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最后一个狠人(校对)第81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18/982


太上皇见鱼饵上钩,立时抓起鱼竿,说道:“东瀛、吕宋、安南几省呢?中原没粮了,那就从海外调啊,不都说南洋土地肥沃,农业发达吗?现成的东西为何不用?”
朱和陛回道:“从海外诸省征调粮食,需耗费不少时日,不能解燃眉之急,更何况缅甸初平,战后百废待兴,朝廷在南洋的存粮,几乎全都调往缅甸赈济灾民了,若是收回,恐怕那帮饿肚子的缅人会再次心生反叛......”
第1156章
君臣同心
太上皇取下上钩的鱼儿,又将鱼线重新甩进湖中。
他呵呵一笑道:“治国就像钓鱼,不能操之过急,有总比没有的好,现在大明的底子雄厚,应付这等事,完全不在话下,不像当年朕治国时啊,全国各地旱的旱,涝的涝,没一处安稳地方救急......”
说起当年,太上皇絮絮叨叨说了半天,总而言之一句话概率:想当年大明天灾人祸不断,老天给过朕喘息的机会,但从来没有放过朕......
朱和陛耐着性子再一次听完了他的辛酸史,这才开口询问:“皇爷爷,那孙儿该如何取舍,是先将粮食运往前线,还是赈济灾民呢?”
太上皇道:“跟着自己的心走就好,你是监国太子,这最终的决定还是你来拿。”
朱和陛咬着牙道:“可若是杨廷麟他不同意呢?”
需知道,他只是个监国太子,并不能像父亲天武皇帝那般,一句话交代下去大臣们必须利索的去办。
监国太子所做的决定,需要经过内阁同意才能下达各部执行,首辅杨廷麟要是不同意,那就没戏。
太上皇呵呵一笑:“做好你自己就行,在这京师,任何人都翻不起大浪来,你父皇的潜龙卫可不是吃素的。”
“潜龙卫?那是什么?”
朱和陛吃了一惊,他还是第一次听说这个组织。
太上皇正肃道:“历代皇帝的身边都有一些神秘的人物,这些人从不出现于大庭广众之中,他们像影子一样,跟随在皇帝身边,他们只对皇帝负责。”
这些人就是皇帝的眼睛,盯着大臣们的一举一动,王公大臣们谁也不知道那些人是谁,也不知道他们在哪里,但是,他们都知道,他们逃不过皇帝的眼睛!
朱和陛好奇:“皇爷爷您说的不是先前的锦衣卫吗?”
太上皇脸色一沉:“以前的锦衣卫是我大明历代先帝的影子,到朕这儿就结束了,你父皇更高明,将锦衣卫摆在明处,暗中却是另外建立了新的影子。”
朱和陛听出了一声冷汗,低声问道:“皇爷爷可知晓这潜龙卫是何人执掌?”
太上皇摇了摇头,压低了声音说道:“皇爷爷的话就说到这里了,好孙儿你自己领悟吧,当皇帝不容易,当太子更不容易!”
朱由检同志永远也忘不了,二十年前李自成攻入北京城时,自己准备吊死歪脖子树,然而在叛军云集的北京城,却冷不丁的跑出来一帮子人,将自己打包扛走的场景......
自那以后,这帮自称是“潜龙卫”的人,就再也没出现过,全天下知道他们的人,估计都没几个!
但太上皇知道,这个“潜龙卫”无处不在,便如洪武朝时的锦衣卫!
太上皇太了解自己的儿子朱慈烺了,朝臣们平日里胡闹几下,他可以一笑了之,可谁要是胆敢挑战他的权威,必然会死得很难看!
又聊了半个时辰,朱和陛这才欣然告退,从头到尾一条鱼没钓上来。
太上皇望着孙儿的背影,叹道:“你摊上这么一个爹,也不知是好还是坏呐?”
……
回宫后,朱和陛直接来到了内阁所在的文华殿。
他已经想好了,两边都救,将三京的储备粮分成两份,西京和北京的储备粮分别调往漠西和漠北,南京的储备粮调往河南与山东。
另外,趁着夏收,从浙江、湖广急征一批粮食运往灾区,先撑一段时间,后续的从其他省份和海外调粮。
朱和陛的想法,都是就近分配解决,如此既省事又节约时间,两头都能顾上,算是最佳的解决方案。
至于结果是否两边都堵不上,那就得看朝廷接下来的征粮运作速度了,所以他亲来文华殿,面见首辅杨廷麟,希望君臣二人能好好谈一谈,共渡难关。
若是老杨不同意,再度百般刁难,休怪本宫不客气了!
一路行来,柳林摇曳的文华殿后庭院一片幽静,与前院的人来人往竟是两重天地,朱和陛颇觉奇怪。
一问之下,内阁首辅杨廷麟不在,据当值官员所言,杨相受军机大臣曹变蛟所邀,去了武英殿。
能混到紫禁城前朝办公的官员,个个都是人精,心思周密,一名官员先是请太子进殿内稍候,自己却站在了殿门下等候。
不多时,杨廷麟匆匆走来,冲着殿门的官员低声问:“太子殿下来了?”
