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最后一个狠人(校对)第13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39/982


郑芝龙决定好好教训一下这些不知道天高地厚的愣头青,然而他有些低估了这些英国佬,这次出来并没有把自己的主力战船带来,这让郑芝龙有些后悔了。
没带主力,并不意味着他郑芝龙不能收拾这群英国佬!
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潮水开始退去,白沙海面上一片幽暗寂静,只有英国船只上有着点点灯火。
明军水师趁着黑夜发动了突袭,三艘满载着油料和易燃物的火船驶向毫无准备的英国船队,英国战船上的巡逻兵惊骇之下连忙发出了预警。
收到预警的威德尔脸都吓白了,连忙下令各个战船斩断缆绳,开向外围躲避袭击。
英国水兵都是久经海战之人,很快的实施了这条命令,也成功躲过了火船袭击,正当英国水兵们松了一口气时,明军水师几十艘战船冲了过来,向英国船队发射火箭和火球攻击。
英军战船也发起了反击,与明军水师展开了激烈的交火。
明军战船上发射的火箭并不是弓箭射出的那种,而是名叫“一窝蜂”的火箭,简单来说就是将绑有32支火药筒的箭矢安装至桶状发射器里,火药筒由总火药线连在一起,作战时点燃总火药线,箭矢如群峰一样蜂拥而至杀伤敌人。
当面对类似英舰这样躯体庞大的王八壳子,绑上爆炸物或燃烧物的“一窝蜂”如漫天飞蝗一般冲向敌人舰队,英舰顿时陷入一片漫天火海,英军士兵在舰内估计得变成烤乳猪。
威德尔做出了最为正确的选择,命令战船他们且战且退,与明军水师保持距离,充分发挥自己的舰炮射程远的优势,以减少自己舰队的损失,同时给敌人造成最大的杀伤。
郑芝龙乘坐的旗舰是那种装有二十四门红夷大炮的三桅炮船,排水量660吨,也是来援助广东的唯一一艘主力战船,此时这艘三桅炮船就像饿狼一样盯上了威德尔的旗舰——伊丽莎白号。
伊丽莎白号排水量800吨,船上有七门十八磅炮,二十门十二磅炮,十一门八磅炮,比郑芝龙的旗舰还要强上不少,但是,她被盯上了!注定要挨炮!
郑芝龙透过望远镜发现了举着佩剑在那嘶喊的威德尔,他眼睛亮了起来,大声命令道:“所有炮手注意,目标中间那艘英国佬的战船,开炮!”
水兵们听到命令后,立即将所有炮口对准了伊丽莎白号,进行了猛烈的攻击,在打出一轮齐射后,其中一枚炮弹击中了伊丽莎白号的前甲板的边缘上,直接打穿了,并留下了一个大窟窿。
甲板上的威德尔被惊出了一身的冷汗,连忙躲进了船舱中,水兵们见主帅跑了,一个个也垂头丧气的,看不到胜利的希望。
船舱中的威德尔很是焦急,对方的战船太多了,一旦围上来,就算自己船坚炮利也扛不住这样打啊。
没有办法,威德尔只能下令继续撤退,退到了广东内河,一边构建防御,一边维修战船。
此次激战,双方各有损伤,明军水师虽然受损较大,但一路碾压,丝毫不惧英国佬。
英军指挥官威德尔现在感觉骑虎难下了,葡萄牙人在看戏,英军孤立无援,明军水师太多了,而且明军的陆军开始集结,并在岸上布置炮阵,再干下去自己估计得沉到海底了。
威德尔无奈,只能给点好处让葡萄牙人出面帮忙向大明说情,这事能不能就这么算了,葡萄牙人收了好处笑眯眯的答应了。
葡萄牙在一百年前最先和大明开战的西方国家,被正德时期的大明军水师揍的头昏眼花的,花了不少代价才在澳门获得居住权,并在允许的范围内开展贸易,此时看到英国佬吃瘪,自然很开心。
大明崇祯十年,十一月二十二日,经过明英双方谈判,威德尔答应了大明官员的要求,对遭到英军劫掠的大明城镇赔偿白银2800两,并向大明提交了一份保证书,对虎门事件表示歉意。
在赔偿和道歉后,威德尔仍不死心,怕回国后遭到审判,于是又找大明官员进行了谈判,请求英国能在大明进行贸易。
两广总督熊文灿嘿嘿一笑,提出了条件:可以贸易,不过英国必须像葡萄牙一样,接受大明的监督,并向大明每年缴付20000两白银,四门铁制大炮和五十支火枪。
威德尔喜出望外,连忙一口答应,双方很快签订了条约,威德尔保证完成贸易后即行离去。
崇祯十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在海上折腾了一年半时间的威德尔再次扬帆起航,开始返回地球另一边的英国老家。
第222章
水师、铸炮
十一月底,朱慈烺到了太平府,他刚进入太平府就收到了锦衣卫两广干支送来的情报。
情报中只是简单的介绍了此次海战的过程,主要写了条约的几条内容。
朱慈烺有些意外,他一直觉得中国和英国发生交集是在清朝乾隆时期,英国特使马戛尔尼来到了清朝和乾隆谈通商,被乾隆一句“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的屁话给打发滚蛋了。
再后来就是第一次鸦片战争,也是在广东虎门开始的,历史真是奇特........
