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明朝当暴君(校对)第25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51/673

  另外,李贵也做了副署签字。
  至此,大明算是大发了一笔横财,外加一块海外殖民地,同时也获得了更大的商品市场。
  而倭国自己自然损失不轻,德川幕府不得不掏空自己的国库来支付这笔巨额赔款,当年丰臣秀吉在朝鲜所掠的大部分财富如今都因此进了大明的国库。
  朝鲜官员李贵倒是没想到他这次随大明出征也会得到一笔五百万元银币的赔款。
  所以,李贵等朝鲜官员因此倒是很是高兴,开始觉得给大明当小弟挺好的。
  当朝鲜国王李倧得知李贵带了五百万元银币的赔款回国后也高兴的不行。
  “能为大明之藩属,真是荣幸啊!”
  李倧因此颇为感慨地说了一句。
  虽然朝鲜之前给大明借了三百万石粮,但现在朝鲜靠着跟着大明一起出兵而带了五百万元银币回来,即便扣除之前他借给大明的,依旧还能赚不少,所以,现在的朝鲜自然是觉得跟着大明混挺好,甚至巴不得再来一次这种跟着大明一起出兵捞银子的机会。
  ……
  “倭国真的答应了所有的条款?”
  而当魏广微回国,且告诉方从哲等大臣条约已经签订的消息后,方从哲等大臣还因此颇为惊讶。
  因为他们不得不承认皇帝钦定的谈判条件其实很苛刻,除了没让其灭亡外,就只是让对方留了一口气。
  所以,他们觉得倭国估计很难答应,但他们没想到倭国还真的答应了皇帝的苛刻要求。
  魏广微笑着回道:“魏某岂敢欺瞒朝廷!的确是幸不辱命,没有做出任何退步。”
  “走!立即求见陛下!”
  方从哲因此暗想陛下用魏广微还真用对了,并精神抖擞地先一步走出了内阁,其他重臣也跟了过来。
  毕自严已经开始颇为感慨地说道:“三千万元银币的赔款,这已经抵得上我大明国库现在一年的粮赋收入了!这么多钱,可怎么花?愁啊!”
  “你毕公算是我大明历任大司农中最轻松的一位,从不担心钱不够,只担心钱花不完!”
  汪应蛟跟着说了一句,并不由得想起自己当初任户部尚书时的苦日子来,一时不由得道:“想当年,老夫任大司农时,连几十万的赈灾银都拿不出来,还不得不找陛下要內帑!”
  毕自严只是笑笑,然后问着熊廷弼和汪应蛟等重臣:“说真的,诸公们的部衙还够不够银使,不够的话,等这笔赔款到后,毕某请旨先调五百万给你们用?”
  方从哲听到只是笑笑,心道:“还真是年景不同了,万历朝时,户部最怕其他部衙来要银子,如今户部去赶着送银子!这对外番索赔银子的方式是真好,只是,希望朝廷以后别越来越习惯靠这种对外勒索的方式来充实国库才好。”
第三百三十一章
增设师范科
医科
六部变成十部
  朱由校自然已经通过锦衣卫和东厂提前得知了条约签订的事。
  但他还是认真地听完了魏广微的汇报。
  毕竟好消息是百听不厌的。
  方从哲等也都是如此,面带喜色的听着魏广微向皇帝禀报他们也已经知道的事,且也依旧很积极地向皇帝道贺。
  “甚好,能使条约如此顺利的签订,爱卿等居功至伟,拟旨加礼部尚书魏广微太子少保,加沈有容都督同知!”
  朱由校先赏了参与谈判人员的官员。
  魏广微和沈有容能促成这次谈判,且让大明一下子获得不少利益,自然是值得赏的。
  接下来,朱由校便开始和自己的大臣们商议如何安排这三千万元银币的赔款,以及该如何统治长崎这块海外殖民地,另外就是派遣官员留驻江户和接下来进一步通商的事,还有就是处置相应罪犯的事。
  一时间,朱由校和他的大臣们不得不再次陷入了忙碌,甚至比之前改革内政时还要忙。
  就像历史上,列强从清王朝手里索得赔款和殖民地,而要忙于如何用这笔赔款消费,以及如何统治自己的殖民地一样。
  不过,因这直接从外番掠夺来的利益因为没有损害到国内任何一个阶层的利益,又是在短期内很难赚到的巨额财富,所以,这种忙碌对于大明君臣们而言是很舒爽的事。
  “继续增建官道!以后道路设为国道、省道、县道,各布政司所驻地必须有通往两京的国道,各府州县必须有通往布政司驻地的省道,各县与各乡当有县道,设立运部,立即廷推运部尚书,专司天下水陆之道,河道总督以后都兼运部侍郎职。”
  大明国库突然增加三千万元银币的收入,自然是要花出去的,不然,留在国库内就只是银币,而不能发挥其货币的功能。
  不过,朱由校则没有因此直接轻傜薄赋,比如来个什么“盛世滋丁、永不加赋”,而是依旧要求将这些钱用来搞基建。
  原因无他,朱由校知道即便大明现在吏治已经算是清明,但直接轻傜薄赋也还是惠及不到庶民的,因为下面的士绅总会有各种钻政策空子的办法,把轻傜薄赋变成只对他们有利的政策。
  因为在一个自上而下的统治模式里,即便把税赋全免,地方官员和士绅也会有其他方式盘剥百姓的,百姓很难因此而富足的。
  所以,与其如此,还不如利用自己这个皇帝足够强大的皇权,直接集中起这笔钱搞基建,变成利民的公共设施。
  “另外水渠、水库、堤坝这些防洪抗旱的水利工程也得继续增建!
