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最后一个狠人(校对)第2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4/982


“应该是乾隆那个傻小子搞四库全书的时候把这些火炮设计图都给焚毁了,才让晚晴的火炮技术烂成了渣。”朱慈烺考虑道。
朱慈烺想通过一些方法校准火炮的精准度,然而他不是这方面的专业,除了知道后世的情况,对此一窍不通,只能放弃了这个打算。
回去之后,朱慈烺立刻拨了十万两银子用于研究所的研究和火器的制造,由吴忠这个兵仗局的掌印太监负责。对于吴大伴的品性,朱慈烺还是清楚的,就目前来说绝不敢贪自己的银子。
※※※※※※※※※※※※※
注:乾隆编纂四库全书时销毁了对满清不利的书籍总数,据统计为一万三千六百卷。焚书总数15万册,销毁版片总数170馀种、8万馀块。
除了焚毁书籍,大清还系统的对明代档案进行了销毁。明代档案仅三千余件,主要是天启、崇祯朝兵部档案,也有少量洪武、永乐、宣德、成化、正德、嘉靖、隆庆、万历、泰昌朝的官方文书。
其余不少于1000万份明代档案全部被销毁了,除了销毁书籍和档案外,大清还系统的对残存书籍和档案,进行篡改。
第三十六章
皇太极称帝
崇祯九年五月,沈阳崇德殿。
二百多斤的皇太极正端坐在华丽的交椅上,大胖脸上那被肥肉包裹的小眼睛,正炯炯有神的紧盯着身前御案上放着的‘传国玉玺’,心中难以平静。
这枚‘传国玉玺’据传是秦汉传至元亡后,失踪已久的历代传国玉玺,元朝灭亡后,蒙古人就带着玉玺逃亡漠北,最后被察哈尔部得到。
多尔衮出征察哈尔部,得到传国玉玺后还想自己偷摸着藏起来,最终慑于皇太极的淫威才捏着鼻子献上来。
皇太极得到传国玉玺后,看到上面雕交龙纽,上有汉篆“制诰之宝”四字,也不管是真是假,直接拖张香案就开始拜天了,嘴里还念叨着‘天命’等词。
建奴上下一阵附和称赞,口呼天命所归,更有诸贝勒大臣以远人归服、国势日隆为理由,请求皇太极上尊号登基称帝。
皇太极好歹也读过汉人的史书,知道一些套路,于是假装推辞。这一推辞,让没读过多少书的建奴们很郁闷,不知所措,很多人心中甚至在想,难道大汗真不想当皇帝?
皇太极有些气急,为了给众人一点小暗示,他下令改族名女真为满洲。这一番明显而不失内涵的操作顿时让满洲的奴才们了然于心。
在一些眼色十足的满洲奴才们的精心策划下,满洲所有贝勒、满洲八旗旗主、蒙古八旗旗主,六部大臣,以及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三位大汉奸,满蒙汉文武百官齐聚。
多尔衮捧着满字表、巴达礼捧着蒙字表、孔有德捧着汉字表各一道,率诸贝勒大臣文武各官在宫门外跪下,仰天拍地,眼含热泪地请求皇太极称帝。
皇太极听到消息后,赶紧让人捧着这个被后世鉴定为赝品的‘传国玉玺’先送到崇政殿,然后套了身早已准备的龙袍,这才传令让王公贵族、文武百官入崇政殿,美滋滋的接受贝勒大臣们行三跪九叩头礼,正式登基称帝。
皇太极当场改国号为大清,改沈阳为盛京,年号崇德,并当着众臣的面发誓赌咒,日后一定善待众人,忧国勤政,做个好皇帝。
满洲众人皆踊跃欢欣,热泪盈眶,自此登基大典正式开始,大宴二十日。
期间,皇太极册封诸王,其中特别厚赏了三个投降的大汉奸,封孔有德为恭顺王、尚可喜为智顺王、耿仲明为怀顺王,人称三顺王。
汉人封王,对满蒙各部的贝勒来说,很不爽!皇太极看在眼里,为了让大家心里平衡一些,又加封了代善、多尔衮、济尔哈朗、豪格等几个兄弟子侄为和硕亲王,还封了一些亲王和郡王,一时间整个满洲皆大欢喜。
关雎宫,宸妃海兰珠的寝宫中,皇太极左手拥着海兰珠,右手摸着崭新的龙袍,心中感慨万千,这他娘的才叫生活!
