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冕唐皇(校对)第67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76/760


李潼在考虑一番后,还是决定采纳第一种,直接在太庙中再造两庙、不祧二祖,直接设立九庙。八世就八世吧,好歹让祖宗们雨露均沾。
他这么做其实也存着为自己打算的想法,如果将二祖祧出、另设一庙,这等于将太祖李虎认定为始祖,可以享受万世不祧的待遇。
虽然说从李虎开始,他们李家才开始正式混大,成为西魏八柱国之一,受封唐国公,也算是大唐帝国的一个正式源头。可若将李虎为始祖的话,那么太庙中享受不祧的祖宗就太多了。
高祖李渊、太宗李世民,那才是真正开国创业、建立大唐帝国的祖先,这两人是无论如何也不能祧的。若再加上一个太祖李虎,眼下太庙中不祧之祖便有三个了,以后再想加一个就有点困难。
是的,李潼也想混个不祧之祖,虽然他们李唐国业未必能传承万世,但这种待遇本身就是对帝王祖宗的一大肯定。
李潼可不想自己死了一两百年后,后世再出个不肖后人讨论该不该把他丢出太庙去,所以一方面自己继续努力,争取把大唐这份国业做的更加壮大,一方面也在杜绝后患,不认李虎为他们李唐的始祖。
这样一来,到了后人们再作讨论时,便可以将高祖认定为李唐得国始祖,他跟他太爷爷李世民就可以一直留在太庙,各领昭穆,享受后人们的香火供奉了。
这一点小心思自不足为外人道,但李潼心里已经打算归京后要对自家大小子李道奴好一些,亲自抓一抓这小子的教育,等到这小子大一些,就可以耳濡目染的暗示要孝顺爸爸,等到他该进太庙的时候确立一个不祧的名份。
除了鬼鬼祟祟盘算自己身后待遇之外,归途中李潼也在处理一些人事问题,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西域方面。
虽然说朝廷后续方案还没有正式公布,但一些消息灵通的时流对内情也都颇有了解。特别是慕容万这个乐不思青海的吐谷浑不肖子孙已经忍不住炫耀来日将要入朝拜相,更牵动着许多时流的心思。
这其中反应比较激烈的,便是突骑施的乌质勒。
这一次唐蕃大战,突骑施可谓态度积极、出人出力,首领乌质勒亲率两万大军奔行数千里赶到青海,助战的热情与势力可谓冠绝诸胡。
虽然由于路线与路程的问题,突骑施并没有参与到唐蕃之间在积鱼城的大决战,但一路行来,也扫荡了许多亲近吐蕃的部族势力。
原本在羌塘西北方向,还有数个亲近吐蕃的邦部,个体的力量或不强大,可若纠合起来投入到积鱼城,也是一股不容小觑的人马,或许还会给唐蕃决战带来一定的变数。
但突骑施成功牵制住了这一部分势力,让他们没有参与到大战中来,甚至还顺道擒获了吐蕃所扶立的于阗伪王,也算是颇有胜绩,比起打酱油的青海王慕容万,更可以说是表现突出。
虽然出了这么大的力,乌质勒却并没有恃宠而骄,始终态度端正,其两万大军东进所耗钱粮自支,仅仅只在海西的伏俟城附近接受了一万多头牛马的赏赐。
当然,突骑施出了这么大的力气,也是有其强烈诉求,那就是取代早已经名存实亡的西突厥兴亡继绝可汗、成为大唐在西域的亲密合伙人。
原本乌质勒对此信心颇足,一则大唐圣人待他态度不错、颇给礼遇,二则青海此战既向大唐表达了忠心,同时也展示了自身的力量,有信心能在西域配合与贯彻大唐的各种计划。
可是随着青海盟会的消息逐渐流传出来,意味着大唐有了另一种羁縻诸胡的方式,顿时便让乌质勒变得不淡定起来。
乌质勒自然不是青海王慕容万那样的纨绔废物、甘心入朝担任一个有品无权的闲散高官,他作为突骑施的首领,还满心雄计带领突骑施获得更大的辉煌。
但是青海盟会这种形式若在西域推行,将所有胡部势力摆在同一平台,无疑会极大的抵消如他这种地区好强的优势,也会让他暗中吞并一些小部族势力的动作无所遁形,对自身部族势力的增长无疑是一大制约。
所以这段时间以来,乌质勒也在通过各种他所能接触到的途径来表达自己的忧虑与不满,希望能够获得更多关注。
对于突骑施,李潼的确是颇有好感,而这份好感则充满了功利性,他是希望能够在突骑施这个西域强部身上榨取到更多的利益与助力。
接下来,无论是针对漠北突厥默啜的围攻扫荡,还是抵抗与击退的向东扩张,大唐都需要来自突骑施的助力。这一份助力虽然不是决定性的,但却能让相关事务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所以在诸大礼赶场完成后,李潼也觉得有必要安抚一下乌质勒,所以在返回长安的途中,他便着员将乌质勒与将要接任安西大都护的郭元振一同招至行在接见。
“青海此战,突骑施功劳可观,事迹俱列功簿,都督白发典军、勤助王事,的确是忠勤可勉啊!来日入朝,朝廷必有厚封褒奖!”
