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最后一个狠人(校对)第28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88/982


朝廷几次要求地方重建社学,然而社学的推动并不成功,由于地方官失职,或受限经费短缺,部分社学设立不久后就废弃了。
明中期以后,科举八股文盛行,僵化科举弊端逐渐显露,举子们往在不是潜心攻读经书,而仅视官学为取得应试资格的场所,官学衰落,变成科举的附庸,学校“养士”的职能发生了异化,学校有名无实。
而后读书人以科举入仕为目标,官学的废弃使得地方族学的兴起,主要以宗族兴办的族学,或私人兴办的孰学为主。
宗族领袖会将一部分族田的收入作为兴学之用,因为让族人入仕为官,是维系宗族势力最好的方法,所以就算是经商之家,也会培养一、两名子弟学习文理,准备科举。
族学一般只收纳宗族成员与近亲子弟,课堂人数约在十人左右,既有教育族人的目的,自然不太需要烦恼学费,良好的族学拥有完善的膳宿制度,饮食、课桌、文具、衣物等必需品一应俱全,表现优秀的学生还有额外奖励。
童蒙教育依程度分成蒙馆、经馆两种,前者是提供识字、生活知识一类的基础教育;后者则是为了参加科举而设。
李岩道:“族学的兴起产生了极为严重的后果,通过家族培养的士子高中登第后,首先想到的就是家族,而不是朝廷,其家族也会将族中产业放在他们的名下进行逃税免税。
一些没有家族的穷苦出生,若是资质上佳,会有当地的士绅、商人出资供养其读书,待考取功名后也会如家族那般进行田地挂靠逃税。
长此以往,皇权不下乡,大明的里甲制逐渐崩坏,地方只能依靠士绅维持治安和税收,以至于赋税越收越少。”
李岩最后道:“殿下若是进行教化革新,重建官学进行垄断,再教以优秀学子熟知地方事物成为地方吏员,长期以往,地方吏员越多,则朝廷掌控地方越细,不再会有地方豪强乡绅为乱,收上的税也就越来越多。”
一旁的黄宗羲若有所思,忽然喝彩道:“没有乡绅供养支持读书,通过官学教化的士子心中首先感念的是朝廷,真是妙啊!”
朱慈烺对李岩的策略非常惊喜,他在此之前命工部在江南数省建上万座学校,原本是为了通过改革教育,取消科举制,从根本瓦解文官集团抱团的关系,没想到李岩想到了类似的办法去对付官绅勾结。
冒襄、王夫之等人心中极为震撼,一旦朝廷如此,天下士绅的根相当于被断了,这招可真狠啊!
虽然几人都是士绅中的一员,但自己的前程远比士绅带来的特权要丰厚,于公于私没有道理不支持。
户部尚书张国维担忧道:“如此这般,朝廷每年需要在教化上花费大量银钱,丝毫不亚于军饷。”
朱慈烺道:“这个不用担心,本宫早已令工部在各省广建学校,年底应该可以完工,教化是国之根本,人才更是国家强盛的重要基石,本宫设立教化部的目的就是科教兴国,人才强国,该花的钱绝不能省!”
朱慈烺又道:“李岩,你能提出这项策略,本宫很欣慰,教化部交给你本宫也就放心了。”
李岩躬身道:“此思种种,也是臣近期才想到,太子殿下却深谋远虑,早早思之想到,臣深感敬佩!”
朱慈烺点点头,李岩不愧是有名的谋臣,历史上李自成打下京师后要是能继续用他,也不至于那么狼狈,可笑李自成居然信任算命的牛金星,将李岩这个大才杀掉,以至于得了天下反而成为历史的过客。
第449章
六年义务教育
朱慈烺与教化部李岩几人探讨了将近一个时辰,终于确定了大明教化改革的模型。
自九月中旬南京工部受命监造学校后,江南各省掀起了一片建筑潮,朱慈烺用以工代赈的方式共监造一万所小学、两千所中学,一百多座大学,花费银钱数百万两。
以工代赈是指政府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工程,以务工代替赈济的方式,让受灾贫困地区的困苦百姓参加劳动并获得报酬,从而取代直接赈济的一种扶持方式。
大明目前最多的就是灾民和贫民,如此大规模的建设,在短时间内解决了近百万灾民和贫民的生存问题。
如此多的学校,自然需要大量的先生,每个小学平均需要十几名先生,从事教育类的最起码有十几万人。
大明闲置的秀才和举人太多了,让他们来教书最好不过了,如今朱慈烺取消了士绅免税的特权,一个个读书人再不干活只能饿死,教书育人是最体面的工作,落榜的读书人基本都愿意从事。
朱慈烺大概算了一下教育投入:每年先生的薪水大概四百多万年银子,加上印刷书籍,教育消耗,每年一共至少要花六百万两银子,加上修建学校,也就是第一年大概要花一千万两银子。
这么多白花花的银子将要投出去,朱慈烺心中一阵不舍,但想想能教育这么多人,还能控制十几万读书人,养活十几万家庭百万人口,这钱花的也值了!
