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最后一个狠人(校对)第33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38/982


崇祯听后很不是滋味,心中更是郁闷,怎么太子到哪,整个天下到处都是金银,为何自己就一贫如洗呢?莫非他是财神爷转世不成?
崇祯冷声道:“太子查抄晋商,查抄江南士绅商人,斩贪抄脏,所获银钱何止千万?每年亦有数千万两的进账,如此看来,我大明并非没钱!”
话音刚落,皇极殿中如寒风吹过,冷的可怕,所有大臣都不约而同的抬起头,目光全部投向了首座高高在上的皇帝。
内阁大臣、六部九卿、都察院御史们,没有人说话,只是目光炯炯的盯着皇帝陛下。
崇祯一眼扫去,眉头微皱,这样诡异的场景他还是首次见到,此刻大臣们的面容上似乎带着一股森冷。
想起大明数代皇帝英年早逝,太子朱慈烺南下数年间屡遭暗杀,崇祯心头猛然一惊,再次审视了一遍殿中群臣。
这一刻,他似乎看到了一群冒着绿光的饿狼伸出了獠牙。
群臣也察觉到了皇帝的异样,刑部尚书冯英率先打破安静,说道:“陛下,臣建议调江南的军队入河南剿寇,彻底消灭李自成!”
他继续道:“李贼曾被黄得功所率的天武军多次击溃,显然不是天武军的对手,只要太子殿下人马一到,中原大事可定矣!”
崇祯冷冷的眼扫了他一眼,就是此人,崇祯十年初提议让太子南下剿寇,以至逆子实力大涨;崇祯十一年底清军入关时,还是此人提议让太子提兵北上,自己险些丢了皇位。
这个老东西,三番五次提议太子领军北上打这打那的,每次打完后太子的势力就会大涨,这次要是再让太子北上,定的不仅是中原大事,而是要定了朕吧?
崇祯死死盯着他,越发觉得冯英这个家伙不能留了,得找个理由将其撤职拿办了。
这两年,京师遗留的太子党被崇祯清理的差不多了,朱慈烺的老师,吏部尚书谢升,便在不久前罢官归乡了。
对于冯英的提议,崇祯自然不会答应,如果事事倚仗太子,那这天下究竟谁才是皇帝呢?
他冷声道:“江南之事稍定,不可大意,太子仍需坐镇南京,不宜北上。”
众臣仍然沉默不语,兵部尚书陈新甲端直站着,眼角余光微微瞥了一眼冯英,嘴边浮起一丝不屑,还有兴灾乐祸。
第529章
加征三饷
赚钱,不管在什么时代,都是个国际性的难题。
太子朱慈烺在江南雷厉风行的推行一系列新政,使得税收翻了数翻,虽有成功案列在眼前,但崇祯却不能依葫芦画瓢的实施。
首先是他出于自尊心的不情愿,作为年轻有为的在位皇帝,事事还要学习前人的政策,这要是传出去,皇帝的颜面何存?
更何况杨嗣昌等文臣也不会答应的,他们还坚持着从百姓身上收税,宁可得罪百姓也不愿触动士绅地主们的利益,说到底朝中的官员就是那些人的保护伞,也受益他们,怎可自断前程呢?
皇极殿中的议事进行了半个时辰,群臣也没议出什么来钱快的路子。
最后兵部尚书陈新甲提议道:“陛下,臣建议复征剿饷!”
剿饷是专门镇压农民起义所征收的费用,总数两百八十万两,主要征自田土,当初原议只征一年,实际上从崇祯十年起,直到崇祯十二年李自成钻进商洛山后才停止。
崇祯面露忧色,他担心复征剿饷会让别人说自己出尔反尔,失信于天下。
对于皇帝忧虑失信这个问题,陈新甲说道:“陛下,不妨碍的,加赋出于土田,而拥有土地者,多为地主大户,上百亩的田地才多征银三四钱,小钱也!”
