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明朝当暴君(校对)第18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84/673

  随着江南暴乱的结束,而江南士绅们想阻止徐氏棉纱厂做大和官营纺织业出现的阴谋失败后,徐氏棉纱厂不但得以保住,还在接下来顺利地改名为大明棉纱局。
  另外,朱由校还下旨设立了松江织造局,织造局的地是抄没一些士绅后入官的田地。
  如此一来,大明官营纺织业正式开始在江南松江府拉开序幕。
  江南人口繁盛,应天、苏州、杭州、松江、湖州、无锡等府内市镇有大量随时待业的织工纱工。
  所以,大明棉纱局与织造局也在扩大规模后招募到了大量织工纱工,并顺利地扩大了生存规模。
  而接下来,棉纱局和织造局开始主动降低棉布价与丝绸价,以实现大明的纺织业占领更多国外市场以及扩大国内需求的目的。
  毕竟大明的棉纱局现在的纺纱机已经是一个机子有二十个纱锭可以同时工作,而织布机也因为飞梭技术的实现而使得织布效率与质量大幅度提高。
  所以,棉纱局与织造局早就有了降低棉布价与丝绸价的基础。
  不过,棉纱局和织造局降低棉布价与丝绸价无疑会导致许多以生产土布为生的家庭破产。
  而朱由校对此早已有应对之策,一方面他让棉纱局和织造局提高纱工与织工待遇,以吸纳这些破产后的人进入织厂工作,另一方面,他也让官府鼓励与帮助这些家庭中的破产者进入棉纱局与织造局工作或者从事其他工作。
  不过,这里面最具备挑战的不是许多织户家庭破产问题,而是大部分织户家庭中的纺纱织布者皆为女性的问题,这些女性要走出家庭,去工厂里面,还是会受到世俗与礼法上的约束。
  好在大明现在的礼法早就没以前那么严,在江南更是已经礼乐崩坏,商人穿丝绸、女子出门已经是常见现象,历史上柳如是一介女子就四处周游过,所以,这方面的约束力倒也没那么强,何况,朱由校也因为考虑到这一点,而主动要求棉纱局和织造局设置以性别为区分的男厂与女厂,因此在许多允许自家女子以女扮男装的方式进入工厂而给家里带来更多收入后,很多家庭还是抵挡不住这样的经济利益,而不得不抛弃陈规陋俗,允许自家女子进入只有女工的工厂。
  传统理学的社会基础正在一点点的被破坏。
  无论如何,先进纺纱与织布技术出现后导致棉布与丝绸价格下降是不可能阻止的。
  要么等到数百年被外夷以“洋布”的方式让纺织产品价格下降,要么只能是现在由朝廷控制的官营纺织业让纺织产品价格下降。
  后者无疑要比前者糟糕,毕竟后者会不得不为了自己的统治利益而照顾破产者的利益。
  所以,朱由校没有后悔这样做。
  尽管许多人还是因此对这不满。
  棉纱局和织造局下调棉布与丝绸价格带来的最可喜的变化是,大量外商开始来到大明抢购纺织品。
  这些外商不再购买朝鲜、日本、琉球、南洋马尼拉这些地方的棉布而只买棉纱局与织造局的纺织品。
  棉纱局与织造局的利润自然因此急剧上升。
  来自美洲与澳洲的白银比以往更大量的流入了大明。
  另外,大明国内随着棉布和丝绸价格下降,尤其是棉布价格下降,普通百姓在这个寒冷的冬季里穿棉衣的人越来越多,许多只能穿补丁衣服的百姓也开始有了件完整的衣服。
