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明朝当暴君(校对)第27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70/673

  “启禀陛下,云岗寨已成功被攻破,张存仁、金冠两大汉奸,以及努尔哈赤之子爱新觉罗·汤古代等被押到,而除此之外,其余叛贼则被全部诛杀清洗!合计首级有五千六百二十八颗!”
  而在这之后,周遇吉也顺利回师辽阳,向朱由校禀报道。
  朱由校听后,道:“传旨,先将张存仁、金冠,两罪大恶极之汉奸,押解至‘花荣’号战舰上,用近卫军医护兵负责凌迟三千六百刀!且将其肉投喂鲨鱼,而不得葬于中土,其族人、家奴也尽皆斩首,投喂鲨鱼,这些汉奸之族皆不配葬于我华夏之土,而污我华夏之地!投入大海,使其无归处!
  另,传旨,将张、金两大族以及其他投金之辽东大族之祖坟地与祠堂全部毁掉,改为公共茅厕,一是为提高清洁度、防患疾病,二是用我大明辽地世代子民之污秽对其一门世代污秽之,因为他们这些汉奸,首先对不起的就是辽地百姓!而这些汉奸之族的宅邸也全部改建为社学,并刻碑于天下所有学校,永记其罪恶,铸其白铁跪像于天下所有学校与城门处,使天下人永知其罪恶!”
  “什么!凌迟三千六百刀?还不让我们归葬陆地,还要毁祖坟,改为公共茅厕,由万民羞辱,还要刻碑文于学校、铸我等白铁跪像,这是要把我等拿秦桧对比?”
  张存仁和金冠听后不由得大惊失色。
  两人皆没想过会是这样的下场,也没有想到皇帝会如此恨他们,以至于到用这种狠辣的手段,连让他们落土为安的机会都没有、还要被万世唾骂,关键,他九族之人皆要被如此对待,甚至他的先祖们也得遭受惩罚,被万民世世代代的羞辱。
  “朱由校!你这个暴君,老子不过是杀了你麾下亲军的上百个伤员武弁而已,你何必如此绝情!老子投大金,还不是你逼的!”
  张存仁因此被刺激得直接破口大骂起来。
  而金冠也因此吼道:“暴君!暴君!真的是暴君啊!当时,怎么就没刺杀得了你啊!”
  金冠说着就仰天大骂道:“老天爷,你怎的如此无眼,让这样的桀纣之君安然无恙!”
  朱由校没有理会这两汉奸的谩骂,为了让汉人长长记性,知道叛国的下场,他必须用这种最严酷的手段,来处置张存仁和金冠,同时也是让近卫军知道,皇帝陛下有多么在乎他,为了他们而不惜用最严酷的手段处置害死他们的人。
  在张存仁和金冠被处决前,朱由校特地下旨让近卫军的人押解这两大汉奸来这两大汉奸的祠堂和祖坟地,然后,亲眼看着,这一带被改造为茅厕的样子。
  待看见许多军民排着队进入自己一族的祠堂放水时,张存仁因此瘪嘴哭了起来:“过分!真的太过分了!没见过这么羞辱一族的!”
  金冠也不由得以头撞地,大声哭道:“列祖列宗们,不肖子孙对不起你们呀,竟让你们如今受草芥之民的世世代代羞辱!呜呜!”
  “陛下!罪臣知罪了!求您高抬贵手啊!呜呜!”
  “陛下呀!求您发发慈悲吧,以后就算是有人拿刀架在罪臣脖子上让罪臣卖国,罪臣也不敢了啊!呜呜!”
  而张存仁和金冠接下来则因此还是哀求起来。
  但现在哀求对朱由校已经没有用,朱由校没有理会他们的哀求。
  因此,这两人和其九族之人还是再次被押到了战舰上,由近卫军的医护兵执行。
  因为张存仁和金冠两人在近卫军欠下了血债,所以,近卫军的医护兵对他们也没天客气,是一边在他们身上动刀一边在他们身上浇灌海水。
  两人也因此叫的特别凄惨。
  ……
  “照这么说,我李永芳的祖坟地也成了茅厕?”
