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明朝当暴君(校对)第13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34/673

  “在下任陕西右布政使时,对陕西的田亩清算过一次,宗藩、士绅占全陕西田地有九成,而这次南直隶的清丈田亩情况已由《皇明报》刊载出来,在下也核算了一下,南直隶虽无宗藩,但南京勋贵与士绅也占田地超九成;
  可见,如果真如郑公所言,要免天下税粮一半的话,只会惠及士绅,而不能惠及庶民!
  但朝廷对士绅已有优免,而且这次催缴逋赋,之所以一下子催缴齐三千多万石粮,不是百姓积欠税粮严重,而是士绅积欠税粮严重;
  因为下官也自己根据《皇明报》和《邸报》所载南直隶催缴逋赋情况做了核算,这三千多万催缴上来的逋赋中,士绅的占据有八成,还有两成也是和士绅有关的大户所欠,要么为其姻亲要么为其世交;
  由此可以看出,这次朝廷催缴历年积欠根本与百姓无关!
  在下实在不知道郑公何以认为朝廷在横征暴敛,民怨又怎么会沸腾?
  事实上,这次南直隶清丈田亩的过程中,还查出了很多庶民因胥吏与当地乡绅勾结而背负重赋的现象,所以,陛下下旨着西厂在催缴逋赋补缴同时也让西厂对其退赋,而这无疑让百姓减少了不少负担,因此郑公所言,有所偏私,不能为凭。”
  毕自严回答起来,又把自己带来的册子递给了方从哲:“这是下官所核算的结果,元辅与诸公一看便知。”
  方从哲感到很惊讶:“毕公还真是有心,算出整个南直隶的田地情况,不是件容易的事啊!”
  “是啊!老夫惭愧,户部都未这样做。”
  汪应蛟也笑着说了一句。
  唯独,郑三俊瞪了毕自严一眼,他很想说些什么,却一时不知该怎么反驳,因为毕自严居然白纸黑字地算了出来,显得有理有据,也把自己刚才的一番言论驳斥地千疮百孔,且因此心道:“好你个毕自严,你在太仆寺是很闲吗,没事算这些做什么!”
第一百七十七章
你们怎么能背叛士林
  “另外,郑公刚才言这些京畿流民乃懒怠刁民,其中体弱病残的直接饿死是最好的安排,在下认为此言有失良知,这些流民并非因为懒怠而成流民,若懒怠又何必远离家乡,来到京畿拉纤运粮?另外,他们也非为刁民,若为刁民,要是真好吃懒做,大多直接落草为寇,何必来这里任由官差打骂?”
  毕自严问的郑三俊面红耳赤起来,呼吸也有些急促。
  郑三俊只得强辩道:“现在每过一个冬季,就会饿死一批京畿流民,也因为这样,京畿流民才能维持在一个定数,而不足以壮大,如果真要用毕公的法子去养活他们,使得本该饿死的一批流民没有饿死,而让京畿的流民越聚越多,到时候一旦发生元末那种因为大量民工聚于黄河两岸而反的事,到时候该如何是好?”
  “百姓只会因活不下去才反,不会因为人多就反,元末大量修黄河的百姓反朝廷是因为元廷无道,不给其活路,如今朝廷是给其工钱、以工代赈,不但不会导致民变,还会消弭可能发生的流民之乱。”
  毕自严回了一句。
  “毕公真敢保证到时候京畿一带的流民越来越多后不会发生变乱?不会有邪教趁此机会蛊惑这些愚民闹事?若到时候真因为毕公今日大发善心,而救活了大量流民,使得京畿流民越来越多,然后被邪教蛊惑,乃至造反生事,到时候,毕公可敢向朝廷请罪?!”
  郑三俊语气森林地问了起来。
  方从哲见此忙说道:“好啦!《礼记》有云,‘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如此方是天下为公,京畿流民,无论老弱病残,还是青壮,皆为我大明子民,岂能任其饿死?此有悖良善,有悖圣人之道!吾等读圣贤书,怎能如此薄凉!
  至于会不会因此导致乱事发生,与流民越来越多没有关系,有关系的是朝廷能不能使其安居乐业、并教化得安分守己,至于邪教更不足为虑,只要百姓们能安居乐业,我圣人之教难道还没邪教谣言更得人心吗?”
  方从哲这么一问,就看了郑三俊一眼。
  郑三俊直接站了起来,也看向了方从哲,眸露厉色。
  他没想到方从哲会突然提出儒家正统理论来批判他,甚至说他有悖圣人之道。
  这让一向爱举着儒家正统理论招牌维护自己士绅利益的他有种很难接受的挫败感。
  什么时候,四书五经的话也能成为攻击自己的武器了?
  这方贼果然难对付的很!
  郑三俊又看了一下汪应蛟和毕自严。
  他本来是希望可以通过这次户部部议说服汪应蛟和毕自严向士绅让利的,毕竟大家都是士绅。
  但郑三俊没想到汪应蛟和毕自严也如此顽固,竟真的把天下庶民当回事。
  至于汪应蛟和毕自严为何把天下庶民当回事?
  郑三俊也想明白了。
  无非就是方从哲的话,儒家经书里就有‘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言论。
  也就是说,这些人是真的把这些言论奉为了圭臬,而践行起来。
  郑三俊一时不知道该怎么驳斥这二人。
  因为郑三俊意识到,他素来最信奉的儒家之言竟会成为士大夫不顾自己士大夫利益的动力!
  “你们两书呆子,书读傻了!只记住了汉儒的观点,没记住当今儒学的观点,陛下当以天下之利奉士大夫,而非以士大夫之利奉天下!否则,这样的君父便如圣人所言,为寇仇!”
