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最后一个狠人(校对)第43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30/982


教化部尚书:李岩,内阁大臣,文华殿大学士,年轻遭人妒忌,未封爵,留用教化部。
财政部尚书:程国祥,内阁大臣,伯爵,文华殿大学士。
海事部尚书:沈廷扬,内阁大臣,文华殿大学士。
鸿胪寺卿:(外交部)冒襄,内阁大臣,这是唯一一个不是文华殿大学士的内阁大臣。
若不是外交工作日益重要,以这位学渣的资历,再努力十年都入不了内阁!
翰林院大学士:杨士聪,内阁大臣,伯爵,文华殿大学士。
翰林院集中了知识分子中的精英,负责修书撰史,起草诏书,为皇室成员侍读,担任科举考官等。
原本翰林院的老大只是五品学士,其他官职都是些六七八九品的小官,每天只负责抄抄写写的工作,致力于文化学术事业的传承。
朱慈烺有意将翰林院搞成智囊团,特地在原有的学士上面再设大学士一人,正二品衔,杨士聪为首任大学士,掌翰林院。
都察院院长:李邦华,负责监察以上所有部门官员,不入阁,授正一品特进光禄大夫。
朱慈烺觉得左都御史这个官职没逼格,不配当都察院的老大,于是在左都御史上面又加了个院长......
军机大臣及下设部门。
兵部尚书:孙应元,首席军机大臣,秦国公。
情报部尚书:李廷表,军机大臣,太保,侯爵。
此时的大明情报网主要分成三部分:锦衣卫主要侧重于军事情报,往别国派出细作;
龙骧夜不收相当于特种侦查大队,隶属于军机;
东厂接管全国官员和民事情报网,直接对皇帝负责。
后勤部尚书:太监卢九德,军机大臣,祖坟冒青烟,成为历史上唯一一位太监当官的家伙。
军器部尚书:赵景麟,军机大臣,侯爵,掌管各地军器局、武器制造。
赞画部尚书:赵士骧,军机大臣,伯爵。
赞画相当于参谋,主要职责是整理战斗信息,为军事长官提供资料并提出一定的战略战术,为行军部队指路、以及为将帅们起草报告和文书。
经军事长官授意,赞画可以向下面单位布置具体的战斗任务。
最重要的是,赞画部要对士兵们进行思想教育,精忠报国,守护百姓,让士兵们在任何艰苦的条件下都能够积极的战斗,充满了必胜的信念.....
朱慈烺很明白,这样的文武分治制度,不一定很完美,而且面对时代的发展,以后也需要再作出调整,比如拓展海外时,随着地盘的变大,很多问题又会出现。
最后,朱慈烺确定了巡抚制度,命吴忠宣布各省巡抚的名单。
巡抚一词,最早出现在南北朝时,基本上是皇帝派遣官员出巡边镇和赈灾抚民。
大明开国之初,在各省设立都司(都指挥司)、布政司(承宣布政使司)、按察司(提刑按察使司),分别主管军事、民政、司法,合称三司。
按道理说这三权分立的制度挺好的,然而不到百年的时候,随着土木堡之变后,文官集团势力做大,武将集团地位下降,三司的平衡被打破。
加上社会矛盾激化,三司条条分割,都在推卸责任,运转不灵。
这个时候,大明朝廷才另置巡抚,地位在三司之上,使三权归一,掌管地方军政大权,行政效率蹭蹭往上提,朝廷对地方的统辖权也重新得到加强。
即便如此,大明的巡抚依旧是非地方正式军政长官,哪里不稳定就往哪里派出巡抚,基本都是都察院的御史兼职。
巡抚开始是主管民政方面的,随着天启、崇祯朝地方战事变多,巡抚侧重于主管军事,走了文官指挥军队的下坡路。
鉴于此状况,朱慈烺正式确立巡抚制度,在各省设一名巡抚,从二品,掌管一省民政、司法、监察大权,不掌军事。
第655章
地方革新
大明现在共两京十四省,外加两个都护府。
两京自然是指南京和北京,直隶便是指直接隶属于京师的地区,即天子脚下的心腹之地。
十四省分别是山东、浙江、福建、山西、河南、江西、湖广(湖北和湖南)、广东(包括海南),广西(省会在桂林)、云南、四川、贵州、陕西(包括甘肃),大宁。
朱慈烺正式宣布大明定都南京,改北京所在的直隶为北直隶,南京所在的直隶为南直隶。
早在二百多年前,明成祖迁都北京时,也是这样的改法,那时候的北直隶叫北平府。
新任直隶巡抚,由原应天府府尹、朱大典的长子朱万化担任。
