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最后一个狠人(校对)第28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82/982


张煌言满脸自豪,对天武军的这种火铳更是喜爱不已。
朱慈烺笑呵呵道:“要是喜欢的话,这支火铳本宫就赐给你了!”
张煌言欣喜,躬身作礼道:“多谢殿下赏赐!”
朱慈烺点点头,对张煌言这种文武全才极为欣赏,南明要是多几个这样的人,也不至于让满清渡过了长江......
第439章
划时代的最后一题
血洗江南贡院的事情爆发后,立即引起了东林党人的愤怒,他们在《江南新报》上大发文章抨击朱慈烺的所作所为。
然而呼应之人甚少,不说朱慈烺通过几首诗在文坛声名显赫,又重开会试拉拢了不少读书人,会试第三日所展示的绝对武力更是让许多士子偃旗息鼓,不敢明面挑战他的威严。
最重要的是,射御考试结束后,朱慈烺亲自所出的最后一道压轴题在军营中发布,引起了众多读书人的关注,将血洗贡院的焦点成功的转移了过去。
最后的压轴题是:众所周知,地球是圆的,围绕太阳昼夜旋转而行,为何人站在上面不会掉下去?为何苹果会从树上垂直落下,为何一个将石子抛起,总会落下呢?为何一切物体都受到差不多总是朝向地心的吸引呢?
这道题看似简单,然而细细思索,却让人无从张口回答,两万会试士子一时间竟无人能答出,甚至连提出思想都困难。
这道题属于开放题,参考的士子有一个月的时间进行思考研究,也可以互相探讨。
除此以外,朱慈烺还利用《皇明时报》向全国征选答案,只要有人能答出并论述得当,经得起推敲验证,他将在南京紫禁城乾清宫亲自接待,并赏赐白银万两,南京城内府院一座。
豪宅加万两白银,有官阶的还会升官,试问谁不心动?消息传出后,整个南直隶都陷入了沸腾,紧接着江南各省,几乎是全民进入解题浪潮。
这道题被人们称之为“太子题”,通俗易懂,不需要有深厚的文化基础,连个懂事的孩童都能参与思考,只需合理解释出便有一万两银子赏赐,所有人都疯了。
在以往国人的认知中,相信的是天圆地方这种阴阳学说,也就是天圆产生运动变化,地方收敛静止,然而随着大明与西方的交流,数十年间早已有不少读书人接受了西方的“日心说”。
只是到目前为止,在天体运行方面领先的西方人虽然已经能够区分很多力,比如摩擦力、重力、空气阻力等,但依旧搞不明白朱慈烺所提的这些问题,无法给出一个完美的答案。
因为此时的伽利略只在自由落体等力学上有着研究,直到四十多年后,牛顿才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发现了万有引力。
万有引力的发现,是17世纪自然科学最伟大的成果之一,是所有物质的基本特征,是大部分物理科学的理论基石,也是所有科学中最实用的概念之一,比如使得航海、机械和军事(炮术)产生巨大的进步。
朱慈烺想通过这道题开启大明对科学技术的探讨和研究,走科技发展道路,弯道超速超过西方。
大明能人辈出,尤其是明末这个时期,涌现出大量的科学家,如薄珏、王徽、孙云球等人。
据统计,十七世纪的中国科技创新数量为43,在中国一千年来处于最高峰,是十九世纪清末时期的二十一倍。
这道会试压轴的“太子题”引起了无数人的兴趣,也引起了一些人的嘲讽,钱谦益等东林党人在报纸上公然指责朱慈烺没事瞎搞,孩童心性,出这等不可理喻的问题。
然而在发刊的第二天,他们就陆续接到一些书信,基本都是大骂其无知、没文化,有的人甚至寄来了刀片。
钱谦益等东林人郁闷不已,自己一代文坛大家,居然被人骂作没文化!
事情还没完,到了第三天后,开始陆续有人前往《江南新报》报社前,扔砖头、扑狗血的事情屡屡发生。
复社创始人“娄东二张”则是更惨,复社主办的《金陵时报》报社被人冲进去砸了个稀巴烂,连报社门板都被人抬走了。
有人直接指着张溥和张采的鼻子骂道:“你们懂个屁!文盲!”
开玩笑,一万两银子和豪宅,你他妈的不想要还不准别人争取?老子砸的就是你这破报社!
东林党和复社意识到自己激起众怒了,不仅不敢在报纸上开喷了,还毫无节操的加入解题的浪潮......
大明那些藏在民间的科学大佬们也被惊动了,他们通过这道题敏锐的感觉到,这个问题极具研究性,或许对未来社会变革产生巨大的动力。
不少人通过皇明时报投稿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了一些实在的问题,也有人对日心说产生质疑,如提出问题:如果地球在转动,空气就会落在后面,而形成一股持久的东风。
在下一期的皇明时报评论栏,立马就有人反驳答复:空气含有土微粒,和土地是同一性质,因此逼得空气要跟着地球转动,空气转动时没有阻力是因为空气和不断转动的地球是连接着的......
通过一次次的学术讨论,民间学术团体不断涌现,以团队的形势研究天地间的这种力量,大明版的重力、惯性等概念孕育而生,甚至还有团队在研究月球运行轨道和潮汐现象。(此时伽利略的力学研究触犯了教皇,并没有被教徒带到明朝。)
朱慈烺见大明的科研风气日渐繁盛,颇感欣慰,立马筹建了皇明科学院,搜集天下科学文献,又花重金打造了一批科学仪器,并以极为丰厚的待遇和研究环境吸纳民间科学专家。
太子题引起的风暴,如飓风般向大明各地席卷而去,皇明时报所到之处,令每个地方都掀起了研究风潮,想赚钱的大有人在。
连目不识丁的小民在闲聊之时都会扯上一嘴:“你知道人从高处掉下来为什么会摔死吗?”
