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最后一个狠人(校对)第28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85/982


总之朱慈烺现在很缺钱,还需要加大捞钱的力度,现在迈出的仅仅是第一步,他是无论如何都不会就此罢手的,因为当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在私有制的土地买卖下,土地兼并是不可避免的,土地兼并严重就意味着改朝换代。
当然了,国有制的土地模式,以承包、租用形式授予使用权,不算是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本质是从很多个地主变成了一个地主,行成绝对垄断。
但这种垄断目前来说肯定比目前严重的土地兼并好处大的多,但凡一个皇帝能给百姓一口维持生存的基本食物,给他们更好生活的一线希望,都不会有造反的,哪怕有,也是野心家小范围的煽动蛊惑,无法形成燎原之势。
摊丁入亩的政策还需要时间去完成,朱慈烺思考良久,决定迈出第二步,收取商税!
在宋朝和晚晴时期,商税一直占据着国家财政收入的七成以上,而明朝自宣德到万历年间,商税比例只占了财政收入的百分之五,崇祯年间直接不收了。
宋代天禧年间的专卖和商税总额为两千一百万两,而明朝宣德年间的总和为二百万两,其中还包括了一百二十五万两的盐税,单论商税差距更大。
无论是盐、酒、茶的专卖,还是商税,两个朝代都存在巨大的差距,当然了,并非是明朝商业不如宋朝,而是税率太低,也不重视商税。
宋朝的酒价远高于明朝,酒价一斤20文,而明朝只有一斤5文,这还只是两者前期的酒价,差异还不明显。到了中后期,宋朝的酒价超过100文/斤,是明朝的10倍。(宋、明两朝“斤”的差异较小)
宋朝酒业是国家专卖,酒业利润全归国家,而酒的利润率非常高,20文酒钱中,12文的利润给了国家,相当于60%的隐含税率,而明朝征收三十税一的商税,因此差了18倍。
宋朝每斤酒要交12文的税钱,而明朝只需缴纳0.17文,两者差了72倍,加上明朝的酒税归地方征收,存在大量贪污受贿、逃税漏税的情况,这样导致了宋朝的酒税一年能收一千万两,明朝只收了五万两。
大明在国土面积、人口、耕地三方面都是宋朝时的两倍以上,商业方面丝毫不弱于宋朝,然而商税差距却差了几十倍。
盐、酒、茶都是特殊商品,宋、明两个朝代执行不同的征税政策,造成了巨大差距,其实说明不了什么,三种商品的利益都在民间,最大的问题是如何把利益收到朝廷手中罢了。
大明的税率是宋朝的八分之一,却仍然遭百官痛骂,真是厚颜无耻啊!
唐、宋、元、清四个朝代的农业税率大约都在百分之七左右,而明朝的农业税率却始终保持在百分之四以下,明末时甚至低于百分之二,如洪武初年的农业税为每亩交两斗到四斗,后又减少至每亩交一斗,也就是十公斤左右,可谓在历朝历代斗是非常之低了。
即便是如此低的税赋,朝廷也常常不能保质保量完成,随着明朝中后期,以皇族、王公、勋戚、官员为代表的大地主阶层大肆兼并农民土地,大量农民从土地流失,而大地主阶层又利用手中特权,千方百计少交税甚至不交税。
随着人口和田地的增加,朝廷的税收收入竟然不增反降,而国家的财政支出却在不断攀升,朝廷很快就陷入了入不敷出的财政困局。
大明几代皇帝不愿通过增加农民负担增加税赋,就只好在商业税上有所作为,结果招来了文官们的大肆攻击,太祖朱元璋定下的商税更是三十税一,然而真正收上来的却是越来越少。
文官集团大多是地主兼任工商业者,他们逐渐沦为了大地主和大商人的利益代言人,正是在他们的极力“建议”之下,万历皇帝只得将商业税率降低至了百分之一点五,即便这样依然遭到大规模的抗税抵制。
朱慈烺既然决定重收商税,便打算一刚到底,索性直接按十抽一的税率来收。
第二日,朱慈烺下令:自十月十八日起,每年四十两营业额以上的商贸进行十抽一,大小商贾一个月内主动报税,逾期不报者,罚款三倍!罚款由各地驻军强行征收!”
