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明朝当暴君(校对)第13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33/673

  “学生也不知,但学生等的确已经给他的党羽跪下了!但方家公子依旧不肯答应,还向学生等索贿五百万两白银!”
  叶初春说了起来。
  也顺便编造了一个谎言,颠倒黑白了一把。
  “过分!他方家是真要做第二个严家吗?!”
  叶向高没有怀疑叶初春的谎话,而是直接相信了叶初春的谎言,并直接这么说了一句。
  “所以,如今这方家这等北方士绅助纣为虐,那暴君自然更加猖狂,我江南已是民不聊生,阁老您乃神庙倚重之臣,深受皇恩,难道真要坐视大明因此而亡吗?”
  叶初春问了起来。
  叶向高听后说道:“老夫亲自给他方从哲写信,问问他方从哲是不是真的要不顾士林情义,使我南北士绅决裂!难道他方从哲是真不怕将来天下大乱后被秋后算账吗?!”
  ……
  “仆一直秉持忠心,为国为民,虽不敢言有三杨之才能,但也无愧于心,无论是停征辽饷,还是实行考成法,皆是为了解民之困、肃清吏治,诸公若真觉得仆现在所作所为是会让天下大乱,甚至让仆身败名裂,那么就让仆承担这样做的后果吧,仆又有何惧之!”
  在韩爌、孙如游等朝中大臣质问他为何不救钱谦益等人而不怕将来天下大乱甚至身败名裂后,方从哲直接这么回了一句,然后拂袖进了轿子里,并去了政事堂。
  接着。
  方从哲待朱由校来到政事堂后就主动说道:“陛下,据户部题本上报,眼下西厂在东南总督冯铨等于南直隶清丈田亩后而重新催缴逋赋后,已催缴得漕粮两千五百一十二石粮,金花银六百零九万两,白粮一百八十七石!且已运抵进京。”
  朱由校听后点头:“这样一来,国库无疑更加充盈!”
  而方从哲则在这时候拿出一本奏本出来,并道:“这说明陛下严政之效已显!真乃可喜可贺之事!
  不过这么多粮食进京,而用于目前的军需已是绰绰有余,甚至大部分只能存于京畿;但粮食不比金银,不易储存,也容易遗失,且随着存放时间延长,遗失的会更多;
  故以臣之见,既然陛下是欲要让天下士民越来越富庶,这些粮食既然取之于民亦当用之于民为好;
  这是太仆寺卿毕自严的奏本,他言,大量漕粮进京,朝廷应当借此机会用以工代赈的机会赈济聚集京城的流民,这样既不使粮食白白坏掉,也能救活许多百姓,还能利用这些流民兴建一些必要的工程,也防止流民生事;
  但毕自严又建言,朝廷若真这样做,当如同发百官俸禄用银币一样,给百姓务工者也发银币,并再卖以百姓官粮,如此避免大量粮食直接发到百姓手里而导致京城粮价大跌,而伤京畿农户,也能解决北方民间比南方缺银而导致交易不畅之问题。”
  朱由校听后不由得站了起来,笑道:“这个毕自严是个干才!很懂钱法之道!”
  方从哲笑了起来:“臣也是这么想的,所以,就在说起此事时,先将他的奏本呈递给陛下您。”
  “元辅有心了!”
  朱由校听后点了点头,现在方从哲这么一提醒,他倒也因此想起了毕自严这个在历史上很有经济才能的官员。
  为此,朱由校说后就又道:“准毕自严所奏!着户部立即部议此事。”
  “臣遵旨!”
  方从哲回了一句。
  朱由校这时候又说道:“这些有能为的大臣,政事堂都得先记录在案,随时准备大用,比如这个毕自严,很有管钱谷之事的头脑,到时候就让他负责他自己所奏之事,让他替朝廷筹办一粮业局,专营粮食售卖。”
  “臣遵旨!以臣之见,南京户部尚书崔景荣、文选司郎中范景文皆堪有才能,可堪一用。”
  方从哲说了起来。
  “那就都记录在案。”
  朱由校说着就离开了政事堂,然后回了乾清宫,然后给了几张纸条给方从哲:“还有这些人,你也记录起来。”
  方从哲大为惊讶,他没想到皇帝陛下早就暗中记下了许多大臣的名字,而且还有评语,不禁心道:“也不知道陛下有没有记我方从哲?!”
  这时候,方从哲拿起第一个纸条一看,只见上面写的是王在晋:
  王在晋——善后勤,善统筹调度
第一百七十六章
爱拿数据说话的毕自严
  很快,毕自严便升任户部忝设左侍郎兼大明粮业局经办。
  所谓户部忝设左侍郎指的是户部增加一名左侍郎官职的意思。
  这在大明是比较常见的现象。
  比如许多总督就是以兵部忝设左右侍郎的身份总督地方军务的。
  毕自严因此便来了户部参加部议。
  方从哲也来了户部。
  虽然他的官职是内阁首辅,但朱由校现在已经给他加了监管户部的差事,以便于他主持内政改革。
  毕竟大明不能直接立丞相来替皇帝执行决策。
  朱由校只能让方从哲虽无丞相之名,而有丞相之实。
  让其监管户部事,便可以让方从哲在大明内政改革方面有更大的执行权。
  内阁兼管六部事,在历史上也有先例。
  如高拱便监管过吏部。
  但朱由校没让方从哲兼管吏部。
  人事的话,朱由校还是想握在自己手里,而方从哲最多可以以辅政大臣的身份举荐官员。
  另外,朱由校也没让方从哲兼管兵部。
  因为他不可能让方从哲在可以染指财权的同时还能染指兵事。
  但即便如此,方从哲现在也算是仅逊色于张居正、高拱二人的大明实权首辅。
  所以,在毕自严进入户部后,他不得不先给方从哲见了礼:“见过元辅!”
