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最后一个狠人(校对)第8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0/982


在此次整个攻明的战斗中,清军损失的兵力约在四万人左右,而满八旗兵的损失只有数千人,总体来说,还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
皇太极八旗制度后,清军与明军交战向来都是先驱使炮灰攻城作战,第一波是八旗汉军,第二波是蒙古部落兵,第三波是东北各部落兵(满洲人称他们为野人),第四波是八旗蒙古兵,最后才是八旗满洲兵上阵,所以每次出战八旗满洲兵损失最少。
两人商量确定之后,阿济格立刻下令连夜撤军,同时又命人去通知驻守平谷的清军与自己的人马汇合,一起北返,从冷口出关。
第二日一早,朱慈烺就在新城内得到了清军撤退准备出关的消息,并已经从蓟州和玉田中间横穿过去了。
朱慈烺顿时无语了,蓟州和玉田的守军就眼睁睁的看着清军大队人马从眼皮底下走了?
在蓟州的马如龙和祖大乐确实眼睁睁看着清军,携带大量辎重粮草和人口从蓟州撤退了,清军人马太多了,他们压根就不敢出城追击和骚扰。
“这个祖大乐,还真信守诺言,没跑.......”朱慈烺叹了口气,虽然惋惜蓟州的守军没能拖住一下,但他并不着急。
能出关的地方只有两三个,按照清军的方向也只有建昌的冷口了,而冷口距离宝坻三百多里路,清军最少需要八天的时间才能带着辎重财物到达冷口,明军轻装追击,用不了几天就能在其出关前追上。
在新城,朱慈烺召开了战后总结会,由勇卫营和新营两部人马的将官参加,对此战进行了全面的总结。
汪万年和张世泽二人有幸受到邀请旁听,开始二人对这种会议感到十分新鲜,随着会议的进行,二人这才发现这种总结会是多么的厉害。
根据统计,此战共斩敌一万一千,加上打崩了扬古利堵门的人马并斩获了两千多级,还有之前守城斩获的五千多,共计斩敌一万八千人。
主要是阿巴泰太谨慎了,一开战打不过就急着撤军了,让明军拉开了阵势却没有扩大战果的机会,不过在后面的追击战中倒是斩杀了不少。
此战明军损失也比较多,四营人马共损失三千五百多人,朱慈烺对下令将战死将士的遗体送往京师陵园安葬,灵牌入忠魂祠,新营抚恤按照勇卫营的标准。
朱慈烺写了一封详细的战报派人送到了在顺义城的曹化淳,让他过目后再派人送到宫里,曹化淳接到战报后笑容满满的捧着捷报亲自回京了。
在开完了总结会,朱慈烺又收到一个消息:卢象升率天雄军已到了大兴城附近,明日就可到达新城。
※※※※※※※※※※※※※
注:有书友说一场战斗能承受的损失只有5%-10%,本书中动不动出现清军成千上万的损失感觉太假了,这里我简单解释一下:
在汉唐时,对周边国家战争中经常出现一打几的战损,那是因为汉唐时期汉族的装备碾压周边,经常出现你吃我一箭就一个窟窿,我吃你一箭只是盔甲破损,本人压根没事这种碾压。
而后来东西晋的乱世加速了周边国家吸取汉文明的速度,到了元代更是近乎拉平了东亚各国的科技水平,在装备差距不大的情况下,自然很难重现之前那种一个打五个,砍瓜切菜的情况了。
众所周知,崩溃也会有一个崩溃线,一般认为古代正常军队是一成,也就是一万人死伤一千时就崩溃了。
