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最后一个狠人(校对)第21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19/982


崇祯又道:“不仅如此,朕也会带头捐助,以为天下楷模!”
他转头看向王承恩道:“王承恩,朕的内帑还有多少皇银?”
王承恩躬身道:“回皇爷,内帑还有皇银五十三万四千一百五十一两零三分五厘。”
崇祯一惊,问道:“前几年不是还有五六百万两的吗?怎么只剩下五十三万两了?”
崇祯记得很清楚,数年前和太子抄了八大晋商在京师的产业,户部和内帑各分得一半,少说有五六百万两银子,怎么花的这么快呢?
大明皇帝的内帑是皇帝和皇室的私有财产,和国库是分开的,哪怕是内帑一个铜板没有了,皇帝要饿死了,也不能随便动用国库的银子。
说白了皇帝就是最大的地主,一家老小的开销都指望着他的内帑。
国库是国家调度周转的钱,就算是修皇宫,皇帝也要立下明目,毕竟皇宫不是皇帝的私有别墅,前面是朝廷办公的地方,属于政府机构了。
王承恩解释道:“皇爷您把绝大多数皇银都捐给了边关和剿寇战事上,一共捐了七次,每次奴婢都有详细记载.......”
“皇上圣明啊......”
皇帝多次把自己的私房钱用于补贴国家,几个老东西感动着抹着泪,又准备歌功颂德一番。
崇祯摆了摆手道:“既然内帑还有五十三万两,朕愿意拿出五十二万两捐出,以助军饷!”
几下重臣一下子跪了,全都热内盈眶道:“陛下此举,实乃惊天地泣鬼神啊,臣等.......臣等定当效仿!”
眼见臣下如此,崇祯满意的点了点头,大明的官员还是忠君体国的.......
崇祯当庭发下了圣旨,凡在京七品以上官员一律为国捐资,这笔钱会记录在册,将来国库有钱便会一一还上。
圣旨中还要求每个大臣说出一位有能力从家乡捐钱的土豪的名字。
崇祯也起了带头作用,当天从内帑中把银子拨了出来,很是痛快。
.......
午门前,京官们排了几条长长的队伍。
最前面是一张长长的桌案,桌案前站着几个执笔的小太监,京官们一个个排队来捐款,搞得颇有点后世行政大厅中排队办事的样子。
虽然群臣纷纷响应,但捐款如潮的场景并没有出现,恰恰与之相反,排队的大臣们一个个满脸的不乐意,更像是来要账的。
“姚大人,您腰缠万贯,您先来!”
“谁说我家财万贯,我家穷的都解不开锅了.......”
“周大人,要不您先来.......”
见几个内阁大臣在那推来推去的,王承恩有些看不下去了,清了清嗓子道:“按品佚官职一个个来!”
内阁首辅薛国观第一个站出来,他在文华殿就说过,要带个头,捐个一万两,现在二话不说捐了一万两。
第二位是杨嗣昌,他说道:“列为同仁都知道,本官家贫,眷属众多,但是本官愿意把全部存银,包括闺女的嫁妆都捐出来,一共八千两!”
“杨阁老真是百官的表率啊!”群臣一顿猛赞,围着杨嗣昌拍马屁。
既然内阁首辅和次辅已经做了表率,下面的大臣们自然不能超过了他们,于是自白银八千两以下的数目频频报出。
户部尚书李待问憋得满脸通红,道:“本官家资微薄,却也有颗报国之心,臣愿捐一千两.......”
“谁捐的越多,证明你贪的越多!”
“不捐也不行啊,圣上都发话了.......”
准备捐俸的几个大臣围在一起商量着,不知到底要捐多少才适合。
工部左侍郎道:“圣上不是说捐俸助饷吗?我是正三品官员,月俸三十五石,一年四百二十石,俸禄折合白银大概一千两.......那我捐五百两吧!”
王承恩撇了撇嘴,寻常年景一石粮食能卖二两银子,可现在是战时,粮价早飙升到十两了,甚至有些地方直接突破到二十两一石了,这折算真是......
前面有人打样,后面的人就好办多了,依样着捐俸禄。
“我捐半年俸禄,四百两!”
“我捐半年三百两!”
“我全捐,捐一年俸禄三百七十两!”
“我再捐一次,一百零三两!”
