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冕唐皇(校对)第67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77/760


正因为有着这样的经历,他心里下意识就觉得封禅是一种蕴含着极大危机的政治活动。
当然如果说李隆基是已经有了借此生乱乃至于政变夺权的想法,那也实在是太高看了这小子,瞧低了自己。
当年他敢于发动神都革命,且不说他奶奶女主当国始终存在极大的政治隐患,明面上有数千肃岳军人马,暗里还有故衣社敢战士们,同时李昭德、狄仁杰等在野在朝的大臣内外配合,才成功发动了政变。
即便是这样,他仍然要推位给他四叔,甘心退出洛阳朝堂,回到关中继续积攒实力。
如今的开元新朝,哪怕在青海大捷之前,李隆基也绝对没有能量策划政变夺权,无论自己在不在京中。这小子绝对不蠢,心里拎得门清。
所以眼下这小子提议封禅,目的大概只有一个,仍是效法自己当年在武周时期的故计,那就是借由此事宣扬自己的政治立场:我是跟圣人一路的,你们不必再过分防备我!
且不说李潼没有封禅的想法,即便是有,也需要让自己真正的心腹先作发声试探,导引舆论,铺垫氛围。
现在李隆基抢先发声,无疑是想攫取一部分政治声望,混淆时流对他的感官,如此才能浑水摸鱼,扩大自己的交际范围。一如李潼当年进献宝雨经,既哄得他奶奶乐开了花,也让一部分时流乐于与他交往,不再将他们兄弟视为禁忌。
毕竟封禅这种盛典对帝王人物天然有着一种致命的诱惑力,特别是在他亲征青海获得大胜,中兴之主的名头越来越响的当下,无论他怎样严厉拒绝此议,落在时流眼中只怕都是:圣人扭捏了,大家还得加把劲!
脑海中思虑一番,李潼又将李隆基的奏表翻开细览一遍,发现这奏表措辞严谨、且不乏引经据典,绝对不是临时起意的抖机灵。换言之,李隆基背后一定有精熟典礼章程的礼学大家为其提供理论指导。
“六月之后出入临淄王邸的人员再细筛一番,尽量捉清访客身份。”
稍作沉吟后,李潼又吩咐了一声,但对此也并不报太大的希望。
虽然通过李隆基的奏表内容能够确定这小子身后有能人指点,但麟德年间高宗封禅、武周时期也有一番筹备,封禅相关的礼经已经是一种显学,很多时流都有不俗的研究,想要凭此缩小范围也是一个非常大的工程。
李潼在临淄王邸虽然安排耳目,无非宫中赐给的侍奉人员之中,这些人眼界狭小,对外朝人事了解不多,也很难完全的将目标筛取出来。一番盘问打听,甚至还有可能打草惊蛇。
不过这也正是李潼的目的,他就是让这小子察觉自己在盯着他,令其投鼠忌器,放缓各种阴谋活动。
除此之外,他又提笔拟定一份敕书草稿,责令中书省调整一下临淄王的工作岗位:从秘书省著作郎调任光禄少卿同正员,官阶从五品上升为从四品上。嗣相王府长史狄光远兼领大理寺司直。至于临淄王呈献的奏书,则封存禁中,不作讨论。
他并不清楚李隆基已经同多少时流有了接触牵连,将其官阶提拔起来,有助于隐藏的人事网络浮现出来。而光禄寺中还一直隐藏着一个杀器徐俊臣,可以就近窥望监视。
至于嗣相王府长史狄光远就职刑司,则就存了一点告诫与警示的味道。大凡不失政治敏锐的人,应该不会再上赶着向前凑,若真还有时流同临淄王兄弟们交游密切,那就不是蠢就是坏了,未来遭到波及也是死了活该!
圣人手书自禁中发入政事堂的时候,恰逢姚元崇留直,看到圣人要将临淄王升任光禄少卿,先是略感诧异,旋即也没有多想,直接提笔润色发往门下。
同时姚元崇也不免感慨青海大捷后,圣人对一些敏感人事的处理更显从容了。
像此前禁中议事,格辅元所提及的韦氏论婚的时事遭到了圣人的斥责,大概也是厌恶韦氏这样的衰败门庭还敢对宗家子弟挑三拣四、拿捏轻重,并不因北海王兄弟身份特殊而刻意回避。
故相王诸子归朝,临淄王在职秘书省,也算是沉静有度,颇得时流雅评,攫升四品以示勉励,更加体现出如今朝情平稳、氛围大气。
至于说同在光禄寺的徐俊臣,也并没有引起姚元崇的更多遐想。讲到不对付,他们这些立朝大臣可以说是全都背叛了故相王,真要计较回避旧怨,那临淄王兄弟们干脆绝迹人前。
傍晚姚元崇返回中书省,道左却见到已故狄相公之子在一名门下官员带领下往门下省而去。
狄光远等人顿足见礼,姚元崇微笑颔首,旋即随口问道:“狄郎入省,可是有喜讯将传?”
