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最后一个狠人(校对)第21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14/982


乳峰山上,监军方正化惊喜的叫道,兴奋之意难以掩饰。
朱慈烺拿起望远镜遥遥望去,只见紫荆山上的一片明黄大旗已经不见,山下的清军也是缓缓退去,他们虽然撤退,却军容严整,并没有大规模溃败的迹象。
皇太极的统战能力给朱慈烺很大的感触,见清军步骑交加有序退走,朱慈烺并没有下令追击。
明军各镇只是跟在后面小追了一番,砍杀一些首级就匆匆返回了,唯恐被清军杀个回马枪。
朱慈烺渡过小凌河,来到了北岸的战场之中,只见眼前一片尸山血海,惨不忍睹。
此战天武军伤亡足有六千人,其中有半数战死,还有部分重伤,救治后数年内需要休养,不能参战。
清军则损失更多,被击杀者不下两万人,挂彩跑路的更多。
当天下午,小凌河边布满了密密麻麻的浮桥,小凌河北面的锦州城周围也聚满了明军的营寨,密密飘扬的旗帜,在冷风中猎猎鼓动声响。
锦州城行辕大厅内,明军诸将齐聚一堂,举行一场盛大的庆功宴。
文官们谦虚让座,武将们豪放互吹,人人面露欢喜,皆赞叹皇太子英明,天武军神勇。
洪承畴抚须而笑,看向厅中诸君,端起酒杯站起,又看向首座的朱慈烺和次坐的方正化,他大笑道:“圣恩浩荡,王师云集,在太子殿下的英明领导下,我三军忠勇将士英勇奋战,这才取得锦州大捷,洪某提议,诸君满饮此杯,为大明千秋贺,为万千将士贺!”
朱慈烺站起身来,众人也立刻站起身来,举起酒杯,高声道:“为大明千秋贺,为万千将士贺!”
所有人一饮而尽,随后放声大笑了起来,很是豪迈。
一杯酒下肚,高大威武的锦州总兵祖大寿走出席位,面对朱慈烺抱拳单膝下跪道:“锦州大战,末将未率兵出城迎敌,向殿下请罪。”
众人一时间愣住了,暗道祖帅这是干嘛的。
祖家世授宁远卫军职,是辽东的望族,尤其是祖大寿地位上升后,他的兄弟子侄祖大乐、祖大成、祖大弼,祖泽远等十几人,都是上自总兵、下至副将、参将、游击的各级军官,分驻宁远、大凌河、锦州诸城。
为表彰祖氏世代镇辽的功勋,崇祯皇帝还特命于宁远城内敕建祖氏四世镇辽的功德牌坊,吴三桂的吴家也是依附祖家才兴旺起来的。
可以说,祖大寿在辽东军界是大佬级别的人物,去年被斩杀的援剿总兵祖宽,只是祖大寿的一个家仆。
祖大寿原本没把这事当回事,在见到他天武军的强悍后,又听闻皇太子对关宁军有不满的情绪,他觉得还是请罪稳妥一些比较好。
朱慈烺将他扶起,笑道:“祖将军镇守锦州十几年,使得锦州城固若金汤,已是大功,何罪之有?”
祖大寿坚持不起身,他叹息道:“祖家不幸,末将的长子祖泽润还在建奴任固山额真,请殿下准我辞去锦州总兵一职。”
朱慈烺认真道:“本宫早就听闻奴酋皇太极一直想招降祖将军,数年间送来的招降信不下百封,祖将军忠君报国之心世人皆知,无须避嫌。”
朱慈烺又道:“奴酋皇太极启用令郎,无非是假意施恩罢了,一旦施恩不成,就会成为反间之计,让我大明调走祖将军,如此雕虫小技,本宫岂能不知?”
听朱慈烺这么说,祖大寿也就放心了,他最担心的就是步他老上司袁崇焕的下场。
崇祯皇帝曾经三次下诏让他觐见,祖大寿每次都找借口拒绝了,担心一到京师就被捆了,现在皇太子亲临,他心中隐隐担心皇帝会翻旧账。
祖大寿重重行了一礼道:“末将即便是死,也绝不做那等出卖家国之事!”