  郑三俊只能在心里如此骂着汪应蛟和毕自严。
  但郑三俊没敢直接骂出来,因为他也不能明着说《礼记》里的话不对。
  毕竟这是儒家五经之一。
  只是《礼记》成书于汉,比较代表汉儒的观点,而汉儒观点已不怎么被现在的士大夫接受,所以,郑三俊也只能在心里表示反对。
  “郑公若有异议,坐下回驳便是,不必起身回答,仆虽为首辅,但也只是奉旨与诸公议事而已。”
  方从哲绵里藏针地说了一句。
  郑三俊则因此意识到自己失态,忙拱手道:“下官失礼。”
  然后,郑三俊坐了下来。
  方从哲则没有理会郑三俊,依旧看着毕自严:“毕部堂,继续说,你为何提议朝廷增建工程而使京畿流民得活命机会,而这到底是不是大兴土木?”
  “在下认为大兴土木不能一味言过,寻常小民生活要想安宁需先建屋,国家要想太平得建城以御外虏得挖水渠以利农事,可见大兴土木很多时候是一国一家要求太平安宁所必做之事,若朝廷这次能用国库盈余之钱粮让流民出工兴建工程,便能有以工代赈之效,甚至还能使得工地附近之百姓有生财之机会,流民有工钱后不单单只买粮食吃,还得买附近百姓土布做衣服,还得买柴火取暖,到时候,朝廷增设一钞关于工地附近,即便只征少量榷税,也能增益不少赋税,进而使朝廷赈百姓之花费又能通过榷税的方式回来,这样国库不会因为养越来越多的流民而穷困,甚至会在将来越来越充盈,因为百姓一旦知道有利可图,会不辞辛苦地生产土布、会大半夜的也要去深山里砍柴来卖!”
  毕自严这时候也就继续说了起来。
  方从哲听后便道:“果然高明!本为惠民却能增收!那就请毕部堂以刚才之言以及核算出户部可拿出多少盈余来增建工程的章程后,再写成户部题本上奏。”
  汪应蛟也点了点头。
  “是!”
  毕自严回了一句。
  郑三俊见此还是没忍住问了一句:“诸公真的要一直这样开罪于权贵士绅吗?催缴逋赋与清丈田亩本就是抑制庶民投献于豪门!如今还让无地流民靠务工活下来,甚至还给其充裕工钱带富其他百姓,那谁还愿意投献豪门为佃户?只怕已经是豪门佃户的也会逃来务工,到时候只会令权贵士绅更加不满,诸公可知这样做是在逆势而为,是没有好下场的!”
  汪应蛟先说道:“可我们读书做官,不就是为国为民嘛。”
  毕自严也道:“但为社稷,不求生死。”
  方从哲也点头道:“没错,我们自己也是士大夫,也是权贵士绅,但我们到底是读书人,与庶民不同的是,我们得眼里有社稷,有陛下,有家国太平,庶民未读书,愚昧不知,可以不顾社稷安危,但我们不能不顾,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而这个道是不能忘的,权贵士绅有权有势,取财之路甚多,何必以盘剥庶民败坏社稷的方式取利,否则实在的不合儒家之义!”
  郑三俊沉默了下来,他意识到不是他自己有问题,而是方从哲、汪应蛟、毕自严这三个人有问题,心道:“到底不是我东林中人,一味愚忠之辈!圣人之学也学歪了,他朱家的社稷和流民的死活怎能与我士大夫之地位相提并论?!你们怎么能背叛整个士林!”
第一百七十八章
在大明搞基建
  尽管郑三俊心里很不满方从哲、汪应蛟、毕自严三人,但他现在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这三人将搞基建工程以惠民生的户部题本写了出来。
  “谁让掌权的不是自己东林党呢,没办法。”
  郑三俊在心里感叹了一句。
  而在方从哲进宫后,内阁次辅韩爌在看见方从哲路过内阁时,也有郑三俊同样的感受。
  因为他现在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方从哲拿着户部题本直接乘轿去了乾清宫。
  韩爌觉得自己这个内阁次辅彻底就只成了个摆设。
  “陛下!这是户部关于可拨多少钱粮用于增建工程的题本,请圣上御览。”
  方从哲来到政事堂后就将户部题本递给了朱由校。
  朱由校展开看了后道:“可以拿出库银五百余万两,粮食七百余万石,这倒是可以做件不小的工程,立即拟旨,着毕自严兼任工部右侍郎兼顺天巡抚,立即会同工部议定兴建什么工程来让这些流民安居乐业。”
  “臣遵旨!”
  方从哲回了一句。
  而朱由校接下来则继续问道:“现在京师流民大概有多少?今年饿死者多否?”
  “回陛下,已不下三十万之数,目前饿死者远少于去年,因今年漕运虽短暂中断,但因王在晋筹粮及时,所以也没有饿死到人,再加上接下来漕粮恢复、且陆续有不少催缴后的粮食进京,所以养活了不少京师流民,而且因为进入冬季后运河结冰,许多粮食只能转陆运,需要人力更多,所以,沿途就又增加了不少流民来京师,而这些新增流民和京师流民皆靠着运这催缴后的粮食进京而暂且续着命,不过,眼下运粮已基本结束,这些流民接下来不得不继续忍饥挨饿,就看能不能饿到明年运河通航。”
  方从哲回道。
  “这么说来,也就是说眼下京师有闲置的流民达三十多万?正好用来做工程!”
  朱由校点了点头,他不得不承认大明的漕运还真是一条经济大动脉,光是靠这漕运吃饭的流民都有这么多人。
  而当初江南士绅断漕粮断的不仅仅是军粮,断的也是数十万流民的生计。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34/67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