大明一共一千四百二十七个县,江南数省大概占据一半,朱慈烺在每个县都设有至少十个小学,深入到各地各里,实行全民教化,邑无不学之户,户无不学之人。
朱慈烺颁布教化改革法令——《教化法令》,实行六年免费义务教育,凡是六岁以上十岁以下的男童,必须全部进入当地小学接受教育。
如果有家长违抗,让自家孩童继续在家劳动,那就是犯罪,当地官府必须依法拿人问罪,将该户主抓了剃头拉去劳改。
这个时期,读书本就是一件奢侈的事情,现在朝廷免费提供学堂和先生让自家孩子读书,只要是个正常人都不会拒绝的,《教化法令》一传出,立即引起了各地百姓的拥护,人人心心念叨着皇太子的英明。
这段时间那些地主老财和商人们一个劲的闹腾,让有些人忽然想明白了,难怪皇太子要收地主老财和商人们的税,原来是为了给我们穷人家的孩子读书,收的好!
原本科举制度下的读书人,从开始读书到登科及第为官,少说要十几年,普遍都要花费几十年十几,如此这般长久,家中花费甚大,即便是殷实之家也会因为供养读书而变得贫困。
家人辛辛苦苦的供养、家族、士绅砸钱精心培养,一旦高中为官,心中想到的肯定是家人和家族,为官后以公肥私的事情屡禁不止,很多人更是想着如何捞钱回本,一些连考十几年没考中的读书人甚至心生报复社会的想法,如流寇中的谋士牛金星等人。
朱慈烺针对这些问题,又在小学教育内容进行了改革,学习内容除了以往的识文断字,《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等启蒙读物,还要学习唐诗宋词。
唐诗宋词主要以军事爱国教育为主,如王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又如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等等。
通过这些诗词,让学童们从小知道以军事力量来保家卫国、平定天下,履行自身的道德义务,实现自身的道德价值,这是好听的话,不好听的就是思想改造教育,改变中国儒家守成思想。
童蒙教育是人格培养的基础,特别讲究礼仪,要求学童孝顺父母,敬爱兄长,落实经典上的礼制。
不过要将好动的幼童调教成知书达礼,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人才如树木,须养之十年始可用。
除了知书达理,朱慈烺改革后的教育,还要求学童掌握算术、天文地理等科学常识,从小培养对科学有兴趣的人才。
除了小学的六年义务教育,学业优异者还能升到中学进行为期三年的免费教育,不过只有两成的学童能从小学升入官府设立的中学,接受更深层次的教育,外加一门火铳操练教学。
余者可以选择复读,也可以选择技校类的中学,花钱去学技术,毕业后从事各行各业。
毕业证并非随便发,而是要经过非常严格的考试,总分及格后才能拿到小学毕业证书。
不及格的需要自家花钱去复读,连续三年不及格的全县通报点名,在各村口张贴告示列出不及格人一家的户口,让其家人抬不起头,品尝不努力带来的辛酸苦楚。
从国立中学毕业后,就可以进入国立大学,还是免费教育,这一波又得刷下九成的人,也就是说从只有大概百分之二的人能小学一直升到大学。
大学是精英汇聚之地,有军事类、政法类、农业类、医药类、工商类、理工类、师范类等院校,学子们从事最高等、最专业的教育。
大明新式教育下,中学毕业和大学毕业的含金量非常高,中学毕业后就是秀才,大学毕业后就是举人,中学和大学毕业包分配。
秀才和举人只是身份,并无特权,仅仅取得当官和从事政府工作的资质。
大明以往一般是七八岁开蒙,然后寒窗苦读几十年,通过科举从童生、秀才、举人、贡士、进士一步步往上考,能在三十岁中举的,就已经算祖坟冒青烟了,甚至可以说是祖坟喷火了。
要是能在三十岁之前进士及第,更是牛的不得了,像杨廷和、杨一清、李东阳、严嵩、徐阶、高拱、张居正等人,十几岁中举,二十多岁进士及第,都做到了内阁首辅。
