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最后一个狠人(校对)第22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20/982


一时间,北京城中大街小巷人流量暴增,都赶着去前门大街围观看热闹。
只见那户部堂官在大街上练摊,摊位上摆满了锅碗瓢盆,旁边还有个牌子:急售府邸,价格面议。
大一票人围着那户部的堂官嬉嬉笑笑,指指点点,就差个手机拍照发朋友圈了。
尽管摊位前的人流量这么大,但始终无人肯买,准确的说是无人敢买,谁要是买了,将来不得被这些当官的给折腾死?
折腾了半天,做买卖的堂官无事,反倒是住进那堂官家逼银子的太监被众臣联手弹劾了,奏本如雪片一般飞入文华殿。
崇祯一下子懵了,为了平息群臣愤怒,不得不下旨斥责了那个蹲点的太监。
崇祯毕竟也不是刚登基的新皇,被套路了这么多年,自己也会些套路,他不仅没有收回“借钱”的旨意,还下旨申斥了那个甩卖家财的户部官员,并告诉众臣,这种丢人现眼的事情决不允许再发生!
岂料那户部官员却上书陈述冤情,挥洒着进士应有的文采,句句感人至深,说家中是真没有多余的钱了,为了朝廷甩卖家具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最后崇祯被逼的没办法,也不敢落一个逼迫臣下甩卖家财的名声,毕竟这种丢人的名声一旦载入了史册,可就遗臭万年了。
眼见皇帝被哭穷的官员治得没了脾气,百官们纷纷有样学样,以同样的方法来对抗强借银子的宦官。
大臣们一个个吝啬如此,崇祯的心情非常的糟糕,发泄了一通后,接连几日不理会朝中的几桩大事。
皇帝不管事,内阁首辅薛国观也不敢擅自处理一些机要事情,在又捐了五万两银子后,他才有机会见到崇祯皇帝。
崇祯对薛国观的态度还是比较满意的,二人相谈了一番,当谈到捐款的事情时,薛国观道:“陛下,如果宦官们得力,监督有力,那些官员又怎敢如此呢?”
嗯?几个意思?
站在崇祯身侧的几个太监不约而同的抬眼瞥了一眼薛国观,大太监王德化更是心生怒意,感觉这薛国观是想搞他。
王德化被一撸到底后担任了内宫监的掌印太监,专门管宫中的太监,薛国观说宦官们不行,那不是打他的脸吗?
王德化没有出声,他已经将薛国观记在了小本子上,准备蓄意报复一番,内阁首辅算什么?温体仁还不是败在了曹太监的手中吗,外臣胆敢挑衅内监,只有死路一条!
让王德化没想到的是,皇爷竟然深有感同的点了点头,并说道:“其实朕知道,宫里的总管太监们一个个不比那些朝臣穷,有些甚至很富有!”
王德化冷汗直冒,不知在想些什么。
崇祯微微偏头道:“王德化,传朕的口谕,让二十四衙门的首领太监们也捐些,至于捐多少朕便不做强求,就看你们的心意了。”
王德化呆立在地,皇帝的话让他很是伤感,大臣们的钱虽说也是捐,但基本算是借给户部的,以后有的还,他们这些太监呢?捐出去的钱还能回来吗?
太监们的身体不全,没有子嗣,唯一可寄托的就是这积攒在身边的银钱,要掏他们这些人兜里的银子,就等于掏他们的心窝子,掏他们的命根子。
不过说到底,太监是皇家的家奴,荣华富贵都是主子一句话的事,这银子,不捐也得捐。
王德化将皇帝的旨意通知了十二监、四司、八局的首领们后,立即掀起了轩然大波。
各首领太监们都炸了锅,一个个上蹿下跳的,更是恨透了薛国观。
经过一阵子后,大太监们也想明白了,他们对外可以嚣张跋扈,在宫里还是老老实实的当家奴为好,高起潜的下场大家也看到了。
皇爷既然说了捐多捐少不做强求,那就是留了情面,说不定也是个测试,捐多了没事,要是捐少了,让皇爷不开心了,那么下场之悲惨可想而知了。
最终,二十四衙门的掌印太监们老老实实的在认捐薄子上签下了自己的大名,太监首富王之心第一个上账,他潇洒的勾选了一万两,觉得很满意。
但接下来几个大太监签名登记时,王之心看得心惊肉跳的,王德化这老东西居然捐了三万两,王承恩更是上了五万两,连油水最少的浣衣局掌印太监都上了八千两.......
第346章
大明第一抠门货
文华殿中,崇祯看着太监们的捐款簿,满意的点了点头。
还是家奴靠谱,一下子就拿出了三十多万两银子,几十个人的捐款远远高出了上千官员的总量。
崇祯再度看了一遍名单,忽然问道:“王承恩,你一个人捐了五万两,哪来这么多银子?”
王承恩垂手道:“回禀皇爷,老奴.......老奴从万历朝时就开始攒银子。”
崇祯呵呵一笑道:“我就说嘛,你一直在司礼监办差,不像王之心经常出宫采购,怎么会有贪腐的机会,一看就是廉洁之人,朕只是好奇问问,你不要紧张。”
王承恩砰的一声跪倒在地,热泪盈眶道:“皇爷.......其实.......其实老奴也贪啊,老奴的府中足有几十万两银子啊!”
“嗯?”崇祯惊的从龙椅上站起,呆呆的问:“怎么回事?”