  然后,毕自严才给真正管户部事务的户部尚书兼西厂总督汪应蛟见礼。
  “刚下到户部的圣旨,你们想必都已知道,户部现在就部议此事,有不明白的地方,直接问提出此议的毕部堂,然后核算一下,可以拿多少钱粮出来给粮业局,以及加强利国利民之工程营建。”
  在互相见礼后,方从哲先开了口。
  这时候,户部左侍郎郑三俊先说了起来。
  因为大家都是文官重臣,而且,方从哲也在之前的廷议和部议时允许各部重臣畅所欲言,也基本上不向皇帝打小报告,说谁对新政不满。
  所以,在这种只有几个重要大臣参与的廷议或部议时,彼此都还是很敢说话的,郑三俊这时候自然也敢表达出自己的内心想法。
  “现在天津、通州、京城几个库,合计存粮达三千多万石,结果只能拿来大兴土木,在下实在是不明白,朝廷如此严催逋赋于南直隶士民,催缴其这么多粮食,又有何必要!”
  因此,郑三俊说着就加重了语气道:“也因此,底下很多人都说这样做就等于是在横征暴敛!”
  “这不但导致南直隶民怨沸腾,如今还只能把这些粮食浪费在大兴土木上,还得想着法子去增建工程,不然就只能烂掉!”
  郑三俊接着说了起来。
  然后,郑三俊才表达出自己的意见,道:“所以,在下认为,与其将这多余之粮用来大兴土木,不如免明年天下钱粮一半,这样以示皇恩,而将今年多征之粮作为明年军粮与京城之需!而户部当以此议封驳内阁所下钧旨。”
  “直接免天下钱粮,未必能惠及于民,郑公也做过州县官,当知道胥吏与劣绅之害,朝廷若直接轻徭薄赋,是惠及不到大多数百姓的,只会惠及有权势之大户,而朝廷加征的话,却往往会把加征之负担集中到普通百姓身上,而使大户得免,所以,因为国库充溢,而直接免明年天下钱粮一半,是惠及不到所有百姓的。”
  户部尚书汪应蛟这时候回了一句。
  虽然他和郑三俊同是文官,但郑三俊是官僚世家出身,而他在考中功名前,父辈与祖辈皆是庶民地主,也就是有些田产的自耕农,因此,他对庶民的利益比较在意。
  郑三俊则因此反驳起来:“现在朝廷已实行考成法,严肃吏治,另外,两京十三省除按察司、巡按御史外,已增设有东厂反贪司,可以说,朝廷内外,吏治已经大好,汪公为何还担心胥吏坏事?官绅勾结?难道地方胥吏乡宦是真视朝廷铁律为无物?”
  问了后,郑三俊就嘴角微扬起来。
  “郑公这是什么话,如今朝廷吏治是已经大好,但这种胥吏劣绅之害不是因此就可以根绝的,以汪某拙见,惠民不是轻徭薄赋一句话这么简单,是需要考虑周全的,何况,我大明正税本就不高,只地方加征税高,所以,朝廷中央免正税一半,只对田地多粮食多的大户有恩惠之效,但对正税本就少的庶民而言,并无意义!”
  汪应蛟有些激动地说了起来。
  “地多的就不是我大明子民吗?若真免钱粮一半,无论是贫还是富,只要是有地之民,就能得五成免税恩惠,并无偏心,而不是将从这些有地之良民手里催缴上来的赋税拿去养活更多的无地流民,这些人大多是因好吃懒做、不勤耕种,甚至不守王法而四处流窜的刁民,养活他们于朝廷有何益处,养活他们只会靠朝廷吃饭的刁民越来越多,到时候更易生事,还不如像现在这样,除了部分能在运河两边当纤夫运粮或服其他杂役而不饿死外,其他体弱病残的直接饿死,以使京畿流民始终维持在一个定数!”
  郑三俊问了一句后就继续说了起来。
  汪应蛟当即站了起来,两眼狠厉地瞪着郑三俊。
  方从哲拉了他一下:“大家都是同僚,这又只是部议,汪公,何必如此动气。”
  汪应蛟只得坐了下来。
  郑三俊也嘴角微扬着朝汪应蛟拱了拱手:“得罪。”
  方从哲则在这时候问起了一直沉默着的毕自严:“毕部堂,用国库盈余营建工程是你提出来的,你且说说,郑公所论如何?”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33/67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