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最后一个狠人(校对)第32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25/982


此前皇太子的急递很少见过使用红色羽毛的,今日一见之下,黄得功还以为自己眼睛花了,他一边拆着封口,一边在揣测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
南京有皇太子和天武军坐镇,勋贵的力量也被清理的差不多了,出问题的可能性不大,而湖广与两广的形势也趋于稳定,出现问题的可能性也不大。
当看完了急递内容后,黄得功这才松了一口气,原来是皇太子不准其擅自斩杀郑家之人,要求全部押往南京等候处置。
还有便是李自成等流寇南下,准备攻打凤阳府了,皇太子下令靖武军、安武军、天雄军移师换防,北上凤阳府。
“我当是什么事呢,原来是那个只会跑路的李贼!”
黄得功对李自成是打心眼里的鄙视,当今世界,论逃跑李自成是当之无愧的天下第一,让人鄙视到抱拳佩服。
不过他也放下心来,长江天堑非同儿戏,以李自成的实力想要南下江南之地,无异于痴人说梦。
更何况长江以北有凤阳府拱卫,更有十万天武军驻守南直隶,李自成想打江南,和送死没什么两样。
李自成所在的河南,东面与商洛山和陕西接壤,西边与南直隶凤阳府接壤,北面是山西和北直隶,南面是英霍山区和长江。
闯军想要南下抢粮抢地盘,要么从凤阳府进攻打下中都凤阳,要么从湖广的承天府进攻,打下襄阳。
路子很多,却也很难,湖广武昌府有周遇吉的五万定武军驻守,不是那么好啃的。
只是黄得功不清楚,光凭南直隶的天武军就能把闯军揍的喊爹喊爷爷的,为什么皇太子还要调靖武军、安武军和天雄军三军北上呢?
第508章
天下大势
半年前,内阁首辅杨嗣昌督师中原之时,采用“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的围剿计划,调集了九边大军汹涌前往河南洛阳,企图一举消灭李自成。
随行的有山西总兵汪万年、大同总兵猛如虎、宣府总兵虎大威,还有保定总督杨文岳、河南总兵陈永福、总兵方国安、杨德政等中原官兵十八万,号称四十万,驰援会师洛阳。
杨嗣昌抵达河南洛阳行营后,便积极展开部署,实行围剿李自成的大计。
李自成的闯军与之对过数战,皆大败不敌官兵,面对多次与八旗军交手的宣大人马,闯军节节败退。
杨嗣昌报捷战果:斩馘(guó)三千六百二十,坠岩谷死者无算,李自成的军师顾君恩都被俘虏,押往洛阳。
崇祯皇帝闻讯大喜,不仅亲笔慰谕杨嗣昌,还加封他为太子太师,让其继续努力,一举荡平李贼!(东宫三师与东宫三少为荣誉职,单纯成为高级虚衔,并不负责教导太子。)
为防被官兵大军一锅端了,李自成下令将闯军兵分数路,想要耗死拖死杨嗣昌。
李自成心中盘算着,大半年前的督师傅宗龙就是这么被耗死的,朝廷几十万大军扎堆在河南,所耗粮草必然巨大。
如今山东、河南、北直隶等地大旱,飞蝗蔽日,至冬大饥,哪来的那么多粮草?
杨嗣昌的目的又是想彻底剿灭义军,必然穷追猛打不会轻易退去,能拖一天是一天,直到拖死他们!