朱慈烺再度将他扶起,说了几句场面话,历史上的祖大寿虽然无奈降清了,但投清后只给外甥吴三桂写了封劝降信,还被拒绝了。
劝降失败后祖大寿什么事都不干,一味的在家养老,顺治入关后,祖大寿也跟着入关,在北京府里继续养老,直到十几年后病死,也没帮满清动一根手指。
这也是历史上为什么都投清了,洪承畴和吴三桂的名声为什么那么臭,而祖大寿的名声却不差的原因。
最让朱慈烺感到意外的是,历史上,祖大寿死后二百多年后,民国时期,英国皮货商克罗夫茨受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委托,在中国采购一套明清之际高官墓葬。
这个英国商人几番挑选后选定了祖大寿的坟墓,将坟墓与墓碑、石雕、石骆驼等全部运到海船上,漂洋过海运往北美洲。祖大寿的墓现在还放在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内收藏........
朱慈烺又看向洪承畴和吴三桂,这俩个政治投机分子正乐呵呵的,也不知道乐什么啥。
他看向厅中众人,道:“今日庆功宴,诸君尽情欢饮,无须顾忌!”
众将欢呼了一声,气氛一下子被带动了起来,一时间众人大杯大碗欢饮,互相囔嚷着斗酒拼酒,一片嘈杂。
山海关总兵李辅明端着酒碗来到天武军旅帅高邦面前,笑呵呵道:“高兄弟,你酒量如何?要不要咱俩干一波?”
高邦是个身材魁梧的山东大汉,他笑眯眯道:“你问我酒量?那你得站在紫荆山上,看向大海的方向。”
“什么意思?”李辅明一下子没反应过。
吴三桂端着碗走了过来,呵呵笑道:“高将军的意思说他是海量!”
李辅明看着高邦摇头道:“我不信,你没喝醉过?”
高邦抓起酒坛子哈哈一笑道:“老子只喝饱,不喝醉!来,吹起来,不醉不归!”
见他开始吹坛子,吴三桂将手中一碗酒满饮后匆匆告退,只留下一脸蒙圈的山海关总兵李辅明。
吴三桂端着酒杯先是向洪承畴、方正化等人一一敬酒,随后又提着酒坛子到天武军一桌熟识了一番,接着又在九边各镇总兵那逛了一圈。
在这种交集场合,吴三桂就像个交际花,表现的游刃有余,而且很会做人,虽出身名门,却无世家的傲气,极受辽东将官们的好评。
有舅舅祖大寿和吴家的支持,吴三桂隐隐成了辽东军界下一任的领军人物。
不仅如此,吴三桂还善于攀附,比如认监军太监为义父,与辽东巡抚、各路总兵结拜,这都是他的拿手好戏。
方正化任监军后,吴三桂也曾数次拜见,他甚至开始和朱慈烺身边的徐盛搭讪,有意拜把子.......
