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最后一个狠人(校对)第1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7/982


这次出宫,他足足带了三百名东宫亲卫便衣护卫在马车周围,万一流民中有流寇和建奴的探子混进来呢?知道自己是大明皇太子,还不找机会干掉自己?
老子事业刚刚起步,怎么会允许这种滑稽的结局发生,必须要保证本太子的安全!
逛了半天,朱慈烺发现,这流民也忒多了,这可怎么搞?旨意上光让出来抚民,也没看到银子啊,皇帝老子不会天真的以为,让他这个太子出来露个面说两句就行了吧.......
崇祯还真没想那么多,其实就是指望朱慈烺来代表皇帝讲两句话,再发点米粥赈赈灾,至于后续的事情,让内阁去安排就行了。
可内阁会管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温体仁这老狐狸把球踢给朱慈烺,自然不会帮他擦屁股,指不定在哪里和朱纯臣在哪听曲看戏呢。
朱慈烺先是派人去了户部,让户部先拨点银子赈灾。户部表示很难办,不过看在这位千岁爷给户部送了一百万两银子的面子上,最后还是挤了一万两赈灾银子出来。
一万两银子,或许够几万流民喝几天粥的,不过喝完粥呢?后面怎么安排,这才是最主要的。
流民问题,历朝历代都有,历经数千年而无法根除。朱慈烺在出来之前,也查阅过不少卷宗,看看各朝各代是怎么对于流民的。
两汉的时候,朝廷采取限制、镇压和遣返,控制与安抚,主要把流民安排入籍在其他比较安稳的地方,或者修建城池设立郡县安置流民。
不过这种做法是针对大规模的流民,大多数是遣返,结果是大量的流民在回乡的路上就死亡了,那些被安排入籍其他地方的人很多都沦为了奴婢,更多的是参加农民起义造反了。
隋唐时期,当政者比较开明一些,采取了一些急救措施,比如开仓放粮,废除暴敛法令,减轻租赋,从而来挽救统治危机。这些措施虽然有一定的成效,但从整体上来看,收效甚微,流亡现象依然屡有发生。
宋朝时,将大量流民招安为官军,结果造成“冗兵”现象。
明朝中期,以严厉户籍管理、疏散和镇压对待流民,特别是荆襄流民起义,就是因为官军杀戮过重,导致流民直接造反了。
其实产生流民的原因,无非是天灾和人祸两种,如果两者叠加,便一定会造成“赤地千里,流民百万,盗贼蜂起”的情景,动摇国家的统治基础。
比如崇祯年间,就是两者叠加的后果,大明也因此完蛋了,当然了明朝灭亡的原因不仅仅是这些。
第二十四章
赈灾第一步
既然奉旨抚民,朱慈烺就不能每天都回宫,只有完成了旨意才能回宫复旨,于是他带着一群东宫亲卫住进了在外城的端王府。
端王府的主人是端王朱常浩,是万历皇帝的第五子,比朱慈烺的辈分都高了两辈,十二年前去了汉中封地,只留下一个管家和几个仆役打理端王府。
按照大明祖制,皇族出行在外不能随意居住在衙门,衙门是办公事的地方,属于公家,不是皇家的私产,即便是大明的皇帝,也只能住在行宫或者就近住在藩王府中。
不像后世的满清,国以私用,全天下都是皇家的奴才,下江南可以随意住在衙门或者大臣家里,美其名曰亲民。
朱慈烺原本是想住在崇祯当皇帝以前的信王府的,信王府极大,是端王府的两倍,可信王府还在皇城中,距离太远了,来往不方便。
这座端王府占地不到一百亩,连紫禁城的零头都不到,只是一般王府的规格,或许是因为当初端王不得万历皇帝的宠爱,以至于只给他在外城建了个一般的王府。
由于常年有人打扫,端王府倒也不显得陈旧,听说太子殿下要住进来,端王府的管家连忙安排人将端王府里里外外重新打扫了一番。
