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最后一个狠人(校对)第47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77/982


朱慈烺伸出手来,轻轻的抚摸着她的秀发,看着她那微闭的双眼,桃红的双腮,嘿嘿一笑道:“当然可以,只要你能胜得了朕,朕任你处置。”
良久,经过一番简单的切磋后,朱慈烺再也忍奈不住心中的悸动,抬枪冲入了属于自己的战场之上......
上次是文斗,这次是武斗!
年轻的夫妻,总是那么的奔放,动不动就上演全武行,让人唏嘘......
经过几度交手后,徐皇后被杀得丢盔弃甲,无力再战,打出白旗投降,天武皇帝再一次捍卫了自己的无上地位!
第二日一早,坤宁宫的女官前来禀报,按照规矩,皇帝和皇后要一同去慈宁宫,陪皇太后用早膳。
徐晨芸扶着床匆匆起来,有些狼狈,正好被坐那看书的朱慈烺看到了。
她满脸通红,特别是想起昨夜之事,脸上更羞,自己哪里还有一丝皇后的端庄。
朱慈烺安慰道:“皇帝皇后也是人,私下不必刻意端着,要活出真实的自己!”
朱慈烺说的很含蓄,按照他的想法,地位高、长得漂亮又怎样,还不是一样要放屁拉屎?人前端着就行了,在家里还装那就没意思了。
这宫里的规矩太多太麻烦了,搞得个个都像机器人,以后必须得改改了!
梳洗之后,帝后二人同乘銮驾,前往慈宁宫。
路上,朱慈烺握着徐晨芸的小手,有说有笑的。
却听銮驾旁的坤宁宫女官不冷不热道:“皇后娘娘,请您注意规矩。”
闻言,徐晨芸匆忙抽回自己的小手,有些局促。
宫正司的宫正女官掌管着纠察宫闱、戒令谪罪诸事,包括后妃的言行举止,小事可以直接责罚,遇到大事方才奏闻。
龙辇上,朱慈烺再度握着她的手,道:“朕与皇后是夫妻,拉手乃天经地义之事,这里是后廷,又非前朝,不必太过拘束礼法。”
女官不敢说朱慈烺的不是,只得咳嗽了一声,道:“皇后娘娘......”
徐晨芸想要抽回来自己的小手,但无法如愿,只得可怜惜惜的看着朱慈烺,轻声说道:“陛下,周围还有很多人呢......”
朱慈烺瞥了一眼跟在旁边的女官,风轻云淡道:“墨书,你也是跟随朕十几年的老人了,怎么一点觉悟都没有,朕让你掌管坤宁宫和宫正司,不是让你管着皇后的,明白吗?”
墨书身形一震,微微颔首道:“奴婢明白了。”
朱慈烺将皇后揽在怀中,接着道:“朕就是想要全天下的人知道,帝后恩爱,宫中的那些老规矩也该改改了。”
墨书没有办法,遇到这样一位说一不二的皇帝,说多了是自己找不痛快。
徐晨芸听了这些话,心里虽然美滋滋的,也不再挣扎了,只能任朱慈烺所为。
朱慈烺拉着她的手道:“晨芸,朕不希望你成为皇后以后就变成另外一个人,那个敢爱敢恨的徐晨芸,才是朕最喜爱的,你也不必纠结那些老规矩。”
他又道:“朕一直在努力求变,才使得我大明能有今日之局面,朕既然都将整个大明进行了变革,难道在朕的家中,还要遵循那些个沉旧的老规矩吗?”
朱慈烺看了一眼有些茫然的徐晨芸,接着道:“晨芸,只要你愿意,依旧可以继续办报,朕会将天下时报社搬进紫禁城中。”
“我大明的女子也不光只是在家相夫教子,以后也可以如男子一样,进学堂、学知识,你当初说的不错,女子占了大明人口的一半,未来大明的强盛,同样离不开她们!”
徐晨芸被这番话彻底给惊住了,她从来也没有想过,自己入宫之后还能继续办报。
在此之前,她早已做好了准备,为了自己所爱的人,可以舍去自己热爱的所有,只是没有想到,作为皇帝的丈夫会让自己继续下去,并且还支持自己想法。
徐晨芸的眼中闪着激动的泪光,不知与朱慈烺说些什么才好。
朱慈烺微微一笑,道:“皇后,你可不要认为这是一件轻松有事,我们所做之事,乃中华几千年未曾出现之事,作为国母,这也是你的责任!”
徐晨芸听轻声问道:“陛下,真得可以吗?外臣们会不会有意见?”
朱慈烺看着她微微一笑道:“当然可以,朕金口玉言,谁要是不服,随时让他过来找朕单聊,当面把话说清楚!”
不善言辞的朱慈烺最喜欢听人讲道理了。
......