同样是建国二百年后,大明面对日本攻打朝鲜,与日本进行了海战,大明在露梁海战中打赢了,清朝的甲午战场却打输了;同样在广东虎门面对英国人,大明又赢了,满清却输的很惨........
发生在大明广州湾的这才海战,让朱慈烺很是意外,特别是英国的战船,没想到欧洲在海上的力量已经这么强大了。
记得上次大明和荷兰打的一次大海战,仅仅是在五年前,这频率太快了,如果再多打几次,对大明的财政也将是巨大的影响。
大明和葡萄牙打过,跟荷兰打过,现在又跟英国打过,虽然每次装备都处于劣势,但每次都赢了,其实也是输不起,如果输了,国门被打开,就和晚清一个德行了,脊梁骨都被后人戳断。
从锦衣卫的情报中,朱慈烺明显感觉到大明官方不重视此次海战,把这当成是驱逐海盗一样,丝毫没有一种危机感。
别人不重视,朱慈烺不能不重视,作为穿越者,他是很有压力的,长远的责任感只有他一个人来扛。
大明水师自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巢湖水师起,经历了渡江战役取金陵、鄱阳湖水战灭陈友谅、正德时期屯门海战揍葡萄牙人,嘉靖时期西草湾之战再揍葡萄牙人,万历年间的露梁海战全歼日本舰队,崇祯时期的料罗湾海战狠揍荷兰人,现在的明英海战,后来还有郑成功收复台湾战役。
大明立国近三百年,大明水师却未曾遭遇一败,即便是自正统年间开始衰弱,嘉靖时期更是跌入谷底,但大明水师依然在最低谷打了几场漂亮仗。
这份荣耀,朱慈烺不会因为大明国势渐弱而让其中断,更不会等他日后接手大明这个摊子时,让大明水师对外打的憋屈。
朱慈烺决定加快进程,巩固自己的势力,尽快彻底掌握江南,发展水师。
水师的发展,很有必要,不仅是为了在未来面对西方的海上强国,更是为了对付满清。
朱慈烺早就得到消息,在今年上半年,清将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攻上皮岛,副将金日观统领将士与清兵激战七昼夜,最后皮岛陷落,金日观等人尽数战死。
朝鲜投降,皮岛陷落,让大明在北方的海上力量基本断送了,满清再也没有后顾之忧。
满清之所以这么卖力的打朝鲜和皮岛,是因为他们几乎没有战船,担心后院被大明从海上抄了,朱慈烺计划发展大明水师,在决战满清的时候,可以让水师运兵直扑辽阳和沈阳,形成前后夹击之势。
进入太平府后,朱慈烺先是巡视了江南军器总局,经过半年的发展,军器总局的规模越发的扩大了,吴忠花重金从各地拉来一大批火器工匠。
大明的火器制造兴盛,各地卫所都有军器局,特别在京师、天津、江南一带,连民间都密布着各种各样的火器作坊,工匠多大数万人。
和军队中的工匠差不多,许多工匠的日子都十分艰苦,在看到太平府守备太监吴公公的招募条件后,江南各地的工匠都蜂拥而至,争抢着来混口饭吃。
在吴忠正发愁工匠数量太多要不要裁掉部分时,朱慈烺恰好到了,在了解情况后,朱慈烺让他再建立一个炮厂,专门生产大口径火炮,最低也要十八磅。
在这个吃人的时代,口径即是真理!