崇祯依旧在纠结,到底该不该复征剿饷,正在此时,内侍传来杨嗣昌急递进京的上书。
崇祯打开一看,扫了几眼之后面色竟然转忧为喜,赞了一声道:“还是杨卿体恤朕躬......”
殿中诸臣都是大眼瞪小眼,眼下皇帝最犯愁的头等大事就是没钱,能让皇帝转忧为喜的,应该和钱有关系,莫非杨嗣昌忽然发财了,不需要朝廷接济了?
众人眼巴巴的等皇帝开口解释,到底是什么事让他这么开心的。
崇祯将手中奏疏递给王承恩,让其当庭宣读。
原来杨嗣昌提议征派练饷,对外名义上是训练边兵,加强九边各镇防御力量,对付建奴,实际是为了对付农民起义。
练饷依旧从天赋中征收,类似摊丁入亩,田赋每亩加一分,杨嗣昌在奏疏中连总数都算出来了,每年可征银七百三十余万两。
崇祯心中盘算着,现在李自成又反,局势靡烂,要剿灭其部,需要的粮饷可能达天文数字,若是征收三饷,合辽饷、剿饷、练饷三数,每年国库可增赋一千六百七十万两。
只要有了银子,便可练出大量新军,无惧流贼。
按照杨嗣昌的计算,大明天赋极低,每亩田地即便加征三饷,不过是多了几斤小米钱,远达不到“重赋”的标准,这也是让崇祯转忧为喜的原因。
刑部尚书冯英听后,脸色一变,道:“陛下,臣有本奏!”
崇祯眉头微蹙,暗道怎么又是这个老东西?或许他同意征收三饷之举?
冯英直接跪倒在地,亢声道:“征收练饷之事,陛下万万不可施行,此举若行,何异于竭泽而渔?”
崇祯皇帝端坐龙椅之上,冷冷的看着冯英道:“此策不行,你倒是给朕想个能解这燃眉之急的法子来?”
冯英却并不接茬,继续道:“万历四十六年全国两京十三省加派辽饷,每亩土地加征税银九厘,崇祯四年加课银至一分二,崇祯十年又加增剿饷,若是征收这练饷,再增加一分课银,必然苦累小民!”
他断然直言“如此层层加税,百姓困苦不堪,又逢连年的天灾人祸,如再加税,百姓们被压的喘不过起来,剔脂刮髓,以致民穷盗起,天下将更乱啊!”
冯英的话很明确,现在百姓连饭都吃不上,不造反才怪呢。
陈新甲却是不以为然,道:“真是危言耸听!杨相提议加征剿饷,也是权宜之计,只收今年一年,解了燃眉之急,来年不征便是......”
冯英长长的叹了口气,道:“杨相提出的练饷虽解决了眼下的大难题,然他想过没有,各地土地有肥沃贫瘠,产量各不相同,统一按亩征收赋税,会造成大量的悲剧!”
状元郎魏藻德立马站队陈新甲,说道:“陛下,臣以为朝廷需实行铁腕手段实行加征三饷,征税再苦,仍然有中兴大明的希望,但若是不征税,各地流寇不能彻底剿灭,终将是大患。”
陈新甲看得连连点头,暗道这姓魏的不错,不仅书读的好,还很有眼光,是个人才!
崇祯若有所思,终于下定决心,他叹息道:“朕便传诏开征三饷,暂累吾民一年,盼望匪贼尽灭后天下重归太平,百姓安居乐业。”
冯英心中发冷,虽说暂定一年,只怕将来会成了定制。
皇帝只看表面上的税率,每亩地只收几分银子,税率最多不过一成多,百姓应该能扛得住。
他却不知道到了下面地方,老百姓的负担将会增到何种程度,各级贪官污吏绝不会放过这个搭车搜刮的大好机会,暗为加派者,不知几百千万,只怕是私派多于正赋,数倍乃至数十倍。
冯英常年执掌刑部,看过不少贪官的案卷,有些地方官吏捞了钱后,却借口老百姓负担重,不忍心收,扣下饷银不上交朝廷,自己享用。
他还曾看过近期一桩案卷,山东之地有些官员,竟私派赋税高达六倍之多!
