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明朝当暴君(校对)第39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99/673

  “可以说,帝国的扩张也是遵循了全民的心理需求,不然,一旦国朝现在停滞不前,失去进取心,富足了的民众只会跟着失去进取心,从而耽于享乐,常言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们不能让国朝士民过于安乐!”
  朱由校因此笑说了起来,又道:“所以,我们朝廷得利用民众这一心理,让民众更多的通过他们富余的财产参与此次西征之事,内阁下个诏旨,着令礼部与各省设立慈善会,办理慈善活动,动员民众捐款捐物资助受难的汉化番人,加快推进汉化!这样就可以把民间富余的资金用于西征的花费,而不用动用过多的国帑!”
第五百二十一章
莫卧儿帝国没有统治印度的资格
  犹如朱由校所预料的那样,当礼部官员奉旨主办慈善会,且动员天下士民为救济西征路上的受难番民而捐款捐物时,踊跃表现自己善心的百姓们的确不少。
  为通过搞慈善而结识朝廷更多大员的富商巨贾们也很积极的搞慈善。
  没多久,礼部就因此收到了大量钱款与物资。
  使得大明西征的国帑支出减少许多。
  首辅毕自严不得不承认自己的皇帝陛下才是真正善于搞钱粮之政的人,竟会如此了解百姓人性,并通过这种方式把一场按理只属于食利者的对外扩张战争变成了全民支持的正义战争。
  陕甘总督王在晋最近一直在担心支应西征的钱粮会不足。
  为此他不得不准备截留递解进京的钱粮,准备以应对不时之需。
  王在晋甚至还如此对陕甘诸司的官员说道:“朝廷怪罪下来的话,本官会独自一人承担,你们可以把弹劾本官的奏疏递上去,现在就递,本官绝无怨言,把所有的事都推到本官一人身上!但我们必须可以在肃州卫一直准备有充足的钱粮,这样一旦西征路上出现变故,就可以立即把钱粮用过去,而不用等朝廷再从江南大老远的地方调过来!何况,谁也不知道朝廷现在还有没有钱粮剩余,毕竟朝廷现在建铁路、赈灾、练兵、造军械战舰,还要在塞外四处建城,肯定已经花了不少银子,就算朝廷有座金山,只怕早已快挖的差不多了。”
  “可若朝廷真的钱粮不足,只怕就更加不愿意我们截留交付西厂分司的钱粮吧?”
  陕西巡抚邹维琏回道。
  “报!陛下谕电送达。”
  这时候,王在晋麾下标营参将李时春走了进来,且将一封有线电报传来的电报给了王在晋。
  “京师国帑依旧充裕,且已收到各省所捐钱粮达价值五百余万元银币,本作为西征之费,但运来必有耗损,此笔西征之费留京使用,可将交由陕西西厂分司的钱粮暂留作西征之费。”
  当王在晋看了电报内容后颇为惊讶:“朝廷竟然还有钱粮!真正是令人没想到,而且还是各省所捐钱粮,看来我大明士民真信了崇文寺所报道的内容,认为大明西征是正义而仁善的行为。”
  ……
  “西征只是让我大明的士民有精神上的收获,这是不够的,还得让士民们在对外扩张上获得经济上的利益,得通过发行债券来向募集民间资金,用于朝廷的对外扩张,到时候在用对外扩张产生的利益,分于借债给朝廷的士民们,使其切切实实地感受到对外扩张带来的好处。”
  朱由校此时又提到了一种新的设想。
  皆发行国家债券,让朝廷有更多的钱用来搞军事和搞建设。
  “债券?陛下这可行吗?”
  刘鸿训对国家借债的概念还比较陌生,所以,也就不由得问了一句。
  且一向保守的他,更喜欢朝廷可以更多整顿内政,而使国帑有更多的节余,以备不时之需,而不是像现在这样疯狂增加军事开支和建设开支,如今甚至还要借债于民间,也就继续问道:
  “陛下,臣想,这样会不会导致朝廷一时开支太大,而最终出现寅吃卯粮的现象,使得到时候国穷民也穷?”
