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最后一个狠人(校对)第42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29/982


为了巩固皇权,洪武十三年,明太祖朱元璋以“权不专于一司,事不留于壅蔽。”为由将大都督府一分为五,为前后左右中五府,自此之后成为定制,一直延续到现在。
起初五军都督府很牛逼,掌天下兵马大权,兵部只是虚有其名,甘愿当小弟。
后来慢慢的,兵部和五军都督府互相牵制,最后兵部完全凌驾于五军都督府之上,成为国家军事最高的管理结构。
这一变化过程,也是大明文武之间的博弈,因为五军都督府的官员基本都是勋贵,而兵部是文官。
即便权力不如以往,但五军都督府的指责基本没变,主要负责掌管军籍、管理地方卫所屯田,募兵、军粮调运等事务。
大明两京一十三省(现在十四省),共有府140个,州193个,县1138个,军事上由493个卫,259个所管辖,这就是卫所制。
五军都督府管着各省的指挥使司,各省指挥使司管理若干个卫,卫下辖一定数量的千户所和百户所。
五军都督府分为中军都督府、左军都督府、右军都督府、前军都督府、后军都督府,划片管辖地方卫所。
遇到战事,五军都督府得服从兵部安排,领军作战。
当然了,五军都督府可以推选将领,武官的世袭考核及任官比试,由兵部、五府共同主持。
也就是说,五军都督府的武将们,负责管理地方卫所军队,负责募兵、练兵、作战。
而兵部的文官老爷们,负责调兵。
经过与军机部几个勋贵的商议,朱慈烺正式改左军都督府、右军都督府、前军都督府、后军都督府为东军都督府,西军都督府,南军都督府,北军都督府。
加上不变的中军都督府,五军都督府重置,管辖的地方亦做出变动。
中军都督府,领导指挥直隶、浙江、福建境内所有武装力量,设都督府于直隶南京,由天武三军戍卫直隶,。
东军都督府,领导指挥湖广、河南、江西境内所有武装力量,设都督府于湖广武昌,由安武军驻扎。
南军都督府,领导指挥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境内所有武装力量,设都督府于云南昆明,由靖武军驻扎。
西军都督府,领导指挥陕西、四川境内所有武装力量,设都督府于陕西西安,由定西军驻扎。
北军都督府,领导指挥北直隶、山东、山西、大宁境内所有武装力量,设都督府于北直隶北京,由天雄军驻扎。
新的五军都督府,既负责守土边疆,又负责攻略四方,如同五大战区.....
中军都督府,攻略东番、南洋、清国、日本、澳洲,范围是整个南海、东海、太平洋,往美洲发展。
南军都督府,攻略东南亚诸国、印度等地。
北军都督府,攻略漠北,配合征北都护府和征东都护府,攻略清国和西伯利亚,范围到北冰洋。
西军都督府,攻略漠西蒙古,准格尔汗国、叶尔羌汗国、和硕特汗国等,范围到中亚。
东军都督府,负责补位机动,哪方有战事便出兵助攻。
为了调动将士开疆拓土的积极性,朱慈烺实行领地封邑制,只要军功卓著,为大明开疆拓土者,皆可赏赐领土,给予土地使用权。
比如,周遇吉如果能打下漠西一个汗国,为大明开疆拓土百万平方公里,将会得到一县之地的领地,拥有领地内所有土地使用权、经济自主权、人事任免权。
在缴纳赋税和尽其他义务的条件下,周遇吉的子孙后代亦可世袭领地,但不能转让,直到爵位世袭完了为止,朝廷再收回土地使用权。
如果周遇吉子孙后代有人出息了,再次立功,朝廷优先给周家续上该领地的土地使用权。
为了防止封国的出现,朱慈烺定下规定,所封领地不得超过一县之地,土地上限为五百万亩地。
家族领地内的私兵不得超过一千,必须遵循《大明律》,受朝廷节制。
也就是说,在封地内,经济上不管你怎么折腾都行,政治上和军事上,少折腾,老老实实享福,多培养子孙后代成才续杯。
自古以来,中国历朝历代对外扩张乏力,多以守成为主。
即便出现几个喜欢扩张的朝代,也不懂转化收益,尽是往里赔钱,搞得所有人都不愿去打仗扩张。
不像此时的西方,大航海后全世界到处跑,打仗抢地盘,搞殖民地,贩卖人口,挖黄金发财。
一方得到好处,周围个个跟风,积极的搞殖民,从方方面面影响后世几十代人。
关于中小级别将士的封赏,都在各都督府辖下的各省执行,根据军功大小赏赐田地和银钱。