狄光远连忙恭声道:“晚辈承皇恩赐授,将赴大理寺职司直,趋入受敕。”
“大理寺司直?哈,往年狄公在事大理寺,执法断狱堪称正直,名震京师。少辈衔此遗志,想必不负所望,可传佳话于人间。”
虽然彼此地位悬殊,但因狄仁杰缘故,姚元崇对这故人之子也颇为和蔼,笑着勉励一句便摆手放行。
可是当他又走出几步后,脸上笑容渐渐收敛,回头看了看已经走入门下省的狄光远,神情逐渐变得严肃起来,脑海中已经联想起了刚才在政事堂亲笔润写的提拔临淄王的制书。
朝廷授官书令,五品以上需要政事堂堂举降制,六品以下由门下发敕。这两条任命倒不存在刻意隐瞒中书的意思,但彼此联系起来,一日之内发出,凭姚元崇的政治敏感度,自然察觉到当中的联系。
“这究竟是、临淄王他……”
虽然心中颇生联想与好奇,但姚元崇身为政事堂首相,与临淄王兄弟们本也没有什么牵扯,想不通便不再多想。
离开大内之后,姚元崇便上马返回坊居。回到室中坐定,打量一番觉得有些怪异,过了一会儿才抬手指了指堂中案上说道:“禁中所赐玳瑁手玩挪去了哪里?”
邸中仆人入前小声答道:“阿郎今日与诸友人集会赛宝,苦恼没有夸奇之物,便归邸借走了。”
“这劣子!月后便要参铨举授,还在放浪嬉戏!”
姚元崇闻言后便忍不住冷哼一声,他如今自是位高权重,但却为官廉洁,甚至就连这座府邸都是圣人特意着有司赐给,并家中一干赐物。
但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姚元崇自己虽然立身正直,家教却是一言难尽,早年甚至被平阳公武攸宜堵门叫闹,搞得自己灰头土脸,就是受儿子们的连累。
虽然心中气恼子弟不器,但终究是亲生的退不了货,对于儿子前程,姚元崇还是比较在意的,早先希望将留守之功延授儿子,缩短了守选之期,今年参铨之后,不出意外的话能够得授一个美职。
“他又跟哪家儿郎厮混一处?安排的课业认真完成了没有?”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姚元崇也自知他忙于政务,欠缺了对儿子们的教导,特别两京对峙那几年,儿子们彻底放养,一时间也很难扭转纠正过来,如今已经成家在外立邸,平日里接触就更少了。
“听说是去了新昌坊北海王游园……”
姚元崇本来是随口问上一句,可是听到仆人回答之后,脸色顿时一凝,直从席中站起身来,喝令家奴递来马鞭便要上马出邸。
但是行出数步后,他便停了下来,将马鞭甩给一名老仆并喝令道:“持此去将那孽子擒回,敢有逗留,给我直接抽打!打断他手脚,米虫卧养,胜过在外招灾!”
第0964章
王邸门高,俗流难入
新昌坊位于长安城东乐游原上,因为地势的缘故,历来就是城中豪贵人家聚居的坊区。
开元初年,朝廷新颁《宅厩式》,针对长安城中园宅厩舍的买卖与居住事宜进行管理,又有平阳公武攸宜这样不畏权贵的天子近臣从严执行,使得长安城中占地造园之风大大收敛。
但无论怎样严格的规令,其中总也不失方便法门,总有一部分人能够千方百计的超脱于法规之外。《宅厩式》实施这几年时间下来,也渐渐的被时流摸索出一些取巧的手段,仍然能在城中建造起面积不小的园宅,无非成本变得更高,但对于真正能够享受这些的豪贵们而言,付出多少代价无疑不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乐游原诸坊,地在城东高坡,可以居高览胜长安风物。而且由于城中建造起覆盖诸坊的供水系统,源头就在乐游原上的几座湖池,也让这里变得更加宜居。哪怕盛夏时节水汽蒸腾,仍然不失水润清凉。
位于新昌坊原灵感寺的东北角落,一座占地十几亩的游园拔地而起,从内到外俱是簇新。今日园中主人宴客,内外宾客满盈,不断的有马车装载着满满的酒水食材运入园中,园中气氛也热闹非凡。
“记得此园主人是胡商何碧眼,那胡奴开元二年才入京,不想短短两年时间里,已经在京城拥有了这样广阔的人面!”
几名访客在园中闲逛游走,望着园中出出入入的人群,其中一个不免感慨一声。他们几个自觉在坊间也人面不俗,但入园之后才发现比他们更了不起的访客大有人在,甚至几人都凑不近园中主体的厅堂建筑,只能在外围徘徊。
虽然挤不进访客的核心,但外围招待也是周全,不断的有仆役手托食盘各处游走,任由访客们享用盘上酒食。
另一人闻言后则笑语道:“胡儿虽丑,但却多金。这园址早前是灵感寺后厢用地,寺院广大、税钱沉重,所以才拆卖出去。寺奴析出十户分领宅邸,单单这土地首尾交割清楚,那胡奴起码要拿出百数万钱!”