眼见乌质勒步入大次,李潼在席中颔首笑语道。
乌质勒闻言后又是一副受宠若惊的模样,连忙跪拜道:“臣边中蛮夷,圣人天可汗不因质丑疏远,赐臣军机之用,自当报效恩命,不负使用!自恨学无所长、胸无经纬,难当立朝建策之位,但一身老韧筋骨,亦可看守边疆,扬我皇恩!”
大唐在西域经营多年,那些胡酋们为了能够与大唐进行交流对话,也是深慕唐风。乌质勒所率领的突骑施乃是继西突厥之后的又一豪强,自然少不了要与大唐进行书面与谈话往来,因此也是谈吐不俗,绝不像他自言的胸无经纬、不学无术。
李潼对乌质勒这态度还算满意,在听到其人言外之意担心被召入朝后,又忍不住笑了起来:“人尽其才、物尽其用,都督这样的壮才若收养京中、闲散度日,也是我皇朝一大损失。今国家中兴,急需用人之际,自然容不得这样的昏聩之计。譬如青海日后……”
他主动提及青海的政治问题,而乌质勒也连忙竖起了耳朵,当听到圣人表示青海情况有别于西域,并不会将盟会强硬的推行于西域,便忍不住长长的松了一口气。
对于有用的人,李潼从来都不吝啬,在消除了乌质勒的戒心之后,便又笑着讲起对乌质勒的封赏:将原昆陵都护府所辖一部分析立为碛西都督府,以乌质勒为碛西都督,直接受安西大都护辖制。
当乌质勒听到这一安排时,心里先是长长的松了一口气。按照圣人讲述,这个所谓的碛西都督府辖区相当于原昆陵都护府三分之二的辖区,他受封碛西都督后,基本上等于取代了西突厥的兴昔亡可汗。
当然,这一任命距离他的设想还是有很大的差距。他原本的打算是全盘取代西突厥兴亡继绝可汗、统率原西突厥十姓的部伍,可现在仅仅只获取了昆陵都护府范围,而且还不是全部,仍有一部分兴昔亡可汗直领部伍受辖于安西大都护府。
而且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名分问题,他本来打算趁此一举争取建牙称汗的地位,可是圣人的言辞中根本没有涉及这个问题,这不免让乌质勒自觉欲求不满,还想再作争取。
可李潼却并不给乌质勒这个机会,指着郭知运说道:“来日郭将军便要前往安西、掌管四镇,陇边兵患解除,壮卒也将增赴四镇,届时你两位并在共事,一定要紧密配合,经营和气。”
听到朝廷还要往四镇增兵,乌质勒脸色又是变了一变,忙不迭将涌到嘴边的话又咽了回去。青海此战,吐蕃全无招架之力,让乌质勒认识到大唐的实力,也不觉得眼下的突骑施已经有了挑战大唐威严的实力。
乌质勒心中所想,李潼自然也能猜到,驾驭这些胡虏,本就是驱虎吞狼的刺激游戏,当然不能予取予求,但也要给予一定的激励与抚慰。
让突骑施脱离西突厥的管辖,直接受安西大都护管制,已经算是满足了一部分乌质勒的需求,他若还想要更多,那么自然要做出更大的贡献。
“青海此战大捷,但四边仍有余寇待除,忠勇丈夫,无患功勋不伟,朝廷用士,亦必重酬有功之臣!”