端王府是严格按照明朝藩王王府制度建造,前面为端礼门,一前一后,一左一右四道门户,中间的主殿叫承运殿,是所有藩王王府的通用主殿名字。
承运殿后面是寝宫,最后是御苑,另外还有四堂、四亭和台、阁、轩、室、所等五十多处,规模宏大,比一般京城中达官贵人的府第高档多了。
朱慈烺在端王府中简单的观赏了一番,就到承运殿中休息了片刻,吃着随班从宫中带来的甜点,思考着规划。
片刻后,朱慈烺叫来了贴身侍卫徐盛,道:“徐盛,你去让南城兵马指挥司派些人,在城中人流少宽阔的地方开十个粥厂,每天早晚两顿给流民施粥,保证筷子插在粥里不倒。谁要是敢贪一粒粮食,直接杀头抄家,你让李廷表派些锦衣卫盯着点。还有,记得让他们打出本宫奉旨抚民的旗号。”
户部那一万两的银子,足够几万流民喝上几天粥的,既然已经出宫了,朱慈烺就不能拖,必须开始干活了。
对于下面官员的那些花花肠子,朱慈烺心里清楚的很,如果不派人盯着点,估计这一万两银子最多能喝两天的粥。
徐盛领命而去,朱慈烺又叫来了吴忠,对他吩咐道:“吴大伴,你去北镇抚司传李廷表来见我。”
吴忠道:“小爷,李大人就在端王府外候着呢。”
“他怎么在这?”北镇抚司衙门还在皇城,李廷表怎么溜到外城来了?朱慈烺不解。
吴忠解释道:“此次小爷出宫抚民,五城兵马司、巡城御史和锦衣卫都派了人暗中保护殿下,锦衣卫这次派出带队的人就是李大人。”
“嗯,让他进来吧,我有事交待。”朱慈烺点了点头,心道这骆养性还真会派人。
李廷表来到承运殿见了礼后,朱慈烺没有和他多聊什么,直接派下任务。
让他在五日之内将北京城中有钱的官员和富商名字统计一下,标准是在家资十万两银子以上,最好能查清这些人的大概家资。
李廷表心中一惊,太子殿下不会是抄家抄上瘾了,想让锦衣卫抄了这些人的家吧!
这一想法只是浮现了一刹那就被他扼杀了,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殿下这么聪明,怎么可能做动摇国本的事情呢。
朱慈烺看到他眼神的异样,笑道:“本宫又不傻,去做那些引火烧身的事情,这次只是想搞一次募捐活动,让那些有钱人出出力而已。”
明末的时候,朝廷穷,百姓穷,但那些地主富商和当官的并不穷,反而个个富得流油,可以说整个大明大多数的财富都掌握在这一小撮人的口袋中。
朱慈烺想从这些人的口袋中掏一把,当然了,不能抢,只能募捐,求他们送钱,不过至于怎么‘求’,还是他说了算。
李廷表心中松了口气,出了端王府后立刻着手安排人暗中调查,用的还是他自己信得过的人。
他的办事理念就是:安全比效率更重要。
徐盛在传达了东宫令旨后,南城兵马指挥司的人立刻行动起来,在外城中分散划出了十个施粥点,迅速运粮并架设粥厂,那办事效率,是真的到位。
当天下午,十个施粥点就开始对外施粥了,在第一次开饭的时候,流民中出现了一些哄抢,很多几天没吃东西的流民看见白花花的小米粥,立刻就扑了上去。
然而他们要面对的是南城兵马指挥司的一些衙役,这些衙役见有人上抢了,直接抄起手中早已准备好的大粗棍子,上去就是一顿毒打,毫无手软。
有几个带头哄抢的人直接被抓了起来,棍棒加身后还被绑在了树桩上,瞪大了眼睛,流着口水看别人喝粥。
在乱世重典之下,流民们也立刻都老实起来。其实主要是米粥提供的也十分充足,先来后到都能领到米粥,也没必要哄抢,因此在往后施粥的时候,流民们也都自觉排队,吃饭的秩序也好多了。
南城兵马指挥司的一个巡城校尉,一边用勺子为流民舀粥,一边大声道:“太子殿下奉旨抚民,特命我等在此施粥,你们可不要忘了感念天子和殿下的恩德啊!”
