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最后一个狠人(校对)第52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23/982


看着一网一网的鱼虾,王大喜满心欢喜,越发的觉得,富足的生活不仅要有好的政策,还要靠自己的双手获得!
天武皇帝登基之后,不仅废除了杂税,还免了洛阳府两年的赋税,百姓的日子是一天比一天好过。
王大喜靠着打渔的手艺,内人在家织布售卖,没几年就给自家盖起了三间砖房。
王大喜每天早上打渔,满载而归后回家收拾官府分配的十几亩地,傍晚再来下笼,晚上喝上几杯小酒,偶尔与老婆嘿嘿嘿。
放在以前,这种美好的日子,王大喜想都不敢想,做梦都做不到。
现在全都实现了!
王大喜将船推到岸边,准备满载而归,他看着自己的儿子在河边玩耍,一股自豪感油然而生。
王大喜的儿子叫王国钧,今年六岁了,在伊河小学读书,为人聪明,成绩优异,经常有先生夸他是个读书的好苗子。
还有一个算命的先生口口声声说这孩子是什么“金鳞岂是池中物,一遇风云变化龙。”
也甭管是真是假,王大喜打心眼里高兴。
这孩子也确实懂事、乖巧惹人喜欢,自己在河里打鱼一个人就在河岸上玩泥巴等自己,看见那小模样就想抱过来狠狠地啃上两口。
“国钧,跟爹爹回家咯!”王大喜咧着大嘴喊道。
王国钧站起身就往王大喜身边跑,跑了没两步又停了下来,满是泥巴的小手挠了挠脑袋,好像在思考什么,显得十分犹豫不决。
王国钧最终还是走了回去,指着淤泥地奶声奶气的说道:“爹,你快来,看看这是啥?”
王大喜也不禁好奇,走到近前定睛一看,却见淤泥之中有一个土疙瘩,其中一角在阳光的照射下微微泛着绿光。
好奇之下,他随手拾了起来,使劲搓了搓,很硬!
王大喜走到河边,将这土圪塔在水里来回涮了几下,又用手使劲的搓掉上面厚厚的泥土。
竟然是个玉质的印玺!
王大喜惊了,这也太大了吧,比城里那些刻假章的大多了!
不过他不识字,不知道这块印玺上写的这些奇怪字体是什么。
“不管如何,这应该是个宝贝!”
王大喜把它藏在了鱼篓之中,准备抽时间去城里找人看一看真假,说不定能卖个好价钱。
回村子时,路过申明亭,王大喜见一位老秀才正在亭中张贴朝廷榜文,他好奇之下前去亭中瞧了瞧。
“郑老,朝廷又有什么大事发生了?”
郑老是大王村负责管理申明亭的公直老人,年高有德,平时负责调解村民矛盾,宣传朝廷政令。
郑老认真的刷着浆糊,说道:“我们洛阳籍几位名人的庙就要修好了,官府要求大家每年按时祭拜。”
王大喜长哦了一声,要不是官府宣传,以前他还真不知道,自己家乡居然有这么多的忠臣烈士。
刚准备牵着儿子回家,王大喜这才想起来自己的鱼篓里还有个宝贝,正好请老秀才先给掌掌眼,免得去城里被人给诓了。
“郑老,我在伊河岸边拾到一个东西,上面写的字我一个也没看懂,您给掌掌眼。”
王大喜将印玺从鱼篓中取出,放在郑老的眼前,期待道。
老秀才瞥了一眼,接过印玺,眉宇间还带着笑意,道:“印玺?我说大喜啊,你该不会是捡到了哪位皇帝的玉玺吧,哈哈!”
说着,他手一翻,看着上面的几个篆字。
忽然,犹如一道惊雷劈在了老秀才的头上,只见这块印玺上面赫然刻着“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篆字!
“传国玉玺!”
老秀才惊呆了,只觉得手中之物重如泰山,双手颤抖着将之捧在手中。
第二日正午,洛阳县衙。
“大人,外面有一个自称王大喜的百姓说有东西上交朝廷。”
年轻的洛阳知县放下了手中的毛笔,好奇道:“上交朝廷?是什么东西?”
