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冕唐皇(校对)第64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40/760


当然,尽管钦陵并没有因为积鱼城一事而变得更加骄狂、丧失理智,但这件事也更加剧了李潼要除掉钦陵的想法。这个人实在是太不好控制,只要他存在于青海一天,那青海方面就会有太多的变数隐患。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无疑是解决掉搞问题的人。
只不过,眼下针对噶尔家直接下手并不是最为迫在眉睫的事情。
由于在钦陵的操作下,大唐在吐蕃内斗中的存在感陡地加强,让吐蕃赞普意识到想要完全解决掉噶尔家并吃下噶尔家所拥有的一切、大唐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阻力,所以在接下来大唐也不可再作侧身于事外、待收渔利之想,需要做好与吐蕃正面对抗、甚至展开一场大战的准备。
因此在接下来这段时间里,李潼也一直在忙碌的处理着内外各项事务,务求以最好的状态来迎接新朝以来第一次对外大计的考验。
内部的政务问题还倒罢了,早在年初便已经达成共识,国中内部也在进行调整,到现在基本上已经是军政分离,彼此之间的互相干涉不算太大。
而在边务问题上,张仁愿归朝之后,李潼便以曾在契丹作乱过程中表现突出的宿将张九节接掌安东军务,同时朝廷又派遣杨显宗前往辅助。
在经过张仁愿这个狠货的一通猛治之下,辽边的外虏威胁已经变得非常小。而民生政务方面则就略有欠缺,所以李潼便又将在河北政绩卓著的宋璟派往营州担任刺史。
同时,奚王李大酺以及几名靺鞨豪酋这些辽边重要的胡酋们,朝廷特许他们各典本部精锐于京中直宿一年,加强与朝廷中枢的沟通,以消弭契丹作乱所带来的种种恶劣影响与隔阂。
如此一来,东北的军政事务便安排妥当,不会有什么大的扰患发生。
至于河东方面,军务上因为已经与漠南三受降城连成一体,所以也不需要做太大的改动,以杨玄基为云州都督、镇抚当地漠南当地诸胡。在没有突厥南来扰寇的情况下,漠南那些胡部们也都能保持安分守己,不为大患。
唯一比较麻烦的还是河曲朔方,钦陵那通操作还是在吐谷浑遗民们当中造成了颇为恶劣的影响。尽管朝廷也及时给青海王慕容万大加殊荣,但短时间内还是不适合对安乐州的吐谷浑遗民们大作征调。
至于河曲内外的铁勒诸部,近来倒算是比较安分守己。李昭德多年出将入相,能力自然足够,其人入镇之后,不独帮助契苾明之子顺利接掌契苾部,而且回纥在其抚治之下,也并没有滋乱的迹象。
除了稳守三受降城防事体系之外,朔方的唐军也在进一步的向漠北碛口增派力量,控制漠北与西域之间的通道,进一步压缩突厥人的活动空间。
在这几方边务之外,还有虽然远离大唐本土,但却与陇右唇齿相依、与朔方彼此呼应的安西,也成了近日朝中议论颇多的一个话题。
此前由于大唐专重休养,再加上没有了吐蕃动手动脚,安西局面尚算平稳,因此在朝中诸议题内并未涉及太多。
不过今年边务图兴,安西便也成了一个不可忽略的话题。虽然眼下朝廷还没有针对安西经营的具体规划,但在过去数年当中,安西方面的军务开支在各边中都是名列前茅,所以现在当然也需要安西能够体现出其庞大战略投资的价值所在。
眼下,朝廷已经确定要在年末召安西大都护唐休璟并突骑施等西突厥诸部酋首和西域邦国首领入朝,以进贺新年。相关制令已经下达,而安西方面也在进行着筹备,不日便要启程。
但今年这个新年,注定是不能平静的。时间进入腊月,吐蕃方面传来进一步的动向消息,积鱼城久驻无果却被钦陵突了一脸后,吐蕃赞普并没有直接率部返回国中,而是就驻于西康城中,并强征西康大佛寺,驱逐寺中的唐人僧徒并客旅,同时传令国中,要在西康举行盟会,以讨论该要如何报复大唐策反并侵占其国邦部的恶行。
当这一消息传来时,大唐国中自是朝野震怒。天要下雨、娘要嫁人,你的小弟不愿意再跟着你继续瞎混,关老子什么事!