朱慈烺将崇祯当初送来的四个太监任命为镇守太监,分派到江南商业最繁荣的几个地方收取商税。
朱慈烺一直不信任这四个小太监,此时用他们去收税,一是考验,二是让他们拉仇恨。
万历皇帝曾经派过镇守太监在江南收商税,结果被当地人暴力抗税给干死了。
朱慈烺眼下很缺钱,若是再遇到暴力抗税打死税监这种情况,最好不过了,直接来个武装讨税就完事了。
万历皇帝和天启皇帝不敢干的事,他朱慈烺头铁,就是敢干,尽管让暴风雨来的更猛烈些吧!
第444章
户役制度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征收商税的消息传出后,整个江南再次炸了锅。
乾清宫中,李岩半座在绣墩上,有些担忧道:“殿下如此做,只怕江南这些官员都要跳脚。”
自从凤阳府相见后,李岩没用几天就搞定了关在牢房的红娘子,二人还在朱慈烺的准许下成亲了。
红娘子这个婆娘疯的很,嫁人后也一点都不消停,竟然请求朱慈烺让她加入锦衣卫,去反贪打黑。
朱慈烺理解她痛恨贪官污吏的心情,饶有兴趣的答应了她,不过他没让红娘子接触情报部门,任何官员家属不准进情报部,这是朱慈烺定下的规矩。
即便是李廷表的长子李护,也仅仅在朱慈烺身边当个贴身亲卫,不掌权,不外放。
朱慈烺品了一口茶,淡淡道:“那就让他们跳一跳,本宫倒想看看,这群跳梁小丑能将作出什么出格之事。”
李岩一时无语,皇太子的强势世人皆知,生逢乱世还好,能持利剑开天辟地,要是在太平时期还是如此就不妙了。
不过他也清楚,现在朝廷最缺的就是银子,从皇太子还未实行的新政预算来看,最起码还得要几千万两银子。
皇太子没把负担家在百姓身上已经是大善了,摊丁入亩和收取商税也是目前增加财政收入最佳的手段,只是这搂银子的手段太过刚烈了......
沉默了片刻,李岩道:“殿下,臣有一言,可安抚善后,亦可断了官绅勾结的根基。”
朱慈烺微微惊讶,道:“说来听听。”
李岩道:“殿下可以废除户役制度,允许职业自由,如果安抚商人,也可提高商人的地位,比如取消对其衣着等方面的限制。”
朱慈烺点点头,封建社会中,人们在身份、地位、权利和义务等方面都是不平等的,这种不平等的关系也反映在户籍制度中。
中国从战国时期开始就逐渐建立了士、农、工、商四民等级体系,“士”是四民之首,历代的官吏主要是从这个阶层选拔出来的,享受减免赋役的优待。
“农”是从事耕作的,当时被视为本业,其地位仅次于“士”,工、商则被看为是从末业,地位又更低一些。
大明的户役制度,将户籍分为若干类别,其中主要是民户,还有军户、匠户、灶户(煮盐户)等几十类,并严格禁止更换户别。
比如匠户,全是手工业者,他们没有话语权,社会地位低下,没有话语权,被主流社会所排挤,凡被编入匠籍的工匠,世代不得脱籍,仅比贱籍高一些,除非皇帝特旨批准方可。
直到嘉靖四十一年起,朝廷才制定了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以银代役法,以银雇工使得轮班匠实际名存实亡,身隶匠籍者可自由从事工商业,人身束缚大为削弱,促进了民间手工业生产和商业的发展。
李岩道:“江南从事手工业的匠户极多,与商人们关系紧密,此番征收商税,对他们的触动无疑也是极大的,如果殿下能废除匠户制度,无疑起到了极好的安抚作用。”
朱慈烺认真道:“本宫在数年前就有这种想法了,一直苦于没有能力实行,现在倒可一试。”
李岩讶然,暗道太子真乃奇才,不过要是自己计止于此,也不会厚着脸皮来辅助皇太子了。
他继续道:“不仅匠户,整个户役制度都应该废除,户役制度有着明显的阶级压迫,百姓们为了摆脱沉重的赋役负担和被迫世代当军充匠的痛苦生活,历来心存对抗和破坏,历代隐逃户口、流徙逃亡以谋挣脱户籍枷锁的斗争此起彼伏。”
李岩接着道:“此外,士绅阶层内部之间的利益不统一,朝廷与地方政权之间,官府与其官僚吏役之间,往往都为自己的私利,或以滥加赏赐,或以非法荫庇,或以隐匿欺骗,破坏整体的户口赋役制度。”
“户役制度不仅抑制了劳动力、人才的自由流动,还削弱了经济的自由流动,阻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说完,李岩看着朱慈烺,心中有些忐忑,刚刚一时口快说多了。
大明实行户役制度是为了强化社会控制,稳定社会秩序,许多皇帝虽然看到了弊端,却依然坚持推行,因为在统治者眼中,控制社会稳定远比经济发展重要。
李岩在说完了才意识到皇太子也是个统治者,自己这样说是不是犯了忌讳......
