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最后一个狠人(校对)第52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24/982


第一次是在宋朝哲宗时,有个叫段义的农民在田里耕地,发现了传国玉玺,上交到了朝廷,
经过十三位大学士的考证,说是真的,但朝野有识之士怀疑这是赝品的人更多。
宋哲宗不管这些,不仅赏了挖宝献玺的农民,价值后世三十万人民币的财物,还封了个小官,类似于后世连级干部。(戊午,宴紫宸殿,庚申,诏献宝人段义为右班殿直,赐绢二百匹。)
封赏之后,宋哲宗又昭告天下,搞了一个天受符宝仪式,表示自己受命于天,还把年号给改了,叫元符。
到了北宋末年的宋徽宗时期,皇帝没事又增刻了印玺十方,明显是这位鉴宝皇帝鉴定出了那个传国玺是赝品了,有意淡化传国玉玺的地位。
传国玉玺第二次现世是在明孝宗时期,也就是正德皇帝他爹,世界模范丈夫。
弘治十三年,陕西省户县大王镇兆伦村村民毛志学,在泥河里挖得一方“传国玉玺”,由陕西巡抚熊羽中呈献弘治皇帝。
弘治皇帝认定其为赝品而未采用,连根毛都没奖励给姓毛的村民。
现在天武朝,同样发生了这样的事情,都是在泥河里发现的,会不会也是假的呢?
这件事很多大臣十分的关注,他们踊跃参加鉴定,顺便卖弄下自己的学识,在同僚面前展现自己的文化水平。
鉴宝大会开始了!
奉天殿中,殿中中央放着一个大方桌,一群自以为学识扎实的大佬趴在那里开始鉴定,有的官员还戴着老花镜。
不多时,太上皇也匆匆赶来,掏出女婿孙云球为他新配的高精度老花镜,加入了鉴宝大会中。
太上皇的到来,并不影响群臣们才艺的发挥,大明的学术交流没有阶级障碍。
“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礼部尚书朱继柞抑扬顿挫的念了一句,极为肯定的说道:“这八个篆字确是秦丞相李斯的笔迹,本官十分的熟悉!”
朱继柞喜欢临摹百家书法,对李斯的书法更是有过专门的研究,他的话让不少大臣信服。
也有在玉石方面擅长的专家对材质进行了分析点评,认为这块玉确实是罕见的上等玉质。
根据玉玺上的沁种情况分析,沁成时间在一千七百年以上。
推算秦始皇时期到大明天武朝,时间正好卡的上!
而且这块传国玺没有严重的包浆,说明是长期埋在土里。
玉生包浆,年代越久,包浆就越厚,传世玉器生成包浆很快,有二三十年变可显现,入土生成包浆就很慢,最快也得百年以上,不少的玉器在地下永远也不出包浆。
听着文官们侃侃而谈,朱慈烺不得不佩服,这些大佬确实牛逼!
什么叫专业?这就叫专业!
这块玉玺经过知识渊博的文官们辨认,最终确认无疑,此玉玺是真货,正是秦朝时的传国玉玺!
“陛下,传国玉玺现世,实乃可喜可贺,普天同庆!”
“吾皇,天命所归,玉玺,国之重器,天下之幸!”
奉天殿中,群臣看着龙案上的传国玉玺,一个个就像打了鸡血一般,表达着激动的心情。
太上皇也激动的面色潮红,这枚传国玉玺是皇帝“皇权天授、正统合法”之信物。
虽然大明得国最正,但一直没有获得传国玉玺,太祖皇帝朱元璋找了一辈子,最终还是抱憾而身。
在众人惊愕的目光中,只见太上皇朱由检缓缓拿起龙案上的传国玉玺,捧在手中端详了好一会。
“陛下,如今天下一统,国泰民安,政绩显赫,臣建议陛下赴泰山举行封禅大典,并将此事昭告天下,以慰天下黎民!”
杨士聪的声音很大,在大殿中回荡良久。
沉浸在激动中的太上皇被惊醒了,他这才意识到,自己是太上皇,这事目前好像跟自己的关系不大......
他抬眼扫视了周围,果见一些大臣用异样的目光看着他。
太上皇双手端着传国玉玺,走到朱慈烺身边,将之递了过去,并说道:“挺沉的,你拿好了。”
朱慈烺含笑双手接过,随后将这个一千八百年的老古董一手托在掌心。
最终,朱慈烺将传国玉玺举起,一脸正色道:“我大明,黎民长寿,国运永昌!”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众大臣躬身行礼。
朱慈烺从前是个坚定的无神论者,但是从他到了大明的那一刻开始,他的思想就彻底转变了。
杨士聪再次提议,希望朱慈烺去泰山封禅。
朱慈烺直接否决了,道:“泰山封禅就不必了,礼部准备一下时日,朕要去神烈山孝陵祭祖!”