  李永芳这个第一个投降建奴做汉奸的原明朝千总,也在得知张存仁和金冠的下场后,而浑身发冷地问着眼线。
第三百五十五章
对付世家大族
  李永芳着实是没想到大明皇帝会对背叛者这么狠辣,这让他非常愤怒,也非常担心,一旦大明成功清剿东虏,他也会同张存仁、金冠等一样有此下场。
  “你去打听打听,昔日投降东虏者,如再主动归顺朝廷会不会就不被如此对待,刘爱塔现在不就被派到内地任副总兵吗,如果是我呢,会不会也能依旧被朝廷授官?”
  李永芳忙低声对自己的人吩咐道。
  对于李永芳而言,他虽然很恼怒朱由校这样做,但他知道现在大势在大明皇帝朱由校这边,他是阻止不了的,他只能想其他办法来乞求被皇帝朱由校宽宥,如主动归降。
  李永芳也很后悔,他压根就没想到万历末年已经文恬武嬉的大明会重新振作起来。
  在他记忆中,当时的大明边镇武备已经非常糜烂,糜烂到不可收拾的地步,而建州的努尔哈赤与其八旗兵已经表现出强劲的战斗力,连作为奴酋的努尔哈赤本人都很有胸襟与魄力,因他是第一个主动投降归顺的明军将领,而直接将他委以重任,且将宗室女嫁给他,使他直接成为八旗贵族的一员。
  所以,李永芳一直认为建州这些势力是能成事的。
  但他没想到,随着天启皇帝即位以来,整个大金局势越来越向不好的局面转换。
  他发现明国的这位天启皇帝小小年纪,就敢力排众议、无条件信任被他大金当时视为唯一不好对付的人——熊廷弼,也表现出超乎寻常的耐心与魄力,宁花重金调客军入辽,宁以慢刀子割肉的方式减弱自己大金之势,而不急于求成,甚至因此不惜在国内铁血镇压反对者,哪怕有被弑杀的风险,也没畏惧。
  李永芳打心里觉得,如今的这位大明皇帝让他感到很意外。
  一个人不怕他聪明,就怕他既聪明又无所畏惧、意志坚韧。
  李永芳觉得现在大明皇帝就是这样的人。
  虽然,他现在并未和大明皇帝见过面,说过话。
  所以,到现在,李永芳不得不承认这天意是真的难测,即便他自认为当初做的是最好的选择,但随着局势发展,当时最好的选择也会变成最差的选择。
  “早知如此,当时就该死守抚顺城,即便战死,也能落得个封妻荫子、一门忠烈之名!”
  李永芳此时如此心道。
  ……
  不只是李永芳这个大汉奸现在后悔。
  其他一开始意图在两边下注的辽东大族现在都很后悔,也担心自己家族和东虏来往、以及自己族人投靠东虏的事被发觉后而被皇帝陛下严惩。
  他们甚至因此都想直接暗杀皇帝。
  但已经有无数次暗害皇帝的失败行动证明大明皇帝朱由校是真的得上天眷顾的,他们这样做只会招致更严重的后果。
  而他们现在更多的是希望通过自己这边已投靠东虏的族人主动投诚来获得皇帝陛下的谅解或者减轻惩罚。
  所以,这些辽东大族也开始利用各种关系旁敲侧击地打听关于皇帝朱由校对主动归顺朝廷的叛变者会如何处置。
  “主动坦白、主动归顺,算是弃暗投明,自然值得肯定,但是难以确定是不是真心投诚。”
  朱由校因此对主动询问此事的辽将祖大寿、孟乔芳等谈起此事来。
  祖大寿和孟乔芳等听后心里不由得一颤,祖大寿先问道:“还请陛下明示,在下那位世交好友当如何才算是真心投诚?”