所以朝廷也即刻做出了回应,一方面严厉警告吐蕃赞普、限其新年之前离开西康境域,同时又以同王李光顺为益州大都督、西康道行军大总管,若吐蕃赞普于限期之内不肯离开并归还西康,朝廷便要征发山南道诸州卒力,大军向西而进,直接用武收回西康!
第0920章
自戕陛前,以死明志
虽然已经是年关将近,长安城中却并没有太多节日喜庆的氛围。市井坊间,民众们神情言谈都透出一股愤慨之情,至于原因,则正是此前吐蕃强行霸占西康的行为。
虽然绝大多数普通的长安百姓,终此一生只怕也难亲自前往荒远的西康,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对吐蕃侵害大唐利益的行为倍感愤慨。
对于朝廷所采取的态度强硬的回应,长安百姓们也都倍受鼓舞。如果说有一点不满,那就是朝廷这一次准备发兵西康与吐蕃交战的人马并非从关中选募,让许多斗志昂扬的关陇子弟都没有用武之处。
甚至不乏民众聚集在两县衙署门前请愿,道是关中自有骁勇可用,希望朝廷也能在京中设立募兵地点,让关中勇健儿郎们也能为国征战、痛惩狼子野心的吐蕃。
民心虽然雄壮可观,但朝廷做出这样的布置安排,自然也是有着全盘的考量,并不会随意的更改,只在两县衙署门外张贴告示,告令民众们只需安心的欢度佳节,与吐蕃对线诸事,朝廷自有安排,绝不容许吐蕃这怙恶不悛的恶邻继续再有侵害大唐利益的举动。
民间的这一份热情,也反映出在经过高宗大帝宾天、垂拱之后这十几年的时局反复,以及新朝数年的休养生息后,整个大唐从朝堂到民间都充斥着一股希望大唐能够重新辉煌、再返巅峰的愿景。
除了民间舆情愤慨有加,朝廷各种相关事务的运行也都极有效率。虽然声明中是说勒令吐蕃在新年之前退出西康,否则便发兵攻讨,但实际上,朝廷根本就没有等待吐蕃给出回应的打算,敕令发出当日,便即刻派遣几路御史前往山南道诸州计点军簿,为正式的卒力征发做准备。
与此同时,作为今次大军统帅的同王李光顺也不会留在京中度过即将到来的新年,而是要在年前便动身南下蜀中,进行各种相关的准备。
在李光顺离京之前,禁中也特意准备了一场家宴为之送行。
外出典兵、主持对外征战,自然远不及荣养京中来得安逸,就算李光顺作为主帅,并不需要身临前线、亲自上阵杀敌,家人们也都颇为担心,一遍又一遍的叮嘱李光顺一定要注意安全。
李光顺自己倒还情绪稳定,他本身便不是一个耽于安逸享乐之人,虽然第一次担任如此重要的主帅之职,但此前也有在蜀中为官多年的经历,对此倒并不觉得紧张。
更何况,此行的真正任务是什么、以及具体该要怎么做,圣人早已经详细的面授机宜。家人们忧心忡忡所言及的各种凶险情况,他基本都不会遇上。
不过,这些机密内情自然不可随便向外吐露,哪怕是殿中这些宗亲家人们,也都没有了解这些的必要。因此对于众人的各种关切声言,也只是微笑倾听、颔首应是,享受着家人们这一份温情脉脉的关怀。
不同于其他宗亲们的各种关切,岐王李守礼对于长兄这一次出京外任是颇为的羡慕,忍不住便感慨道:“京中虽然毕集宇内人事风光,但终究不及边中详尽切实。阿兄此行赴边,名臣强军环拥身侧,创功扬威自是当然。唐家儿郎岂无担当重任的器量与勇气,安全与功否,不需家人们过多担心。但请阿兄一定记得,功成凯旋之日,若得些许闲暇,能拣取几桩彼方风土人事,归京后让家人们细细赏览,那是再好不过!”
