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最后一个狠人(校对)第9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0/982


“我朝自成祖皇帝迁都北平以来,已历时二百一十五载,早已形成定局,万万不可再迁都了!”
“是啊,陛下,绝不能南迁啊。”
朝中的大臣们多年积攒的家底都在北京城,要是现在迁都南京,那这些人不是又得从头再来了吗?因此,南迁的提议很快遭到了群臣激烈的反对。
“成祖皇帝当年迁都北平,是有利于控制全国的政局,也有利于抗击北方残元势力南侵,更有利于经营辽东地区,然天下大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南方流寇还未除尽,辽东更是易主,还时常发兵南下,毁我大明根基,此时迁都南京,的确是最好的选择。”
反对的人固然不少,却也不乏有支持之人,他们此时也纷纷发表了意见。
“我朝目前的赋税主要来自江南地区,江南地区极为富庶,人力物力亦是足够,加上南京地理位置较好,易守难攻,朝廷可先集中兵力消灭中原流寇,到时用不了几年我大明就会恢复元气,再北上收复失地!”
“南京有六部、督察院等完整的官署机构,迁都南京,去人即可办公,不必劳民伤财再做建设。”
崇祯听着听着也有些心动了,现在大明财政困难,建奴还要隔三差五的南下抢掠,江南地区富庶,南迁可以很好的解决财政和粮食问题。
然而一但南迁,九边怕是难以守住了,以失去北方国土为代替的南迁,崇祯一时间很难接受。
第142章
提刀砍御史
朱慈烺闻言也暗暗点头,觉得南迁是正确的选择。
目前朝廷对于江南地区的掌控力越来越弱,年年税收也越来越少,若是南迁,朝廷可以有力的掌控江南,崇祯也有机会重新洗牌各方势力,破而后立,重塑大明。
朱慈烺不明白为什么对众臣不利的事情,会有这么多大臣支持呢?难道这些都是大明隐藏的忠臣?
“南迁等同于放弃九边,放弃北方国土!此等贼子乱政,臣请陛下杀之!”
“无故弃边,你让九边数十年来阵亡的将士英魂如何安心?此举与奴贼细作有何区别?”
“臣请陛下诛杀南迁提议之人!”
群臣纷纷附和,皆尽反对南迁,他们指着那名都察院的御史怒声道,眼中皆尽射出灼灼的光芒,恨不得吞了他,吓得该御史脸色煞白,不由自主的擦了擦额头上的冷汗。
人的利益一但被人损害,就会变得疯狂,饶是读了这么多年圣贤之书的文人也是如此。
温体仁一直在观察御座之上的崇祯脸色,他见时期差不多了,于是出班奏道:“臣提议皇太子去南京监国!”
温体仁的声音并不大,但宛若惊雷,在皇极殿之前回荡,百官皆是一惊,瞪大了眼睛看着温体仁,他们不明白这位首辅大人今天发什么疯。
温体仁能有这么好心?朱慈烺越来越感觉事情不这么简单了。
在一片低声议论声中,左都御史唐世济忽然出列道:“南京有皇宫,有各部官署,让皇太子去南京监国,是想让皇太子效仿唐肃宗在灵武称帝的故事吗?”
唐朝安史之乱中,唐玄宗带人一路往四川跑,太子李亨建议领军反攻叛军遭到拒绝,在马嵬驿兵变勒死杨贵妃后的第二天,唐玄宗与太子李亨便分道扬镳了。
后来太子李亨在灵武即位称帝,遥尊在四川避难的唐玄宗为太上皇,唐玄宗被架空了权力,孤独终老。
唐世济把朱慈烺比作当年自立为帝的唐肃宗,将崇祯比作是唐玄宗,明显是诛心之言,历史上这原本是光时亨的台词,没想到光时亨被他干掉之后,还有人发表这番言论。
整个皇极殿内瞬间安静下来,百官纷纷偷看宝座上脸色阴睛不定的崇祯皇帝。
朱慈烺怒目如电,盯着唐世济咬牙切齿道:“唐世济!”