王承恩俯首道:“老奴以前觉得,世上万物,父母妻儿不可靠,兄弟朋友不可靠,只有银子最可靠,老奴进入司礼监后,那些官员隔三差五的就给老奴行贿送银子......”
崇祯将手中一摞奏本扔向大骂道:“混账,你真给朕丢人!”
王承恩俯首道:“皇爷,老奴也曾经拒绝过啊,人家送了五千两银子,老奴不收,第二天人家又送了一万两,老奴还是不收,第三天人家又送了五万两.......”
“人家不相信老奴廉洁,觉得老奴嫌少,甚至会觉得老奴有意针对他,暗中整治他,不然这个老阉奴怎么连银子都不要呢?”
王承恩继续道:“皇爷,行贿受贿固然是罪过,但要是老奴不做,老奴就无立身之地了啊,老奴今天认罪,实在是不愿再欺瞒皇爷了.......”
“大奸,大奸!你真是气死朕了!”
崇祯很愤怒,他实在是没想到,跟着自己二十年的内侍太监居然是个大贪!
王承恩跪伏在地,久久不语,他不敢告诉皇帝,他这些年贪的远远不止这些,其他太监们所贪的银钱也远远不是表面这些,其数目多到他不敢说.......
御前太监韩三上前道:“皇爷,薛阁老请求觐见。”
崇祯余怒未消,看向趴在地上的王承恩道:“滚下去好好反省!”
......
薛国观曾向皇太子保证过后勤无忧,稳定好后方,现在后勤出了问题,他也不好交代。
虽然银子是凑了一百多万两,但他仍然不放心,前线二十几万大军,一个月的开销就有六七十万两,一百多万两根本顶不住。
如果战事拖个一年半载的,后面怎么办呢?皇太子所说的从江南运粮的事情已经不现实了,奸商们为了发国难财,已经把江南的粮价炒了数倍。
拿钱办事一向是薛国观极为重视的为官原则,不管怎么样,这后勤工作,他一要做好,不为别的,只为皇太子的一句话:要么封侯,要么断头.......
薛国观再次向崇祯皇帝提出了一个可行的建议:皇亲国戚们很有钱,让他们也捐!
崇祯一琢磨,觉得这事靠谱,皇亲国戚属于食利阶层,是天底下唯一不需要干活就白白拿钱的人,他们大多传承了数代,家族底蕴极为深厚,找他们要钱,准行!
百官们还在抵制捐款,崇祯决定换个套路,从周皇后的父亲周国丈那入手,让他给百官做个表率。
只要嘉定伯周奎带了头,别的皇亲国戚也不好意思不给钱,到时候凑个几百万两银子还不是小意思?
想到这里,崇祯立马安排了御前太监徐高去办这件事,徐高脸皮厚,脑子也灵活,应该没问题。
第二日一早,太监徐高就领旨出宫前往嘉定伯的府上了。
周府中,周国丈正开心的在库房里清点着银锭子的数目,他没有别的爱好,就是喜欢这种大块金银沉甸甸的手感。
“这做人呢,就该像这金砖一样,稳重!”说完周奎放下手中的大金砖,不辞辛劳的又连续清点了二十个存金锭的库房,还有四十个存银锭的库房。
当他来到近日新建的库房,看着还未装上金银显得空荡荡的架子时,周奎心中有种说不尽的悲凉,一种绝望的情绪浮现在心头。
他叹息道:“世道真是艰难,这金银可真难赚啊!”
此时,周奎的心就像这空荡荡的库房一样的空虚,甚至响起了当年在大街上摆摊算命时的艰苦日子。
正当这个忧郁的老头伤感之际,突然听说宫中来人了,周奎大喜,心中暗道:“莫非是皇帝女婿体谅老丈人赚钱不易,又有赏赐了?”
想到这里,周奎脚不沾地的出门迎接,临走还不忘让家丁们把库房给看好了,连只蚊子都不准放进院子里。
周奎顺手提着一只鸟笼,哼哼呀呀的前往前厅见那宫中的太监,却见一个家丁一溜小跑的进来,道:“老爷,您快啊!”
周奎被那毛毛躁躁的家丁吓了一跳,生出一脸的怒意,道:“不就是个宫中的宦官吗,慌什么!本老爷是要给这府上立立规矩了!”
那家丁连忙道:“老爷,听说圣上要给您封侯呢!”
“什么,封侯?”周奎一惊,直接扔了手中的鸟笼,匆匆赶往前厅,也不提立规矩的事情了。
前厅中,太监徐高见了周奎恭恭敬敬的行了个礼,在眼巴巴的老国丈面前宣读了封侯的圣旨。
“我封侯了?”
谢恩后,周奎还是有些不敢相信,这好好端端的居然封侯了!女婿还是惦记着自己的嘛,肯定是宝贝闺女吹枕头风,给老周家提提地位了。
周奎开始了幻想,等过段时间,让闺女再吹一阵枕头风,也给两个儿子谋个差事,弄个锦衣卫指挥使、同知什么的,在中军都督府当个都督同知也行,等女婿大行后,再找外孙朱慈烺给周家的子孙谋个外放总督什么的.......
正当周奎幻想之时,似乎听到周围有人叫他。
“嘉定候?”
“老国丈?”
周奎一回神,这才哼哼道:“还有什么事?”
徐高靠近他,低声道:“皇爷让奴婢给您老传个话,让您老捐十万两银子,给皇亲国戚们起个表率作用......”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20/98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