“二兄你这说的什么话!凡所行军,都有三分风险,咱们阿兄赴边是要征讨恶贼,又不是采风游玩,十分的心力要有十二分都用在王事当中,哪有闲情拣选什么风土事物!难道疆场鏖战之时,还要惦记着给你挑选几个蕃女姬妾!不该拿这种事情来开玩笑!”
已经身怀六甲、临盆在即,但今天也特意入宫为长兄送行的李幼娘在听到二兄这没心没肺的说辞后,登时就变得不悦起来,皱眉薄斥道。
此前军机相关,李守礼也有参略,自知长兄此行并不像家人们所想象的那样严肃危险,再见宴会中分别的气氛有些忧愁凝重,所以才这么说想要调和一下气氛,却没想到被小妹一通训斥,但也并不多作解释,干笑一声连连表示幼娘说得对,打仗就该有打仗的样子,哪能随便想女人。
因为李光顺明日便要动身南下,所以这一场家宴也并没有持续太久,各作致意后便结束了,诸宗亲们纷纷起身告退。
不过,跟随英国公李重福一同入宫参宴的李裹儿却磨磨蹭蹭不肯离开,待到殿中宗亲们离开的差不多了,兄长李重福也几番示意李裹儿起身告退,然而李裹儿却作视而不见。
一直等到殿中统共剩下没有几人,李裹儿才陡地起身冲入圣人席前,扑通一声跪倒在地,语调悲憷的开口说道:“我听说圣人有意要把我发配边中和亲赐婚?恳请圣人切勿如此……裹儿生是唐家之人,死则唐家之鬼,此身绝不生入蕃乡……纵然蕃主恃强恳求,请圣人千万不要答应!否则、否则我便自戕陛前,以死明志!”
李潼听到这话,先是愣了一愣,有些不解的望向一脸尴尬的李重福。
“臣有罪!教妹不善,让她听取许多坊里邪言,竟滋扰陛前……”
李重福满心无奈的入前叩拜请罪,并将李裹儿这番言辞缘由稍作解释一番。
事情还要从不久前青海王慕容万向朝廷为嗣子请婚一事说起,为了安抚吐谷浑遗民,李潼答应了青海王这一请求,并着令宗正拣选宗家适龄女子封为县主、赐婚青海王家。
这本来也是一桩正常的事务,许多投靠大唐的蕃部君主都有与唐家宗室联姻的待遇。诸如高昌王麹氏、铁勒契苾氏等等。
借着这一次整理宗家谱牒的机会,李重福也恳请宗正将自家这个不安分的妹子造籍于宗谱副册,免得这娘子再常怀有悖人伦、大逆不道的思计。
之后不久,便发生了吐蕃赞普强占西康的事情,坊间市里对此多有热议。民间的议论自然各种声调都有,脑洞怎么大就怎么来。
这当中便有人觉得吐蕃赞普之所以这么做,未必是要挑起与大唐的边衅、挑战大唐的权威,而是不满于大唐有欠礼尚往来的礼数。
因为吐蕃奉送一位公主入唐,并将西康那么大一片疆域作为封土,大唐却并没有相应的回礼表示,这在普通人家看来都让人不能接受,更不要说一国之君。所以吐蕃赞普才做出抗议,但也只敢针对西康这块陪嫁的疆土,却不敢贸然侵犯大唐别的领地。
依照这种论调,只要大唐选送宗室之女赐婚和亲,便能解决这一桩边事困扰,并不需要真的大动干戈。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就有人能将大国争霸的取舍生生套入家长里短的纠纷中来。虽然这种论调只是少数,但恰恰又有脑筋不好的人去相信这种逻辑,于是便发生了眼下这一幕画面。
毕竟如果这说法真的成立的话,那李裹儿倒还真的算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大唐虽然和亲羁縻的事情做过不少,但还并没有将嫡亲公主许配蕃君的事情发生。而吐蕃赞普的身份与地位又不同于一般的胡酋君主,也不能随便打发了。
当今圣人唯有一妹,且早已婚配,而苑中几位公主俱年幼。更何况谁敢作此提议请求的话,圣人怕要跟他玩命,当然是玩他的命。
而李裹儿虽然已经附名宗籍、但至今仍是庶人、未得封命,可毕竟血脉身份不俗,可真要与吐蕃和亲的话,的确是一个颇为恰当的选择。
李潼当然不会有同吐蕃和亲的打算,可在了解缘由之后,再见李裹儿那俏脸上满满的倔强与悲伤,心中居然生出了这么做好像还不错的想法。
赞普你要媳妇不要?能把你搞得家宅不安、鸡犬不宁,甚至众叛亲离那种。你想要,老子现在就给你送去!