见众人如此,王承恩心头怒火熊起,他的目光又从内阁大臣张四知、姚明恭、魏照乘身上一一扫过,他很清楚,这些当官的俸禄和实际收入比,不过是九牛一毛而已。
大明虽然规定四品以上官员禁止经商,但在嘉靖朝后,这规矩基本就被忽视了,是个当官的家里都有点生意。
尤其是这些阁臣,有权在手后家中的生意更是越做越大,别说让他们拿出一千两银子,就是捐出十万两也不成问题。
小太监整理了下捐款簿,道:“王公您看吧,大臣们一共捐资二十万零三千两.......”
王承恩道:“大点声音报出来,让所有大人们听一听!”
小太监拿着捐款簿,气沉丹田,道:“各位大人所捐的数目一共是二十万零三千两!”
王承恩冷笑,走上前看向众臣道:“你们口口声声说陛下此举惊天地泣鬼神,我看你们的举动才是惊天地泣鬼神!”
“所有大臣的捐资还不如陛下的一半,你们这种忠君报国之举,咱家还是要说一声,谢了!
说完,他冷哼一声,甩袖而去。
群臣垂着头你看看我,我瞧瞧你,无一人应话。
薛国观也是自叹一声,不知这一天会不会名垂青史,自己要不要再捐一点?
第345章
准备抄家的崇祯
王承恩拿着捐款簿慢慢的踱进了文华殿,脸上满头冒汗。
这一本册子递上去,就怕皇爷扛不住,万一来个急怒攻心,把头疼的老毛病激起来,那就罪过了。
但这差事终究是躲不过的,崇祯又派人来催,王承恩只好硬着头皮交捐款簿放在了御案上,等待着皇爷的雷霆震怒。
崇祯拿起那份捐款簿,盯着纸面足足看了有一刻钟,这大大的出乎了王承恩的预料,皇爷居然没发作?
崇祯拿着捐款簿缓缓起身,在殿内踱了几步,最终停下身来,在牙缝中挤出一句话:“簿上之人,皆可杀!”
短短数字,听得王承恩心惊肉跳,他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再次看向崇祯手中握着的捐款簿时,顿时吓了一跳,仿佛看到的是生死簿......
王承恩以头触底,道:“皇爷慎言啊,您要是杀了他们,那是白白成就了那些贼子的名声,坏的是皇爷的一世圣明啊......”
崇祯冷笑连连,声音中带着一股寒意:“这些就是朕的臣子,大明的好臣子啊!”
崇祯越想越是愤怒,京师七品以上的京官最起码有数百近千人,二十万两的总捐资,平摊到每个人身上也不过二百余两。
官员贪腐之事,他是知道的,国事艰难,这次的捐款更是以户部的名义借的,以后要还的,这些官员居然还这般作为,真是不知死活!
崇祯冷不丁的问道:“太子在江南时,是怎么筹集军饷的?”
王承恩回道:“太子殿下,一是屯田收粮,二是......二是查抄贪官.......”
“抄家是吗?难道朕不会吗?”崇祯的声音陡然高了起来,道:“王承恩!”
“老奴在......”
“让你的人带着的朕的旨意,按照名单挨家挨户的再去借一次,除了翰林院那些清水衙门,凡是有实权的衙门,七品以上一千两,四品以上三千两,二品以上一万两,一个子都不能少!”
“再让东厂的人,对没有按照标准捐资的官员,一个个去查,查到贪腐,直接锁拿!”
“老奴遵旨!”王承恩哆哆嗦嗦的退了出去。
崇祯看向殿外,喊道:“吴孟明!”
“卑职在!”锦衣卫指挥使吴孟明应声而来。
崇祯从龙案上拿出一份名单,缓缓道:“你亲自带一批锦衣卫去趟山西,调查名单上的这些商人.......”
........
接下来的几日里,京师内上演了太监上门服务的大戏,几乎所有京官府上都分配两个太监,皇城内什么都缺,就是不缺太监,上万的太监管够。
百官们很生气,虽然暗地里不知道骂了多少难听的话,但表面上的功夫还是要做足的,大臣们纷纷表示自己的满腔爱国热血,可惜实在没钱,心有余而力不足啊。
户部的一位堂官甚至到街上变卖府中家具,抛售房产,以证真“穷”,《皇明时报》猎奇版当即报道了此事。
“官老爷竟然当街卖甩卖家财?”
“光天化日之下居然有此等稀奇之事,真是千古罕见啊,走,见见世面去!”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19/98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