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冕唐皇(校对)第64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41/760


这话听来自然让人觉得有几分辛酸,李潼反手握住武则天更加削瘦的手掌,并叹声说道:“生老壮弱,人所难免。这也是人伦大道需要奉行不悖的原因,往年祖母呵护我生长成人,如今少辈才有能力供养亲长颐养天年。”
“知你孝心深厚,否则人间哪还有此老妇容身之处?”
武则天先是微笑一声,然后才又拿起那经文原本说道:“此经是祈求家国安宁,儿郎凡所建事,都能成功……”
李潼听到这里,才依稀有些明白:“祖母是不放心西康此番用事?”
“皇帝你深谋机敏,立朝大臣也多才高周全、精英之选,你们君臣既然做出了这样的计议,想必也是有着一番自己的道理,又岂由我这老妇厌言干涉。”
武则天早已经不问朝中军政事务,尽管觉得朝廷此番用兵于西康并不妥当,但也并没有发声质疑,而是默默返回自己的寝宫。
可是现在祖孙在此寝宫之内,周围又没有别的闲杂耳目,讲到此事时,武则天终究还是没有按捺住心中的忧虑,在稍作沉默后才又开口说道:“你祖母当事的旧年,朝廷便已经有攻略西山以图攻吐蕃的计略,但是因为现实诸多困难,最终还是没能付诸行动……”
这件事李潼当然知道,当年朝廷作这一番讨论、希望能够在西山方面开辟一个与吐蕃作战的新战场的时候,他已经来到了这个世界并已经初步融入了时局中去。
当年大唐对外方面情况不容乐观,且不说高宗年间与吐蕃的两次青海大战都以失败告终,武则天所派遣的韦待价也遭遇了大败,使得整个朝廷对于西线战略都不报乐观之想。
适逢当年有吐蕃大酋受不了噶尔家掌权、连年征发无度而举部向大唐投降,所以朝廷便产生了绕过陇右青海、从别处向吐蕃发动攻势的想法,本质上也是被噶尔家给打怕了。
武则天又继续说道:“西山峰岭崎岖,并没有通衢大道可供大军出入其间。而且彼方生羌杂胡部伍繁多,难以统聚凝合,非但不能有助军势,反而会极大干扰到大军的攻讨行动。况且山南并无精甲劲旅,唐家创业以来,便少有从彼方谋划军务大计……”
虽然说武则天本身在对外的军事计略上并没有太出众的才能,但她所陈述的这几桩事则,也是客观存在的深刻问题。哪怕到了如今的开元新世,相关的情况其实也并没有改变多少。
西山的交通环境之恶劣是有目共睹,虽然随着唐蕃贸易的发展,许多新的道路都被开辟经营出来,但这些通道用来人货通行已经颇为勉强,但却并不适合军队大规模的行军前进。
至于彼方的生羌土蛮,那就更不必多说了。虽然整体上实力并不算强,但作为当地土生土长的邦部势力,依托于那复杂的山林环境游击流窜,对大唐与吐蕃而言都是一个倍感头疼棘手的麻烦问题。也正因此,大唐才将吐蕃使者归途遭害的罪名扣在西山生羌头上,因为根本就无从查证。
而山南没有精兵,这也绝不是在搞什么地域歧视,是与大唐立国的整体国策所决定的。山南道两大区域,第一便是黄河中上游的荆襄,这里长期都是南北朝时期南朝的分陕重镇,南朝每有北面用兵的举动,荆襄都是首选的发兵地点。
大唐立国,以关中为本位,又怎么会大力发展荆襄军事,让近在咫尺的外部拥有着威胁关中腹心安全的力量?多年整治下来,彼方军事基础极为薄弱,否则当年武则天也不敢将李显软禁在山南州境内。
蜀中四塞之乡,那就更加不可能大力发展军事了,只能作为关中的后花园而存在着。
这几个因素的存在,让永昌旧年朝廷不得已放弃从川西向吐蕃进攻的图谋。而到了现在,相关的情况仍然没有太大的改善,武则天有此忧虑也是理所当然。
虽然历史上大唐也的确在川西开辟了新的战线、且在与吐蕃交战的过程中胜果辉煌,这其中代表人事就是中唐名臣韦皋大败吐蕃。但韦皋的胜利是建立在吐蕃已经完全控制陇右、朝廷已经别无选择,对西山诸生羌部族经营统合已经极为深刻,而且朝廷暗弱、军政大权几乎完全下放地方的基础上。
可是现在,这几个条件显然都不能达成,所以无论眼下两国实力对比如何,从川西向吐蕃发动进攻都绝对是一次非常冒险的军事行动。
见武则天一副忧心忡忡的模样,李潼便也不再继续卖关子,而是笑着解释道:“若只因此让祖母忧计于怀、夜不能寐,那大可不必。因为,朝廷此番山南计略只是惑敌之计,军略大计始终都集中在青海方面!”
