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最后一个狠人(校对)第19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92/982


朱慈烺不顾脸色铁青的崇祯,继续道:“然而李贼无道,在京师烤掠了王公大臣,共得银钱七千万两。”
“一派胡言!京中大臣怎会有七千万两银钱?”
朱慈烺自会不会跟他拉清单,扯谁家有钱的话题,接着道:“吴三桂投降了建奴,打开山海关,放二十万八旗兵入关,李闯与之在山海关一片石激战数日。”
崇祯冷笑:“你不会告诉朕,李自成一战击败了建奴,统一了天下吧?”
朱慈烺摇头道:“李闯惨败,退回京师,继而遁走陕西,最终被建奴击溃,逃亡途中被杀,京师落入建奴手中,建奴一路南下,取得了大明江山。”
崇祯悚然一惊,随即一拍龙案喝道:“简直是胡言乱语!辽东有祖大寿,吴家又世受皇恩,怎会打开山海关放东虏入关?东虏拿什么取得大明江山!如此荒缪的梦居然敢在朕面前直言?”
朱慈烺叹息道:“是啊,谁能料到,大明折腾了那么多年,最后的赢家居然是北面的鞑子,真是世事难料.......”
朱慈烺的脸色表现出悲愤之色,道:“鞑子入关后,连屠数十城,强令大明百姓剃发,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大肆焚毁我大明千万部文化典籍,篡改历史,愚昧百姓,让百姓变成满清的奴才!”
饶是觉得朱慈烺说胡话,崇祯也觉得脊梁一寒,如此行经,与蒙元何异,甚至比蒙元更残酷,简直就是打断了汉人的脊梁骨!
在惊悚了一阵子后,崇祯忽然冷声道:“朕知道你编故事的能力很强,要说你的政治眼光,那是真的一般,你想通过这个漏洞百出的故事告诉朕什么?”
朱慈烺就知道他不信,在这个时代,这些话跟谁说都没人信,历史的发展完全就不按套路出牌了,明末的历史玩的更是曲折。
皇太极、林丹汗、多尔衮、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郑芝龙甚至左良玉,都有条件成就霸业,改朝换代,奈何种种原因,李自成灭了大明朝,让六岁的顺治入主中原,摘了桃子。
朱慈烺道:“儿臣只想提醒父皇,李自成是个祸害,不得不防,陕西与河南是流民产生的重灾区,更要加紧治理,尤其是贪腐问题,朝廷应该对两省之地官员进行一次大清洗,废除卫所制重新屯田募兵,唯有百姓安居乐业,才没有民变,才能让我大明世世代代。”
崇祯冷哼一声道:“对两省上千名官员进行清洗?朕真是没想到,你年纪轻轻的手段却如此狠辣,不说效果如何,你知道期间会牵扯多少人吗?”
朱慈烺掷地有声道:“如果父皇不愿得罪他们,儿臣愿代天巡视陕西河南二地,杀他个人头滚滚!”
崇祯怒道:“为君若是一味的杀戮,与暴君何异?如果你真想为了大明江山,就把你的人调出皇城,老老实实当你的太子!”
争执中,朱慈烺最讨厌这种左顾而言他的方式,不断的话题,他皱眉道:“古语有言:立天子以为天下,非立天下以为天子也;立国君以为国,非立国以为君也;立官长以为官,非立官以为官长也,父皇为何执迷于皇权,而颠覆了主次?”
有这么教训爹的?崇祯被气的不轻,当场跳起,开始四处找剑.......
王承恩砰的一声跪倒在朱慈烺面前,重重的磕了几个头,大哭道:“殿下,老奴求您别惹皇爷生气了!”
朱慈烺也觉得再聊下去没什么意思了,话都说的差不多了,也都知道双方的意思,就看能接受多少了。
他道:“恕儿臣无法将勇卫营调离皇城,儿臣需要有自保的能力,儿臣告退。”
说完,朱慈烺扬长而去,还加快了脚步,唯恐身后有剑飞来.......
说白了,朱慈烺杀贪官捞银子,顺便在重灾区的陕西和河南二地给朝廷拉回威信,这样既能用脏银救灾,也能让李自成有本事没地方显,流民问题不攻自破。
崇祯却不愿这样搞,他担心遭到士人的报复,太祖朱元璋就是活生生的例子,杀了那么多贪官,还都是一批一批杀的,三年一次的科举招了几百人当官,没几年基本杀光了,还用各种残忍的酷刑来收拾。
就是这种为民除害的圣举,引起了很多读书人的怨恨,很多人暗中写书抹黑朱元璋,说他是暴君。
当时的百姓或许不信,但这一代一代传下来,大多数人都开始相信了,就相当于说锦衣卫祸国殃民一样。
锦衣卫主要是针对三品以上官员的,怎么就祸国殃民了呢?这里的国和民都被当官的强行代表了。
崇祯不仅爱面子,更爱自己的名声,他虽然憎恨贪腐,却不敢处置的过分,这也是大多数皇帝知道有贪腐却不愿去做的事情。
很多时候,杀的一些贪官大多是政治上不对付,是眼中钉、肉中刺,借贪腐之名干掉了.......
