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合伙人(校对)第22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24/812

  就像沈浪说的那般,这种精致利己主义者,你站在他的立场上分析利弊,让他感觉到能够从你这里得到更大的好处,担负更小的风险。
  然后,你直接把问题抛给他,不用怎么去劝说和威胁他,他自己就能够想明白,并做出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
  果然,吴三桂最终选择了听命。
  事实也确实如此,当初崇祯让关宁军跟随锦衣卫一起去抄家的时候,吴三桂的心里是很不情愿的。
  不过,当时崇祯给了他一个保证: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若关宁军能够听命行事,那不管京师发生任何动荡,都不会牵连吴家的人和事,包括关宁军。
  吴三桂多精明,仅仅是这一句话,他自己就会去权衡利弊的想明白。
  这其中透露的意思很明显啊,陛下准备有大动作了,甚至可能会影响到整个京师。
  而吴家和他吴三桂,甚至是关宁军想要在这场动荡中安然无事,那首先就是要听命行事。
  站在一个上位者的立场去考虑,若有一支能够左右整个京师局势的力量不听命行事,他会怎么做?
  想到这里,吴三桂当即吓出一身冷汗,他不敢赌自己是不是想多了。
  因为现在的陛下好像换了一个人似的,不是自己之前认识的那个陛下了,变得果决了不少,他不敢拿整个吴家和关宁军去赌,所以最终选择了听命。
  然后,抄家的时候就有了关宁军的身影,而关宁军还多次作为证人控告那些被抄家的官员,哪怕其中一些人甚至还与吴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吴三桂都没有留情。
  可以说,为了得到陛下的那个保证,他吴三桂和整个吴家的损失很大,得罪了一堆人不说,还破坏了自己的关系网。
  也让其他人看到他吴三桂如此的不讲情面,以后谁还敢轻易与他吴三桂走得太近?
  所以这个影响对吴家来说,是很深远的,吴三桂也不知道自己的选择对不对。
  可已经做了,后悔也没有用了。
  接下来对付京营,那影响就更大了,这几乎是在和整个京师的权贵作对了,之前敢对京营下手的人,有几个有好下场的?
  李邦华还只是对京营进行一些改革,结果没多久就被一帮人给搞了下去。
  这次,他吴三桂是要配合勇卫营直接将京营给整个拆了啊,如果京营不同意,还要血腥镇压啊。
  当时听到这个命令时,吴三桂都觉得自己这个陛下真的够胆魄,以前怎么就没有发现呢?
  若是以前发现你有这样的魄力,我吴三桂哪还有那么多心思,肯定给你效死力啊。
  现在倒好,刚抓了那么多京官,弄得满城风雨,转眼就要啃京营这块硬骨头,真的是颇有一些太祖之风了。
  难道太祖显灵真的这么灵?都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性子了。
  原本吴三桂认为,陛下将自己召进宫中下达这个命令时,肯定会将他软禁在宫中,然后再控制他麾下的关宁军听令。
  然而,并没有,崇祯在下达命令,让关宁军配合勇卫营之后,就直接让吴三桂离开皇宫,去执行命令。
  可以说,在回去的路上,吴三桂想了很多。
  他想过阳奉阴违的去拖延时间,让勇卫营自己去掺和这件大麻烦事,关宁军就不要去得罪京师中的权贵了。
  也想过提前去通风报信,然后在配合勇卫营的过程中出工不出力,必要的时候见机行事。
  甚至,他还有过更疯狂的念头,自己这陛下如此冒险,势必会激起京营的强烈反抗。
  一旦导致兵变,自己有没有可能利用这个机会控制整个京师?
  最终的结果,是这几条他吴三桂都没有选,而是选择了听命。
  因为他知道自己既然能够想到这些,难道陛下放自己出来,就不会想到会有这些风险吗?
  既然如此,那为何还敢放他吴三桂出来?说明陛下有信心在关宁军真的有什么不轨之举时,也有应对之策啊。
  而且,他清楚自己在之前已经得罪了一堆人,现在再去得罪陛下,风险太大了,一旦出现什么变故,自己将是最被孤立的一方。
  若是陛下感觉到了危机,主动向京营妥协,那么关宁军和整个吴家就危险了。
  所以,即便万般不愿,吴三桂也只能陪着崇祯一条道走到黑,成了消灭京营的“帮凶”,将京师的权贵往死里得罪了。
  不过现在,他反而不那么担心了,脑子够灵活的他,已经预示到了陛下的下一次动作,整个京师可能都要被彻底清洗一遍。
  真可怕,这不是太祖显灵,这是太祖附身了啊。
  突然,吴三桂直接走出坐席,面朝崇祯行了大礼,然后抬头,神情真切的道:“末将在此向陛下请罪。”
  崇祯微微一愣,说道:“吴卿近日助朕匡扶社稷,功劳甚多,何罪之有?”