说完这句话,李潼便结束了此番谈话,示意两人退下联谊。突骑施的确是力量可观,但若敢违背他的安排,他不介意趁着增兵四镇的过程中打压一番,毕竟西突厥有十姓之众,来年大计配合也并不需要以突骑施为唯一选择。
圣驾返回长安后,李潼终于有时间休息一番,顺便也命人将此前群臣进献的贺表取来,翻阅一下臣下们各自进献的彩虹屁,满足一下自己的虚荣心。
可是在翻阅这些奏章的时候,李潼又发现了一个奇怪有趣的存在,那就是临淄王李隆基的奏表。这个本就被他重点提防的小堂弟,除了一通马屁之外,奏章中还牵涉了另一桩大事:封禅!
第0963章
妄论封禅,临淄密谋
“封禅啊……”
李潼若有所思的喃喃自语一声,然后便合起了这份奏表,继而又望向侍立在御案一侧的乐高询问道:“入春以来,临淄王经历如何?”
乐高如今已经是七品的宫闱令,簇新官袍穿戴在身、很有大人模样,听到圣人问题颇为笼统,也并没有急于作答,行至殿左交代一声,没过多久便有侍员捧着一份漆封的卷宗呈入殿中。
开元以来,朝廷虽然大大遏止了武周时期的告密之风,但李潼也将一些隐秘的手段保留下来,特别是针对一些敏感人物,多多少少安排了一些耳目窥探。
当然,他也不会大搞什么特务政治、刻意制造人人自危的恐怖气氛,破坏当下来之不易的平稳局面,但基本的防奸刺探的手段需要保留着。
李潼接过那卷宗,用案头小刀划破漆封,抽出纸卷来仔细的阅读一番。这里面记载的主要是临淄王李隆基的日常起居与交际活动,但也并没有太多的细节记录,大多数都是临淄王几时出邸、几时归家,又或家中设宴、列席何人等等。
浏览过临淄王最近几月、特别是自己离京以来的日常活动,李潼倒也并没有发现什么出格的地方,包括人际交往方面,也都在安全线以内。
李潼当然不会尽信这卷宗内所记录的表象,毕竟他自己就是从那样一种状态煎熬过来,真要有什么小动作与阴谋,绝不会流露于表供人窥探。
宫中虽然安排有一些耳目,也不可能做到昼夜不间断的盯防,严查所有与临淄王有所牵连的人事。而且李隆基真要搞什么小动作的话,基础条件又比当年的自己优越得多。
毕竟他四叔也是在洛阳当了几年皇帝才玩崩,虽然政治大局中已经少有遗泽留给几个儿子,但却防不住一些满怀忠义的底层人士向这几人暗中靠拢。
须知自己当年处境可是更加的悲催,自家老子早数年前便被狠心的父母废掉、幽禁乃至于逼杀,一家人被囚禁在大内长达数年之久,所有的人事关系荡然无存。但他仅仅凭着北门郭达这一条暗线,就在离宫不久之后发展构建起了一系列的人事网络。
有了自己这样一个榜样在前,再加上李隆基这小子本身就是一个天赋奇高的宫变达人,若说真的会像卷宗中所记录的这样纯良无害,李潼是绝不相信。
不过他也并没有加强监视的想法,只有千日做贼、哪有千日防贼。既然这小子卷宗清白,很明显也是知道仍处于自己耳目监视之内,有那贼心也不敢明目张胆的勾结人势,如此一来就算暗中积蓄势力,效率必然也非常的低下。
如今自己才是大唐的皇帝,只要内外军政井然有序的发展,国力自然蒸蒸日上。随着国力的强大,他对整个大唐帝国的控制必然也日渐牢固,许多以往不方便做的事情随着时间的推移都将不成问题。
比如青海大战后便顺利的追尊生父李贤为帝,比如日后彻底的解决几个小刺头。
说个更形象的比喻,如今的他就是行驶在畅通铁轨上的大高铁,有什么理由去担心会被荒郊野地里的三蹦子弯道超车?