小吏为难的说道:“回禀大人,此人不肯说,说是一定要见到知县大人才肯把东西交出来。”
上次的“路引案”中,整个河南官场被清洗了一遍,洛阳知县也没能逃过一劫,这位年轻的新知县刚刚上任一年多,不敢有丝毫怠政。
听说事关朝廷,知县连忙吩咐道:“把他叫进来。”
“草民王大喜拜见知县大人。”
王大喜到了大堂上推金山倒玉柱的跪了下去,毕竟第一次来知县衙门,他很是紧张,这一跪声势很大,往年祭祖时磕头都没这么响亮过。
知县将谦和的道:“快请起,太祖皇帝规定,无罪在身,见官不跪。”
朱元璋下诏规定,草民见到官员,不需要下跪,只需拱手作揖即可,除非是罪犯,在“明镜高悬”的法堂上,才需要下跪。
王大喜心中一怔,小时候听人说,狗官和当差的都是吃人不吐骨头的家伙,怎么现在这官府这般好了?知县大人跟我等屁民也这么客气?
知县看着王大喜胸前鼓鼓囊囊的,于是笑着道:“听说你有什么东西要上交朝廷,可否拿出来让本官一看?”
“是,大人!”
王大喜收回思绪,从怀中掏出了一个打着补丁的蓝色布包,放在了知县的桌案上,小心翼翼的层层打开。
仔细观察了一番后,知县的反应比郑老还夸张,当场跪了,口中大呼道:“这是天降祥瑞啊!”
官衙之中,县丞、师爷、捕头等人也围了过来,惊异的看着这块神圣的东西。
县丞心情同样激动,他按着王大喜的肩膀道:“兄弟,你要青史留名了!”
王大喜的心情更是难以平复,自己居然捡到了传说中的传国玉玺。
青史留不留名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朝廷会不会发点奖赏什么的.......
传国玉玺现世的消息如同长了翅膀一般,仅仅数天的时间就传遍了整个河南省,这条惊天消息第一时间传到了开封府。
随后河南巡抚刘同升,这位崇祯十年的状元亲自验货,确定真伪后,他以八百里加急将消息传到南京,又调派三千城防军全副武装护送传国玉玺前往凤阳,交由天武军转达南京。
第771章
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消失了几百年的传国玉玺一出现,立即引起了满朝震动,各地百姓也开始议论此事,互相普及传国玉玺的传说。
一千八百多年前(天武朝往前推),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后,称皇帝,并造了一方传国玉玺。
秦之后,历代帝王皆以得此玺为符应,奉若奇珍,国之重器也,作为中国历代正统皇帝的凭证。
得之则象征其“受命于天”,失之则表现其“气数已尽”,凡登大位而无此玺者,则被讥为“白版皇帝”,显得底气不足而为世人所轻蔑。
史载传国玉玺最后一次出现在后唐时期,距天武朝七百年,后唐末帝李从珂举族与皇太后曹氏自焚于洛阳玄武楼,传国玉玺就此失踪。
不过世人皆知,平常大火是无法烧毁玉石的,后来宋太祖赵匡胤开始寻找传国玉玺。
明太祖朱元璋也找过,以为传国玉玺在蒙元那,于是派徐达深入漠北,穷追猛打北元,最终无功而返。
虽然后来蓝玉在捕鱼儿海一锅端了北元,俘获了大量王公贵族,但一直没有找到元朝皇帝的玉玺。
到了崇祯年间,传闻玉玺传到了蒙古末代大汗林丹汗手里,林丹汗被八旗军击溃后,又到了皇太极手里。
崇祯十二年的辽东大战,尚是太子的天武帝率明军攻克盛京,忠武侯李廷表找到了那所谓的“传国玉玺”,交给天武帝。
经过天武帝辨别后,确认其为赝品并当场打假,将之摔的稀碎。
众人由此断定蒙元传下来的传国玺就是赝品,真的传国玉玺只怕就是在后唐时期丢失了,还在洛阳一带!
.......
仅仅数日,传国玉玺出现在朱慈烺的龙案上,他第一个上手,不停翻看这块传说中的玉玺。
只见这块传国玉玺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色绿如蓝,温润而泽,拐角处果然有一个镶金的角。
传闻这是当年王莽篡汉时导致的,当时玉玺藏于长乐宫太后处,王莽遣其堂弟王舜来索,太后怒而骂之,并掷玺于地,破其一角,王莽令工匠以黄金补之。
虽然已经初步判断这玩意就是真的,但朱慈烺还是召开了朝会,召见学识渊博的文华殿大学士、翰林院学士等数十名官员鉴定。
论古玩收藏,在古典文化上的造诣,这些大佬随便拉出去一个,都比后世的专家牛多了。
或许他们治国不行,但诗词歌赋,引经据典,鉴定宝贝却是他们的看家本事!
为什么找这些人鉴定呢?
因为历史上出现过两次这种情况,都说传国玉玺现世了,由农民献给朝廷。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23/98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