北直隶巡抚由瘸了的任光宇担任,巡抚,其实也就是高官。
山东巡抚,熊文灿,这位曾经招降过郑芝龙的嘴炮强者。
当初朝廷与郑家开战时,因朱慈烺对其不信任,将他从两广总督的位置调到南京工部当个闲差,现在终于又被外放出去了。
陕西巡抚,孙传庭,与陕西的地主们斗了那么多年,回去后估计又得大干一场了。
湖广巡抚,史可法。
江西巡抚,黄道周。
广西巡抚,瞿式耜。
四川巡抚,张同敞(张居正曾孙)。
贵州巡抚,王廷臣。
大宁巡抚,虎大威。
漕运总督,卢象升,因海运后勤补给有功受伯爵。
上面都是一些崇祯朝的老臣,历史上的忠肝义胆之人,好几个已经六七十岁了,算是半截身子入土,朱慈烺提他们当巡抚,也是为了让他们发挥余热。
除了这些老家伙,朱慈烺提拔一些“年轻人”,如浙江巡抚方以智,山西巡抚张煌言,福建巡抚陈子龙,广东巡抚王夫之,云南巡抚阎应元,河南巡抚刘同升。
刘同升是崇祯十年的状元,他爹科考时当过探花,一家子的才子。
当初杨嗣昌“夺情”入阁时,刘同升抗疏,对杨嗣昌大加鞭挞,说他死了爹还出来升官,要脸吗?
刘同升因此激怒了崇祯皇帝,被贬了不知多少级,他直接不干了,引病归乡。
历史上的刘同升不仅敢言,文才出众,兼通武略,而且很有血性,清军入主中原后,他和杨廷麟一起在江西赣州起兵,举起了反清的旗帜。
赣州大战,明清双方直接参战的正规军多达十万人,民兵更是多达数十万,是赣州历史上最残酷的战争,杨廷麟和刘同升守了一年零八个月,最终城破殉国,赣州城七成人口被清军屠杀。
除了刘同升和方以智,在重要的地方担任巡抚,其余几个新人,都是崇祯十三年第一批考过君子六艺中选出的官员。
他们在过去五年担任知州知县时,治理地方有功。
还有很多人,任职地方官。
朱慈烺在江南推行的新政已有五年了,凤阳府的时间更早,已有八年了,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和经验。
因此,朱慈烺打算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行新政,在原有的内容上再新增一些政策,全面革新,给大明加上翅膀,腾飞!
现在最主要的问题是长江以北各省的战后灾后重建工作。
首先是漕运,自从几年前朱慈烺提出改走海运,而后一直实行着半河半海的运行方式。
现在,听漕运总督卢象升上奏,漕运又到了花钱疏通的时候了,因北方连年战争,大运河北段经常被顺军截住折腾,实在是淤塞得根本不能行船,需要修缮,还有维护水闸的开销,要花不少银子。
朱慈烺二话不说,直接彻底废除了这个吞金兽,漕粮全部改走海运。
既然北京已经不是国都了,辽东和漠南被收复,九边防线也已外扩,边境处于和平阶段,大运河的作用变得有限,直达辽东的海运崛起是必然的了。
既省钱,又快捷,还避免了每年沿途的几千万石粮食损耗。
在地方上,朱慈烺统一地方行政,省下面统一设府、州、县、乡、保、村、里。
自唐宋元以来,乡一直是乡村组织中最大的单位,明朝的乡村组织和元代一样,但南北两地有很大不同。
北方的乡村分为三级,最大的叫乡,其次是社,最小的是村。
元朝时社是由五十户组成,明朝不固定,一般都超过五十户的限制,村的人数则是比设还少。
南方,乡村的组织分为四级,乡、保、村、里。
南方的保,是宋朝的都保制而来,村则是普遍的村落,里并非里甲制的里,而是原有自然乡村的名称,是南方那些小规模的村落。
南方的乡村中,还有“区”和“图”,总而言之,明朝的乡村组织,北方保留了金、元以后乡里制及社制的色彩,而南方则深受宋代都保制的影响,很复杂。
朱慈烺直接将之统一规划,各省巡抚到任后,第一件事就是落实地方基层行政单位,并且彻底完成分田地,加强治安管理。
新的行政下,知县是依旧是正七品,乡长是正八品待遇,保长是正九品待遇,村长从九品......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30/98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