遥想当年,自从十年前老父努尔哈赤死去,他虽然继承了汗位,却和和三个兄弟共同执政,并称‘四大贝勒’。
这些年来,他绞尽脑汁、想法设法用各种套路把四大贝勒中的阿敏和莽古尔泰给干掉了,又将二哥代善踩在脚底,自己独自称尊。如今更是再迈一步,登基称帝,名留史册,想想真是令人唏嘘。
大宴之后,皇太极召集满清几个核心人物在大政殿议政。
登基称帝,加上刚把二婚的海兰珠给干怀孕了,皇太极此时正是春风得意,在大殿上,他难以愉快的心情,大笑道:“哈哈哈……如今我大清立国,与明国分庭抗礼,也不知道那大明皇帝作何感想?”
大笑后,皇太极看向站在殿尾的范文程,盯着他道:“范先生,你是汉人,你觉得崇祯会作何感想?”
范文程舔着脸,赔笑道:“皇上得到传国玉玺,正是上天受命,绝非自作孽的朱家小儿可比的,天下本无主,有德者居之,奴才每日都为饱受荼毒的汉人百姓痛惜不已,奴才请皇上举兵伐明,一举定鼎中原,一统万年!”
和硕礼亲王代善、和硕睿亲王多尔衮、和硕肃亲王豪格、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豫亲王多铎等人纷纷附议,嚷着要荡平明国。
皇太极抬起手压了压,摇了摇头道:“不急!”
肃亲王豪格道:“皇阿玛,儿臣听说明国各地如今群雄纷起,再晚的话怕他们逐鹿中原……”
皇太极对自己的儿子能拽上两句汉人成语很高兴,不过他心中仍在叹息,这个儿子终究是脑子发育不好,看问题仅能看到表面。
他看了一眼豪格,说道:明国的花花世界确实惹人垂涎,然而,以现在的情况,我们就算吃得到,也不一定吞得下去!
豪格依然不明白,能吃到嘴里,为什么不能吞下去?他继续道:“皇阿玛,儿臣近日熟读《三国演义》,心中已有万千韬略,儿臣请命,为定国大将军,定为皇阿玛荡平明国!”
皇太极以手扶额,对着豪格摆了摆手,让他哪凉快哪呆着去。豪格吃瘪,虽然不知道自己哪里错了,但还是退到了一边。
一旁的多尔衮对皇太极的话心领神会,不屑地看了眼豪格,而后看向皇太极,神情恭敬道:“皇上是在担心夺取明国后无法治理吗?”
皇太极讶异的看了眼多尔衮,没想到王公大臣中只有这个年仅二十四岁的十四弟眼光独到,一下子就想到了最主要的问题。
皇太极点点头,道:“不错,汉人有言:得天下易,治天下难,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我们的准备还远远不足。”
范文程附和道:“皇上英明,明国的疆域胜我十倍,黎民多我百倍,我大清还是先培元补气,厚植国力,将来一举伐明,才没有后顾之忧。”
皇太极庄重地说道:“我大清立国不久,体制上虽仿照明国,却依然不足,健全体制、富国强民,日后就要借重范先生大才了,还希望范先生能替我大清好好筹划才是。”
范文程闻言,立马跪伏在地,衷心地答道:“奴才必将竭尽心智,以报皇上知遇之恩!”
