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合伙人(校对)第2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0/812

  “排队枪毙?”崇祯一听也觉得这个名字很合适,也说明了这种战术的残酷。
  既然如此残酷,为何还要推崇这种战术。
  “因为这时的火枪,射击的精准度依然不够,射击距离也不远,所以只有靠这种近距离的密集射击来达到杀伤效果。”
  “谁更勇敢,谁更能够使用好这种战术,就能够取得战场的主导权。”
  于是,沈浪讲述了英国红衫军是如何通过这种战术称霸世界的,特别是在与法军的一场战斗中。
  红衫军一直硬挺到距法军只有十八米,也就是大明12步左右的距离才开始开火还击。
  短短十分钟内,红衫军三轮齐射直接将对手打到崩溃,也就是这十分钟决定了战斗的结果。
  崇祯可以想象到这种画面,在敌人几乎贴着你的脸举起密集的火枪时,就问你怕不怕。
  而能够硬扛着伤亡拉近到如此近的距离,这已经充分的说明了这支军队的士气,难怪会称霸世界。
  说再多也没用,直接看电影中的实战表演。
  在电影开始20分钟的一场战斗中,米国人抢先射击。
  而英国红衫军只是排着整齐的线列靠近敌人,前方的士兵倒下,后方的士兵立即主动补上,以保持阵形的完整。
  直到英国红衫军认为他们已经靠近到了足够近的距离。
  此时的米国人因为几次射击和装填,阵形已经有些混乱,在红衫军举枪时,还有不少人正在慌乱的装填。
  红衫军举枪,一轮齐射,米国人成片的倒下。
  巨大的伤亡迅速让米国人崩溃,然后失败逃亡。
  电影五十多分钟的一场战斗,则更加直观的表现了排队枪毙战术。
  红衫军吹着笛子,敲着鼓,踏着欢快的曲子整齐的前进,任由炮火连天也丝毫不显慌乱。
  对面的米国人显然也学会了这种战术。
  双方竖着枪,都没有射击,而是保持队形拉近距离。
  米国人首先忍受不住,停下脚步,在指挥官的命令下,先行开枪射击。
  一个个行进的红衫军被射倒,但他们没有任何要还击的意思,继续保持前进。
  直到红衫军靠近到了足够近的距离,指挥官这才下令立停,然后举枪,射击。
  此时的米国人正在装填,随着砰砰砰的一阵密集声响,米军鲜血飞溅,成片的倒下,一阵慌乱。
  而随着行进,红衫军的炮兵也向前推进了一大段距离,在线列步兵后方射击。
  突然,一个大铁球直扑镜头而来,仿佛要从屏幕中飞出来一般。
  吓得正全神贯注盯着屏幕的崇祯一大跳,身子本能向后仰。
  沈浪和王承恩皆是大惊,连忙护驾。
第二十二章
和崇祯一起看电影之《八里桥之战》
  从惊吓中恢复过来之后,崇祯迅速的恢复神情。
  看到崇祯只是稍微受到惊吓,沈浪连忙告罪。
  他真不是故意的,他看这部电影已经有好多年了,忘记有这个镜头,所以才没有事先提醒。
  崇祯自然不会因为这点小事而怪罪沈浪,毕竟沈浪也早就和他说了,电影中发生的一切都是演出来的。
  里面的子弹炮弹,更不可能从这个叫电脑的东西里面跑出来杀人。
  但崇祯还是有些爱面子的,为了挽回刚才的面子,他让沈浪把刚才的镜头再放一遍。
  于是,沈浪将进度条向前拖了一点,然后再点播放。
  一个大铁球落地后,一个弹跳,飞快的直扑镜头而来,好像真的马上要砸到自己脑袋上了。
  看着真挺吓人的,哪怕是沈浪第一次看,准备不足之下也被吓了一跳。
  镜头迅速一转,铁球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撞上了一个士兵的脑袋,他的脑袋直接消失。
  这次崇祯的神情平静了很多,也没有被吓一跳,但看到这般血腥的场面,他还是有些不可思议的道:“这如何演?”