还有一些恶趣味的人向同伴发问:“为何潘金莲叉帘子的时候,叉杆失手掉落会砸到西门庆的脑袋?”
......
南京进行二次会试的消息传到京师后,立即引起了京师百官的注意,通过报纸刊登的题目,一个个学富五车的京官们顿时一脸懵逼。
对于江南贡院发生的事,京师官员们选择性的忽略掉,他们将视线全部集中在摊丁入亩、士绅一体纳粮的新政上,还有最后那道令人想破了脑袋也想不出的问题。
乾清宫中,崇祯皇帝看着皇明时报,陷入了沉思之中。
他对朱慈烺在南京举办的二次会试非常关注,原以为贡院士子罢考会让那逆子头疼退让,却没想到在短短半个时辰内就被按下去了。
朱慈烺一手拉拢读书人,又一手打压读书人的这种手段让崇祯感到很郁闷,短短数年,这逆子的政治手段越发的成熟凌厉了。
他虽对朱慈烺举行会试不满,但好在逆子没整出什么状元、榜眼、探花之类的幺蛾子抢他的风头。
殿试环节只能皇帝来主持,逆子没有越矩举办殿试,还算把他这位皇帝放在眼里。
崇祯现在最关心的是,那逆子能否将摊丁入亩和官绅一体纳粮的政策推行下去,政策的好坏他一眼便能看穿,但要是让他去做,只怕推行不了半年就得作罢。
这两个政策虽然能大大增加国库收入,也使得无地少地的农民摆脱丁役负担,但触动的是整个士绅、勋贵、地主阶层的利益,他自认无法推行下去。
第440章
全民解题的浪潮
崇祯十三年的恩科进行到了最后的殿试环节。
殿试前,来自全国各地的贡士先要在皇极殿进行复试,也是最后一次应试考试。
复试后才真正举行殿试,由崇祯皇帝在皇极殿亲自提问,内容主要是策问,这些可怜的考生不敢抬头,只能战战兢兢的答完问题,然后退出等待自己的命运。
崇祯根据考生的表现,划为三个档次,也就是三甲,一甲进士及第三人,分别是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若干人,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赐同进士出身。
崇祯不知是哪根筋搭错了,竟然是殿上询问新科状元魏藻德:“成熟的苹果为什么会直直落在地上?”
魏藻德还沉浸在当上状元的喜悦之中,被这突然起来的问题一下子给整懵逼了。
崇祯看向他,问道:“你这个状元也不懂?”
魏藻德低着头说道:“此乃小道,四书五经,圣人微言大义才是堂皇正道。”
崇祯不喜,但又不好反驳这句话,毕竟皇帝也算圣人,这姓魏的是在变相的拍马屁。
他又询问其他新科进士,众人低着头一阵摇头,只有金陵四公子之首的方以智试探性的回道:“应该是地球内部有一种力量在吸引天下万物......”
方以智出身士大夫家庭,父亲是湖广巡抚方孔照,曾祖父方学渐,精通医学、理学,并且能学习诸子百家,融会贯通,自成体系。
方以智自幼秉承家学,早年与汤若望等人相识,主张西学东渐、中西合璧,对文理史哲等方面研究颇深,又时常关注皇明时报科技栏目,已经小有心得。
崇祯思考了片刻,点了点头,称其语中机要,将方以智选为庶吉士、翰林院检讨,充当三皇子朱慈炯和四皇子朱慈炤的讲官。
方以智离开大殿后,冷汗直冒,他并非害怕皇帝,而是惊恐皇太子的预言。
方以智的父亲是湖广巡抚方孔照,是太子一系的人,他也早将自己划为太子党的人,在复社时就曾数次维护朱慈烺。
离开南京北上参加殿试时,朱慈烺曾单独召见过方以智,在聊天之中,朱慈烺不经意间说过一句:如果本宫没记错的话,此次殿试的状元应该是一个叫魏藻德的家伙,此人空长一口利嘴,没什么大才。
当时方以智以为皇太子是指桑骂槐说复社四公子,没想到今日殿试后圣上钦点的状元果真是一个叫魏藻德的人。
如果这仅仅是巧合就算了,皇太子居然连自己的前程都猜到了,他当时说:你去京师后,好生照顾我三弟,我三弟没什么大志,你就多与他说说泰西诸国的稀罕事儿。
当时方以智还在纳闷,三皇子在宫中,我即便高中了也是一个外臣,如何照顾皇子?
直到今日殿试后,他这才完全明白了太子的那番话,只是始终不明白太子那句:本宫没记错的话......
没记错?什么意思?
方以智越想心中越是惊恐,皇太子真是紫薇帝星转世,有神机妙算的通天之力?
......
京师东安门内,国子监。
京师国子监虽不如南京国子监那般浩大,但监生同样众多,是大明最高学府,监生们除了学习四书五经,还要学习律令、书学、算学、格物等课程。
“太子题”传入京师国子监后,立刻引起了众多监生的好奇,当他们得知天下还无人能解决这道难题时,一个个摩拳擦掌的准备表现,想要一展身手博个名声。
名声固然重要,然则最重要的莫过于官位,国子监的教授不过从九品,五经博士从八品,想要靠资历往上爬,这辈子都不一定能混到正六品的司业,从四品的国子监祭酒就更别想了。
如果能解出这道太子题,轻轻松松的就能混个正五品官身,这种鱼跃龙门的机会谁能不心动呢!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82/98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