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合伙人(校对)第22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25/812

  正史中,也确实如此,偌大的京师,勋贵那么多,除少数几个尽节外,绝大多数迅速的遗忘了大明,选择了变节,没有一点骨气。
  已经对正史烂熟于心的崇祯,岂能对这些人抱有任何幻想?
  在他的命令下,锦衣卫和关宁军再次行动起来,冲进了一个个勋贵恢宏的府宅中,逮人,抄家。
  若遇反抗,直接屠戮,不会有丝毫手软。
  至于他们的罪名,还用罗列吗?不要太多,京营占役、虚冒,打压异己、贪赃枉法、欺压百姓等等,一箩筐都装不完。
  “好,好,抓得好啊。”
  “这些人在京师作威作福,无恶不作,早该抓了。”
  百姓们无不拍手称快,可见对勋贵集团的痛恨,这些人占着那么多资源,能臣没见到,纨绔倒是一大把。
  平日作恶多端,欺压百姓,大家都是敢怒不敢言,今天却是可以放声欢呼了。
  崇祯没有留手,也没有看在这些人先祖的面子上,直接一网打尽。
  因为他想得很明白,可以说大明是因为沈浪的到来,在沈浪的鼎力帮助下,才从亡国的边缘慢慢的站起来,获得了新生。
  既然大明都获得了新生,那么这些已经被时代淘汰的勋贵还留着干什么?
  太祖起兵时,手底下也没有勋贵。
  我崇祯定要中兴大明,在这个过程中,能够陪我崇祯建功立业、重开天地者,再造勋贵。
  当然,他也没有将这些人全部斩尽杀绝,多多少少还是留了一点点情面,除了几个被处死的之外,其余大多是贬为庶民并流放。
  被处死的,首当其冲的就是成国公朱纯臣,崇祯早已对他是恨之入骨。
  先不说他的累累罪行,光是正史中,在大明灭亡的前一刻,他崇祯带着人冲到这厮守卫的朝阳门,这厮却是视而不见,成为他崇祯的掘墓人之一。
  同是姓朱,而且成国公府深受皇恩几百年,最终如此对他崇祯,这和叛国又有何异?
  不杀此贼,难泄他崇祯心头之恨。
  朱纯臣到死也不知道,自己居然是因为正史中,而现在根本不可能发生的一件事情丢了脑袋。
  当然,有相同遭遇的人不止他一个,崇祯连国丈都没有放过,不过他还是事先和周皇后商量了一下,不处死,但是家财要全部没收,送回老家安享晚年吧。
  而这次,周皇后没有多作劝说,反而直接赞同。
  她之所以能够对老父亲痛下恨心,最根本原因还是身为一个母亲的身份。
  自己父亲何种品性,周皇后深知,也给予了足够的包容,但有一点她无法容忍。
  正史中,父亲为了活命,居然将他的外孙,自己的儿子朱慈烺交给了入主中原的满清。
  甚至按照多尔衮的指示,直接指认这是假太子,最终导致儿子被杀。
  可以说,这是周皇后最大的逆鳞,哪怕是亲生父亲也不能原谅。
  虽然这种事情不会再发生,但已经成了她心中的一根刺,所以她不会原谅。
  何况自己丈夫并未要父亲性命,只是夺了他惜之如命的家财。
  可笑的是,正史中,父亲为了保住家财,甚至眼睁睁的看着母亲、哥哥和嫂嫂被杀,都死不交出,天下间居然有这样的父亲。
  所以,周皇后已经对其父已经完全死心,不再抱有任何希望。
  送回老家,眼不见为尽,此生的父女情分也到此为止了,顶多他百年之后送他最后一程。
  在将京师的勋贵清洗了一遍之后,崇祯这才收刀入鞘,暂时不准备在京师搞什么大动作了。
  可以说,这段时间闹出的动静很大,但战果也非常的明显,庞大的文官集团遭受重创,京师的勋贵集团更是几近覆灭。
  不过,此事并不意味着就此结束,肯定会产生各种后续影响。
  毕竟,勋贵集团不只是京师有,除了京师,南都及各省份,都有世袭的勋贵,只是没有京师那么多罢了,文官同样如此。
  当这些人得知京师的文官和勋贵遭受如此重创之后,必然会起一些心里变化,甚至是做出什么违逆之举,都不稀奇。
  这一点,沈浪和崇祯并非没有想到。
  但是,那又如何?