而崩溃是一个过程,也需要一个时间来过度,毕竟从被鼓舞起勇气、以决死的心态冲锋,转变为被巨大战损比下的崩溃也是需要时间的。
在汉朝时装备碾压带来的战斗力可以让敌人在士气消退前就打崩了对方,这个时候崩溃带来的只有屠杀式攻击。
跟玩游戏打BOSS分几个阶段一样,一万人理论上死伤一千人就奔溃了,但汉军直接输出爆表,从第一个对战阶段跨越第二个僵持阶段与第二个崩溃阶段,直接打到第四个屠杀阶段。
后来的宋明时期就没有了装备优势带来的战斗力,就得一个阶段一个阶段打,自然战损不好看,死个一成就崩溃大败了。
其原因就是战场受伤,只要有时间在僵持,那么伤者要么能逃跑,要么能被带回去救治,或者被伙伴拖尸回去,导致双方战损比不那么夸张。
没有全图视野的正常士兵只看得到我方在死人,敌方也在死,自然不会变成汉朝那种我方一片片死,敌人偶尔躺下一两个的情况了。
同样的,勇卫营和新营使用的都是精良的火器和甲胄,在装备上是绝对的碾压,加上严格的战术配合,加上射程上的优势,以热武器打崩溃冷兵器的清兵还是很轻松的。
以上看法是在看《从黄河文明到“一带一路”》这本书中总结出来的,希望对大家理解有所帮助。
第126章
天雄军
天雄军,是明末最强的军队之一,这支精锐之师由卢象升组建,军中成员大多是老乡、朋友、兄弟、家人的关系。
往往一个人战死,就会激发大部分人的愤怒,死死咬住敌人打到底,敌人不脱层皮没法跑。
这种关系组成的军队也有个弱点,那就是如果有一个人逃跑,就会有很多人逃跑,导致战斗溃败,如后期的曾国藩部队。
然而天雄军却没有这个顾虑,因为天雄军的主帅卢象升每次打仗都是身先士卒,与士兵同甘共苦,且善于驭下。
有次军队缺粮,天雄军士兵三天没吃饭,卢象升同样三天没吃饭,甚至连水都不喝,因此天雄军的凝聚力很强,总体战斗能力也是极强。
卢象升是个文人,也是个猛人,他力大无比,战时使用近百斤重的大刀,曾经率领他的天雄军,先战湖北旬阳六县,率孤军深入山谷绝地,九战九捷,消灭流寇马回回部数万人。
两千天雄军击败高迎祥的上万重甲骑兵,用强弩射杀千余重甲骑兵,在确山、滁州连败数次高迎祥,追出五十余里,最终将高迎祥逼到了陕西,钻进了孙传庭的口袋中。
崇祯八年,卢象升为“五省总理”,节制江北、河南、山东、湖广、四川军务,并被赐尚方宝剑,五千天雄军在洛阳大破李自成,并一路追杀到滁州。
卢象升率天雄军联合各路明军与三十万农民军血战,经一天一夜战斗,再次打垮李自成,迫使李自成逃往陕西。
短短三年间,卢象升率天雄军历经大小百余战,先后击败李自成、高迎祥、张献忠等部,被高迎祥、李自成称为:卢阎王。
在新城城楼上,朱慈烺遥看远方,只见一杆巨大的“卢”字大旗迎风招展,向新城而来。
不多久,卢象升身骑五明骥来到城下,他仰首而望,只见城头上旌旗招展,城楼上之上有着象征天子仪仗的四道明黄九龙伞齐齐排列。
卢象升立即翻身下马,领着众人对着城墙叩拜行礼,道:“臣兵部右侍郎卢象升参见太子殿下千岁!”
朱慈烺领着一群将官亲自下了城楼,来到他的面前道:“卢卿一路辛苦了!”
卢象升此时三十七岁,白皙清瘦,实在让人不敢想他能扛着近百斤大砍刀砍人......
卢象升忙道:“不敢当太子殿下如此降礼相迎。”
朱慈烺笑道:“卢卿为我大明征战中原,剿除流寇,乃是我大明柱石,自可当之!”
“多谢殿下抬爱!”
两人寒暄了片刻,朱慈烺又道:“卢卿,你的战马好威风!”