唐世济早已豁了出去,他完全不在乎朱慈烺的怒火,始终盯着崇祯的神色,他知道,只要这些话能给皇帝带来触动,自己就赢了。
至于诬陷皇太子?这都是小事,大明的御史本来什么话都可以说,哪怕是皇帝娶老婆都可以横插一杠,说一些防范于未然的话更是小场面,最多被训斥降职而已。
杨廷麟出班奏道:“皇太子领军赶走了建奴,未要一份封赏,竟然还有朝臣诬陷殿下不轨,真是天大的讽刺!”
唐世济却道:“此次大捷全赖陛下洪福,归功于内阁诸公运筹帷幄,前线将士只是尽了自己本分,皇太子更是仅仅起了监督而已,还想贪天之功?”
都察院的御史们和阉党成员们纷纷附和,直言皇太子这是贪天之功。
“无耻之徒!”礼部尚书姜逢元怒哼一声,表达出自己强烈的不满。
太子党官员们也纷纷附和,指骂唐世济等阉党卑鄙、无耻。
唐世济老脸涨红,大喊了一句:“皇太子手中有两万精兵,皆在京师,若是夺权,将无人可制衡!”
众人心中一颤,崇祯脸色阴沉的快要滴出水来了,袖中的右手紧紧握着。
朱慈烺再也忍受不了这种污蔑,他怒喝道:“庸臣陷我!孤当斩你!”说着抽出身边一个锦衣卫的绣春刀,斩向唐世济。
这突如其来的一幕让唐世济面色僵硬,头皮发麻,顾不得身份拔腿就跑,躲在殿中龙柱之后。
朱慈烺一刀没砍中他,只觉得绣春刀挺沉的,于是刀口着地拖着绣春刀追了上去,皇极殿金砖上被拉出了一条长长白色刀痕。
皇太子当众持刀追杀御史,群臣骇然,纷纷躲避着杀气腾腾的朱慈烺,整个皇极殿乱成了一团,护驾的锦衣卫们迅速站满了丹陛,防止皇帝受伤。
唐世济绕着柱子躲避着朱慈烺的砍杀,很是狼狈,见朱慈烺仍然追砍他,二话不说跑出了皇极殿,朱慈烺则是提刀一路追了出去。
崇祯的手颤抖一下,脸色极为难看,他再也忍不住,猛然大喝一声:“将他们抓到文华殿!”说完拂袖而去。
众臣皆是不语,姜逢元、杨廷麟等人长长的叹了口气,还好皇帝没让人将皇太子绑回来。
“年轻人就是年轻气盛。”温体仁的嘴角露出了一抹不可察觉的微笑,一些阉党重臣也是相视一笑。
朱慈烺提刀一路追杀唐世济到金水桥边,最终被锦衣卫拦下。
唐世济魂都吓飞了,整个人瘫在金水桥上,脸色苍白,牙齿上下直打颤,满眼恐惧的看着眼中冒火的朱慈烺,下意识的往后挪了挪,又险些掉下金水桥,很是狼狈。
二人跪在文华殿前,等待着崇祯皇帝的惩罚,不过二人被安排的距离足有三十米,应该是锦衣卫担心皇太子再提刀去砍唐世济。
事后,唐世济被连降数级,贬为左佥都御史,朱慈烺则是取消一切兵权,被禁足在钟粹宫。
回到钟粹宫,朱慈烺余怒未消,发誓定要杀了这狗日的唐世济!
就在当日,崇祯皇帝下诏,将唐王朱聿键废为庶人,发往中都凤阳禁锢于高墙之内,改封其弟朱聿鏼为唐王。
这个唐王就是清兵入关犯京之时起兵勤王的那位,宗亲篡夺皇位,大多是以勤王、清君侧等名义来进行的,崇祯的祖上明成祖朱棣就是过来人。
自靖难以后,明成祖下令龙子龙孙不奉诏命不准擅离封地,更不准轻易进京,完全将他们好吃好喝的供在封地当猪养。
当朱慈烺知道唐王的事情后,心里一咯噔,感觉自己越来越看不透崇祯皇帝了。
当天晚上,崇祯在坤宁宫就寝,周皇后埋怨道:“唐世济作为左都御史,熟读圣贤之书,人品却如此低下,欺我皇儿年幼,竟害得皇儿小小年纪狂性大发......”
