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最后一个狠人(校对)第27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78/982


秦淮八艳中还剩的六位,也都蠢蠢欲动想要离开,得知被废除贱籍后的她们,恨不得亲自入宫拜谢太子大恩。
朱慈烺没有错过这个机会,不久便差人传召了剩下的秦淮六艳,在经过仔细打量挑选后,最终留下了看得最顺眼、年龄最小的三人:寇白门、董小宛、卞玉京。
寇白门是秦淮八艳中最漂亮的,家里虽世代开妓院,却纯洁如白纸,人称女侠,据说在武学造诣上有几把刷子,身材超棒。
卞玉京是个典型的才女,出身官僚家族,诗琴书画无所不能,尤擅小楷,还精通文史,她绘画艺技娴熟,特别兰花画的非常好。
董小宛出身苏绣世家,家里世代开绣庄,是个十足的大家闺秀,父母都是文化人,也很恩爱,从小培养董小宛,悉心教她诗文书画、针线女红,一心想调教出一个才德具全的姑娘。
德才兼备是培养出来了,不料天有不测风云,数年前董小宛的父亲病死,董家的绣庄被伙计搞假账破产了,母亲忧愤而亡,家中负债累累,董小宛最终在答应了别人的引荐,来到南京秦淮河畔的画舫中卖艺。
董小宛绝美的容貌、超尘脱俗的气质,很快让其在秦淮河出了名,然而因为孤芳自赏,自怜自爱,不肯任人摆布,很快得罪了一票庸俗的客人,却赢得了一些高洁之士的欣赏。
这三人各有性格,朱慈烺一眼就看上了,寇白门有女将的英气,卞玉京自带一种古典美,董小宛清高冷眼,其他几位也就那样,不是自己的菜......
朱慈烺以教习宫中婢女礼仪、切磋熏陶文化为理由将三人留了下来,并封宫中女官。
三人今年也就十六七岁,很好忽悠,她们见最近被传得沸沸扬扬的神童朱大太子一本正经的样子,都没多想,皆是欣然留下。
朱慈烺将他们安置在柔仪殿,闲暇便去看看,跟她们轮流学习切磋琴棋书画四艺,陶冶情操,过着才子佳人般的生活......
秦淮河畔其他几艳也多有着落,媚香楼一事后,赵景麟的脸皮不知为何变厚了,隔三差五的就去骚扰李香君。
这一来二去,李香君见他人帅多金,还主动认错,且有进步心,便答应了与之交往。
眼看秦淮八艳只有三个人,李少游也急了,他听说陈圆圆和柳如是的关系极好,就拎了几坛好酒托关系让陈大嫂去说个媒。
柳如是都是二十三岁的老剩女了,早已想找个人嫁了,哪里经得住李少游花言巧语、死缠烂打,两人当时就暧昧上了。
年过半百的东林党魁首钱谦益也看上了柳如是,还相约李少游文斗比试一场,李少游二话不说直接调来了自己的旅帅护卫营,将钱谦益连人带轿子扔出了南京城。
钱谦益等东林党人在《江南新报》上大肆渲染武将的跋扈,有辱斯文,然而没人理他们。
士子们忙着二次会考,温习知识;李少游则是忙着陪伴佳人,啪啪啪;
临开考前两日,来自各地的读书人陆续赶到南京,在皇明时报的大规模宣传下,不仅浙江、福建、江西、湖广、两广的士子前来,甚至远在北直隶的士人也都赶来应试。
已经错过了一轮,想要再有机会,还要等三年,何不趁着这个热乎劲再搏一搏呢?
八月初九,开考前一日,南京城内前来应考的士子已经高达两万人了,如此多的士子前来赶考,令人震动。
朱慈烺却仍觉得不满意,此次会试进行的太仓促了,只有一个月的时间宣传和准备,四川和北方的士子基本没来几个,并没有做到搜罗天下人才的标准。
这次会试,是朱慈烺进行科举改革的一次试点。
对于前来会试的士子,朱慈烺非常重视,从户部专门拨款包下了南京城中的半数客栈和饭馆,给赶考的士子提供免费吃住,每人还发了十两银子的路费。
这样的待遇对穷酸的士子来说,简直是太体贴了,许多士子心头一暖,个个念着皇太子的好。
江南贡院不远处的一间客栈外,一大群士子正在排队登记取号。
客栈前一名应天府的衙役拉着长音叫道:“下一位秀才老爷!”
一名三十多岁的男子站了过来,他穿着一袭青山,背着破旧的包袱,四处打量着周围的环境。
衙役机械的问道:“请问姓名,籍贯。”
“阎应元,直隶通州人士。”男子回答的很平静。
“你的号牌。”衙役讶然的看了他一眼,没想到连北直隶的士子都跑南京赶考了。
发了号牌,衙役继续道:“下一位秀才老爷!”
“请问姓名,籍贯。”
“宋应星,江西奉新人士。”
......