  大明有很多问题,很大的问题,以沈浪的话来说,大明需要一场变革,一场席卷整个大明的变革。
  将一些旧的利益集团给击碎,建立新的秩序。
  毕竟,他崇祯已经接受过新思想的洗礼,不能再因循守旧了,他与那些守旧势力已经有着完全不一样的眼光和立场。
  他们不再是他崇祯的助力,而是他崇祯带领大明前进的绊脚石。
  对于绊脚石,只有一脚踢开,大明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走正确的道路,不然就会遭受重重阻碍,寸步难行。
  因为那些守旧派只希望保持现状,不接受改变,他们会人为的设置各种障碍,甚至是破坏,从张居正的改革就可以看出一二了。
  而沈浪为大明勾画的改革,比张居正的更彻底,引起反对的声音和阻力只会更大。
  与其和那些守旧势力慢慢的斗智斗勇,浪费精力和时间,还不如直接掀桌子,把那些反对的声音一掌拍下去,一了百了。
  如果那些人不认命,不妥协,甚至是发起动乱,那也绝不妥协,绝不姑息,不过一场战争而已。
  他崇祯登基以来就一直是在各种动乱中渡过,大明害怕一场战争吗?
  他崇祯现在手里有近五千万两现银,还有那么多价值连城的产业,都是这半年来通过各种方式获取的。
  而且相对合法,所以他人还没资格说什么,百姓更是拍手称快。
  除了钱,他崇祯还有勇卫营,之前勇卫营总兵力不足一万就可击溃建虏十万大军,如今勇卫营扩军万人,还可以继续增军。
  只要他崇祯舍得下本,这些新增的兵力在沈浪等人的训练下,必然也会成为精锐之军。
  而且全部是按照之前的标准,都是火枪兵,需要的训练时间也不用太久。
  待他崇祯有十万勇卫营,所有反贼的脑袋,他崇祯要一个个拧下来。
  所以,这就是他崇祯的底气,动就动了,不再怕你造反。
  此刻的心境,连崇祯自己都能够感受到与沈浪出现之前有很大不同,豪气干云。
  不再瞻前顾后,不再怕这怕那,也不用再看一帮文官勋贵的脸色,痛痛快快做自己。
  不听话的,敢造反的,统统干掉,这才像一个真正的帝王啊。
第二百五十七章
清廷震荡(上)
  进入三月份,辽东的气温渐渐转暖,不再那么寒冷了。
  三个衣衫褴褛的人蹒跚的向着广宁所在的方向行去,很是疲惫。
  突然,他们身形一定,看到远处有十几骑在巡逻。
  仔细辨认了一番之后,露出狂喜神色,仿佛一下子恢复了力气,连忙狂奔过去并将手伸进嘴里吹着响亮的口哨。
  没有多久,他们的行为吸引了那十几骑的注意。
  随着他们的靠近,通过着装能够分辨出他们是正蓝旗的。
  十几骑策马飞奔过来,将三人团团围住。
  为首的拨什库神情充满戒备,因为这几人的行为和着装太过古怪了。
  衣服虽然破破烂烂,但分明还能看到是正规的军服。
  可若说他们是士兵,却连甲盔都没有,甚至连脑袋上的头发都没有打理,显然有一段时间没有剃过了,连金钱鼠尾都不明显。
  拨什库连忙询问道:“你们是何人?报上来历。”
  三人没有隐瞒,报出了各自所在的旗和牛录。
  “高贵的满洲人怎会这般落魄?你们从哪里来?”那拨什库实难相信这三人是满洲人,怎和最低等的包衣差不多。
  没再多话,正白旗的那人直接拿出一块腰牌丢过去,居然还是一个牛录章京。
  一个正白旗的牛录章京,身边没有一个正白旗的麾下,却是跟着两个镶红旗的人,而且还这般的落魄,这三人的出现真的太过诡异。
  “兄弟们,有没有吃的?”其中一个镶红旗的人忍不住问道。
  那拨什库眉头一挑,看到几人落魄的模样,有些不情愿的向旁边一个部下使了下眼色,那人立即掏出了自己的干粮丢了过去。
  镶红旗的那人连忙接住,将里面不多的肉干和面饼分给另两人各一份。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25/81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