“这、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武则天听到这话,顿时间也是瞪大了眼,一脸的惊疑。
“西康地处偏远,危在山外,本就不适宜大动干戈。若真的兵锋强用,则正中贼之下怀、入其险谋之中。即便是劳师怒攻,收回了西康,于我边务攻防并没有实际的大补。况此境离贼近而距我实远,贼旋来旋去,必将不胜其扰……”
虽然西康是李潼一力主持开拓的新疆土,但他也并没有因此便夸大西康在边防上的战略价值。西康这块土地,本就没有派兵长期驻守的必要,无论得知失之,吐蕃都很难对川西造成实际的战略压制。
所以西康的战略价值,是远远比不上青海和西域对大唐的边防意义之重要。从过往朝廷对西康的经营策略上,李潼本也没有进行长期军事占有的打算。现在吐蕃赞普又将西康强行占有回去,这在边防战略上也是一个可以预期的结果。
当然这样的战略态度并不是说西康乃是一块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之地,只不过应用的方式并不同于一般疆土的寸土必争。既然大唐已经拥有了西康,那就绝对不会轻易的吐出来。
虽然朝廷在西康摆出一副要大动干戈的态度,但主要目的还是示威与迷惑。大唐在西康经营数年,已经颇有情势基础,而且吐蕃这一次的举动,必然会严重的打击已经颇成规模的唐蕃商贸。
大唐摆出这一副姿态,就是为了告诉西康民众以及唐蕃商路上那些利益相关者,大唐绝不会放弃西康,并鼓励相关人等勇于反抗吐蕃对于此方利益生态的破坏。
同时,这么做还能将吐蕃国中的力量暂时吸引在西康此地,从而给大唐在青海的军事行动提供战略上的时机。
若是在常态之下,大唐是不想主动挑起青海方面的战事,一旦同噶尔家全面开战,吐蕃便会成为那个渔翁。可现在吐蕃赞普并其麾下力量已经集中在了西康,很难再快速的投入于青海。
所以如果此际大唐向青海大举进入,就给吐蕃营造出一个两难的困境。首先,吐蕃相不相信大唐拥有两线作战的实力?其次,吐蕃是要保青海还是要保西康?面对这样的判断与选择,只要出现了错误,机会便稍纵即逝,所带来的不仅仅只是战场上的失利,还有国中矛盾的进一步激化。
武则天虽然乏甚战略上的大局视野,但在听完李潼的解释后,知其并非盲目自大、要强行对西康用兵,心里也是松了一口气,同时不无欣慰的叹息说道:“少辈谋划边计,确是精明有术,此番若能收回青海,那么不独你祖母,就连你祖父必也会以家门有此雄壮后继为荣!”
不过在说完这话后,武则天又是不无担心的说道:“盘踞海西的噶尔钦陵,他绝对不是人间的俗类。此前几番用武都难免遭其挫折,而今虽然情势有变,但其求生意切,想也不会坐望朝廷使计青海,那么朝廷今次又打算派遣哪位大将督领此事?”
李潼闻言后便微笑着指了指自己:“钦陵虽恶,并非人间无敌。此番用功,务求必胜!我将亲赴彼方,为我唐家取回失地已逾半甲子的青海!”
第0922章
祖孙一体,荣辱与共
当听到圣人表态并不会真的对西康出兵的时候,太皇太后心里本来是颇感欣慰,觉得皇帝虽然不免年轻气盛,但也缜密谨慎,并不会妄自尊大到罔顾现实的制约。
但她却没想到,这小子心里其实存着一个更加狂妄、凶险的念头,居然想要亲征青海!
因此在听完李潼的话后,武则天脸色便陡地一变,直接摆手摇头并语调坚决道:“不可、这绝对不可!”
