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孽子(校对)第159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591/2214


“函馆岛那边地处北边,一年四季都比较寒冷。到了冬天,积雪更是比人还要厚,大唐喜欢就拿去吧。
我倒是觉得大唐发展函馆港,对我们倭国来说,其实是有好处的。
一旦从倭国出发去北美洲的航线顺利开拓,那么对我们倭国来说,也是一个重大的机遇。”
无奈的接受事实的伊藤浩之,发现换一个角度看问题,似乎心情会好很多。
“话是这么说,但是大唐如今占据了我们主要的港口,以后哪天如果我们想要摆脱大唐的控制,那可就很难了。”
久保田七郎这些人,现在在倭国显然是越来越没有市场了。
抱着大唐的大腿,有肉吃,有粥喝。
而跟大唐作对的话,死路一条。
只要是正常人,都知道要怎么选择。
小国,是没有什么话语权的。
你看看后世北欧那些国家,虽然个个都是所谓的发达国家。
但是放在国际事务上面,哪有他们说话的份?
阿三的话语权,都要比他们大许多。
“奈良城的勋贵子弟,现在都在长安城上学,估计以后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来到大唐上学。
你指望着这些接受了大唐教育的人回去反对大唐,是不大现实的。
久保田,我知道你的想法,我的初心也一样没有变化。
但是通过寮人叛乱这么一个简单的事情,我已经意识到现在的大唐,只能合作,不能对抗。
准备向奈良城写一封书信,好好的把我多大唐的了解进行整理。
我建议整个倭国,全面学习大唐,全面模仿大唐,成为大唐的模范属国,争取从大唐朝廷那边获得一些利益。”
这人的态度一旦发生转变,往往变化幅度之大,会超出人的想象。
伴随着伊藤浩之的态度变化,意味着倭国内部原本的守旧党,也开始彻底的倒向了大唐。
倭国内部,一场新的社会变革,将正式拉开帷幕。
……
“东家,这一次捕捞上来的全部都是蓝鳍金枪鱼,运回函馆港口,肯定能够卖一个好价钱。”
在一艘渔船上面,陈坚满脸喜悦的将甲板上的鱼获搬到船舱之中。
他跟东家何余生才合作了一年,之前差点就要坚持不下去了。
好在何余生在难波津的时候,听到函馆那边传来的小道消息,很果断的就准备北上捕鱼。
结果,何余生发现这是自己今年做出的最明智的选择。
“这函馆渔场的鱼群之丰富,比登州那边可真是强的太多了。
虽说不是每次出来都能碰到鱼群,但是隔三差五就可以享受到那种被鱼群包围的感觉,实在是太不容易了。”
凉嗖嗖的海风吹在何余生的脸上,他却是毫不在乎。
如今的长安城,还被秋老虎给笼罩着。
但是函馆这里,却是已经开始进入了冬天模式了。
虽然还没有下雪,但是气温已经是个位数了。
“是的!不说那个随处可见的巨蟹,就是这些适合生吃的蓝鳍金枪鱼,就比我以前看过的所有金枪鱼都要多。
等到天气再冷一点,制冰的成本就已经完全可以省下来了,直接从水池里面切割出冰块,用来给金枪鱼做保鲜。
这么一条两百斤的金枪鱼,在长安城至少可以卖出几十贯,甚至上百贯钱呢。”
看着甲板上的一只只蓝鳍金枪鱼,陈坚就像是看着一堆堆银币。
哪怕是在登州这些捕鱼盛行的沿海州县,蓝鳍金枪鱼的价格也都是不便宜的。
当然,也远远没有后世那么夸张。
毕竟,这年头的渔业资源还是非常丰富的。
像是陈坚他们这一次碰到的蓝鳍金枪鱼鱼群,要是能够全部捕捉上来,少说是几十船的收获。
“今天也算是一个意外了。来到函馆港这里也已经差不多一个月了,之前的收获虽然也不错,但是捕捉的大部分都是青鱼。
像是金枪鱼这样价值比较高的海鱼,这是第一次整船整船的抓上来。”
何余生也是满脸堆笑的指挥着船员们收网,准备回港。
这种收获如此丰富的日子,只要每个月有那么几次,日子可就完全不一样了。
不用等到明年,他就可以去订购另外一艘渔船了。
“东家,我觉得函馆港口外面的海域,渔业资源比我们想象的要丰富很多。伴随着消息的传开,来这里捕鱼的渔船肯定会越来越多。
不过,相应的,在函馆港修建加工作坊的商家,应该也会越来越多。
我们完全可以把这里当成是以后的大本营,好好的经营一番。
如今函馆港码头正在修建,附近的土地非常便宜。
如果我们借着这个机会,修建属于我们自己的仓库和加工作坊的话,哪怕是以后有更多的渔船过来,也不用担心会受到多大的影响。”
陈坚自然是希望自己的东家能够发展的顺利一点,把规模做大一点。
到时候他这个元老,日子肯定也会好过很多。
“嗯,你这个提议不错,等这一船的金枪鱼运回去卖出去之后,我就用这比钱先买一块地。
哪怕是什么都不用做,单单这些地块,我就觉得会慢慢的升值。”
何余生只不过是略微思索了一会,就同意了陈坚的提议。
……
“朱教谕,这函馆港的,到了冬天的时候,不会结冰吧?”
在函馆码头修建工地上,兰乔生感受着海风吹拂,面上有点担忧。
这里的渔业资源太丰富了,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函馆港的人口已经从两千来人变成了一万多人。
这里已经有了兴旺发达的迹象。
一旦等到李耿带领的探险船队从美洲返回,那么作为一个重要中转港口的函馆港,前途就更加广大了。
作为函馆港的负责人,兰乔生自然是希望这座港口能够快速发展。
这么一来,他这个原本只是负责千把号人的管事,就有望成为函馆港的都督。
那个权力和地位,是完全不一样的。
“这段时间,我一直在监测函馆港口的水温以及气温变化。从天气的变化来说,这里的情况跟辽东道的情况还是相对比较接近的,但是水汽会更加充分,意味着到了冬天的时候,下雪的时间会多很多。
正常情况下,在这种地方,港口在冬天结冰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
但是函馆港外面海域的水温,很是特别,明显要比我推测的要高十来度左右。
如果这个趋势能够一直维持下去,那么函馆港在冬天,也应该不会结冰,船只能够正常出航。”
朱铜跟着李耿他们来到了函馆港之后,就留在这里修建了一座小规模的气象观测站。
有着朱铜亲自带领,气象观测站的进展自然非常的顺利。
“比想象的要高十来度?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虽然兰乔生对于朱铜说的话,很是开心。
不过他心中的疑问,却还是存在。
“这估计就是函馆港口外面的渔业资源非常丰富的一个重要原因。根据我的初步观测,太平洋的海水,在函馆港口外面的海域,似乎都是从南向北流动,将南边更加高温的海水带到了北方。
至于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我还在研究。”
朱铜不愧是观狮山书院气象观测站的奠基人,对于气象变化方面,有着非常高深的研究。
像是暖流这种东西,他居然也已经找到了蛛丝马迹。
作为后世的北海道渔场,这里可是世界上四大渔场之一。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591/221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