  不过,朱由校在降低棉布和丝绸价格时,却要求官营的棉纱局和织造局抬高了国内生丝和棉花的价格。
  因为朱由校想得通过这种方式增加庶民中有田者的收入,毕竟生产生丝与棉花需要桑田和棉田,而大明现在的征税主要还是征收田赋。
  同时,朱由校也是以这种方式增加国内庶民的收入,以弥补一些生产土布者的损失。
  “让棉布与丝绸价格下降,生丝和棉花价格上涨,使得大明百姓们收入上涨,但物价却下跌,这样可以让老百姓生活的更加幸福,这样才算是盛世之朝,不过单单棉布和丝绸价格下跌还不够,粮食价格与食盐价格也不能太高,得让老百姓们买得起,尤其是粮食。”
  朱由校这时候就在政事堂对方从哲说起此事来。
  “陛下容禀,以臣之见,粮食恐不能太过于低廉,不然就会伤农。”
  方从哲回了一句。
  方从哲所说的伤农主要是影响地主的利益,毕竟普通农民和佃户的粮食自己吃都不够,哪里会因为粮价太低而影响收入。
  而朱由校也没有揭穿,只是笑了笑道:“是不能太低,但也不能太高,你拟道旨意,松江府正式开埠,作为大明继月港后第二个开海之区域,允许内外商船于此贸易,着户部制定针对外夷商人在松江府内的定居制度与路引制度,以及关税制度,着西厂在该区域设立松江关税提举司,要求他们必须以银币进行交易与缴税,棉纱局与织造局得带好这个头,着宝泉局在松江府设立宝泉分行,外夷商船的鹰洋币必须到这里兑换成我大明银币后才可进行交易与缴纳关税!否则着令有司予以驱赶!到时候再宣布,粮食入境,皆暂免关税,以抑国内现在依旧上涨的粮价,等粮价下跌后,再征收甚至提高粮食入境之税,另外,着粮业局继续利用国库盈余在粮价过低的地方囤粮,在粮价过高的地方放粮。”
  “臣遵旨!”
  方从哲回了一句。
  于是,接下来,大明便趁着大量外夷商船云集松江一带时,在松江府正式以官方的名义开埠通商,且趁此机会强行推行统一货币的政策,以及开启关税征收的制度。
  外夷商船对此自然是不满的。
第二百四十三章
国库收入大增
  “中丞,我们很难接受贵国这样的规定,这简直可以说是岂有此理!为什么要让我们必须使用你们的货币,另外,你们的关税实在是高的离谱,在长崎和马尼拉都没你们高,天朝不是一直提倡轻徭薄赋,睦邻友好吗,怎么如此突然在松江收如此重的关税?!”
  红毛番商船船长艾利克此时就向苏淞巡抚孙承宗表达了不满。
  孙承宗则直接回道:“你们可以不来松江采买我官营棉布与丝绸。”
  艾利克听孙承宗这么说,直接拍了桌子:“你们欺人太甚!”
  孙承宗见此只是白了他一眼,将茶一放:“送客!”
  于是,艾利克只得离开了苏淞巡抚衙门。
  而艾利克的副手维登纳则也忙朝艾利克跟了过来,且低声说道:“艾利克先生,现在怎么办,这里的丝绸和棉布最好,又最便宜,我们没有别的更好选择!”
  艾利克则气呼呼地道:“我现在真恨不得用大炮教训一下这些可恶的东方人!就像我们在美洲教训印第安人一样!”
  “可这是一个庞大而又不好惹的帝国,我们在这里只能扮演商人的角色。”
  维登纳回道。
  “所以,我更加觉得恼怒,只有这里的棉纱局和织造局才能提供这样廉价而优质的布匹,我们别无选择!”
