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最后一个狠人(校对)第4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7/982


队伍前面的黄得功身着威猛的甲胄,举着勇卫营的红色宏碁,没有戴铁盔,头上系着一条白布。
在这位将官身后,是整齐的步兵方阵,每一位士兵头系白布,怀抱牌位,每个牌位上都刻着一个人的名字,他们是在良乡血战中牺牲的勇卫营士兵。
朱慈烺没有时间将他们的遗体送回京师并建立陵园埋葬,但一定会将他们的灵牌带回。
勇卫营参将黄得功高举龙旗,面色肃穆,当他们即将到达永定门之时,礼部的官员立马上来迎接,黄得功大吼道:“列队,进城!”
随即勇卫营的步兵迈起了整齐的正步,几千人的方阵,步调如一,掷地有声,每一步落下,都如重捶一般,震撼着在场每一个人心。
他们用他们所特有的粗犷的、悲壮的声音,吼出了《精忠报国》。这些勇卫营的士兵,他们都是经历的生与死、经历了血与火的考验。
他们都是真正的战士,脸上带着肃杀之气,同时每一个士兵的脸上都有一种怀念惜日战友的悲伤之情,所以他们唱得是那样的扣人心弦。
让人们仿佛置身当日的良乡血战之中,看到了良乡血战的惨烈,看到了悍不畏死的勇士们,很多人都为他们的气氛所感染……
进入永定门后,在步兵方阵后面,才是骑兵方阵,骑兵方阵只有数百人,良乡血战中勇卫营骑兵损失过半。
人们惊讶的发现,在骑兵方阵最前面的,正是大明的皇太子——朱慈烺。
朱慈烺骑在雪白战马之上,身穿金色纹龙战甲,手中同样抱着一樽碑,人们清楚的看到碑上的文字——忠魂归来!
在朱慈烺身后,孙应元正手拿一篇祭文,高声的、动情的读着。
“勇卫将士,扬我国威,血战奴贼,护我家园,呜呼!民族勇士,魂归来!大明之勇士,驱敌寇,战不休,英雄剑,百战折,大明魂,永世存!
望神州大地,锦秀河山,何惜百死报家国,血染沙场魂不灭,天幕低垂雨纷纷,长天飞泪祭忠魂。”
雨依旧在淅淅沥沥的落下,天空中时不时的传来一声声闷雷,好象老天也在为这些逝去的英雄而感叹流泪……
紧接着骑在战马之上的朱慈烺突然声嘶力竭朝天高吼:“皇明忠魂血气在,埋骨他乡魂归来,勇士们,孤带你们回来了!”
随着朱慈烺的话音落,勇卫营再次悲壮的唱起了《精忠报国》,表现出他们的一往无前,誓死卫家国之心。
在永定门的所有人都被这四千人的气势所夺,都被感染,有很多人被此时的悲壮气氛反感染,不自觉的流下感动之泪。
他们随在勇卫营队伍的两侧,紧紧的跟随,没有了一丝的欢笑之声,这一刻,所有人心都紧紧连在一起……
朱慈烺此举,就是要告诉世人,为国牺牲的将士,有着无上的荣耀;
他要告诉大明的所有将士,面对外族强敌,敢战、壮烈,比投降、跑路强上千倍万倍!
当勇卫营的方阵走到了内城的正阳门之前,正阳门城楼上,出现了天子的仪仗,明黄色的华盖下,站着大明的崇祯皇帝,还有分列在两侧的文武百官。
随着城门外远处隐隐的人和马的影儿开始出现,礼部安排的锣鼓和号角声都响了起来。
崇祯皇帝站在城楼上,注视着缓缓移动的勇卫营方阵,还有很远处看不到尽头的百姓队伍,心情有些复杂,这一眼,恰恰被温体仁所捕捉到了。
城楼上的百官纷纷交头接耳,低声议论道:“我朝武将地位低下,皇太子此举,怕是有意提高武将地位,以此笼络军心........”