  于是,沈浪暂停播放,临时给他科普了一下拍摄这种镜头的方法。
  当然,这也只是他自己的理解,导演究竟是不是这样拍的,他自己也不知道。
  说白了,就是镜头转换,剪辑,在铁球飞过来之前,那个士兵是真人。
  但是在头掉之前的一刹那和之后,应该就是假人了。
  再把这些剪辑的镜头拼接起来,就是电影中表现出的样子了。
  不管是不是这样,沈浪觉得这种解释还算合理。
  崇祯这个几百年前的人,更无法找到什么破绽了,再加上他对沈浪的信任,自然不会怀疑。
  电影继续播放,随着红衫军的骑兵从两翼包抄攻击,已经伤亡巨大的米军彻底崩溃,士兵们转身就逃,有的连武器都扔了。
  这次战斗,红衫军再次毫不费力的取得了胜利。
  崇祯也亲眼见识到了,同样的战术,不同的人使用出来,取得的效果真的完全不同。
  电影继续播放,沈浪一直快进到两个半小时的位置,双方正准备进行一场决定性的大战。
  还是和之前一样,双方排列成整齐的队形互相靠近,米国人先一步停下,然后射击。
  随后,红衫军还击,双方都有不小的伤亡。
  但是,在士气方面,米国人与红衫军有不小的差距。
  一些士兵承受不了残酷的战争压力,心里防线崩溃,开始出现逃亡现象。
  而随着红衫军骑兵出动,米国人主动撤退。
  红衫军不再保持阵形,持枪在后追击,米国人疯狂逃蹿。
  直到,红衫军看到前方有敌军的完整阵形,而之前逃蹿的民兵迅速的趴伏在己方正规军的前面。
  红衫军指挥官当即发现不妙,下令停止追击已然不及。
  米国人迅速射击,阵形混乱的红衫军顿时伤亡惨重,这也从侧面反映了线式战术阵形的重要性。
  米国人重创了追击的红衫军,但是他们没有想到,红衫军第一时间投入了预备军,并且排着整齐的队形追了上来。
  看到红衫军整齐的队形,米国人的指挥官明显的有些慌乱,可以看出在他心里对阵形完整的红衫军是有些畏惧的。
  事实也证明,有准备的红衫军战力强大,米国人再次被击败,士兵开始溃退。
  这时,作为民兵主将的主角站了起来,接过旗帜又冲锋回去,正规军指挥官也响应,命令溃退的军队再杀回去。
  这一段的剧情,沈浪觉得有些不太合理。
  战场上,已经开始溃退的军队,真的这么容易就能组织起反击吗?
  脱离战斗拉开一段距离,重新整队再战还说得过去。
  可电影中双方并没有脱离战斗,红衫军还在大杀四方。
  主角摇旗呐喊两声,指挥官喊两声,米国人就像打了激血一般,反将阵形相对完整的红衫军打得措手不及。
  击破他们的阵形,并将其击溃,红衫军指挥官撤退。
  这应该是主角光环在起作用,沈浪也将自己的观点讲了出来,崇祯听罢非常赞同,真实的战场上出现这种情况的概率极低。
  溃退引起连锁反应,从而导致大溃败还差不多。
  大明和建虏的战斗就经常出现这种情况,大明军真正在战斗中的伤亡反而不是很大,最大的伤亡是在溃败之后。
  而这种溃败也不是一开始就大溃败,而是少部分士兵和队伍带头逃亡,从而引起剩下部队的军心不稳,然后以点带面的迅速崩溃。
  鞑子抓住机会掩杀而来,从而引起明军更大的溃败,伤亡也就急剧上升。
  电影后面就没什么可看的了,随着米国人取得了这场大战的胜利,在战略上就取得了优势,开始反攻直至英国人战败投降。
  电影看完了,沈浪再度总结要点:
  线列步兵战术,非常讲究阵形和士气。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0/81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