对于他奶奶这一态度,李潼也并不感到意外。御驾亲征虽然听起来威风,但在现实处境中,却绝对谈不上是什么好事。
太过久远或是后世一些事件不说,单单近代中、前隋隋炀帝因好战亲征致使天下大乱并最终亡国,甚至就连本朝太宗皇帝,虽然在正式履极之前也曾有征战天下、大破隋末各方豪强的辉煌战绩,但在履极之后亲征高句丽,那战果也实在是一言难尽。
战争本就蕴藏着极大的凶险,而身为皇帝,不说文治武功有多么的辉煌出色,保障自身的处境安全便是对邦家社稷最基本的责任感。
因此当李潼做出要亲征青海的决定时,便知道一定会遭到强烈的反对,无论是朝堂中还是家人们,只怕都鲜有人会表示支持。
他还没来得及开口解释自己打算这么做的原因,武则天已经瞪着眼、一脸气恼的指着他说道:“天子自有居处,岂能轻易出入!你作这样的轻率之想,将家国安危置于何地?”
“我、请祖母容我……”
“不必多说!任你如何辩言,这件事无论如何我都不会答应!青海得失虽重,但并不值得我大唐圣人为之以身犯险。哪怕社稷存亡攸关,仍需朝中所养士力慷慨捐身,君王只需持符守庙,与家国社稷共此兴衰!”
武则天一脸冷峻,不负往日的恬淡安详,甚至都恢复了几分旧年临朝称制的女皇风采,根本就不愿听李潼的解释。
只是在表达完自己的态度之后,她又握起了李潼的手,语调略有缓和,但意思却仍笃定:“慎之啊,你并不是一个狂妄慕虚之人,你祖母也并不是要阻你成就大事。往年社稷板荡、邦家动摇,全凭你奋力勇争,唐家天命才得以存续复兴。那时处境万难,不争则殆,舍你之外,宗家已经无人可以仰仗,为保宗庙不堕于地,所以要不畏凶险、以命相搏。但如今世道井然,兴治有望,绝对没有让天子复为亡命的道理!我虽然不知你具体谋计为何,但无论何种图计,需要我大唐圣人承担这样的风险,不如不作!”
“祖母爱我深切,恐我一身有失、摇撼社稷安稳,这一份深情,我当然明白。”
在低头听完他奶奶一通反对之辞后,李潼才终于有机会开口说话:“我之所以要作这样的构计,并不是妄自尊大、小觑凶险。至于我究竟是否需要亲往,这也并不是计议必须,仍在可否之间……”
武则天听到这里,神情才变得更加缓和起来,拍着李潼的手背闻声说道:“既然如此,那就更不该去了。你是唐家的天子,并不是战阵的斗将。那蕃国的钦陵,于其国不过一介悍臣,于我国则边中巨寇,或是作恶猖獗、必欲诛之,你身为天子,若能趁时趁人,自当降敕遣众杀之,若时机不备、战士不勇,亦需暂作隐忍。道义之主若同巨寇争勇,这并不是威武煊赫,而是自甘堕落啊……”
“祖母所言,俱是至理。无论我有无炫耀夸武的私心,都应该闻道而止。但这一次亲身赴边,也并非只唯青海一事,更有彰我唐家天命、宣达内外王治章轨的意义。”
李潼刚一表示仍不愿意放弃这一想法的意思,便见武则天淡眉又是一扬,连忙又快速说道:“祖母请稍安勿躁,容我将胸中所计稍作坦陈,若祖母仍然不允,我自安居帝苑,不敢违背亲命!”