  祖大寿没敢直接说他的族人已经在东虏阵营中担任要职,只是用“我有一个朋友”的方式询问皇帝。
  朱由校瞅了祖大寿等辽地将领一眼。
  他不得不承认这些辽东大族,是真没把什么民族大义放在心上,眼里只有家族的利益,一方面也是在为大明出生入死,浴血沙场,另一方面也的确是在通敌卖国,靠着垄断着辽地人力资源和自身不错的作战实力,做着既当婊子又立牌坊的事。
  这种家族,他这个皇帝是真不好处理。
  因其罪而灭九族,难道就不考其功?
  因其功而赏九族,难道就不虑其罪?
  朱由校知道这是大族的常见情况,即便到近代也还不少,一兄在红,一弟在白,有时候还不是主动的,是客观环境出现的,如他以前看过的一部电视剧《人间正道是沧桑》,里面就涉及了这样的事。
  “起义,主动杀虏酋而献寨者,方可为真心归顺者!另外,别的人起义,朕或可宽宥,但李永芳,这个第一个背叛大明者,即便主动起义投诚,也不可宽宥!此人开了我大明臣子投虏的先河!明显对东虏忠心耿耿,即便起义归顺也保不齐是诈降!不严惩不足以儆效尤!传旨,将李永芳之祖父地、祠堂改为公厕!由辽人世代污之!”
  朱由校知道自己很难扼制那些名门望族搞两边下注的投机事宜,但他也要让这些名门望族长个记性,别在一股新势力崛起时,第一个投附,那样只会被当做典型严惩,也别指望其他大族会为你鸣不平,其他大族不会那么傻,所以,他便要求严惩李永芳。
  另外,朱由校记得历史上李永芳是真的很可恶,屡次和大明边镇官员们玩狼来了的故事,历史上,王化贞任辽东巡抚时冒进导致大败,就是因为误信李永芳真的是要归降朝廷结果李永芳是骗他且主动带兵趁他不备击溃他中军,所以才导致王化贞部大败。
  因而,朱由校也不放心李永芳。
  他必须的把李永芳除掉。
  “除李永芳外,在通敌卖国后罪大恶极者,也当严惩,着令锦衣卫根据这些投靠东虏的汉奸之罪行,列出一个战犯名单,这个名单上的人,即便主动起义归顺,也不可从轻处置!如宁完我这样的罪大恶极者,就需要列入战犯名单!”
  朱由校决定还列一个战犯名单,这样让以后的世家大族们更加知道收敛一点,即便其族人真要投入敌对阵营中,也要知道分寸,别表现的太积极。
  而且,朱由校打算在将来再搞一个《贰臣传》,且发动民众对其批判,从其人格上侮辱,使用文化暴力,让全民监督,甚至让全天下的民众成为他皇帝打击这种行为的支持者,这样一来,作为皇帝的就可以名正言顺地严惩这种世家大族恬不知耻的投机行为。
  当然,这是秋后算账的事。
  现在朱由校还不能让这些人知道他有这个打算。
  所以,孟乔芳和祖大寿等倒也因此松了一口气,暗自庆幸,自己家的族人不是第一个投靠东虏的。
  “大明皇帝怎么能这样!我李永芳是有过诈降之心,但他没给我诈降的机会呀!怎么就觉得我要诈降!如今大金危若累卵,我李永芳岂会诈降!”
  李永芳得到朱由校对他李永芳的处置后,颇为气愤。
第三百五十六章
皇上怎么对我读书人这样?
  宁完我也很郁闷,他虽也是辽阳大族出身,但在抚顺投敌时,也不过是个诸生,如今却因为给东虏出谋划策,而成了不可饶恕的战犯。
  所以,宁完我也在这时候说道:“可宁某并不是第一个投附东虏的人,又非官员,朝廷怎么就觉得宁某也不可饶恕呢!宁某不过是一介读书人,读书人能有什么危害,再说,读书人这样做能算叛国吗,不过是择主而侍而已,当年魏征为建成旧人,一代圣主唐太宗不依旧用之,何以他天启却无此胸怀!”
  李永芳听宁完我如此说,只是苦笑:“人家从没将你们读书人当回事,杀士子文官亦是家常便饭!”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70/67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