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最后一个狠人(校对)第28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83/982


不仅京师国子监,南京国子监更是早早的投入的太子题的研究,南北二监一万多名监生,包括所有教授、五经博士全都疯了,一个个社团如春笋般冒出,共同探讨这等逆天级的难题。
钦天监的一群人也不闲着,这题的研究方向是他们的专业,自然也要好好把握。
汤若望穿着一身大明官服,激动的语无伦次,连忙带着几个西洋人前往自己的实验室,这是他等待已久的机会。
数年前,汤若望自从和朱慈烺见过一次后,就开始对朱慈烺暗中关注,让他失望的是,这位皇太子殿下对他的兴趣貌似不大了。
当得知朱慈烺前往南京监国,汤若望曾暗示一起去南京,然而朱慈烺却没有用他的意思。
朱慈烺的意思很明确,你汤若望除了提供图纸给勇卫营造了几十门火炮,其他什么屁大点贡献没有,偷奸耍滑,双方的利用关系已经在崇祯十年赐匾后就终结了。
汤若望知道这个小太子不好忽悠,但已经晚了,此时恰巧遇到这个机会,如果能解出太子题,重新获得太子的好感与认可,让他们在江南传教不是不可能的。
汤若望仗着自己精通数理天文学,又有几个同样精通数学、物理的西洋神父们相助,还有专门的实验室,相信解开这道太子题应该不难。
然而,当他们正式开始解决的时候,同样是一脸的凝重,问题貌似没有那么简单......
几个西洋老梆子一会儿画图,一会儿翻跟头,一会儿扔苹果的,直到扔烂了三十多个苹果,也没能思考出苹果为什么会落下。
汤若望等人通过大量实验,反而不断验证了伽利略的自由落体运动和抛射体运动,这让几个老梆子心里很不是滋味。
在数年前,伽利略以“反对教皇、宣扬邪学”的罪名被罗马宗教裁判所判处终生监禁,没几年就瞎了双眼,过的很凄惨,目前已经奄奄一息了。
作为天主教最正统的信仰者,汤若望等人怎么能认可伽利略这等叛教者的学术呢,这不是打自己的脸,打教皇的脸吗?
汤若望脸色苍白,额头冒着冷汗,道:“神父们,别再研究了......”
皇宫中,坤兴公主朱媺娖坐在宫后苑的一棵苹果树下,几个随身的太监宫女离他远远的,唯恐打扰了她。
坤兴公主今年十二岁了,身形已越发窈窕,一袭浅绿宫装下,露出如玉的脖颈。
苹果树下,她左手拿着那道太子题,右手拿着一颗熟透了的苹果,柳眉微蹙,陷入了沉思......
第441章
吏治变革
九月中旬,经过阅卷复查后,二次会试的成绩正式公布放榜。
此次会试共选拔出一百名综合能力上佳的举人,又有一百名在某些领域擅长的特长生,比如算术、断案方面。
看着名单上一个个熟悉的历史人名,朱慈烺笑的合不拢嘴,这些人都是宝贝啊,尤其宋应星、阎应元等人。
宋应星自然不用说,研究领域涉及自然科学及人文科学的不同学科,一生致力于对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科学考察研究,还首次提出声音是靠气体传播的,在思想哲学上研究更甚,是个行走的百科全书。
阎应元更是个牛人,历史上任江阴典史期间,率十万义民抵抗清兵南下,面对二十四万清军铁骑,两百余门重炮,困守孤城八十一天,使清军连折三王十八将,死七万五千人,史称江阴八十一日。
守城期间,阎应元几乎使用了三十六计中的所有计谋,诈降、设伏、火攻、草人借箭、装神弄鬼、声东击西、夜袭敌营、城头楚歌,居然连人体炸弹也用上了。
清军多次劝降他,阎应元却道:我大明有投降之将军,无投降之典史!
城破之时,阎应元端坐于东城敌楼之上,要了一支笔,在城门上提到:“八十日带发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十万人同心死义,留大明三百里江山。”
城破之日,十万义民无一降者,幸存者仅老幼五十三口。
此次会试,抗清三公全部到齐,阎应元、陈明遇、冯厚敦,历史上这三个未入流的小吏在江阴联手抗清,谱写了汉人的骨气与血性。
朱慈烺在乾清宫接见了三人,并亲自为他们斟酒,整部南明史,他最敬佩的就是李定国和这三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他们发扬的是一个优秀民族的精神。
一般来说,进士一录取就可以候补官员,而举人要当官,就难得多了,没考上进士只能到吏部注册,等几年或者几十年后官员死得多了就有空缺。
举人是有资格做官,但由于人太多了,只能排队,当官的挂掉后才有机会。
某个官员去世家里开追悼会,有些人在门口探头探脑的,还面露喜色,如果这些人不是和这个当官的有仇,那就是排队等当官的举人了。
有空缺了,后补的举人们经过吏部的挑选后才能去当官,挑选的标准很奇葩,先看长相,几十个举人排成一队,就跟会所客人挑小姐一样,长得丑的只能叫天不应,早点回家。
朱慈烺并不按照这个老套路来任命官员,他对二次会试选拔出的举人们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培训,先培训后上岗,培训的内容就当官的工作内容,主要以推行新政为主。
培训后还要先安排实习,去往将要上岗的州县去实习三个月,三个月后通过实习考核的才能正式转正。
通不过的再回来培训一个月,再安排实习,如果再通不过,那说明你不适合当官,改行吧!去县学教书也行,好歹也算知识改变命运了,恰逢朱慈烺准备改革教育,他们也不至于贫苦潦倒。
九月十六日,南京发生地震,南京礼部尚书朱继柞奏请:令群臣检查政务缺失。
朱慈烺采纳了其建议,趁机对南京六部进行大换血,并要求都察院加大监察力度,又将锦衣卫散出去抓贪官反腐,给举人们腾位置。
终明一朝,共发生水、旱、虫、震、雪等十二类自然灾害三千九百五十二次,其中水旱灾和震灾占到了自然灾害的四分之三,自万历至崇祯年间,每年都有一种或几种自然灾害。
崇祯元年到目前的崇祯十三年,大明发生了多次重大水灾、旱灾、雪灾、蝗灾,一些地区还发生了地震,仅在南京一地,就已经发生了四次地震,北京地震则高达七次之多。
面对如此频繁的天灾人祸,朱慈烺也倍感吃力,连繁荣的浙江、三吴之地都出现了大饥荒,可想而知陕西、河南等重灾区的情况。
朱慈烺清楚,最近几年是天灾鼎盛阶段,只要再扛两年,到了崇祯十五年,天灾就会逐渐减弱。
朱慈烺看着各地送上来的一份份奏本,长呼了一口气:“相比这些天灾,人祸才是社会动荡的根本原因,新政必须尽快推行!”