这些都是资质上等之人,资质差的七八十岁的童生随处可见,金陵四公子之一的冒襄才华出众,十岁时就能作诗,然而三十多才中举,还是考了他熟悉的君子六艺,不然他还得扑街。
六岁入学,十二岁入中学,十五岁中学毕业,便可参加新式省考在本地入职,成为正式吏员,也可参加国考进入朝廷从小吏做起。
从大学毕业的优秀学员们机会更大,军事类的大学毕业后可直接成为低级军官,也可成为军中赞画,其他各类根据专业分配对应的部门。
朱慈烺并不担心往后大学生泛滥闲置的问题,只要保证国立大学的数量,且把关严进严出,保证质量,即便往后民间大学不断增多,影响也不大。
普及教育可以将民间精英者网罗一空,不至于有能力的在民间怨恨作乱,历朝历代反贼作乱,没有读书人加入根本成不了气候,就像李自成,现在身边连个像样的读书人都没有,只能如同丧家之犬东躲西藏。
第450章
给勋贵们登台的机会
秦淮河西岸,魏国公家的一处豪华庄园中,魏国公徐弘基、灵璧侯汤国祚等一群勋贵正品着美酒,欣赏着歌姬翩翩起舞。
忻城伯赵之龙端着金樽满饮了一杯,将身旁的歌姬拉入怀中上下其手了一番,道:“六年免费义务教育,上千万两白花花的银子就这么甩出去了,太子这是英明还是愚蠢呢?”
赵之龙一边说着,一边叹息,这么多银子要是都给自己那该多好啊!
魏国公徐弘基道:“太子明摆着是邀买民心,媚悦小民,此等做法别有用心啊!”
灵璧侯汤国祚咬牙切齿道:“国朝优待士绅,反观太子却在江南逼迫士绅纳粮纳税,拿了我们的地不说,居然胆敢对士绅和商人出手,真是天不怕地不怕啊!”
汤国祚是汤和的后人,其家族经过二百多年的发展,在江南拥有大量的田地,多是侵占卫所的地,一下子被朱慈烺收回了大半,心中自然痛恨万分。
诚意伯刘孔昭呵呵一笑,道:“这样不好吗?他夺了士绅和商人的利益,定然让那些人恨极,由东林那帮人站出来,总比我们站出来的好。”
刘孔昭是刘伯温的后人,却毫无刘伯温的风骨,长得跟个皮球一样,说起话来眼睛都陷进肉里了,配合盯着歌姬胸前之物的眼神,显得很是猥琐。
汤国祚担忧道:“只怕迫于太子的淫威,那些东林人不敢造次,本候真是替他们着急啊!”
魏国公徐弘基摇头叹息道:“遇到这么一个另类的太子,真是国朝不幸,我等不幸啊!”
田税和商税损害的是东林和复社的利益,和勋贵们的关系不大,南京勋贵和东林复社的关系一直不对付,这也是南京勋贵们一直冷眼观看的原因。
赵之龙道:“只怕他解决了士绅又会对漕运和盐税对手,难道我们就这样坐以待毙,没有作为?”
徐弘基道:“不急,太子兵强马壮,我等若是强行反对,只怕没什么好下场,还是等钱谦益和张溥他们闹起来吧,这教化改革将他们的根都挖了,他们肯定不会轻易作罢的,只怕现在正在酝酿什么大事。”
明初官学盛行之时,书院曾一度衰落,明中叶官学废弃后书院才变得繁盛,在野士大夫设立书院讽喻朝政以明志,尤其是东林书院,更是打出了品牌,将讲学活动与政治斗争紧密结合了起来。
朱慈烺教化改革后,有免费的教育谁还往书院跑,用不了几年书院就会落幕,对东林人来说,东林书院没有新鲜血液迟早完蛋。
复社与东林的模式相同,同样吃枣药丸,张溥怎会容忍这种情况发生?
刘孔昭点点头,道:“等那帮读书人把事情闹大了,整个士绅和商人阶层反抗朝廷,看那太子怎么收场,到时候我等只需稍微推波助澜,太子就得乖乖滚出江南。”
抚宁侯朱国弼嘿嘿直笑道:“要是真有那一日,被太子收入宫中的秦淮三艳只怕会失了后台重操旧业,本候早对那八艳之首的寇白门心存念想,到时本候即便年迈,也当勉力御之!”
秦淮八艳名头太响,身份并非表面那般低贱,相反是国际大明星级的人物,去外地甚至有当地衙役清街保护,很多人都想娶一个当正妻。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88/98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