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最后一个狠人(校对)第27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77/982


刘参将定睛一瞧那腰牌上的几字,立即二话不说带着后军都督府的人当场跑路了,临走前还狠狠的瞪了一眼侯方域。
众人见后府的官兵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顿时呆立当场,这少年郎究竟是何人?为何身边的家丁一亮腰牌京营的参将连个屁都没放就跑了?
莫非是魏国公家的小侯爷?魏国公掌管后军都督府,次子徐文爵今年差不多也这个年纪......
正在此时,翻车的赵景麟回来了,他耸拉着脑袋,对着朱慈烺躬身行礼道:“公子,我栽了......”
还没等朱慈烺询问,只听李香君的义母李贞丽出来道:“好你个姓赵的,居然敢冒充将军在这招摇撞骗,还作假诗骗我家香儿!”
“什么?他作假诗?!”一众士子顿时炸锅了,纷纷看向赵景麟。
方以智看向李贞丽,疑惑道:“这两首诗没问题啊,前朝并未出现过,他如何作的假诗?”
李贞丽将缴获的小抄递给他,道:“方公子你有所不知,有人将诗写在小抄上,姓赵的偷偷跟着背呢!”
方以智一看,竟是一首情诗,意境还这么高深,让他为之一震,连忙看向赵景麟道:“敢问将军,这诗是何人所作?”
赵景麟头大不已,只觉得丢人丢到家了,不过事已至此他也不怕再丢人,直言道:“是我家公子临场所写。”
说完,他站到了朱慈烺身边,表示这位才是正主。
侯方域道:“不可能,即便是李白杜甫再世,也不可能在短短半个时辰内连作三首佳作!”
“是啊!怎么可能!这少年还这么年轻.....”
方以智对朱慈烺拱手道:“敢问这位兄台,此三首诗真是兄台刚刚所作?”
朱慈烺脸不红心不跳的点点头,道:“正是!”
见众人满脸不信的样子,朱慈烺决定现场装个逼,他扬声道:“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复社才子顿时傻了眼,如果说刚刚不信,这次人家现场就作了一首,还借着侯大公子的话题来了这么一首,简直就是神童啊!
方以智道:“敢问兄台贵姓?”
朱慈烺扫了他们一眼,见众人期待的眼神,他这才缓缓开口道:“朱!”
在场的方以智、侯方域、陈贞慧、冒襄等复社青年士子们皆是一惊,就连躲在角落的黄宗羲也是满脸惊愕,莫非这少年就是当今的太子殿下?
南京城是有几个国姓勋贵,不过掌兵只有抚宁侯朱国弼,掌管的也仅仅是漕兵,他家的公子更是出了名的纨绔,比秦淮八艳的名头还大。
这少年之前曾说自己随军去过辽东,又随军南下,其时间和路线与皇太子几乎一致啊!
再看那姓赵的将军,怕也不是冒牌的,而是货真价实的天武军神机将军,以从一品的总兵级将军充当家丁,整个南京城除了那位皇太子殿下,还有何人有这能耐?
刚刚那个前来赶场子的刘参将,应该就是看到了太子随从展示的大内腰牌才匆匆滚蛋的。
想到这里,一众青年士子们顿时老实了,也不叫唤了,一些士子脸上甚至浮现出一丝谄媚之色......
第432章
推行新政
复社才子们也服气了,文采上输给太子没什么,总归没输给武夫就行。
朱慈烺的目光在楼中一扫,笑着道:“诸君觉得本公子刚刚所作之诗如何?可有人愿品评一二?本公子洗耳恭听。”
一个青年士子抢先道:“此诗直白表达了诗歌创作应求变创新,不能可以模仿,跟在古人后面亦步亦趋。”
众人古怪的看着这个老实人,搞得这名士子颇为尴尬,不知道自己说错了什么。
四公子之一的陈贞慧道:“本诗虽语言直白,但寓意深刻,真乃千古绝唱!”
“朱公子才华横溢,诗词功底之强,真让我等望尘莫及......”
“以朱公子的才华,要是再成长数年,只怕诗圣诗仙的名号就要换人了......”
眼见一群名士在这一本正经的夸赞自己,朱慈烺笑而不语,按照情况来看,他们应该都发现自己太子的身份了。
忽然,一人的高呼声吸引了众人的注意力。
“不对,我觉是朱公子寄诗表达了期待朝廷变革的愿望!”
说话之人是四公子之一的冒襄,一本正经道:“朱公子小小年纪便忧国忧民,真乃我辈楷模,冒某佩服!佩服!”
说完,冒襄看像朱慈烺,像是在问:殿下,我这么舔,您舒服吗?
朱慈烺点点头,暗叹这马屁拍的,果然具备大知识分子的水平!不仅拍的巧,还能看出自己的意图,不错!看来这冒襄是想当官了!
冒襄看着朱慈烺的笑脸,心中极为兴奋,暗道这次总算在太子爷面前露脸了,日后仕途有望了......
侯方域脸色苍白,心中发慌,打死他也不愿相信自己刚刚得罪的居然是当朝的监国太子,这往后的日子可咋办啊?
在这群扑街面前,朱慈烺此刻就是他们的君父,能让他们少奋斗几年的亲爸爸,只要心里还有当官念想的人,都会心甘情愿的叫一声:爸爸!
政治主张不同,没关系,代表的利益不同,也没关系,最有关系的是前提要当官啊,当不了官再扯什么政治主张理念都是扯淡!