南京吏部大堂中,一大群官员寒暄而坐,等待着皇太子对南京六部进行调整。
按照秩序坐下后,一群官员开始了谈话扯闲篇,由于聊的不是公事,很多人还是第一次见面,大家开始从出身讲起。
聊起这个话题的是工部尚书熊明遇,他一张口,立即有一大群官员退出了大堂。
其他官员丝毫不惊讶,对此习以为常,这并非是熊明遇嘴臭人缘差,而是文官集团内部的规矩。
留下的都是进士出身的官员,出去的官员都是举人出身,文官集团内部秩序分明,进士们谈私事,连殿试都没参加过的举人就别来凑热闹了。
就如同后世面试的一群人闲聊,互相问学历,我清华,他北大,你一个野鸡大学毕业的凑过来不是自讨没趣吗?
第一次见面,立马有些当官的开始摆出身,一开口就是想当年,老子如何在殿试中应对自如,深受圣上称赞。
詹事府少詹事杨士聪站起身来,对周围众人抱拳道:“本官是崇祯四年进士,不知可有同年?”
吴伟业一抱拳道:“朝彻兄,我们同年啊!”
杨士聪点点头,又看向杨廷麟,见他坐在那默不作声,只好询问道:“伯祥兄,听说你也是崇祯四年的进士,不知对否?”
杨士聪玩这么一出,就是想和杨廷麟套近乎拉关系,谁都知道杨廷麟是太子身边的红人,六部重新洗牌,他最有可能担任一部尚书之职。
杨廷麟品了口茶,淡淡道:“正是,杨某是崇祯四年的进士。”
杨士聪呵呵一笑,说了几句客套话,又转身看向另一位太子身边的大红人程国祥,问道:“不知程大人是哪一年的?”
程国祥道:“本官是万历三十二年进士。”
杨士聪认认真真的对着程国祥行礼道:“失敬!失敬!”
周围一群官员立即向程国祥作揖,连十府巡抚张国维都起身行礼了,按照文官的规矩,不管官位和年龄比对方大多数,遇到比自己登科早的就要行礼。
工部尚书熊明遇呵呵一笑道:“本官是万历二十九年进士!”
他这句极为显摆的话立即引起了大堂中众官员的恭迎之声,这是活化石级别的人物啊!
熊明遇很是得意,他看向依然坐在那纹丝不动的杨廷麟时,面色微沉,道:“本官是万历二十九年三甲同进士出身,不知杨大人是何出身?”
其余众官也是看向杨廷麟,冷笑连连,暗道杨廷麟太不知深浅了吧,即便是仗着是太子的人也不能如此糟蹋文官的规矩啊。
杨廷麟依旧坐在那,轻轻抿了一口茶,这才淡淡道:“我是庶吉士。”
刚刚一群冷笑的官员立马笑不出来了,连万历二十九年三甲同进士出身的熊明遇都摆低了姿态,乖乖站起来对着杨廷麟行了个礼。
庶吉士的来头可大了,每次恩科殿试后,只有一甲状元、榜眼、探花三人可直接进入翰林院,授予翰林编撰、编修,另外皇帝会从二甲、三甲中,选择年轻而才华出众有潜质者入翰林院任庶吉士。
庶吉士的职责是给皇帝讲解经史书籍,并帮皇帝起草诏书,是内阁辅臣的重要来源之一,明英宗后有惯例: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
故此庶吉士号称“储相”,能成为庶吉士的都有机会平步青云,终明一朝入阁者一百七十余人,十之八九出自翰林院,例如明朝万历年间内阁首辅张居正,就是庶吉士出身,你说牛不牛逼?
杨廷麟瞥了他一眼,笑而不语,像是在问:还要摆资历装逼吗?
......
第442章
六部、军队大调整
南京紫禁城乾清宫中,朱慈烺正看着坤兴公主发来的信件。
信中道:“皇兄,这题到底怎么解答啊,能悄悄告诉我吗?我在苹果树下呆了几天也没想出呢,我问了三儿的老师方以智,他告诉我说是地球中存在一种力量吸引万物,不知是真是假的......”
朱慈烺笑了笑,这位皇妹脑子很聪明,从小就喜欢听自己讲科学之类的问题,现在她能这么执着的探索问题,很好,没有白白浪费自己的教导。
朱慈烺写了一封回信,又对吴忠道:“去皇家科学院复印一套科学文献给公主送去,还有本宫近日令工匠打造的魔方,也送几套过去。”
朱慈烺伸了个懒腰,心中感叹,大明皇室之前出了个王爷科学家,将来会不会出现个公主科学家呢?很期待啊!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83/98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