  艾利克回了一句,又道:“算了,维登纳,我们还是按照他们的规矩来做吧。”
  接下来,艾利克等外夷商人因为无法放弃购买棉纱局和织造局所产的纺织品,所以还是按照朱由校定的规矩,先去宝泉局分行兑换了大明银币,并也老老实实地去了西厂提举司缴纳了很重的关税。
  朱由校用新的纺纱技术与织布技术建立起的官营纺织业成功地在松江府推行了货币改革与关税新政,也使得大明实现了进一步的开海之举。
  而也因此,朝廷多了一项利用银币兑换外币的收入,和一项关税收入。
  再加上官营纺织业本身所赚的利润,使得大明朝廷的国库现在的白银存储量是急剧增加。
  朱由校不得不让市舶司与粮业局加大力度从外面进口粮食、棉花、生丝、木材、铁矿、玛瑙、宝石这些回来,以抵消掉大量白银带来的银贱钱贵现象。
  而这样一来,大明的物价依旧维持在较低水平。
  这对于松江府一带的百姓而言简直是太幸福了。
  因为这一带的百姓刚刚因为棉纱局和织造局的扩大规模与增加工人收入而增加了一大波收益,偏偏物价依旧不高,所以,这一带的百姓生活是越来越富足。
  其实不只是松江府,松江府周边的江南其他地区的百姓也因为来松江府务工而越来越富足。
  松江府的上海县因为有了两个最赚钱的棉纱局与织造局,而吸纳了大量的江南贫困百姓来,起到了虹吸的作用,使得江南普通百姓的收入增加,贫富差距缩小,而不再像以前一样,只是江南士绅特别富庶,底层百姓依旧食不果腹。
  因而,即便之前朱由校让张同敞在这一带严酷镇压了不少闹事乡民,但这些江南百姓并没有因此对朝廷产生不满。
  真正受损的除了也生产棉布与丝绸的外番,国内自然就是江南士绅。
  毕竟这丝绸与棉布出海之利本来是被他们所垄断的。
  而如今,这份利润,一部分流入了国库,一部分流入皇帝内库,一部分流入支持皇帝的权贵士绅,一部分流入了庶民,唯独本来独得其利的他们自己一分都没有。
  因此,他们不得不面临自己所开织厂与纺纱厂破产的结局。
  也不得不面对自己族里的族人与乡里的乡民大量进入到官营棉纱局与织造局做工,从而,失去对这些人的控制权的局面。
  以至于其族人与乡民开始越来越不听他们的话。
  他们的“独立王国”在开始裂解。
  江南士绅们很不愿意接受这样的现实,但他们必须接受,除非他们造反。
  当然,他们当中肯定有人已经有了反意,只是大部分人还是选择隐忍,如同历史上满清为了不让东南士绅给台湾郑氏提供后勤补给而严格进行海禁,甚至将沿海士民内迁三十里一样,这些人即便利益受损严重,但他们中有大部分人也依旧选择隐忍。
  造反对他们而言真的是需要他们很慎重考虑的一个决定,毕竟他们不是走投无路,他们还有土地,还有其他产业。
  这些江南士绅中的大多数人依旧只是希望朱由校时代赶紧过去,或者皇帝朱由校早点改变主意,让朝廷重新回到以前在江南处于禁海的时代,废掉织造局与棉纱局,让海利再回到只属于江南士绅的时代。
  但这已经不可能了。
  因为,支持皇帝搞官营的权贵士绅们这次赚了个盆满钵满,他们现在只觉得皇帝陛下是他们真正值得他们效忠的好皇帝,甚至开始由衷的希望官营纺织业能够一直这样兴办下去,即便换了皇帝也不改变。
  已经尝到甜头的他们已经不想再把吃进嘴里的肉再吐出来了。
  不过,他们不知道的是,他们的皇帝陛下已经在想着割他们身上的肉。
  “精美的官营瓷器与琉璃得尽快研制出来办厂售卖,另外,尚工监研制的玻璃与肥皂、卷烟等工艺进行的如何,得尽快投入生产,多做些奢侈的东西,卖给这些达官贵人,把分给他们的红利再赚回来!”
  朱由校很希望跟着自己一起发财的臣子们能够多消费,哪怕是奢侈性消费也行,而不是用来买地与放高利贷,那样是他不愿意看见的,毕竟后者只会加剧土地矛盾与阶级矛盾。
  所以,朱由校不得不绞尽脑汁地想着让尚工监与科学院、工程院开发出各种新产品促使这些人消费,也就在这时候对刘若愚如此吩咐了起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84/67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