经过长年战乱,大量土地荒芜,现在朝廷可分配的土地资源太多了,尤其是北方。
南方除了直隶、浙江、湖广等地,其余地方也的地广人稀,有着大量土地没有利用到位。
对于一些退休的军人,朱慈烺也对他们提供了就业机会,自主选择,可以在本地当个里长、村长之类的基层干部,或者进入军工厂。
甚至可以进入皇家集团的武装力量,成为远洋贸易,殖民海外的雇佣兵。
为了增强五军都督府下军队的战斗力,朱慈烺考虑再三,将练兵权和统兵权合二为一,朝廷只保留调兵权。
北伐的几场大战,虽然打的漂亮,但同样暴露出明军很多问题。
比如各部将领与士卒的磨合、火器搭配运送、后勤等方面,都需要再度加强。
一些部队差点出现北宋时期“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局面,影响军队战斗力。
军队应该是一个高度集中统一的武装集团,因为只有高度的集中统一才有较强的战斗力。
从这个角度来看,大明以前的五军都督府,权力削弱,兵部权力的加强,这其实是一种进步,对增强军队战斗力有利,兵部由文官掌握,不会对皇权构成威胁。
可以说,明后期基本建立了既能增强军队战斗力,又不妨害中央集权的中央军事领导体制。
然而这种领导体制并不完善,兵部文官们对前线指挥干预过多就是其中之一,外行人指挥内行人,尽他妈的添乱!
因此,接下来的大明朝廷格局,朱慈烺将会彻底的进行文武分治,政务与军事分开。
第654章
文武分治
当天,奉天殿内举行大朝会,当庭正式宣布旨意,改组内阁与军机。
旨意中明确表示,皇帝之下分为内阁和军机。
内阁办公地点在紫禁城奉天殿东边的文华殿,军机办公地点在奉天殿西边的武英殿。
住在文华殿的永王和定王二人,搬出紫禁城,朱慈烺将抄家所得的魏国公府和保国公府,分别赐给定王和永王,作为王府。
内阁大臣管理全国政务,治理国家促进发展,掌管除军队和宗室外的一切国政事物。
内阁下属吏部、户部、礼部、工部、刑部、教化部、财政部(税务部)、海事部、鸿胪寺(外交部)、翰林院。
军机大臣管理军事,负责军事作战,开疆拓土。
军机控制全国的军队,掌军令,可以对军队发号施令,对武官选拔、考核、升降、赏罚。
军机下属兵部、情报部、后勤部、军器部、赞画部、军工研究院、皇明军校。
其中兵部是军屯部和五军都督府的集合体,新的五军都督府包括了军屯职责,总部以前叫大都督府,朱慈烺将其直接改为兵部。
军机与内阁的职权平等,凡军机要务,内阁无权过问。
二者一文一武,互不通气,分别向皇帝奏事,皇帝利用两者之间的异同,直接控制军权和政权。
遇到战事,皇帝召开御前会议,商量要不要打,打的话将要达到什么战略目的,然后军机去执行,下达作战命令。
内阁只负责调动各省的后勤支援,当然了,各地都督府也会在当地设立后勤战备仓储,随时应对战争,避免文官们后勤不继拖后腿,影响战况。
内阁大臣和军机大臣,皆由皇帝亲自任免,主要以政绩与军功为依据。
除了皇帝可以制约内阁与军机,朱慈烺又将都察院和军法部独立于内阁与军机外。
都察院监察文官,军法部监察武将,按章程办事,形成制衡,听命于皇帝。
朱慈烺本想将财政权也单独拿出来的,后来想想还是放弃了,财权要是拿出来,就是北宋的二府三司制了,容易造成冗官的现象,行政效率差。
为了保持行政效率,朱慈烺采用问责制,明确官员岗位职责,任务不重合,是谁的责任由谁来承担。
追究具体问题的具体过错,不问功劳苦劳,不搞将功抵过,形成真正的赏罚分明。
最后,在殿上,朱慈烺宣布了内阁大臣和军机大臣的名单。
吏部尚书,杨廷麟,内阁首辅,太师,侯爵,文华殿大学士。
户部尚书:张国维,内阁次辅,伯爵,文华殿大学士。
礼部尚书:朱继柞,内阁大臣,文华殿大学士。
工部尚书:方孔照,内阁大臣,伯爵,文华殿大学士。
方孔照本是内阁次辅,因儿子方以智担任浙江巡抚,他避免方家权势过重,树大招风,因此甘愿让出位置,掌管个没什么影响力的工部......
刑部尚书:冯英,内阁大臣,文华殿大学士,兼任应天府府尹,掌天下刑狱。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29/98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