朱慈烺看出了他的担忧,摆了摆手道:“不必紧张,你说的很有道理,户役制度虽历经数百年,乃至整个户籍制度历经两千多年,但始终在建立、败坏、整顿、再败坏、再建立的反复循环中发展而来,始终没有真正达到太祖皇帝对户役制度的全部要求,也不可能真正健全的发展,最终的结果只能与封建制度的崩溃同归于尽......”
李岩大骇,没想到皇太子不仅看得这般透彻,竟然直接说了出来,这与统治者的身份完全不符啊!
朱慈烺道:“明年正旦日,本宫会正式下令取消户役,允许职业自由,至于服饰的限制,你们教化部拟一道条陈上来。”
户役制度可以废除,户籍制度却是不能的,这是中国几千年来的根本,虽然有许多弊端,但一直沿用到二十一世纪,后世政府也在不断进行改革,大明现在压根还没发展到那种地步。
李岩欣然领命,正准备再陈一道断掉官绅勾结根本的建议时,却见一个太监跑了进来。
“殿下,工部尚书熊明遇,都察院左都御史李邦华等几十个文官在午门外求见。”
朱慈烺眉头一挑,暗道这群人来的挺勤快啊,这是要替他们的士绅爸爸们说情了?
“让他们在奉天殿候着。”
说完,朱慈烺看了看李岩,笑道:“明日本宫打算去玄武湖那走走,你也一起来吧,到时再继续今日的话题。”
李岩起身作揖,道:“是,臣先告退。”
临走之时,李岩隐隐有些担心,门口那些官员会不会认不清自己的处境自寻死路?
朱慈烺回到寝宫,在薛盈盈的侍奉下换了身黑色袍服。
薛国观这孙女颇有心眼,朱慈烺本想让她随便找个人嫁了,可她偏不嫁人,就赖在宫中不走,说要在乾清宫当个使唤的宫女。
朱慈烺如何看不穿她的小心思,不过她想当太子妃,那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朱慈烺的择偶标准是一见钟情型,必须要第一眼就确认眼神,薛盈盈明显不是这道菜,碍于薛国观有过大功,朱慈烺这才没有赶她走。
“又变帅了!”朱慈烺对着镜子整理了一番仪表后,这才大摇大摆的走向了奉天殿。
第445章
天下士林很厉害吗?
奉天殿中,几十个文官站立等待,一个个脸色铁青,像是被挖了祖坟一般。
当他们看见朱慈烺穿着象征着皇权的黑色常服出来时候,一个个愣了愣,互视了一眼。
这种黑色团龙常服只有皇帝和皇太子能穿,大明二百多年来,历代皇太子为了避嫌很少穿这种黑色的常服显摆。
现在朱慈烺穿着这身行头,让所有大臣为之一怔,有些噤若寒蝉,想到了这位太子行事从来有恃无恐,今日只怕讨不到什么好处。
朱慈烺坐在龙座之上,待众人行礼后,这才开口缓缓道:“现在并非朝会时间,众卿集体觐见有何大事禀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85/98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