众人向卢象升的战马看去,只见此马全身深紫,鬃毛黑色,却有四只蹄子白如霜雪,肩上也有一片白毛象一轮皓月,这五处白毛,在光亮下闪闪发明。
卢象升笑道:“此马名叫五明骥,曾救过臣的命,在数丈宽的沙河上一跃而过。”
“宝马配英雄!”朱慈烺点点头,又看向天雄军阵容,微微一笑,赞叹道:“不错!”
天雄军中的将官有些不满了,天雄军兵强马壮,军容素整,怎么就只得了一个“不错”的评价?
卢象升却不以为意,听到皇太子的赞赏颇为自豪。
进城后,朱慈烺让卢象升休息两个时辰后再去中军大帐议事。
天雄军刚在城内安营后天气就下起了大雨,众人感叹运气真是不错,再迟片刻就被淋成落汤鸡了。
卢象升在小憩了片刻后就醒来了,他坐在案前翻阅着最近的塘报,了解清军的动向并构想作战计划,这是他的老习惯了。
正当他震惊于皇太子所领四营人马近日的战绩时,忽然听到账外隐隐有操练之声,卢象升喊过账外的亲卫问:“下这么大的雨,还有军队操练吗?”
亲兵回道:“回大人,是勇卫营在操练,就在我们大营不远!”
“去看看!”卢象升好奇之余在亲军的陪同下撑伞寻声而去。
百丈外的勇卫营教场,呼喝之声不断,所有士兵赤着上身在雨中操练,军阵整齐而不乱。
离勇卫营军阵不远处的天雄军大营纷纷有人探出头张望,在看到勇卫营居然在大雨中操练,很多将士都是骇然,隔着营房对军阵指指点点。
不远处的神机营和神枢营则是见怪不怪,跟勇卫营并肩作战这么久,两大营的人早就对这群怪人免疫了,只想离的远远的。
在他们眼中,勇卫营的士兵就不是人,每天按时按点训练不说,训练量还那么大,有时深更半夜全营集合,搞得跟劫营一样!
两大营的人平时说什么也不往勇卫营那凑,只有作战的时候才忍不住的往上奏,对着勇卫营士兵们各种“大爷”、“亲哥”的叫着。
看着在雨中活力四射的勇卫营将士,卢象升感叹道:“这般军容威势,我天雄军不如.......”
卢象升身边的几个将官也是暗暗点头,心中佩服,难怪皇太子之前对天雄军的评价仅有“不错”二字,原来人家这么牛逼!
卢象升继续冒雨前行,想要进入勇卫营大营一观,却在营门前被拦下。
“我军重地,来者止步!”一名勇卫营的士兵喝道。
卢象升看得连连点头,他高声道:“本官卢象升,前往贵营拜会黄副将!”
“请在原地稍候!”那名士兵说完这句后便派人前去传话,期间仍然面无表情的盯着卢象升一行人,表现的十分警惕。
不多久,黄得功亲自出营迎接,将卢象升请入勇卫营。
黄得功虽是二品副总兵,在品阶上高于卢象升,但依然表现的很客气,大明经过土木堡之战后,武勋势力遭到毁灭性打击,导致了现在文重武轻的局面,即便是六品文官都敢呵斥总兵。
卢象升是兵部三品文官,又是五省总理,赐尚方宝剑,统几路总兵,虽然在这里不管用,但还未回京复旨,地位自然比黄得功高。
此时勇卫营中已经停止了操练,所有士兵列着整齐的队伍立在雨中,没有一丝稍动。
二人撑着雨伞聊了一阵子,卢象升见勇卫营士兵依然保持军姿,任风吹雨打没有一丝异动,赞赏道:“夕日戚少保之戚家军于大雨中自早上站至傍晚,丝毫不动,黄副将雨中练兵有戚少保之风范啊!”
黄得功连忙摆手道:“卢大人过奖了,我哪敢跟戚少保相提并论,差远了,差远了!”
.......
县衙之中,朱慈烺看着屋外的大雨,眉头紧皱,忍不住叹道:“这场雨来的真不是时候啊。”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0/98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