武则天眉头深皱着,但仍是强忍劝言,有些生硬的点头示意李潼讲下去,让人心里还是打定主意,不管这小子如何的巧舌如簧,只当他是放屁,绝不松口答应。
总算争取到一个畅所欲言的机会,李潼将心中思绪稍作整理,然后才又开口继续说道:“先王创业肇基,内讨贼寇、外征不恭,至于天皇之季征灭高句丽,我大唐天威雄极一时。然不久之后,边衅复生,西蕃悍国挑衅青海,突厥余孽滋生漠南。而后三十年间,外不称安,内不称靖,盛极之衰、使人心痛……”
武则天听到这里,神情不免就变得尴尬起来。虽然圣人言中并不明说,但大唐在边事上的急骤衰落、她也的确是难辞其咎,虽然一些边事上的困扰早在天皇仍然在世时便已经暴露出来,可那时天皇已经病重、不能再正常处理军国事务,因此武则天也真不能厚颜辩解。
而等到天皇宾天后的边事衰落,那更是武则天羞于言及的一个话题,被圣人这么直接说出来,登时便低头沉默下来。
李潼讲这些,当然不是要跟他奶奶说旧账,所以相关话题也只是浅尝辄止,旋即便又继续说道:“我幸生于天家,并最终得继宝位,先人亲长们的荫泽、一身领受。既然承受了这样一份荣耀与重任,那开元新世社稷之所兴衰,则唯我一身、绝不能推疚于人。”
讲到言辞的技巧,李潼当然是个中高手。他奶奶态度这么坚决的反对他亲征青海,接下来无论他摆出怎样充足的理由,说服力都不会太高。
所以首先便要瓦解他奶奶的心防,故意提起这些旧事,让他奶奶心生羞惭,我虽然继承了皇位,但也是你们两口子的接盘侠,你们没有能力处理好的事情,现在都落在了我的肩上,而我唯一的想法,就是要把这些问题解决掉,让大唐重新恢复富强。
作出了这些铺垫后,李潼才又讲起他具体的考量:“过往年岁,内外事务不失才长担当,即便没有大的兴创,亦可中道维持。但时入开元,恩长选拔可推重用的才力之士渐有凋零,后继者虽层出不穷、可以勇当事务,但想要独当一面、为国柱石,仍待磨练成长。青海之得失,所涉深远重要,非肱骨不能任之,但如今朝中诸士能当雄计者,仍是有欠良选……”
李潼所说的这个理由,也算是真假参半。如今朝中能够独当一面的才力之选当然不乏,也的确没有达到需要皇帝亲自出动的程度。
但话又说回来,收复青海乃是开元以来朝廷第一次对外大计,选择什么人主持此事,不独关乎到此番大计的成败,更能影响到接下来数年乃至十数年的朝情局面。
从李潼内心而言,他当然是希望能够由自己挑选并一手提拔起来的臣员主持此事,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朝情大势不受太多旧日人事的牵绊与影响。
但他所提拔的诸臣员,要么已经有重任在身,要么资历仍浅、难以独力担当此事。须知收复青海不仅仅只是一项单纯的军事任务,更是一次非常复杂的区域政治博弈。
就算李潼肯提拔下僚、并且知人善用,所选拔出来的大将才能足够,但其威望能不能慑服诸军?
须知第一次青海大战的大非川一役,就存在着主将薛仁贵与副将郭待封之间龃龉杂生,以至于前后军伍配合不足,从而被钦陵抓住时机,分头击破。
皇帝御驾亲征,虽然会让战争环境变得更加复杂,但同样也能极大程度的避免诸将不睦、各自为战的情况发生。
人有七情六欲,难免高低攀比,特别是在这样的边事大计当中,一念的计较可能就会影响之后几十年的人生际遇。
李潼就算觉得自己魅力足够,选用诸将都会对他忠心耿耿,但也不觉得凭其人格魅力就能让诸将连彼此间的较量攀比现象都完全杜绝。
所以前往陇右去镇场子,也是他做出这一决定的原因之一。内部的矛盾与竞争可以有,但也需要及时的疏导与限制,让内部的竞争呈一种良性状态。
当武则天听到这里的时候,也不知该要如何反驳。人事问题是掌权者第一要务,皇帝如果觉得朝中没有合适的人选主持此事,那其他人无论再作何样的推荐都会显得不合时宜。
当然仅仅只是这一个理由,也是太过单薄。难道皇帝不能亲自坐镇,边计就无一可以规划?那高宗年间所开拓的广袤疆土,又是如何得来?
“垂拱以来,朝廷凡所羁縻封授多有混乱,胡酋之班序高低亦不足作为谋略凭证。旧者朝廷对外不争,暂时也只能承故积弊。但如今则就需要庄重审定,不容混淆,如此营边抚远才能有的放矢、善借胡力,可以事半功倍。”
其实相对于具体的收复青海的战略目标,整顿羁縻秩序才是李潼今次要亲自赴陇的主要原因。青海方面战略局势相对已经比较明朗,钦陵虽然凶悍可畏,但噶尔家整体的力量已经不足以支持其再同大唐精锐尽出的大势向抗衡。
可收复青海后该要如何治理,又如何处理与周边胡部邦国的关系,以及如何应对吐蕃的反扑,乃是整个战略中的主要内容。
有关大唐的羁縻策略,李潼此前也进行过许多调整,但像基本的封建礼命、册授享国等事务却触及不深。说的更简单一点,那就是针对这些胡酋蕃君们的具体等级与待遇没有一个清晰明确的规划章程。
这方面的制度混乱,当然也不是李潼的锅,主要还是他奶奶以及武氏诸王留下的烂摊子。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41/76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