第713章
削藩
皇帝大婚期间,各地藩王早早的备好了贺礼。
还有一些被李自成杀掉的藩王世子们,也借着送礼的机会,频繁向宗人府打听朝廷何时宣布继承王爵。
有世子的还好,连世子一起被宰了的藩王,宗室一脉好几个直系都在等着继位为王。
他们整天里盼星星盼月亮的,一等就是一两年,隔三差五的就给宗人府的宗人令朱聿键送礼打听。
管理大明皇族的叫宗人府,负责宗族名册族谱,按时撰写帝王谱系,记录宗室成员子女的嫡庶、名称封号、嗣职袭位、生卒年间、婚嫁、丧葬谥号等事。
宗人府以前叫大宗正院,洪武二十二年,老朱改为宗人府,并命亲王掌管,秦王朱樉为第一任宗人令。
不知道是不是秦王嫌这活累,后来宗人府的活都转移到礼部了。
朱慈烺将管理宗室的权利从礼部拿出来,重新归入宗人府,并任命唐王朱聿键执掌宗人令。
朱聿键前两年被朱慈烺从凤阳高墙中放了出来,一直在凤阳度假,年初上任才到南京。
原本朱聿键被崇祯革除王爵,降为庶人,唐王的爵位由他弟弟朱聿镆袭封。
然而没几年,后来的唐王被李自成干掉了,朱慈烺名正言顺的恢复其唐王爵位,但不让他去封地。
以前被关入高墙的宗室罪犯,长期不予审讯,现在朱慈烺定下规矩,高墙罪宗按照天下囚徒的惯例,皆五年一审录,由宗人府会同刑部审理,实锤谋逆者除外,不复审不赦免!
朱慈烺把袭爵之事拖了这么久,意思很明确,都别指望继承王位了!
藩王问题,并非单纯的皇室内部问题,而是大明近三百年来贯彻始终的政治问题。
分封藩王是历代王朝的通用制度,明太祖朱元璋端着一只碗干掉元朝后,不放心手下将领,也怕子孙后代吃不饱,就用藩王权力来巩卫中央,也就是老朱所说的“以藩屏帝室”。
自己的子孙后代,再折腾还不是老朱家的天下?本着这种思想,老朱分封儿子们那叫一个大方,不仅待遇优厚,而且军政权力极大。
尤其是兵权,北方边镇几个藩王,比如燕王、宁王、谷王,辽王等王爷,更是掌握着大明的精锐军队,各个雄视天下。
老朱成长期间,也不是没读过史书,知道西晋的八王之乱,他也预判了这种潜在威胁,通过制定各种严格的藩王制度进行管理。
老朱还化身大教育家,编写了不少教育材料,如《永鉴录》和《御制纪非录》,用来记录历代藩王的作恶教训,发给各地藩王学习,告诫他们要忠心为国,免倒覆辙。
比如要是有藩王穿衣服不注意,王府盖的出格了,出去闲逛时排场太招摇了,都有可能被记小本本,甚至会扣上“违制”的帽子,按谋反来处理。
老朱呕心沥血的忙了一辈子了,整出来各种自己认为很完美的制度。
但他忘记了,手里有兵的才是大爷,他能镇得住场子,他后面的人镇不住啊。
加上老朱定下的制度并非完美,比如其中一条规定,如果朝廷又奸臣弄权,藩王有权起兵巩卫皇室,清除奸臣。
结果他死后,建文帝掌握不了局势,开始削藩,狠命的削,诸如周王,代王,齐王,不是被削去王号,就是惨遭关押。
燕王朱棣就钻了这空子,说朝廷有奸臣当道,寡人奉天靖难清君侧,起兵顺手把建文帝给清除了。
作为藩王上位的皇帝,朱棣对于藩王拥兵的危害那是感同身受啊。
杀进南京城,刚刚登基之时,为了拉拢人心,朱棣对那些倒霉王爷是大力安抚,平反、恢复爵位、提高经济待遇、逢年过节大加封赏,兄弟之情感天动地,如春天般的温暖。
春风拂面过后,接下来就是电闪雷鸣。
朱棣坐稳了皇位之后,立刻继承了建文帝的遗志,开始削藩了。
各藩王的身边密布锦衣卫眼线,吃喝拉撒皆被监视,最先倒霉的宁王朱权,当年被朱棣裹挟造反,说好的事成之后平分天下,经济富庶的地盘任兄弟我去挑,结果就给个江西南昌?还把老子的兵权给收了?
因为这事,宁王经常发牢骚,不久后立即有锦衣卫上门敲门搜查,把宁王吓得不轻,自此沉迷鼓琴诗书,绝口不提政事,总算躲过一劫。
宁王的遭遇还算好的,倒霉的代王刚恢复了爵位,还没热乎就被朱棣治了三十二条大罪,本着亲亲之仪才勉强保住了爵位,但兵权基本被削光,成了没爪的老虎。
齐王不像其他兄弟那般怂,很嚣张!恢复爵位后恶性不改,甚至还杀死了地方官,结果也很悲惨,被囚禁南京,子孙废为庶民。
类似倒霉的还有珉王和肃王,都是被揭发过错,然后严肃处理,王号都被削夺。
其他一些幸运识相的王爷,进京哭求免罪,只是被削去了护卫兵权,老老实实的在封地过日子。
经过朱棣的削藩后,第一代势力极大的藩王都被削得损失惨重,镇守九边的藩王们,大多被迁入了内地。
比如辽东、宣府等边境地区的王爷,几乎无一幸免,哪怕保留爵位,也要削去兵权护卫、挪地方走入。
即使这样,朱棣还是不放心,对于存留的藩王们更是极力削减力量,各地藩王的武装,被想方设法削减,原本一个王爷可以有上万的护军,硬是被削到了几百人。
藩王干涉军务乃至地方政务的现象,更是明令禁止,只要发现了就抓起来审判。
明成祖削藩之后,效果很好,然而这只是开始,大明王朝近三百年,一共经历了三次削藩,还有一次在嘉靖朝。
嘉靖本就是藩王出身,堂兄正德皇帝无嗣,他幸运好顶上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77/98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