  “现在已经有了电报,消息传达与更新已很快,另外蒸汽机式的印刷机器也已出现,可以打印出更多的防伪图案,所以,发行债券是没问题的,甚至以朕看来,接下来,大明银行都可以发行一些代表银币价值的票据,与以前宝钞一样,可以作为钱使用,但肯定不能像宝钞一样滥发,必须要有准备金,朕相信不久的将来,大明会渐渐以纸币为主要交易的货币。”
  “另外,朝廷适当的寅吃卯粮,是有好处的,因为这样可以调动老百姓生产的积极性,但的确是不能太过,这个得看朝廷自己怎么把控,还有只有朝廷适当欠一些富贾巨商的债,他们才会希望大明继续繁荣昌盛下去,而不至于支付不起债息。”
  “当然,朝廷也不能随便寅吃卯粮,得有足够诱人且还未被开发的富庶土地或矿产作为资本,不然就只会导致寅吃卯粮的现象越来越严重!”
  “故朕的意思,现试着发行一次关于开辟印度平原那一广袤农田的疆域债券,等朝廷彻底占领那里的土地后,再通过卖给国内富商巨贾得来的钱财偿还这些债券,看看是否可行。”
  “印度平原的农田是一年三熟,价值很大,完全可以让朝廷先从民间借款用于军事支出去占领这里。”
  朱由校说道。
  刘鸿训听后颇为震撼,他没想到皇帝陛下会说纸币是趋势,但他不能否认的是,根据在大明世界开发公司在印度半岛带回的消息称,那里的膏腴之地的确很多,而陛下想先给天下士民借钱去夺下那里的田地,然后再卖给国内许多痴迷田地的富商巨贾,的确能有足够偿还的钱。
  “陛下,臣认为,倒是可以这样一试,这样才显得对外扩张并非是若有些不明事理者说的那样,只跟陛下您一人有关,而是更整个天下士民有关,而不用非得等朝廷自己有余钱,再去打下地方,然后再将百姓移过去,那样会使得大明容易失去夺占这些膏腴之地的机会,毕竟局势时刻在变!”
  毕自严听懂了朱由校的意思,且附和起来。
  朱燮元不禁因此说道:“如此说来,朝廷在西征的同时,还得对印度半岛大规模用兵?”
  “这个,这个,实在是太新鲜的事,臣倒是难知其利弊。”
  刘鸿训跟着说道。
  朱由校则回答着朱燮元刚才的问题,道:“对印度半岛要不要大规模用兵,得先看看大明士民们的反应,先就教化印度原住番民,避免其因为过于愚昧而受蛮族迫害为由发行‘讨伐莫卧儿伪帝国’债券试试;”
  “着有司告诉百姓朝廷偿还此劵利息的规则,并把印度半点的开发价值很详细的列出来,另外,要先拟旨从各个方面明告天下,言大明不承认莫卧儿帝国具备统治印度半岛的资格!先看看大明士民的反应,如果士民们愿意出钱购买债券,就意味着支持朝廷出兵!”
  “不过,可以让崇文寺引导一下,多报道一些莫卧儿帝国和西洋番在当地的残忍,让士民们知道买债券,不仅仅是为了赚钱,也是为了我大明的华夏文明的春风可以尽快吹过去,而拯救那一片土地。”
第五百二十二章
民意支持对外兴兵
  “是!”
  朱燮元对此感到颇为震撼,心道:“还真是新鲜,真正是历朝历代未发生之事,有一天,朝廷要不要对外兴兵,居然得由天下民众决定。”
  就连刘鸿训这个不赞成对外扩张,主张对内改革为主的大臣都觉得这样挺有意思:
  “让天下民众来决定朝廷是否还要继续对外兴兵,在西征西域之余,出兵印度半岛!真正从未想到会有的事!”
  毕自严倒是对此很有信心,且说道:“以臣之见,民众们只要有远见卓识,想必都会积极购买针对印度半点兴兵的债券,因为印度半岛的平原价值是有目共睹的,本国民众就没有不喜欢土地的,尤其是沃野良田的,另外,现在时机也很成熟,孟加拉一带已被我大明事实占领,大明世界开发公司在这里设立了很多亦农亦兵的庄园产业,另外,我大明在果阿的军事基地也扩增了不少,可以说,只要民众们愿意出钱,拿下印度半点的平原,是没问题的。”
  朱由校因此点首道:“既如此,那众卿们就立即去操办此事。”
  “遵旨!”