官员低声一句:“在殿中内房。”
杨廷麟点头,正了正朝服,随后进了木楼。
“见过太师。”朱和陛见杨廷麟进来,迎面便是肃然一躬。
“参见太子殿下。”杨廷麟也是大礼一躬,直起腰身便是一叹:“老臣不敢当殿下大礼。”
朱和陛又是深深一躬:“太师坦荡摄政,公心为国,昨日是本宫少不更事,朝堂之言多有唐突,愿受太师责罚!
闻言,杨廷麟眼皮忍不住狂跳几下,不知道太子玩的什么把戏。
如果对方是个易怒的愣头青那倒好对付,就怕这般隐藏情绪,沉稳不慌,如他爹那样......
杨廷麟连忙摆手道:“不,当日是臣无状,那日之后,老臣思忖往事,始得明白,世间人事错综纠缠,但凡大局事体,终非一人可左右也......”
说着,他重重的鱼尾纹中,一双老眼顷刻溢满了泪水。
朱和陛讶然,这老东西不但老谋深算,演技也挺牛的啊,说流泪就流泪,比唱戏的还会酝酿情绪。
太子放低了姿态,道:“太师为大明心力交瘁,本宫本不该来叨扰,但本宫尚有一事,须向太师禀报。”
说着,他将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
让他没想到的是,昨日还反对的杨廷麟,此时竟然默许了。
杨廷麟虚手一扶朱和陛,顺势道:“请殿下入座。”
待朱和陛落座,杨廷麟眼中泪水不停,喟然一叹道:“陛下亲征之前,让殿下监国,老臣辅政,如今国朝成今日之势,全是老臣之责......”
朱和陛目光骤然一闪:“敢问太师,莫非前线又有新变?”
“今日军机部刚得道的军报,殿下且看。”
杨廷麟从袖口拿出一卷军报递了过去。
朱和陛展开这卷印着八百里加急的军报,紧张的快速扫过几眼,立时惊呼出声:“父皇被围了......”
太子抓着杨廷麟的手,局促道:“太师,父皇有难,我们该如何应对!”
杨廷麟认真地看着太子,想从他的眼中辨别出什么,半晌才正色一句:“陛下对臣有知遇之恩,信臣,用臣,举国皆托于臣,臣岂敢不肝脑涂地,全力救驾!”
至此,看着老杨坚定的目光,朱和陛放心了。
同样的,杨廷麟看着太子放松的表情,他也的内心也悄悄松了口气。
第1157章
大将军王
准噶尔部,额尔齐斯河流域。
自汉王朱和墿击败准噶尔汗卓特巴巴图尔,平定了准噶尔部,就将大营迁到了附近的重镇铿格尔图喇城。
朱和墿第一件事,就是找了一位能工巧匠,在城中央一座三丈高的台基上树起一座汉白玉石碑,碑上铭刻着所有战死明军将士的姓名。
石碑落成后,朱和墿率明军全体将士在碑前祭奠,又将亲手写的祭文在碑前焚化,同时焚化的,还有准噶尔汗王的狼旗,以告慰阵亡将士的在天之灵。
汉王这波拉拢军心的操作,徐明武给满分,且自愧不如!
准噶尔之战,原先的目的是北上救援被困的征北军,而朱和墿误打误撞遭遇了准噶尔部主力,战役的结果大大出乎了众人意料之外,明军不仅消灭了准噶尔部主力,还趁势控制了整个准噶尔部广袤的土地。
不过这场战役,朱和墿所部伤亡过于惨重,元气大伤,严重缺乏武器弹药和药品。
更为困难的是,粮食也吃得差不多了,偃旗息鼓,无力北上了,如同进入冬眠的狗熊。
好在没过多久,惠远城的御营派来了钦差,带来了圣旨,圣旨充分表彰了汉王朱和墿率部平定准噶尔的战功,令其就地休整,不必北上了。
因为,定国公周遇吉的征北军已然解围,北上的两府人马也已就位,漠北之地明军人马众多,压根用不着朱和墿的几千人。
圣旨对汉王的表彰,几乎是象征意义的,对朱和墿极其所部予以精神鼓励,而实际的东西一样也没有,没有钱,没有武器弹药,也没有粮草。
作为大明的亲王,皇帝的儿子,朱和墿自然没什么意见,眼下朝廷补给线太长,困难重重,若是争着朝上头要物资,那父子二人就太见外了。
当然,与圣旨一同来的,还有一纸委任文牒,朱慈烺委任汉王朱和墿为“抚远大将军”,并亲赐其为大将军王。
旨意称,大将军王总管准噶尔地区的一切,无论文武,皆可节制,代天子在西北行事,安抚准噶尔部。
朱和墿感恩戴德的接旨后,乐的三天合不拢嘴,这正是他所需要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18/98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