自从宋真宗泰山封禅后,再也没有哪位皇帝在泰山举办隆重的封禅大典,原本的一锅好汤,却掺了宋真宗这个没有多少干货政绩的“冷水”,严重拉低了泰山封禅的档次。
其他皇帝不屑,朱慈烺更是不屑。
泰山封禅有什么意思?有本事去太平洋封禅!
传国玉玺现世的消息传的很快,不过也有很多人不相信,因为历朝历代皇帝都努力的搜寻此物,每次都是乘兴所致败兴而归,只怕这次也是一样。
直到朝廷贴出告示,官方宣布传国玉玺是真的,是经过数十位文官仔细鉴定后的结果,又宣布了天武帝数日后要去神烈山祭祖,这才彻底坐实了这一消息。
孝陵的祭祀是有严格礼制的,没有特别大事,平时不是想去祭祀就能祭祀的。
百善孝为先,皇帝总不会因为忽悠民众,故意跑去骗祖宗,况且他年轻时就摔过一个赝品,实在没必要造假!
民间舆论再次爆开,不论辽东还是广东,天南地北的人谈论最多的就是传国玉玺。
皇明一统,玉玺现世,消失了数百年的传国玉玺,在天武皇帝统一天下后恰好现世。
这意味着什么?用屁股想都能知道!
各地茶楼酒肆之中,说书唱曲的更是把此事编成了一个个故事,广为传颂。
百姓认为这世上天的眷顾,天武帝的一系列新政也真正让劳苦大众得到了实惠。
不仅民间如此,军队和官场上也在私底下谈论此事。
传国玉玺的意义非凡,皇帝天命所归,必有大的作为,只要坚定的紧随其后,在明朝的史书中也许就会出现自己的名字。
想到这里,文武官员,乃至大头兵们,更加坚定了自己忠君爱国的信念!
此事最开心的莫过于王大喜,他得到了最大的实惠:一万两白银的赏赐!
这些白花花的银子实在太晃眼了!
王大喜不由自主的在家中供奉起了大明天武皇帝的长生位,每日跪倒在长生位前磕头谢恩。
.......
第772章
天武七年
天武七年,距离大明灭掉叶尔羌汗国已经两年了。
这两年,大明进入了休养生息的时期,北方几省的经济渐渐复苏,南方各省则越发的繁荣,出现粮食过剩的情况。
特别是沿海的直隶、浙江,那些商埠城市,更是空前的繁荣,世界市场飞速拓展,商品种类增多,商业经营方式发生变化,商品经济发展迅猛。
同时,大明在台湾、吕宋共移民百万人口,汉人的比例占了当地人口的一半以上,从而使得这些地方逐渐稳定了下来。
这两年内,朱慈烺还兑现了当初对周太后的承诺,以巡视之名,带着太上皇和皇太后先后去了浙江和江西。
观大明各地河山壮丽,官道纵横如网,百姓安居乐业,周太后仿佛年轻了许多。
太上皇自不用说,特别喜欢旅游,还在宫外偷偷纳了妃,比如那名叶姓苏州才女。
其实大家都知道,连宗人府都知道了,只是当做不知道,不愿打扰太上皇偷人的那种刺激感。
太上皇朱由检太惨了,目前只有周太后和袁太妃,两人年龄也越来越大了,都已四十岁了,很难再有往日的激情。
朱慈烺曾经有过给太上皇来次选秀的想法,只是从王承恩口中得知,太上皇似乎不愿大张旗鼓的选秀。
朱慈烺深知太上皇和自己的性子一样,不好色,也就没管这事,只是吩咐吴忠将每年鞑清等周边国家进贡的秀女,打包送往太上皇在宫外的别院。
这个时期虽然没有安全套,但避孕措施却有很多,就算有安全套,皇帝也不去用。
皇帝的避孕方法有多种,其中一项是属于不影响爽感的事后避孕。
一般皇帝临幸完妃子后,太监会询问:“留还是不留?”
如果皇帝回答不留,那太监就会采取按揉穴位、推拿的方式,或者用针灸的方法刺激这个穴位,把皇帝的“龙精”逼出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24/98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