征收三饷,原是为了维护内外秩序稳定,但如此杀鸡取卵的做法,无疑是逼老百姓铤而走险,因加派而逼民为寇,要荡寇又得加派,于是恶性循环,大明能扛得住?
冯英连忙站出来道:“陛下,全国每年的正税不过四五百万两,而加征的副税高达一千多万两,最重要的是,户部在册的田地大多是藩王、勋贵、士绅官员、士子文人的,很多是不交税或是逃税的!如此摊派下去,最终的负担只会转嫁到普通百姓身上!”
此话一出,众臣哗然,冯英的胆子也太大了,竟然连这种大实话都敢说,他是不想混了吗?
太子在江南数省取消了所有阶层的纳税特权,但北方各省依旧保持如常,很多人对此事都避而不谈,冯英却当众说了出来!
崇祯皇帝也是惊怒,他盯着冯英的眼神充满杀意,却半晌不发一言,人家说出这种大实话,一时间还真不知道以什么理由杀他。
见皇帝迟疑,陈新甲道:“陛下,此时若是不争,再过几年李贼势大无法遏制,即便是想征都征不了啊!”
陈新甲的话如一道惊雷,将崇祯震住,他忽然想到,九边加中原各地,共计十八万大军,若是稍有失利,便是万劫不复。
崇祯非常果决,立时道:“传旨,立即加征三饷,不论豪门百姓,三教九流,谁敢抗税,杀无赦!”
见大事已定,陈新甲等人歌颂道:“陛下圣明!”
皇帝虽如此说,但真到了下面,地方官员敢征收藩王、士绅的税?你怕是不想用腿走路了?
最后,冯英完全豁了出去,跪在地上大呼道:“陛下万万不可,朝廷一边剿贼,一边加税,只会让百姓们无法求生,最后被流贼裹挟而去,结果只会是流贼越剿越多,我大明危矣!”
崇祯顿时怒了,喝道:“你一口一个大明危矣,是何居心?来人呐,将他打入死牢!”
被两名锦衣卫拖走,冯英感不惧,仍然大呼道:“是驱民以为贼也,又何平贼之有!陛下何以不明这个道理!”
崇祯冷冷的看着他被拖走,他心中也在好奇,在册田亩这么多,百姓负担说起来也不重,为什么他们总是纷纷抗拒甚至造反呢?
无暇想那么多,他冷哼一声,说道:“此事便这么定了,内阁一会拟个章程,尽快实施下去!”
陈新甲松了一口气,能搞来银子,杨阁老在河南的战事便稳了,待杨阁老剿灭流寇,创不世之功,班师回朝后,自己入阁之事也该妥了!
至于会不会有灾民大规模的加入流寇,陈新甲并没有当回事,亦或是揣着明白装糊涂。
待结束朝会,崇祯刚回到乾清宫时,只听慈宁宫太监哭着前来汇报:昭妃老娘娘薨逝了......
崇祯十五年二月,万历皇帝妃嫔,在宫中渡过了六十四年的刘太妃薨逝,享寿86岁,葬于银钱山,谥为“宣懿康昭太妃”。
第530章
突发状况
早在李自成攻打颍州时,朝廷的大军便驻扎在开封、许昌一带,眼睁睁的看着数十万闯军攻打凤阳府。
山西总兵汪万年,宣府总兵虎大威毕竟与朱慈烺并肩作战过,曾建议明军应主动出击,以解凤阳危机。
不过杨嗣昌却主张坚守,他说道:“粮饷未至,贼锋锐,未可击也,不可擅动!”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38/98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