崇祯皇帝并未说什么,见到勇卫营已到正阳门下时,这才挥手道:“诸位爱卿,与朕一起去迎接凯旋的将士们!”
“是,陛下!”身后跟随的文武百官齐声应道。
崇祯皇帝转身沿着台阶往城下走去,几名太监在前面引路,这些当朝重臣们都跟在崇祯皇帝身后,从正阳门城楼上下来,浩浩荡荡走成长长的一串,出了城门。
勇卫营诸将都已经下了马,在正阳门外等候着,朱慈烺站在最前面,身侧是黄得功和孙应元,身后是徐盛等一众勇卫营将官。
朝臣们都在城门口站定,崇祯皇帝头戴通天冠,身穿圆领绛紫纱袍,腰系金玉大带。在他的身侧是曹化淳和王承恩,身后跟着两队大汉将军,往诸将所处的位置走了过来。
看着崇祯皇帝带领群臣走出正阳门,朱慈烺领着众将走上前去,向崇祯皇帝行了军礼,他大声道:“儿臣率勇卫营全体将士,参见陛下!”
勇卫营重将士也都跟着行礼,三呼万岁。
第七十三章
崇祯皇帝的肯定
向崇祯皇帝行完了礼,轮到百官向朱慈烺行礼,在礼部官员的指挥下,百官齐齐躬身道:“恭迎皇太子殿下得胜回京!”
朱慈烺扬手道:“兴!”
这个时候,礼节简单的完成了,大家开始动嘴说话了,不少官员向皇太子表示祝贺,做作之声不绝于耳。
左都御史唐世济有些不悦道:“陛下亲自出城迎接,殿下为何让军中将士头戴丧带,手举灵牌,可知这是对陛下的不敬?”
此话一出,不少大臣暗道这唐世济不愧是御史言官老大,到哪都有理由怼人。
曹化淳和王承恩等人皆是眼中犯寒,这老东西在这个场合下说这样的话,真是不知好歹。
朱慈烺双眼微寒,道:“勇卫营血战两倍于我军的八旗军精锐,以损失一千一百二十五人的代价斩敌七千余级,护卫大明京师,孤以为全军素缟都不为过,不知唐大人是否觉得勇卫营此举不妥?亦或是不值得?”
他只有在十分严肃的情况下才自称孤,此刻已然是对唐世济极度的不满,如果不是崇祯皇帝在场,他能上去抽死这个臭嘴炮。
勇卫营诸将皆是眼冒寒光盯着唐世济,如果眼神能杀神,唐世济只怕已经死了千万次。
即便是炎热的夏季,唐世济都能感觉到身边阵阵寒意,他的身体忍不住往后缩了缩,不敢与勇卫营诸将对视。
崇祯皇帝瞪了一眼唐世济,道:“太子所做,并无过错!”
“臣知罪。”唐世济弄了个二脸子,趁机退到了一边,同时心中松了口气。
为避免尴尬,崇祯皇帝哈哈大笑起来,道:“太子不负众望,没有让大明千百万黎民百姓失望,率我大明精锐之师,诛杀过万奴贼,朕甚慰!所以朕以降阶之礼,来迎接凯旋的将军们!”
降阶之礼,自有礼之始,乃为各国元首族长而备,或者有大臣代天巡狩回归或将军得胜凯旋,只要立下天大的功劳,皇帝才会亲自出城并走下城楼迎接,以示恩赐。
“父皇陛下亲自迎接,儿臣等勇卫营将士异常感激,不敢再让陛下行降阶之礼。”朱慈烺再次恭身行礼。
朱慈烺身后的黄得功、孙应元等诸将也是一齐出声请崇祯皇帝回城楼。
崇祯皇帝摆了摆手,道:“朕今日用降阶之礼是为了告诉世人,这一场胜利是无比的辉煌,它来之不易,是用我大明上千将士的鲜血换来的,所有出征及死难的将士,必须得到天下人的尊重和敬仰!”
