的弩箭。
这么一来,虽然生产成本飙涨,但是生产效率也是一样的暴增。
配合建议的水里压力机,一批批弩箭快速的被生产出来。
这一次出征,李宽准备完全依靠装备优势,让高句丽大军见识一下什么叫做非对称作战。
“让将作监那边多准备一些火油弹,到时候哪个城池的守将想要宅在里面当乌龟,本王就将他们给烤了!”
楚王府情报调查局在高句丽已经活动了差不多十年,李宽对于高句丽的了解,比一般人要深入很多。
对于这一次的出征,他根本就没有太大的担心。
胜利是必然的,无非就是要看看胜利的规模有多大。
历史上,李世民的第一次出征虽然算是获胜了,但是并没有彻底拿下高句丽,在冬天来临之后就班师回朝了。
这一次,大唐的水师力量完全不一样,又有李宽来指挥水路的进攻,渊盖苏文估计都还忙着安稳国内各方势力,就要开始被围殴了。
第731章
临别
“王爷,就让我跟你一起去登州吧!”
眼看着李宽明天就要启程了,楚王府中的气氛也变得有点压抑。
虽然李宽被任命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这算是一个位高权重的位置,大家应该高兴才对。
但是,带兵打仗,终归是有危险,大家自然也会担心。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29/221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