一群流民只是没口子的答应,一个个拿着碗上来排队领粥,排在后面的只是不断的探头探脑,非常焦急的等待,管他谁的恩德,还没吃到嘴里呢。
前面盛满粥的人一边端着碗一边找地方蹲下来,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这些天来,他们每日过着啃食糠菜树皮的日子,即便来到了京城,也是吃些残羹剩饭,很多人看着碗里纯正稠厚的米粥,眼泪都流了下来,这才想起巡视校尉刚刚说的话。
第二十五章
大宴群壕
四天后,李廷表求见,并递上了两份名单。
一份是京城中所有家资十万两以上的富商名单,另一份是京城中所有家资十万两以上官员的名单,大多数名字后面都备注了大概家资数目。
朱慈烺大概看了一下,惊讶的直啧嘴,这简直就是明末的富豪榜啊!
特别是当官的,大明官员俸禄并不高,但这些官员却个个富得流油,撒泡尿都能肥二亩地。
朱慈烺计划了一番,最终选定了名单上一百五十名富商和五十名官员,并派人到他们家中散下请帖,说是太子殿下于明日在端王府宴请诸位。
听说太子殿下请客,第二天不少富商和京官们都应邀来到了端王府,人人脸上兴高采烈。
虽然很多富商都知道,东宫现在正奉旨抚民,估计是没钱要请他们资助一番,即便这样,他们仍然很兴奋。
因为在那个时代,士农工商,商人地位最低,作为储君的太子殿下能邀请他们,自然是他们的福气,无形间提升了商人的地位。
然而,在端王府门前,等待宣进的达官显贵却分成了两个圈子,一边都是商人们,另一边都是京官。
商人们面带微笑,京官们却皱着眉头,他们没想到太子居然将他们与商人共同赴宴,当官的感觉自己被太子殿下侮辱了,不少人都面露恼怒之色。
“我们是士大夫,怎能能与商贾为伍?”一个官员愤怒道,立即引起了不少官员的附和。
商人们听到后,都有些不高兴了,心道你们一个个现在看着人模狗样的,收钱的时候可不是这样的哦。
商人们却不敢明面说什么,历朝历代都歧视商人,商人的地位连农民都不如,更何况这些当官的。
“安静!”吴忠扯着嗓子,镇住了这些交头接耳的官员,他暗中使了个手势,让身后的小太监去报道给太子殿下。
太子虽年幼,却也是君,他们是臣,必须要有必要的尊敬。这些官员们虽然一腔怨气,但最多也只是用干咳、晃身表达不满。
“怎么,难不成殿下真的要让我们和这群不入流的商人同处一宴?”成国公朱纯臣站了出来,冷笑道。
身为世袭成国公,又手握京营大权,朱纯臣对于年幼的东宫丝毫没有别人那种尊敬,况且他对朱慈烺断了他的财路一事,一直耿耿于怀,此时正好打击一下。
如果朱纯臣知道那个京城扛把子‘浩南哥’就是当今太子的话,估计他能炸锅。
“成国公请慎言!”吴忠盯着朱纯臣,道,对于朱纯臣针对自家主子,吴忠很是不爽。
“哼!什么东西!”朱纯臣甩了袖子,轻哼了一声,谁也不知道他是在说吴忠的还是变相的在骂当朝太子。
吴忠气的脸色铁青,却无可奈何,对方是世袭国公,地位超群,不是他一个小小七品首领太监可以顶嘴的,不过当吴忠想起了浩南哥的事,心中又稍稍舒服了不少。
一旁的富商们看到这里,心中那个腻歪啊,越看这些当官的越是不爽,特别是这个成国公,如果对方没有官阶在身,早就被这些富商们让家奴们乱棍打死在街上。
这个时候,刚刚进去禀告的小太监回来了,偷偷在吴忠耳朵说了几句话便退到了一旁。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7/98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