皇太极满意地微微一笑,心道这条狗养的值得。
范文程见皇太极满意,更加来劲了,于是继续提议道:“皇上,奴才觉得,我大清现在虽不可入主中原,但平日可继续南下,掠夺明国百姓和财物以充实国力,如今还有一月便是芒种时节,明国各地作物将要成熟,正是我大清丰收之时。”
皇太极哈哈大笑,由衷地夸奖道:“范先生真不愧是我大清的军师,运筹帷幄,大清初立,也需要让勇士们用弓箭马刀告诉明国,我大清已正式立国!”
殿中诸王纷纷跪下请奏,愿意领兵伐明。
看着跪了一地的奴才,皇太极顿时龙颜大悦,随手从龙椅旁拿出一本书,哈哈大笑道:“朕过去研读这“三国”,最向往曹操那“战将如云,谋臣如雨”的格局气派,如今却已实现,朕甚是欣慰。”
殿中文武大臣纷纷附和,口称皇上圣明,在此时,几乎所有人心中都跳出了一个想法,日后定要研读这本治国用兵的神书——《三国演义》!
第三十七章
不是冤家不聚首
转眼已到了六月时节,烈阳当空,皇城西苑的太液池旁花红柳绿,柳树上知了不停的叫着,北京城已正式进入了盛夏季节。
在天气渐热的北京城,不少对吃钟情的人又多了一个去处,那就是名满京城的德庄火锅。
德庄火锅,不仅装修讲究,服务好,而且菜味极品,据说有几道名菜是宫中传出的御膳,特别那招牌火锅,真是太够味了!
德庄火锅在一个月的时间内,名声已响遍了整个北京城,并且已经在京城开起了三家分店,甚至在通州都新开了一家,可见生意之红火。
在外城最繁华的前门大街新开张的一家德庄火锅中,每日都有无数的贵客登临。这个德庄火锅店只有两层,一楼是大堂,桌子一桌挨着一桌,密集紧凑。
二楼地方宽敞,桌椅却少,每一张桌椅之间,相隔约有三四米,还竖立着一座屏风在中间,布局很是精致。
在二楼靠近窗户的位置,正围坐着四个人,他们开心的吃着火锅,看着窗户外面是空旷的一片池水,水雾蒸腾,看上去极为舒服。
这里的环境很好,唯一一点就是能听见隔壁说话的声音。
“少爷,这菜味道有些辛辣,您少吃一些吧。”吴忠担心道。
“我说吴管家,你就别废话了,吃都堵不上你的嘴。”朱慈烺边吃边道。
徐盛和李廷表二人也在席位上,他们二人很是拘谨,特别是这火锅辛辣,二人不敢多吃,怕君前失仪。
朱慈烺看到二人如此这般,顿时不悦道:“你们两个怎么像个小娘子似的?都爷们一些,敞开了吃,少爷我管够!”
朱慈烺好不容易抽个时间,请了几个心腹来聚聚,当是这次抚民的庆功宴,顺便看看火锅店经营的如何。
正当几人敞开了吃得津津有味的时候,屏风隔壁传来了交谈声。
“东宫居然让官员与商人同席,真是非礼。”
“光兄,你听说了吗?东宫还让流民堵了几十位大臣府第的大门,让锦衣卫去逼捐。”
“呵呵,谁不知道啊,这半个月来,在京城官场都传遍了,可惜陛下护犊子啊。”
“光兄,慎言啊......”
徐盛听后怒发冲冠,腾的一下站了起来,准备去拿人。
朱慈烺摇摇头,伸手制止了徐盛,寻常百姓不可能看穿这些的,定是有官员暗中散布对他不利的言论,他想听听他们还想说些什么,最好能提到点有料的人。
李廷表目光盯着屏风皱起眉头,也握紧了拳头,他是东宫的家臣,隔壁的人对朱慈烺不敬,就是对他不尊重。
这个时候,又听见隔壁传来对话声。
“不仅如此呢,据说东宫还逼那些富商捐资。”
“身为储君,敲诈勒索富商、逼捐官员,真是国之不幸。”
隔壁之人说这句话的时候显得极为轻蔑,朱慈烺听后不经拳头紧握。
“放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4/98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