“够了!你是如何知道外朝之事的?”崇祯指着周皇后怒道,他一向痛恨后宫干政。
周皇后被他吓了一跳,颤声道:“是皇嫂今日告诉我的.....”
崇祯听是懿安皇后,便不再言语,他想起了皇兄天启皇帝临终前的嘱托:“中宫配朕七年,常正言匡谏,获益颇多,今后年少寡居,良可怜悯,善事中宫。”
对于天启皇帝的嘱托,崇祯从未敢忘,加上张皇后助他登基,崇祯对其非常敬重。
在叹息了一声后,崇祯便不再说话,离开了坤宁宫。
第143章
勇卫营哗变
朝会上的事情当天就传遍了整个京师,不仅民众哗然,黄得功、孙应元等勇卫营各将皆是愤怒,对唐世济等文官的言论极为的不满。
将士们在前线浴血奋战,这群言官动动嘴皮子就把他们的功劳都抹了?不仅如此,这群狗才居然敢污蔑皇太子谋反!污蔑皇太子谋反不就是直言勇卫营要反吗?
黄得功越想越觉得窝囊,他一脚踢翻帐中的桌案喝道:“擂鼓!传令全营校场集合!”
英国公府,正厅之中传来一道怒骂之声。
“这和魏阉当政时有何不同?明明是他们在贪天之功!”张世泽怒骂道。
天启七年的宁锦大捷后,朝廷论功行赏,最大的头功居然是魏忠贤,其次是监军太监,再其次是宫里什么都没干的太监,再再其次是朝中的阉党大臣们,如顾秉谦、崔呈秀等等。
连魏忠贤年仅四岁的从孙都论功封了侯爵,至于宁锦大捷的主帅袁崇焕,则是奖励官升一级,赏银三十两。
“慎言!”英国公张之极瞪了眼自己的长子,道:“皇太子功高震主,又得罪了阉党,遭人猜忌在所难免,主要还得看陛下心里怎么想,这种事情轮不到你我置喙!”
张世泽道:“爹,我就是不服!皇明自从土木堡后,我们勋贵都被文官欺负成什么样了?原本的地位相等,现在是个文官都不把我们武人放在眼里了!”
张之极喝道:“你不服又能如何?当年祖上张辅公,随成祖皇帝靖难,后三征漠北,四至交趾(越南),三擒伪王,威镇西南,宣宗皇帝时又平定汉王叛乱,历事四朝,连姻帝室,那是何等的风光!最后呢?不得新帝信任,竟受太监侮辱,以七十多高龄随驾北征,战死在土木堡!”
张之极痛惜道:“如若皇帝信任祖上,我大明何至有土木堡惨败啊!为父告诉你这些,只想让你知道,我等勋贵,只有得皇帝信任才有施展能力的机会!”
见长子面露悲痛之色,张之极叹了口气道:“我英国公一脉看似风光,然两百年来都是祖宗谨小慎微才得以延续,为父没几年时间了,你身为下任英国公,一定要学会低调做人,明哲保身的道理,最重要的是紧随陛下的脚步!”
张世泽听着字字钻心,对于那些言官御史,英国公一脉也曾饱受其害,却又无可奈何。
正当这时,英国公张之极忽然听到皇城中喊声震天,他心中惊疑,却不知道是何声响。
“这是.......勇卫营的喊阵之声!”张世泽大骇,长时间的并肩作战,他对于勇卫营的呼阵之声记忆犹新。
“勇卫营........不好!”张之极怪叫了一声,慌张道:“世泽,快回神枢营坐镇!”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0/98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