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明朝当暴君(校对)第55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54/673

  一大同机械厂的职工还因此附和起来。
  周良自然是无地自容,表示甘愿接受一切惩罚。
  对于此时的大明而言,皇帝和有民族意识和大局意识的民众,都在尽力维护着现有的社会状态。
  而秉持朱由校意志的大明海外殖民地的官员们,则在全世界扩张着这种社会状态。
  朱慈炜这里率军顺利进占了江户。
  进占江户军事上倒是没什么难度。
  毕竟现在的倭国对于大明而言,已如囊中之物,其头,其尾,其腰皆被大明控制。
  取江户而彻灭其国如探囊取物。
  要不然,幕府也不会主动迁去美洲。
  对于朱慈炜而言,真正难的是,在占领江户后的分田工作和汉化工作,以解救这里的普通百姓,而建立起大明现有的统治模式。
  因为大明现在急需稳定而繁荣的商品市场,需要让大量奴仆与百姓,成为有消费能力的人。
  这种分田于民,剥夺贵族特权的统治模式自然是令倭国贵族不能接受的。
  好在倭国幕府和一批倭国大贵族迁去了美洲,也就使得大明不用为了推行这种统治模式而需要用枪炮去消灭幕府和一些倭国大贵族。
  但也有很多还迁走的倭国贵族没有迁走。
  因为大明要在倭国分田于民,所以这些占据有倭国最多田产的倭国贵族,无疑会排斥大明对他们的占领。
  不仅仅是倭国贵族会排斥,拥有田地的普通地主阶层也会排斥。
  而商人阶层则本来就是对大明排斥的,因为只从大明打开倭国的国门,将商品大量倾销到倭国后,倭国倭人在本国的市场主导地位就已被夺走。
  倭国商人如果不反抗,且想继续从商的话,只能沦为大明的买办,自己辛苦一年,只能挣些蝇头小利,而大头皆让大明赚走。
  朱慈炜也知道他接下来要想解救倭国百姓会有一番挑战。
  “倭国本土的贵族和士大夫目前是不能用的,他们虽然因为惧怕我朝国威,而选择了归顺,没有在儿臣率军入驻江户时而选择抵抗,但他们肯定不会欢迎我们去解救倭人百姓!所以,儿臣需要调一批本土接受兴明社教育的士子充任倭国官吏,进行改革!还请朝廷允准!”
  朱慈炜因此在对大明朝廷发了这样的公文。
  大明现在士子过多,非常卷,正是需要往外溢出的时候。
  天启皇帝朱由校也就批准了朱慈炜的请求,且下旨将原有的长崎、东瀛二省,以及现在大明所占据的江户之地,列为一省,依旧用名东瀛,朱慈炜兼任东瀛总督,以便于朱慈炜在东瀛进行更彻底分田和汉化工作。
  朱慈炜趁此机会便在大明朝廷调来一批士子来东瀛省立行政学堂接受培训,而在安排为官吏之前,他还先从长崎、虾夷二地,招考了一批士子,进入在江户新设的东瀛省立行政学堂学习,进而以求尽快在倭国建立起统治体系。
  在长崎、虾夷的士子大部分是明倭混血,这是几十年内大明对倭国这一带的殖民造成的结果。
  这些混血儿汉化程度很高,且多是帝国军人和商人的后代,早就认为自己是明国人,故而对剥夺倭人贵族的田地分给百姓没有什么抵触心理。
  朱慈炜也就利用这一点,将这些混血儿进行培训后,就任命到了大明在倭国已经占领区的各处去担任官职,利用他们对倭语的熟悉,而进行分田工作。
  而随着大明朝廷派来的一批士子到达东瀛后,朱慈炜在倭国的分田工作无疑有了更大的助力。
  倭国贵族和士大夫们对于大明只用从长崎、虾夷招来的士子为官,对他们这些人搁置不用,甚至宁肯调国内的人用,也不用他们的行为,自然是非常失望的。
  “我们已经归顺天朝统治,且愿为天朝效命,这些也在努力学习汉文,只求为天朝所用,可不知主公何时才愿任本地贤才以用之?”
  一个因通晓汉文化且成为朱慈炜幕僚,相当于顾问角色,为其统治倭国提供一些帮助,而汉名叫柳宗田的倭国文士甚至因此还主动询问起朱慈炜来。
  朱慈炜很想回答他说,自己汉人群体中,本就不缺读书人,等着被分配官职的士子一抓一大把,哪里还需要你们倭人中的士子。
  但朱慈炜也不好明说,而使其心灰意冷,进而发动叛乱,也就回道:“现在还不是时候,这里很多地方王化的还不够彻底,得先把科举制建立起来,你们幕府以前统御时,很不积极于科举制的建立,可以说,汉化不够彻底!你让本官怎么用?难道只用本地贵族?”
  “殿下的意思是,还要用本地平民?”
  柳宗田有些不安地问了起来。
  朱慈炜笑了笑道:“若要用人,自然是唯才德是举,自然不问出身。”
  柳宗田苦笑起来:“殿下不知,东瀛土人不似明国汉人,大多愚昧不堪,聪明者皆已成旗本和御家人,即贵族也,故本地平民,皆不足用!”
  “愚昧不足惧!吾皇会赐予这里的民众以智慧的,只要他们肯接受王化。”
  朱慈炜回道。
  柳宗田听后不由得变了脸色,忙劝谏道:“殿下!我们何必理会那些如猪狗一样的贱民呢?您这样做,是会令还留在东瀛的贵族们不满的!”