崇祯皇帝此次超常发挥所说的话,顿时感染了勇卫营的将士,诸将纷纷拜谢,再次山呼万岁。
崇祯皇帝看着眼前激动的将士们,觉得自己的演讲效果不错,顿时来劲了,继续道:“我大明有优秀的储君,有能征善战的将帅,更有千百万勇猛的士兵,是百姓之幸,是朕之幸!”
说完崇祯皇帝拉着朱慈烺的手,往内城走去。
诸将还有所有勇卫营士兵跟随着迎接的朝臣们,也都跟在崇祯皇帝和朱慈烺后面,进了正阳门。
崇祯皇帝先是带着百官和众将士去告祭宗庙社稷,然后直接赐宴庆功。
原本是在午门准备献俘仪式的,不过看这雨下的越来越大,崇祯皇帝没办法,只得将献俘仪式推迟了三日。
在折腾了大半天后,朱慈烺又被崇祯单独召见了半个时辰,这才回到了自己的钟粹宫。
在被单独召见时,朱慈烺在第一时间请崇祯皇帝下旨在京师建立了一座陵园,并建立忠魂祠,以供安葬和纪念京营中战死的将士使用。
说是京营,目前来说,朱慈烺主要是为了勇卫营着想,勇卫营肯定不会只打这一仗,清兵还在京畿肆虐,朱慈烺不相信九路援军能拼命与清军死战。
崇祯皇帝对于他的提议很痛快的采纳了,不过对于朱慈烺又提出修整几日再度出征南下,崇祯皇帝当场否决了。
崇祯皇帝言道,兵部尚书张凤翼已在通州统战,手下有京营十多万人马随时可调,加上九路援军,共计十几万人马,完全不用你这皇太子操心。
对于皇帝老子的话,朱慈烺并没有抱多大希望,十几万人马,数字看起来挺大的,特别是京营。
他查过档案,哪有十多万人马,估计一查的话会有一半空额,全都是给京营领导吃空饷用的。
剩下有用的也不会多,许多兵都是老兵油子,领饷时带头冲,打仗时带头跑。
九路援军的兵估计也好不到哪去,一群烂人只能比谁更烂,特别是刘泽清的山东兵,据说逃跑的速度,敌人的骑兵都追不上.......
慢慢看吧,张凤翼要是搞砸了总会有勇卫营出手的机会,不过朱慈烺还是希望张凤翼能如当年的于谦一样,力挽狂澜,打一场漂亮的仗。
这场清兵入关对大明京畿地区的伤害太大了,数年都恐难以恢复到以往的水平。
※※※※※※※※※※※※※
朱慈烺从乾清宫出来之后,突然感觉一阵轻松,原本皇宫给他的感觉是一座牢笼,等级森严,不自由。
直到出去见到外面的惨象后,朱慈烺才感觉到,活在这座紫禁城中有多么的幸福,吃穿不愁,闲暇时还可抚琴读书,游逛御花园。
在别人眼里最累最苦的读书,朱慈烺却是十分钟爱,皇家收藏太丰富也太珍贵了,比后世的博物馆还要丰富百倍,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华,他非常喜欢。
朱慈烺一回到钟粹宫,一群太监和宫女欢喜不已,纷纷迎了上来。
其中一个小太监立马迎了上来,欣喜道:“小爷,您可回来,这些日来奴婢可真是想死你了!”
吴忠立马敲了一下这个小太监,道:“嘿!你小子说什么胡话呢?想挨板子不是?宫里不许说“死”字,记不住吗?”
“奴婢知错了......”
朱慈烺笑道:“好了,吴大伴,就别难为邱致中了,下次注意就行。”
邱致中也是朱慈烺的伴读,只是比吴忠的资历差了一些,二人私下关系还是挺不错的。
在邱致中的身后,则是站着四个宫女,他们的名字分别叫墨琴、墨棋、墨书、墨画,是两年前分宫后周皇后赐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7/98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