在进行运动战的同时,李自成也盘算着开辟新的根据地,经过深思熟虑后,他决定冒险一试,以大将刘宗敏率五万大军西入陕西吸引官兵,自己则带着大军西进南下攻打凤阳府。
凤阳府经过数年的发展已经变得十分繁荣,来往于凤阳的商人越来越多,百姓的生活也越发稳定,解决了温饱问题,其繁荣程度仅次于南直隶应天府。
最重要的是,李自成听闻凤阳府各个官仓囤积了大量的粮食,若是能拿下来,再烧一次老朱家的皇陵,必然对义军的发展起到极大的助力。
刘宗敏打着闯王的旗号在陕西游行示威了一圈,扫了几个城池后便再度溜走消失,惹得杨嗣昌暴怒不已。
刚上报捷报,就被流贼打脸,杨嗣昌深感耻辱,便利用此事把三边总督孙传庭问罪撤职了,以右佥都御史巡抚陕西的汪乔年代之。
孙传庭在陕西无情杀戮侵占军屯的士绅和将官,激起了士绅阶层的强烈反弹,纷纷往京师砸银子托关系,希望朝廷办掉孙传庭。
孙传庭意外受到牵连,朝廷中却无人替他说话,为了担心孙传庭投奔李自成,竟有官员提议将孙传庭下狱关起来,最终还是刑部尚书冯英以身家性命作保,孙传庭不会投敌,这才免了牢狱之灾。
新任三边总督汪乔年上任后,在陕西干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掘李自成祖坟,破其风水,随后命令贺人龙率领陕西士卒三万余众,会师出讨闯军。
然而闯军的主力忽然出现在了河南南部的新蔡县附近,李自成尽起精锐攻打凤阳府颍州,连续攻城五昼夜这才攻克颍州。
当李自成准备扩大战果攻打寿州之时,驻守凤阳的天武军人马杀奔而来,挡住了闯军的步伐,将他们赶了回去。
朱慈烺对于李自成这种愚蠢的行为感到很无奈,不过他没有出兵进入河南平叛的打算,只是调集大军换防,轮流去凤阳府找李自成练手,通过实战打磨军队。
除了天武军和半数靖武军,其他几方人马基本没有实战经历,机会难得。
战争固然会死人,但这些都是无可避免的,不练好杀敌本领,等到真正北伐的时候,会死更多人。
朱慈烺也想借李自成的手,将长江以北各省清理一遍,什么士绅官员、地主大户、福王、周王、伊王等一票混吃等死的宗室,全都清一遍最好不过。
河南一省的耕地,光是皇亲宗室都占了一成多,其余土地八成是在士绅官员和地主大户手中,朱慈烺想实现土地国有化,这帮人不肯把地卖给朝廷怎么办?
朝廷不方便明抢,李自成可以啊!
李自成抢地主,朱慈烺再抢李自成,这比洗黑钱简单多了。
朱慈烺并不担心李自成,他最担心的是已经占领了朝鲜全境的满清,听说满鞑已经大规模装备普及火器了。
多尔衮下令新扩充的八旗军必须熟练使用火器,为了表示决心,他当场斩杀了两个以祖宗之法不可变为由抗命的八旗贝勒。
多尔衮直接生搬硬套了天武军的模式,苦练火器大军,连线列阵都整出来了。
多尔衮出征朝鲜时,用的就是新编的火器大军,直接一路干到了朝鲜国都汉城,比上一次皇太极出征朝鲜的进军速度还利索,朝鲜国王李倧连逃跑的机会都没有。
满清的火器部分是自己造的,部分是从荷兰人和葡萄牙人那买的,多尔衮派出使者前去台湾和澳门下单,荷兰人和葡萄牙人再通过日本把火铳运往辽东。
虽然在数年前,日本德川幕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明确禁止日本人出国、禁止在外的日本人回国,但也规定了与外国的贸易关系仅允许在长崎进行,且对象仅限于中国和荷兰。
此外,某些地方藩主会与特定国家进行贸易,包括对马藩的宗氏与朝鲜、萨摩藩岛津氏与琉球国的贸易,满清想买燧发火铳难度并不大。
然而这条贸易线很快被海外的锦衣卫发现了,即时上报了南京。
朱慈烺向日本德川幕府第三代将军德川家光发出国书,让其政府掐断与荷兰人与满清的贸易线。
自万历朝的朝鲜战争后,日本人对大明还是心存畏惧之心的,刚刚经历岛原之乱的德川家光,虽然不服朱慈烺来信中的态度,但还是照办了。
德川家光爱占小便宜,在掐断贸易的同时也扣掉了满清最后的一次订单,白拿了几千支新鲜火铳。
德川家光还写了封信派使者送入南京,表示想让大明给个十万八万的银子,算是好处费。
朱慈烺本想不搭理这混球,在思考了片刻后也让人备了一份礼品让日本使者带回去,礼品很普通,但充满纪念意义,那是一个精致的小盒子,里面放了一颗整过形状的米尼弹。
朱慈烺担心德川家光那混球看不懂礼品的意思,让大臣们乃至全日本的国民去猜,用真正的米尼弹万一被哪个小日子过的不错的日本人复制出一套和鼎步枪(米尼枪)就不妙了。
多尔衮得知日本不仅掐断了大清中兴的贸易线,还私自扣留货物,很是狂躁。
迁都汉城稳定后,多尔衮准备带领八旗军开始了新一轮的征伐,目标日本!