朱慈烺笑道:“多谢诸君抬爱,时下我大明人才凋零,听闻皇太子将会在江南贡院再次举办一次科考,为国选录人才,进行新政改革,本公子不忍在此借酒蹉跎,就此告别!”
说罢,他大步咚咚的踩着木板楼梯下了楼,连捎着薛盈盈也一块带走了。
老鸨敢在秦淮河边立足,本就是个人精,见周围士子的态度个个大变样,立马就瞧出了那位才华横溢的少年就是太子爷,她如何还敢拦着。
朱慈烺的背影一消失,整座媚香楼瞬间炸了锅,大消息啊!这位监国太子要重新举行会试了,又有机会当官了!
不过顷刻间众人便陷入一团混乱,纷纷抢着离开此地,将这则大消息发布出去。
江南之地,不仅有朱慈烺创办的《皇明时报》,还有东林党人借鉴《皇明时报》创办的《江南新报》,复社也跟着创办了自己的《金陵时报》。
不过《江南新报》和《金陵时报》多以切磋文学为主,读者基础是读书人,偶尔谈论时政,所用的文体寻常百姓很难看懂,受众基础远远不如《皇明时报》。
对于这些民营报社,朱慈烺没有限制,只是派人监控他们的言论,一旦出现不好的苗头,就会查封他们。
媚香楼一事,经过三大报纸的渲染,在南京城内传的沸沸扬扬,一夜之间全城的人都知道了新来的这位皇太子是个不折不扣的神童。
朱慈烺在读书人眼中的形象大大提升,他那几首诗更是被登载在三大报纸上,被众多读书人争相品析称赞。
最重大的莫过于二次会考,原本的扑街的士子们还得再等三年,现在机会一下子又来了,如此大恩,落榜的士子们把朱慈烺当亲爹都不为过。
这次的科考与之前刚结束的毫不冲突,这次科考针对的是落榜的读书人,考中的那些人还是按照流程去京师参加殿试,混个进士出身。
朱慈烺在北京城杀了数百名官员,朝廷现在严重缺官,再考一次增加三分之一的名额压根没什么影响。
七月初十,朱慈烺向江南各地正式下达旨意,八月十日于江南贡院进行二次会试,选录一百名贡士,中者皆有封官。
七月十二日,正当江南各人对二次会试议论纷纷之时,南京紫禁城里又发出一道诏令:废除所有贱籍!
贱籍又称贱民,早就唐朝时就已经出现,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到了明朝正式成型。
士农工商四民并非贱籍,也不是指地位高低,而是治理一个国家的四个方面,又指轻重缓急,国家重视程度。
贱籍是指士、农、工、商四民之列外的人,主要有浙江的惰民、陕西乐籍、山西乐籍、北京乐户、广东疍(dàn)户、浙江九姓渔船、安徽的伴当、世仆、江苏丐户等。
乐户,主要来源于犯官的家属,主要从事歌姬、官妓,乐户制度作为历代统治者惩罚罪犯和政敌的一项手段,陕西乐籍、山西乐籍和北京三地的乐户,主要是当初燕王朱棣起兵靖难后,把依旧拥护建文帝的官员妻女,贬为乐户,充当官妓等。
浙江惰民,主要是由宋、元罪人后代组成,如宋朝焦光瓒所率部队投降了金国,后来金兵退去后,这一部分人被贬为惰民。
朱元璋把元朝的贵族以及投降元朝的汉人官员,以及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手下的部将,也都贬为惰民。
安徽伴当、世仆,这类人比乐户和惰民还惨,如果村里有两姓,其中一个姓氏地位低下,那么此姓全都是彼姓的伴当、世仆,有如奴隶,稍有不合,人人都可加以捶楚。
广东疍(dàn)户,则是不许登陆,常年住在船上,以捕鱼为生。
江苏丐户,相当于世代乞丐,如苏州府丐户,常州府等地的丐户,闽赣的棚户等等。
凡是入了贱籍之人,社会地位最低,贱籍世世代代相传,不得改变,不得参加科举,不能做官,也不能购置土地产业,更不能和普通民众通婚,从事的都是最低贱的职业,可以说永世不得翻身。
朱慈烺准备推行新政,必然会损害士绅、官员、读书人的利益,他现在废除贱籍制度,乃是大大的仁政,不仅可以起到收揽各界人心的作用,还能让这些脱离贱籍的民众支持自己,获得相当大的政治资本。
朱慈烺过段时间就会推行摊丁入亩,消除贱籍变为正常居民的人就有同等权利和义务,可以增加税收,最重要的还是阶级矛盾减少,社会稳定。
之前的贱民阶层大多依附在士绅大族身边,此举也变相了限制了士绅的权力,为后面推行新政铺平道理。
二次会试,收揽读书人的心,废除贱民,则是收揽底层民众人心,朱慈烺一步步的压榨士绅阶层的生存利益,将原本属于他们的盟友纳为自己所用,直至时机成熟时将他们一锅端了。
第433章
群英荟萃
八月初,秋高气爽,丹桂飘香,二次会试开考的时间即将来临,南京城内聚满了来自各地的读书人。
江南贡院坐落秦淮河畔,形成才子佳人的特别氛围,不过如今的秦淮河畔生意却清冷了不少。
自从朱慈烺废除贱籍后,秦淮河边不少失足的姑娘被赎身嫁人,有些混的好的姑娘甚至自己赎身离开了秦淮河。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77/98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