  “因为,他们可以接受天朝的统治,但是他们绝对不会接受和贱若蝼蚁的平民一起竞争,甚至可能被其统治!”
  “而您若执意如此,只怕会影响天朝对这里的统御!虽然我个人很欣赏您这样伟大的举动,而欲使我倭国人人有平等入仕的机会,但是我作为您的幕僚,我必须给您说出实话。”
  朱慈炜则叹了一口气道:“圣皇陛下本就不只是贵族阶层的圣皇,我若只顾及东瀛贵族,岂不违背了圣皇的意志?”
  朱慈炜把这样做的理由说成了是圣皇陛下的意志。
  事实上,他知道,真正的原因是大明的工业化决定了大明现在需要这样做,来扩大自己的商品市场。
第七百一十章
推行科举制,推广汉文儒学教育
  “不必再提!此事,我意已决!”
  朱慈炜说着就吩咐道:“你先提我拟份钧令,言从明年开始,东瀛全省就开始举行乡试,今年刚划定好的各府县务必完成府试县试任务,而在府试县试中,所选之才不能只选属于贵族阶层的原幕府旗本与御家人!若让我知道,谁没有这样做,就革职流放!”
  朱慈炜还因此吩咐了起来。
  柳宗田只能拱手称是,他倒是无所谓,毕竟他已经成为皇长子朱慈炜的幕僚,不用担心前程问题,他只是替皇长子担心,担心他将明国的科举直接复制到倭国,会不会令倭国的贵族们不愿意。
  如果朱慈炜没有先把长崎、虾夷这两被大明统治不短时间的士子和从国内调来的一批士子,任命为倭国各府县的官吏,他还真不敢直接在东瀛建立科举制。
  但现在各府县的主官皆是习惯大明各类制度的士子,要推行科举制,对朱慈炜而言不是难事。
  而在之前,幕府和各地大名,为了讨大明的欢心,已经大力推行过汉文儒学教育,所以,能参加科举考试的倭国士子也是有的,且数量并不少。
  自然,在倭国也有实行科举制的基础。
  以前的幕府和各地大名之所以不推行科举制,自然是为了保护贵族阶层的利益。
  如今,当朱慈炜要建立科举制的钧令下达到各府县,且明令各地官府不限制参考者出身后,自然就引起了倭国贵族阶层的极大不满。
  本来他们就因为朱慈炜不怎么用他们而失望,如今又要给平民进阶的机会,这些贵族也就一个个开始反感大明对他们的统治。
  有激进者更是直接发动叛乱。
  原仙台藩的大名伊达宗胜就发动了叛乱,且决定设立新的幕府,而自立为将军。
  因为伊达宗胜一族本就和德川幕府不睦,一直有代替德川幕府的野心,所以,德川幕府迁居美洲时,也就没有理会伊达宗胜一族。
  而伊达宗胜也就和留在倭国的其他大名一样,在遇到大明大举进攻后,选择主动投降归顺。
  伊达宗胜本也已改汉名为伊宗胜,就等着明国重新封他大名。
  但他没想到,明国的皇长子殿下在为东瀛总督后,会直接将所有归顺的地区改设为府县,而他的仙台藩所统治地区也在所难免,且被派驻了新官员和新军队,不再承认他和他麾下家臣武士的地位。
  如今更令他没想到的是,明国的皇长子殿下还直接建立科举制度,要让所有平民也参加科举,与自己这些贵族一同竞争。
  这自然就让伊达宗胜十分愤怒,且在一干不甘心失去地位的家臣武士拥护下,发动了叛乱,诱杀了仙台的大明官员,还突袭了派驻在这里的三百明兵。
  但因为双方军事实力相差太远,三百明兵据城而守,竟使伊达宗室所部数万兵马不能攻破城池。
  朱慈炜也因此不得不调派大军去剿灭,最终将伊达宗胜全军围困在岩手一带。
  哒哒!
  哒哒!
  哒哒!
  操作着连火铳,对着企图冲上自己所在高地的倭寇,疯狂射击的明军哨官袁泰,对这些还停留在排队枪毙时代的叛军很不理解,且因此在伊达宗胜所部叛军未再冲上来时,一边叼着卷烟扫射冲上来的倭寇,一边对自己同连火铳组的战友说道:
  “真是不理解!这些倭寇何必呢,不就是个科举嘛!又有什么,这不是很正常的事吗,非得来因为这个造反!既如此,早些干嘛要投降,要拒绝我大明的统治,还不如先前别投降献城。”
  上千年前就已经喊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样口号的大明汉人军官们,对这些倭寇的反叛动机的确不怎么理解。
  因为这种允许平民阶层跻身贵族阶层,甚至帝国执政者的科举制在华夏早就深入入心,成为无论是当权者还是普通人都习以为常、且认为没什么问题的制度。
  “就是!这些倭寇的贵族怎的如此不开化,竟不允许平民出人头地!我们太祖都是布衣要饭出身的呢,这世上哪有天生的贵族,也没有一直当贵族的人,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这些倭寇贵族真是顽固愚昧的很!”
  袁泰的战友谭平也跟着说了起来。
  而袁泰接下来则感慨道:“这些倭寇贵族就是一群只想一直骑在老百姓头上拉屎的狗东西!连我们这些握有枪的汉人都没觉得有什么不妥,他们倒好,因此造起反来了,也是没遭遇过太大的民变的缘故,不知道把老百姓逼狠后是什么后果!”
  虽说对于汉人而言,推行允许平民进阶为官僚阶层的科举制没什么不妥,但倭人中的贵族的确不愿意轻易放弃自己的特权。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54/67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