第509章
郑氏求生表演
数日后,靖海舰队凯旋归来,停泊在长江边,郑氏一族主要成员皆被押入南京城。
穿着囚号的郑芝龙忐忑的进入了紫禁城,手心里全都是汗,他想过各种觐见大明天子或是太子的场景,只是从没想到有一天会穿着囚服走进这里。
不知是谁有意刁难他,郑芝龙所穿的号服很大很宽松,像是从唱大戏那偷来的。
相反,郑福松所穿的号服则很小,看起来紧巴巴的,好在他身材健硕,一眼看去并不觉得滑稽。
一大一小的父子俩在一队锦衣卫的押送下步入了乾清门广场前的平台上。
乾清宫是皇帝的寝宫和处理奏本的地方,朱慈烺只用他来召见重臣,寻常官员连乾清宫外的大门都进步去,只在平台召见。
平台议事或平台召见,是明孝宗弘治十三年开始到万历中期,以及崇祯时期一种特殊的朝参方式,说白了就是在谨身殿北侧的台基上召见大臣吹风谈话。
因为这里再往北下台基就是乾清门前广场,距乾清宫比较近,所以明朝皇帝经常在平台召见大臣(明朝南京紫禁城和北京紫禁城布局几乎一样,主要的宫殿名字大多也一样)。
父子二人穿着单薄的囚服,在严寒下足足被晾了半个时辰后,朱慈烺这才慢慢悠悠的坐着龙辇过来。
郑福松的脸被冻得发白,只见一位约莫十四五岁的青年披着团龙黑纹锦袍走下撵车,此人身躯凛凛,相貌堂堂,剑眉星目,行进间颇有龙行虎步之姿。
正当他仔细打量之时,对面之人也朝他看来,青年两弯剑眉浑如天成,一双璀目射着寒星,颇有威势,想来此人便是皇太子朱慈烺了!
郑芝龙最先反应过来,连忙伏地行礼,恭敬万分,他隐隐觉得,太子既然召见自己父子,想来会给条活路,可不能再装逼托大了。
此时的郑芝龙连肠子都悔青了,早知道受封东番伯之时就该顶着自家兄弟的不满,大义凛然的献出郑氏集团的大部分利益,何至于落得今日这田地啊。
郑芝龙宽松的大袍子方便行礼,郑福松可就不妙了,他刚跪拜行礼,刺啦一声,身上紧巴巴的号服被挤得撕开了一条大口子,露点了。
朱慈烺没理会出丑的郑福松,反而认真打量了一番郑芝龙,眼前这人看起来很年轻,不到四十岁,浓眉大眼,方面大耳的,很有派头。
“说说吧,该怎么处置你们郑家?”
朱慈烺也纠结如何处置郑家,他本想灭了郑氏一族,但又想到郑家要是倒了,依附郑家的海盗便会悉数逃散沿海,对将来的肃清海面会增加难度,很难保证在接下来数年中,东南沿海不会重演嘉靖朝的倭寇惨局。
除了海盗问题,还有占领了台湾的西班牙人和荷兰人,没有郑芝龙的压制,在大明皇家海军尚未强大的时候,洋鬼子们能否老实,这也是个问题。
若是留下郑家,也不符合自己的行事风格......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25/98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