第304章
突变
在除夕当天,崇祯皇帝忽然将守卫京师德胜门的五千羽林卫调入了皇城,在万岁山西面扎营,与万岁山东面的勇卫营驻地遥遥相对。
羽林卫仗着人多,数次想要驱赶勇卫营,皆被勇卫营放炮吓退,双方以皇宫北门玄武门为界,开始进入对峙状态。
一时间局势极为紧张,被取消年假的京城官员们更是紧张,人心惶惶。
朱慈烺一怒之下,下令调驻守保定府的数万天武北上进京,一副来啊互相伤害的样子。
崇祯一时间犹豫了,还真怕这个愣头青干出什么忤逆之事,自己还年轻,不想学李渊在宫里混日子,更不想重蹈汉武帝杀子的历史悲剧。
大多朝臣选择了观望,让家丁们一天十次关注万岁山那边的情况,有几个不知天高地厚的站出来声援皇帝,指责朱慈烺大逆不道,企图逼宫。
在除夕夜当天,这几个义正言辞的大臣就惨死家中,喜事变丧事。
不仅如此,他们家中的所有财物在一夜之间洒遍了京师难民区,难民们人人拍手叫好,贪官不得好死。
崇祯下旨,新年第一天的正旦朝贺取消,给的理由是鞑子入关未定,时局糜烂,不宜朝贺。
大臣们开始各种猜测,有的人甚至开始暗中站队,比如内阁首辅薛国观,这位大爷曾经是温体仁的小弟,在温体仁快倒台的是踹了大哥一脚,又主动向朱慈烺示好,在皇帝和太子两边都混的开。
这些年薛国观暗中也替朱慈烺做了不少事,让朱慈烺在京师少了许多麻烦,两人的合作状态一直很好。
文华殿中,朱慈烺将薛国观的拜帖扔进了火炉,没有理会他。
薛国观太贪了,整个就一财迷,也就对自己有用,朱慈烺才没解决掉他。
这时,徐盛道:“殿下,杨嗣昌来了。”
“让他进来吧!”
杨嗣昌憋着气行了一礼,随后问道:“敢问殿下,天武军还归兵部管吗?”
杨嗣昌对朱慈烺调天武军北上的做法非常的不满,私下甚至还给他扣了个乱臣贼子的标签。
朱慈烺淡淡道:“不归了,怎么了?你有意见?”
杨嗣昌鼓足勇气道:“那天武军还是朝廷的军队吗?”
朱慈烺皱眉道:“是啊,你有何指教?不归你管就不是朝廷的军队了?本太子的兵需要你来瞎指挥吗?”
杨嗣昌提高了嗓门,道:“太子领兵是历朝大忌!”
朱慈烺反倒笑了:“杨嗣昌,本宫问你,本朝有规定太子不能领兵吗?”
杨嗣昌想了半晌也没想出大明有哪条律令说太子不能掌兵的,在无言之时,他又想到一个漏洞,道:“大明是没有太子不能掌兵的规定,但殿下不经陛下和兵部就私自调兵,这不符合规矩吧?”
朱慈烺厚着脸皮道:“你想怎么着?去父皇那告我?”
杨嗣昌气急,能告你我还跑来干嘛?
朱慈烺指着杨嗣昌道:“杨嗣昌,本宫不妨告诉你,如果不是看你有点作用,老子早一刀剁了你!请你认清自己的位置!”
“殿下,你.......”
就在二人吵着他的时候,一则令人震撼的消息打断了他们的争吵。
“杨阁老,山东急报!”
杨嗣昌打开奏报一看,登时脸色大变,连忙赶往乾清宫,连礼节都忘记了,搞的朱慈烺莫名其妙的。
.......
杨嗣昌送来奏报,伏在地上大声哭泣:“陛下,东虏攻破了济南城,德王殿下被杀,奴酋多尔衮下令屠城,屠杀百姓多达八十余万人,尸骸堆积如山,腐烂恶臭弥漫方圆数十里啊!”
“这,这是真的?”崇祯腾的一下从龙椅之上跃起,吃吃道。
杨嗣昌不敢回答,这等骇人听闻的大事,地方官员必然是经过多次调查核实后才敢上报朝廷的,哪怕是镶金的脑袋也不敢造假啊。
况且,这份奏报是济南府数个州县主官联名上报的,数据详实,千真万确。
王承恩将目光落在皇帝的背影之上,只见皇爷身体抖得厉害,他不由得暗叹,因为太子的事,皇爷的心情本来就很差,如今又来了这等糟心事,连藩王都被杀了,不知皇爷要如何面对.......
崇祯的脸色已经难看至极,久久不语,他忽然产生了一种摇摇欲坠的感觉,接着只觉得两眼一黑.......
皇帝的突然晕倒,让乾清宫顿时大乱,王承恩将崇祯皇帝从龙案上扶起之时,却见他便袍前襟之上满是殷红的鲜血。
皇帝居然吐血了?王承恩和杨嗣昌顿时被吓得魂飞天外。
一向镇定的王承恩完全慌了神,有些手足无措,韩三等御前太监连忙招呼几个太监过来,手忙脚乱的将崇祯扶到御榻上。
王承恩恢复了理智,立刻命韩三去太医院找太医,同时他严令道:“乾清宫中所发生的事情,任何人不得泄露出去,一旦泄密,都等着诛九族吧!”
乾清宫中的几个太监被吓得瑟瑟发抖,连连称是。
杨嗣昌暗暗点头,这事不能让太子知道,搞不好要出事,他想了想,决定去内阁找几位阁臣商议应对之法。
崇祯晕倒还不到一刻钟的时间,朱慈烺就已经得到了消息,他匆匆前往乾清宫。
到了乾清宫后,只见御榻前已经围了几个太医,周皇后也已经到了。
朱慈烺看向几个太医,询问道:“父皇怎么样了?”
“这.......”几个太医支支吾吾不言,偷瞄向王承恩。
王承恩道:“回太子殿下,皇爷无恙,休息一会即可。”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92/98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