听到这宅邸交易内情,周遭众人不免都倒抽一口凉气。《宅厩式》对籍民宅邸面积有着极为严格的规定,有的大户为了建造面积更广阔的别业,便琢磨出了户民代领的取巧手段,用租赁的形式拼凑出大块的宅地,从而兴建园业。
这样的租约,需要在宅厩署进行备案,园宅主人除了要上缴一笔不菲的税钱之外,每年还要支付一笔租金,由宅厩署转付宅地原本的户主。一番周转下来,想要维持超出规制的园业,成本也是非常的高昂。
像眼前这座园业,不考虑建造的成本,单单地价便达到了百数万钱,每年各项其他的支出起码还要七八万钱。
“这些胡儿豪客,还真是油水丰厚啊!”
心中核计一番,一名访客便忍不住感慨道,并不无恶趣的嬉笑道:“这宅厩式,分明是杀胡令啊!”
听到这话,周围几人也都忍不住笑了起来。宅厩式颁行以来,长安本地民众的居住条件基本上有所保障,只要不是钱多的难受的败家子,基本上也不会投机取巧的造园享乐。
外州民众入京,也可以通过本州在京官员租住京城诸道行馆,不患没有客居之地。至于诸方蕃胡想要在京城落脚,则就没有那么容易了。
虽然京中诸坊也都多有客舍邸铺供外乡人落脚居住,但那些入京的胡人们多是商贾,便需要一个彰显财力的手段,以此获得正视与尊重,才能让交易变得顺利。
所以在京中千方百计、不惜重金的兴造一座园邸,便成了那些胡商豪客们彰显财力的最佳选择。《宅厩式》规令下行所带来的高昂成本,反倒成了他们快速打入京城商贸与交际圈子的准入证。
入京之后,不问来路、不问过往,先交上一笔大额的置业钱,才够资格在长安立足。如此也给长安行市商贸带来一个新的潮流,往年是这些胡商游走贵邸、推销商品,可现在交易往往要在胡商家中进行。你若连一个园宅都没有,那就只是一个不足挂齿的小角色。
原本长安权贵豪室们还对过于苛刻的《宅厩式》颇为抵触,可是数年时间下来,才发现这宅厩式本质上并不是为了压榨长安人民,而是在为长安行市挑选肥羊呢!
道理也很简单,那些胡商们虽然囊中丰厚,但也不是散财童子。为了进入行市已经付出这么大的代价,当然不会只做一锤子买卖,需要进行长期的商贸才能逐渐收回成本。
长安行市与这些胡商们交易也能更少顾虑,不需要再劳神费力的挑选对象,盯住在京城有产业的胡商放心买卖,就算胡商有什么欺诈行为,也是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
角落里几人见到那胡商何碧眼财力不俗,已经开始盘算着怎么搭上这条线一起发财,旁侧一名装扮不俗的年轻人行过,却忍不住嗤笑起来:“入得庙来却错拜蕃佛,还想有所回报!真是可笑,区区一胡儿也配得上满门贵客来见?”
几人暗里议论被人听去并讥笑,顿时羞恼不已,只是见到那年轻人衣服华丽、身后豪奴也孔武不俗,只能按捺下来,待那年轻人行入园内才啐了一口,然后一人才满是疑惑道:“这园业主人难道不是何碧眼?但他此前收地还来请我坊坊正具保……”
“还是仔细问一问吧,方才那竖子、那人不像是说谎……”
几个闲人连待客的正堂都进不去,人面自然也称不上宽广,各自散开之后一番打听,再聚起时有一个人已经脸色凝重低声道:“不是何碧眼,那胡儿造好园业,却转赠了贵人!你们猜是谁?”
“这胡儿好大手笔!”
众人先是惊奇胡商阔绰,待那人卖关子过瘾之后轻吐出“北海王”,却又忍不住连连摇头叹息:“宗家贵子,竟如此折节,同卑贱胡儿共用一堂,可耻、可耻!”
不说外间闲人的议论,眼下正在堂中接待宾客的北海王却是满面笑容,指着一脸恭敬站在他席侧的一名胡商笑语道:“何胡儿入我府中领事食官,日后在京中行走交际,你们诸位可不要把他拒在门外啊!”
宽阔的中堂里客席摆设,几十名宾客各据一席,听到北海王的话,神情或有差异,但大体上也都笑语应承下来。
高宗以来便已经在裁撤王府官佐,到了开元年间,这种力度便更大,朝廷仅仅只派给长史、司马并亲事府仗身,余者一概撤掉。
但偌大王府事务杂多,所以诸王也都往往自募佐员,只不过这些佐员只在王府供事,朝廷并不承认其官品身份。
至于说招募胡商担任府中佐员,这也算是一个传统了。许多宗室勋贵们本身开销既大,进项却不多,往往便召善于经商谋利的商贾为门客,以此来补贴用度。
那胡商还待借着北海王的引见在众人面前混个脸熟,方待入前礼见祝酒,却被一名前席中的年轻人不耐烦的推在一边,望着北海王冷笑道:“大王自好胡膻、引作近从,旁人不好置喙。但我等今日聚此堂中,为的是博物赏鉴的雅趣,不是贺你胡奴得用!”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77/76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