就像原本历史上将盛世腰斩的安史之乱那种弥天大祸,皇统也终究只在李小三他们父子之间递传。尽管吐蕃破长安之后一度将李守礼儿子扶为皇帝,但也只是乱世中的一桩小插曲。
虽然心里并不将这几个小子视为心腹大患,可李隆基建言封禅的举动还是引起了李潼一番遐想。
讲到古代帝王最为看重的典礼,封禅绝对是当之无愧的第一。秦皇汉武那样的伟大功业,试问谁又不曾幻想?
不说更远的世代,单单他们大唐,从太宗时期开始便几番出现有关封禅的议论,甚至一度都进入了筹备阶段。只可惜诸种阴差阳错之下,太宗皇帝终究没有完成这一帝王最为庄重的典礼。
倒是他爷爷高宗皇帝在先后解决西突厥与高句丽之后,完成了封禅泰山这一壮举,也是大唐最为高光的时刻之一。
不过讲到李潼自己,他其实对封禅真的没怎么感冒。
一则是身为一个来自后世的灵魂,对于古代这些庄重的大礼本就欠缺足够的代入感,虽然说朝中许多的典礼制度他也在执行与配合,但封禅无论是强度还是投入,在他看来都缺乏足够的性价比,所以并不热心。
第二那就是出于一种玄学的忌惮,古代这些封禅的皇帝,似乎都不免陷入一种晚年不祥的困扰中。
古代举行过封禅的帝王,如果包括封禅嵩山的武则天在内,那么共有七位。秦始皇死于东巡途中,庞大帝国三世而亡,第三世还只是一个在位短暂的傀儡。
汉武帝虽然没有这么惨,但晚年也被巫蛊之祸与穷兵黩武搞得焦头烂额,不得不下诏罪己。东汉光武帝本身晚年倒是没什么幺蛾子,可后人们一窝长不大的小皇帝,也让社稷传承显得摇摇欲坠。
高宗皇帝疾病缠身,晚年嗣位动荡,更衍生出武周代唐这样的恶果。至于他奶奶武则天,免不了被玄武门好汉们搞上一通神龙政变。唐玄宗那就更可悲了,一场安史之乱毁了毕生英名,更让整个封建时代都蒙上一层令人扼腕的悲壮阴影。
历数下来,似乎只有宋真宗没有遭到封禅的反噬,如果不考虑子孙绝嗣的情况下。但是这个家伙直接把封禅给玩残了,无论如何老子就要封,没有条件也要硬封,大大拉低了这桩盛礼的格调,自此之后帝王们都羞于、甚至耻于封禅。
只怕就连早已经进行过封禅、作古千年的秦皇汉武若泉下有知北宋这场闹剧,只怕也要羞恼有加:我们中出了一个什么鬼东西!
综合种种,李潼不想封禅也的确不是故作姿态,实在是这桩大礼刺激不到他的痛点。不过历数下来,古代封禅帝王只有七个,单单他们李家就出了三人,想想似乎还有一点小骄傲。
不过这也实在是一种奇怪的兴奋感,经历了三次封禅反噬的折腾,李唐皇朝居然还能延续百数年,也实在是命硬的很。
现在骤然被李小三提及此事,李潼除了颇生联想之外,心中也难免生出一份警惕。
其实他与封禅的距离也并不远,早年在东都洛阳第一次掌握兵权,就是在他奶奶准备封禅嵩山的筹备过程中。
那时他以嵩阳道大总管、肃岳使的身份率军出都,遭到了武氏诸王群妒与敌视,甚至打算将他流放岭南,最终横下心来返回洛阳发动了神都革命,将他奶奶扯下皇位。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76/76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