  增设农部,下设水利司,专司各处水利工程增建之事;
  另外,农部再设屯垦司,专司组织流民垦荒屯田事以及新培养的优质农作物推广事;
  农科院划归农部,依旧为从四品官衙,专司农业机械与新作物培植事,稻谷、小麦、玉米、土豆各设一司,这些司皆当有能人专营研究如何提高这些粮食产量,朝廷定期拨款,若有成就,则额外增发赏银与升赏官爵,并迅速推广!”
  朱由校继续在农业上做了安排。
  虽然他不指望这个时代有人像袁老那样可以使水稻大幅度增产,但他还是希望通过自己这个皇帝的重视,实现大明的粮食亩产上一个台阶。
  毕竟农业是一切的基础,如果农业生产力不进步,其他科技树点了也是白点,何况,大明也不能只用对外借粮的方式来解决粮食危机,这种方式只能紧急时候用一下,根本上还是得在生产技术上有所提升才行。
  “社学还得扩建,另外,为使社学有足够多的塾师,下诏天下,在进士科外,增设师范科!
  并在两京一十三省建师范学堂,各府县学增师范生若干;
  各省提学官举行院试之后,当举行师范试,以取为师范生,取中者享受同廪生资格;
  师范生在社学教授三年后可直接获得乡试资格,凡中乡试之师范生可入京师师范学堂,也可参加各省师范学堂录取之试,各师范学堂之录取考试当在乡试发榜之后,师范学堂之学员,皆赐同举人出身,毕业后皆可参加会试,或直接到吏部申请授教职,或可参加师范科会试,参加师范科考试且被录取者赐予同进士出身,由朝廷直接授官。”
  “除此之外,当增设学部,管天下治学之事!
  学部内设各省治学司,并设学部参赞,为正四品,由各省提学使兼任,故而各省提学使需向学部汇报治学之事,除各省治学司外,学部当设师范司与进士司,专司师范科与进士考试之事。”
  虽然三千万元银币的赔款还不能让朱由校直接搞全民教育,但以后多养几个师范生还是够的。
  要想普及教育,首先要有足够的师资力量,要先有足够多的师范教育,所以,朱由校决定先增设一个师范科。
  “还得增建官办医馆,现在大明最缺的不是银子,而是人,尤其是足够多的汉人,不然何以实边,何以在将来开疆辟土后又不让这些疆域丢失?
  而要增加人口,首先就是要减少死亡率,让疾病和瘟疫都能得到控制,而这就需要有更多的大夫!
  下诏增设医科与医部,同师范科一样,各学校设医生,建医科学堂,毕业者皆称医士,可直接授医官,或可直接参加会试殿试,被录取之医士可充任医部官员。”
  朱由校还决定趁此机会砸钱提高大明的医疗水平,毕竟很多时候,瘟疫也会导致一个国家出现危机的。
  他记得历史上,崇祯时期北方地区的鼠疫泛滥也给大明造成了很大的破坏,而现在他不得不提前有所准备,先培养出更多的医务人员来,以备将来应对突发疫情用。
  何况,天花大流行的时代也已经快来了。
  如此一来,大明的六部就变成了十部。
  朝廷的官衙无疑再一次增多。
  大政府的趋势越来越难以避免。
  以往由地方士绅承担的一些公共事业开始由官府接替。
  而朱由校并不反感这种趋势,因为他不得不承认,以往地方让士绅承担更多职能时,并没有让整个国家向好的方向发展,反而逐渐走向衰亡。
  所以,朱由校觉得还不如像现在这样,让朝廷官府多管点事,多花点钱。
  朱由校现在就把从倭国得来的这笔赔款花在了这些民生、教育与医疗方面,而没像地方士绅那样把钱都存起来。
  毕竟他是皇帝,与士绅们不同,士绅可以不顾朱家王朝的死活,他这个朱家皇帝得顾朱家王朝的死活,得让帝国一直向好的方面发展。
  朱由校相信这笔赔款砸下去,大明无论硬实力还是软实力都将大跨步飞跃,就像历史上的列强从清王朝手里得了许多赔款后都在国力上得到了极大提升。
  除了这笔赔款,如何管理殖民地,也是朱由校现在不得不面临的一个问题。
第三百三十二章
倭国大名要求切腹,处决杨嗣昌
  万事开头难。
  除了皇帝朱由校,大明帝国的所有人都对帝国内外的新政务感到很陌生。
  在以往,大明的执政者只需处理好各种关系就行,也就是所谓的调理阴阳,而所遇到的事也皆能从史书古籍上找到范例,所以,往往不用太麻烦,甚至有时候无为即可,以致于有些时候,作为一地或一衙正堂官的官员完全可以把政务交给胥吏和幕僚处理,而自己只吟风弄月即可,反而还因为不乱来得一贤名。
  但现在,新的政务层出不穷。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51/67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