荷兰等西方海上强国的战船都已经配备了二十四磅以上的火炮了,十八磅炮对他们的主力战船来说都有些嫌小,朱慈烺自然不愿让大明落后。
至于制造,穿越者的优势就显露出来了,朱慈烺将清朝时龚振麟发明的铁模铸炮法传授给了孙和鼎。
目前传统的铸炮工艺都用泥模,就是用水和泥,制成模具,然后范金倾铸,层层笋合。泥模必须烘得干透才行,否则外表虽干,里面湿润,一遇金属熔液,潮气自生,铸成的火炮就有蜂窝,施放时炮筒容易炸裂伤人。
泥膜烘干大概要一个月,碰上阴天下雨阴寒天气更是要两三个月,而且一具泥模只能铸造一尊火炮,随即随弃,不能再用。
铁模铸炮法就不同了,它是以铁为模,相比传统的泥模铸炮,工艺更加简单易行,节省了大量模具原料降低生产成本,还不受气候条件限制,制造周期也大大缩短了,最主要的是解决了蜂窝的难题,避免出现炸膛,大大提高了火炮铸造质量。
孙和鼎是专业人士,一听就懂,他忍不住称赞道:“其法至简,其用最便,一工收数百工之利,一炮省数十倍之资,事半功倍,利用无穷,辟众论之导轨,开千古之法门,殿下真乃神人也!”
说完,孙和鼎还对朱慈烺认真的拜了数拜,搞的朱慈烺都有些不好意思了。
其实朱慈烺想到铁模法,是因为他最近收到了辽东的一份情报,情报中称,在清国的几个汉奸已经捣鼓出一种名为失蜡法的新铸炮方法,正在大力制造火炮。
据说,用那种铸炮方式所铸火炮经过测试,其性能已经超过了西洋火炮,这引起了辽东锦衣卫负责人的注意,决定将这一重大情报传给皇太子。
朱慈烺最后告诉吴忠和孙和鼎,此铸炮方法一定要保密,在炮厂建立严格的保密制度,铸炮的哪个环节泄露了,就抄那个环节所有工匠的家。
军工机密,一直是一个国家的核心机密,特别是现在的铁模铸炮法,领先世界二百多年,哪怕是欧洲,一直到了二百年后的鸦片战争时,都一直采用泥范整体模铸法和失蜡法。
也就是说,现在欧洲和满清铸早一批火炮需要一个月到三个月时间,一年中许多时间还不能铸造,而且成功率不高,一百门炮的合格率只有两三成。
而大明用铁模法,铸造一批火炮只用不到一个月,还不受季节限制,铸出火炮的合格率也可高达五成。
朱慈烺坚信,只要铸炮方法不泄密,用不了多久,大明的火炮数量就会将满清和欧洲甩开一大截!
朱慈烺让新的炮厂由吴忠亲自管事,从军器总局中精挑细选数百个出生清白的工匠进入炮厂做事,并让李廷表调来一部锦衣卫在厂内审查监督工匠们,以防泄密。
第223章
回凤阳
京师,紫禁城乾清宫,崇祯紧皱着眉头,端坐在龙案前批阅奏疏。
腊月的天气已经极冷了,崇祯为了方便起居办公,又将办公地点改在了乾清宫。
崇祯放下朱笔,忽然问:“近几个月北直隶还没下雨吗?”
在下首站立的内阁首辅薛国观回道:“回陛下,还没有.......”
闻言后,崇祯突然剧烈的咳嗽了一阵子,他现在的心情很糟糕,自今年六月来,北直隶、山西、山东、河南等地出现大面积旱灾、蝗灾和饥荒,多日无雨,中原大地赤地千里,饿殍遍野。
崇祯亲自领群臣祭天求雨,下达了登记以来的第二份罪己诏,并命令群臣自己廉洁,爱护平民,以使上天回心转意,皇明时报也刊登了罪己诏,天下臣民俱为见证。
然而数月来仍然没有雨点降临,这让崇祯最近的情绪越来越差,也大病了一场,好在太子朱慈烺发来捷报,湖广大捷,革左五营被斩杀,当年攻破凤阳的十三家流寇已经被灭掉六家了。
在喝了口王承恩递过来的姜茶,崇祯又道:“内阁对太子那边的封赏讨论的怎么样了?”
薛国观奏道:“陛下,已经拟定好了,但臣不知,是否还让太子殿下继续在江南剿寇?”
皇太子的功劳太大了,听说他在江南扩兵近十万,不仅杀了个巡抚,还杀了三个总兵,其他四五六七品的小官更是不计其数。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39/98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