第337章
捷报
庆功宴后,方正化开始核计功劳,分战利品了。
经过数日的清点,锦州大战的缴获也终于理清楚了,除了少量的粮草,其余大都是火炮和火铳,孔有德的乌真超哈和耿仲明的天佑军基本被打废了,大量的火器没有来得及收走。
那些沉重的红夷大炮让所有总兵眼热,见识了天武军的火炮打击能力,所有总兵也想整一个炮营。
朱慈烺自然看得出,他看向这些两眼放光的总兵们说道:“天武军只要那些神威大将军炮,其余的火炮火铳都交给方公公分配给大家吧。”
朱慈烺清楚,想要收复辽东,光凭七万天武军是做不到的,锦州距离盛京只有四百里,相当于在满清家门口开战,他们能动员的兵力将近三十万。
若是长期打下去,加上水土不服,天武军的损失将会很大,保守估计损失过半,收复辽东之战并不是天武军一家在打,让九边各镇顶上去消耗是朱慈烺的主要战略。
朱慈烺话音刚落,几位总兵一致反对,道:“殿下,这怎么行呢?天武军最起码得分一半去。”
锦州大战,天武军是主攻,基本支撑了整场战斗,人人心里都有数,在场谁也不好意思厚着脸皮争功。
其他人也都不赞同,觉得皇太子太客气了,搞的大家都不好意思了。
朱慈烺无奈,只得从中挑选一批质量好口径大的红夷大炮,其他坚决不要了,论质量,满清生产的红夷大炮远不如江南军器总局生产的,朱慈烺是真不敢要。
尤其是火铳,这都过时多少年了,严格来说比天武军使用的自生鲁密铳整整低了两个版本,谁用这些破烂。
朱慈烺看不上眼,别的武将却拿它们当宝贝,一个个眼热的不得了,这些火铳没有炸膛的危险,比明军所用的强多了。
在经过一番激烈的争夺后,缴获的火炮和火铳总算分配好了,众人皆大欢喜,尤其是吴三桂,人缘最好,也分得最多,还有几个丧着脸的,显然是受到了不公正待遇,如山海关总兵李辅明等。
朱慈烺都在一旁默默关注着这些人的情绪,可以大致得出哪些人势弱,哪些人抱团,他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随后在监军方正化的主持下,开始核记军功,又在小凌河战场为战死将士祭奠招魂。
此战天武军伤亡较多,朱慈烺决定在乳峰山设立祭坛,乳峰山上有三块石头组成的天然石棚,努尔哈赤曾在此躲避明军追捕,还躺在一块巨石上睡过觉。
自那后,建奴就开始编故事,说老汗睡过的那块巨石是女娲补天时剩下的一块灵石,极为神圣,老汗是天命所归。
朱慈烺听闻后嗤之一笑,还灵石呢,怎么不说努尔哈赤是孙猴子转世?
既然建奴编故事神话老汗忽悠人,朱慈烺也借花献佛,把那石棚扩建成忠魂祠,努尔哈赤睡觉的灵石就是摆贡品的祭台........
三月二十九日,捷报到达京师,朝野上下一片欢腾,崇祯皇帝更是欣喜若狂,龙颜大悦。
初战告捷,斩敌过万,崇祯立刻下旨,犒劳三军,对一干有功将士毫不吝啬的加封了一番。
礼部的《皇明时报》对辽东大捷大大宣传了一番,原本一片沉闷死气的京师仿佛一下子活了,各个生意萧条的茶楼酒肆在短短几日内生意变得异常火爆。
整个北直隶、乃至受建奴蹂躏最严重的山东等地,阴霾的气氛也一扫而空,众多人鼓掌叫好,有人甚至叫嚷着要直捣盛京,诛杀所有建奴。
历史上,输出战争往往会转移民众的注意力,缓解内部矛盾,这不仅关系到民族国家荣誉感,更重要的是,战争胜利往往会代表更多的利益,对给底层民众画饼有很大帮助
崇祯每日关注报纸,看多了报上那些语气激昂的评论,他也生出一个彻底平辽的想法,然而户部尚书李待问给他扑了一盆凉水。
他言道,辽东聚兵二十余万,每日粮饷消耗极大,户部的钱粮已经被前线耗尽了,要是再强行征收赋税,只怕直隶百姓被逼的造反。
崇祯慢慢的恢复了理智,他何曾不明白大明现在的处境,整个北方都被打烂了,财政更是一塌糊涂,只能靠江南了。
消息传到南直隶,各府州县鞭炮彻夜不停,一大群说书人更是连夜写稿,编出锦州大战的数十种版本,把天武军捧上了天,即使说书人吹的再玄乎,每日听着依然如潮。
天武军家属们更是扬眉吐气,让邻里羡慕。
.......
清军自锦州失利,开始全线撤兵,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以及外藩蒙古诸部,皆退往大凌河。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14/98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