  毕自严等回道。
  ……
  “讨伐莫卧儿帝国债券发行?莫卧儿帝国窃据我大明之土——印度半岛?印度半岛有平原良田这么多?只要购买债券的都能赚到朝廷收复这些良田且卖掉后支付的本金和利息?这倒是有意思,亘古未闻也!”
  士子张岱在看见《皇明报》内容后不禁哂然一笑,且对自己的几位好友说了起来。
  “的确是从未闻之,但我倒是没想到这个印度半岛会有这么多良田,而且这良田种粮食真能一年三熟?”
  其好友赵介臣因此说了起来。
  而另一士子颜叙伯则道:“是真的,现在发行的新版《坤舆万国全图》就标注了这印度半岛,我也听出海去过达卡的商贾们说过,那一带的平原的确不少,良田很多,而且因为天气热许多,一年三熟的确没问题,我倒是想购买这债券,毕竟去那里直接买个千亩良田不太方便,但买掉债券,等朝廷打下印度半岛后赚些利息钱倒是可以的。”
  “问题是打得下来吗?”
  赵介臣继续问道。
  “岂会打不下来?且不说接下来出兵印度半点派的是天子帝军,就说现在,听说大明世界开发公司雇佣的陕西流民所组成的军队,就打得那里的土人屁滚尿流,已经灭了好些个邦国,有个叫张献忠的,仗着他麾下有四个厉害的义子,扩土无数,成了该公司下面最大的庄园主,若非因为他需要该公司提供军械,另外也还是想在将来落叶归根,只怕都可以直接在外立国当皇帝了。”
  张岱这时候说了起来,且又道:“只是现在莫卧儿帝国为阻止该公司的蚕食,已调来许多军队与之为战,虽说张献忠他们这些雇员厉害,但到底不是训练有素的人,且又各自为战,如今倒也进展困难,只能与莫卧儿帝国保持相持状态,如果我大明帝军去的话,直接灭掉该国是绰绰有余的。”
  因而,张岱就说道:“反正,我倒要去买这债券,而且还要多买!倾尽家产的买!”
  “我不买!朝廷只是以利来裹挟民众支持对外扩张之事,分明是当今圣上好大喜功,而毕自严等辈为取媚于今上,才想出如此毒计来!”
  “这毕自严贯会搞些钱法之政,如今这样做也是一条明证,他相当于将印度半点的沃野良田当做一个可以卖钱的昂贵物件,然就说要向天下民众借钱出兵,将这物件抢来卖掉,再把卖掉的钱作为本金和利息偿还给给他借钱的百姓,但本质上还是强盗行为!不合王道!”
  士子萧于伟则反对买这债券。
  “何必在乎这些,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你不买,到时候别人赚了可别眼红。”
  张岱说道。
  “我萧于伟就是穷死饿死也不违背心中正义!去赚这不合王道的钱!”
  萧于伟回道。
  张岱对此只能摇头。
  但如张岱所言,很多人都很清醒地认识到这里面的好处。
  毕竟印度半岛不单单是土地,肯定还有其他财富,朝廷不可能偿还不了债券之利。
  所以,来买债券的民众很多。
  朱由崧甚至直接从长崎赶了回来,拿出上百万元银币的巨资购买。
  没多久,朝廷发行的债券就被抢购一空。
  而出兵印度半岛的军费也因此很快被筹齐。
  不过,现在朝廷兴兵印度半岛所遇到的阻力不是武力不强,也不是军费不足,也不是民间动力不足,而是朝中许多卫道士一般,算是儒家信徒的朝廷官员反对朝廷因为利益而对外扩张。
  “元辅!您为何不谏阻陛下,勿要行此不正之事,为政者岂能为利而不顾王道啊!开辟西北无主之地,可以说是避免再有鞑虏之患,西征可以说是为收复大明昔日领地,恢复祖宗基业,可征伐印度半岛居然仅仅是因为他有平原,广袤良田,而悍然否认其国家之存在!而欲灭其国,这还是圣人之朝吗?!”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99/67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