“请问姓名,籍贯。”
“张煌言,浙江鄞县人士......”
“陈明遇,浙江上虞人士......”
......
客栈中,一片黑压压的满是赶考的士子,都在等着朝廷免费提供的午饭。
一群年轻士子打量着独自靠在角落的老秀才,老秀才身材中等,须发皆白,少说五十多岁,他的出现立即引起了一众年轻士子的关注。
没有人取笑老秀才,很多人在心中感叹,自己到了这个年龄是否也会如他这般坚持参加科考呢?
老秀才名叫宋应星,年轻的时候参加全省乡试,在一万多名考生中取得全省第三名,自那以后参加会师,考了十几年却多次名落孙山,从此绝了科举的念想,在江西老家任县学教谕。
任教几年内,宋应星发表了大量著作,包括《天工开物》前几卷,所学涉猎极广。
听闻皇太子举办二次会试,所考内容文体不限八股文,还有算术,甚至还特招百名特长生,在算学或格物等领域有着极深研究就有机会考中,宋应星就是冲着这特长生名额来的......
第434章
君子六艺
众士子吃饱喝足后,开始与身边之人相互搭茬,探讨此次会试所考的科目。
王夫之也参加了这次会试,他虽在聚贤楼听用,但自己的学历始终是个秀才,随着太子身边的能人越来越多,只怕自己这个秀才根本没有露脸的机会了......
王夫之拿着《皇明时报》道:“不知皇太子的这篇文章大家可曾看过?这次会试要考的可都在上面了!”
“真的假的?读来听听!”
王夫之道:“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国朝士子当学习先贤,通五经贯六艺......”
“看来这次要考君子六艺啊!”
一人惊慌道:“君子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我对礼、书二艺尚有研究,只是其他四艺学艺不精,该如何是好啊!”
“是啊,谁平时舞刀弄枪的啊,还有那奇技淫巧的算术......”
“我等出身贫困,哪里会驾车......”
一群士子在那议论纷纷,头大不已,自唐朝以后,近千年来,取消的科举科目越来越多,考的内容也越来越少,以致于到了现在主要以八股取士。
八股文是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考的内容从《诗经》、《书经》、《周礼》、《礼记》、《论语》、《孟子》这几本书里取题,但回答的内容必须用古人的语气回答。
句子的长短、声调高地等都要相对成文,且字数有限制,应考者不能东凑西拼,更不能自由发挥瞎几把写。
要是乱写,不仅考不上,还会被扣上亵渎圣人的帽子,弄不好会被革掉功名,终生禁考。
这次会试不同,朱慈烺要求大家敞开了发挥,只要不跑题就行。
随着众人的议论,客栈中越来越多的士子凑了过来,也很关注这次考题。
阎应元看着议论纷纷的众人,忍不住道:“如今身兼六艺之人已然不多,我等总有一两个拿手的,不必妄自菲薄。”
“不错,我听说皇太子将会亲自出题作为压轴,想来只要答上了最后一题,也有机会......”
“什么?皇太子出题?你是在说笑吗?”
那人反驳道:“我如何说笑了?你且看这《皇明时报》,上道:“......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本宫将亲自担任此次会试总裁并出题一道,如有精准答案者,赐詹事府大学士......”
“只答对最后一题就赐正五品詹事府大学士,这等同于头甲状元待遇啊!”
有人好奇道:“皇太子年纪不大,能出什么难题?”
一人轻松的说道,顿时引起了周围不少人的共鸣。
阎应元反驳道:“不然,这位太子天赋异禀,听说前段时间在秦淮河畔连作三首诗,且意境高深。”
王夫之呵呵一笑道:“不对,是四首,还有一首替赵将军写的情诗呢!”
众人呵呵一笑,对此事多少有些耳闻,细细想来,莫非太子要出一道诗词歌赋?
一位年仅二十岁的秀才说道:“报纸上这首诗,应该也是皇太子所作,诗中表现了对大明官场政局的悲哀,也强烈表达出太子殿下对人才的渴望,诸君万万不可小瞧了咱们这位太子!”
想想这些年太子所作的这些事,众人的心渐渐低沉,这样的神童所出的压轴题,究竟会是什么呢?真是令人好奇......
一个浙江口音的士人说道:“不拘一格降人才,从这句话可以看出,皇太子任用官员需要的是实用之才,并非以往满嘴者乎者也的酸儒,从考核君子六艺和取消八股制义文体就可看出......”
众人越听越慌,不说君子六艺,就说要从这上万的应考之人中选出一百名贡生和一百名特长生,真正的百里挑一啊,竞争这么激烈,自己能中吗?
“赶紧温习下算术和大明律吧。”有人低估一声,悄然离开。
“只怕这次会试带的这些四书五经没用了,还不如看看《孙子算经》和《大明律》......”
陆陆续续有人出门前往城中书店,购买相关的书籍临时抱佛脚。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78/98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