  吴三桂再行了一礼,神情很是惭愧的道:“末将以往想保存关宁军实力,对陛下之令多有懈怠,有负皇恩。”
  “至今想来,甚是愧对陛下。请陛下,责罚!”
  吴三桂态度诚恳,让崇祯都觉得他是不是真的改了性子。
  沈浪也很意外,没想到吴三桂此时能够说出这些话,但转念一想,这才是聪明人啊。
  刚立了大功,此刻说出来,只要崇祯稍微讲一点情面,肯定就一笔带过,不会再深究了。
  他吴三桂又不损失什么,只是说了一些场面话而已,至于心底里是不是真的改过自新,谁能知道?
  反正那么多黑锅已经背了,得罪了那么多权贵士大夫,而且崇祯对大明的掌控力越来越强,这个时候不表忠心是傻子吗?
  果然,崇祯微一沉吟,便直接说道:“这段时日关宁军在吴卿的率领下,劳苦功高,朕看到了吴卿对我大明,对朕的拳拳之心。”
  “至于过往之事,既然吴卿已然悔过,朕岂有再责怪之理。”
  “吴卿快快请起。”
  吴三桂心中大喜,再大礼叩拜,感激的道:“谢陛下隆恩,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崇祯龙心大悦,沈浪暗自叹服。
第二百五十六章
不听话的,敢造反的,统统干掉
  翌日早朝奏事,倒是有些意外,居然没人对昨天京营发生那么大的事情慷慨陈词。
  甚至是提都很少有人提及,仿佛这件事情对他们来说无足轻重一般。
  真的无足轻重吗?显然不是,京营这般直接推倒重建,百官和勋贵损失多大的利益啊。
  可以说,他们在京营的所有利益已经全部清零了,没有了,什么占役啊,虚冒啊,这些白捡的巨大利益,统统没了。
  还有他们安插在京营的将官,以及亲信、亲戚等等,都成了白身,啥也不是了。
  若是以往,谁敢对京营下如此狠手,他们不用唾沫星子喷死他才怪,但今天,他们整体哑巴了。
  因为这些人都和吴三桂一样,也是精致利己主义者,知道趋利避害。
  京营本是他们手中的一张可以制衡崇祯的牌,可现在,这张牌还没打出来,就直接被勇卫营和关宁军给强行废了。
  勇卫营和关宁军代表谁,代表着崇祯啊。
  崇祯对京营下如此重手,直接整个连根拔起,可见对京营现状的痛恨。
  现在谁要拿京营的事情说事,这不是自己找不自在吗?再怎么折腾,你还能让京营恢复原状不成?
  如今,京营名存实亡,全城百姓民心所向皆是陛下。
  他们除了有官职在身,有的人还顶着勋贵的名头,可在这偌大的京师,真要有什么不轨之心,还能翻出多大的浪来?
  所以,只要稍微聪明点的人都明白,不说整个大明,至少在这京师,没人再能与陛下抗衡了,文武百官勋贵联合起来都不行。
  陛下变了,变得更喜欢用暴力了,而不是跟你讲道理了,这就难搞了哦。
  眼下,最重要的不是以鸡蛋碰石头的与陛下抗衡,而是求存,然后再积蓄实力。
  可他们太异想天开了,他们想求存,崇祯乐意吗?好不容易促成了现在的局面,不乘胜追击,还等何时?
  不用沈浪提醒,崇祯的大刀再次举了起来,这次的重心却是对准了勋贵集团。
  之所以先动京营,然后再动勋贵,是因为京营的利益只是这些权臣手中的一部分,损失了他们虽然肉疼,但是并不会发疯。
  可若是先动那些在京营有很大影响力的勋贵,一旦他们狗急跳墙,很可能会怂恿京营发生大规模的动乱,那就有些危险了。
  现在,刚刚好,拔掉了京营,也相当于拔掉了他们的爪牙,他们也就成了待宰的羔羊。
  凭他们家里养的那些家丁和护院,难道还能直接与勇卫营和关宁军抗衡不成?
  这些人,经过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世袭,早已经忘记了他们先辈的功勋和遗志,俨然成了祸害大明的蛀虫。
  他们碌碌无为,不但无法为大明建功立业,还将手伸向各个地方,肆意的掏空着大明的一切,任由大明变得越发虚弱而漠不关心。
  哪怕大明亡了,他们也不会有丝毫心痛,跪迎新主而已。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24/81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