当然这想法也只是一时的噱念,别说大唐根本没有同吐蕃和亲的需求,就算是有,等个五十年,等到这女子年老色衰、还没作死自己的情况下,再送往吐蕃。
对于李裹儿陡发神经,李潼也懒于回应,摆手示意英国公将人领走。看到李重福如今较之刚刚归京时已经颇见沧桑的外表,李潼也不免感慨谁家摊了这么一个活宝都不容易。历史上他三叔摊了俩还能硬挺那么多年,也算是命硬了。
收起这些噱念后,李潼也并没有即刻归宫休息,而是吩咐前往探望太皇太后。他奶奶虽然也有参家宴,但短坐片刻便以身体不适而起身离开,情绪有些不对,应该是有什么心事郁结于怀。
李潼接下来国务规划,还有要仰重他奶奶之处,所以在诸宗亲离席之后,便直往太皇太后寝宫而去。
第0921章
御驾亲征,收复青海
夜色已经颇深,但万寿宫内仍是灯火通明。
往常这个时候,太皇太后早已经入睡,而老年人睡眠不深且易醒,所以宫中灯火往往也要熄灭大半,不准长明。
不过今天晚上,太皇太后却没有什么睡意,离开家宴的殿堂返回万寿宫后,非但没有早早的入睡,反而着人取来纸笔佛经,伏案抄写起来。
宫人们并不知太皇太后为何会如此,但也不敢多问,只是不无忐忑的侍立一旁,看着太皇太后手臂颤抖、颇有吃力的抄写着经文。
李潼来到万寿宫外,担心打扰到他奶奶的休息,也并没有让人大声通传,打算询问一下若他奶奶已经入睡,便明天再来问安。
当他悄无声息的踏入外殿中、看到这一幕后,不免也是吃了一惊。宫人们忙不迭入前见礼,李潼略作摆手,快步行至太皇太后案前,见到书案上已经堆积了许多抄写的经文,便连忙入前要拿下他奶奶手中的毛笔,并忍不住说道:“礼佛悟经,意达即可,祖母又何必劳累伤神?若有什么杂念不能消解,明日着员礼请京中名刹大法师入宫来作场法事……”
“你坐在那里罢,不要捣乱!”
武则天抬起左手拍开李潼探来的手掌,下巴一扬示意他坐在一侧,而自己则仍继续伏案抄经,如是又过了将近半个时辰,一篇经文才抄写完毕。武则天坐直了身体略伸一个懒腰,李潼见状忙不迭入前动作轻柔的为他奶奶敲打着肩背。
皇帝推拿手法自然拙劣,但武则天却颇为享受,眉眼略作舒展,抬手指了指案上抄写完毕的经文,吩咐宫人道:“将此几篇经文送去京中几处名刹供起,着令僧员早晚作课,不得懈怠!”
待到宫人入前将那些抄写着经文的纸张收走,武则天才又转头望向李潼微笑道:“皇帝知你祖母所抄经典是祈祷何事?”
李潼闻言后便摇了摇头,他对这种事本就兴趣不大,刚才虽然等了好一会儿,但也只是假寐养神,甚至没有细看他奶奶抄写的内容。
武则天对此也并不感到意外,只是叹了一口气并抬手敲了敲圣人额头,有些薄怨说道:“你这小子啊,骨子里便不敬神佛,难为当年你竟然搞得出《宝雨经》那种把戏,诳人入迷!”
李潼听到这话,自是有些尴尬,抬手挠了挠头并不好意思的干笑道:“终究还是祖母关爱深刻,让我能够有处施展。”
武则天当然不是为了追究故事,闻言后便又长叹一声,将圣人的手掌摆进自己手心里握住,然后才又说道:“你祖母终究不是往年境遇,没有了权势壮力再去关照亲员。往年一念的计议,便可以给我孙儿一番庇护保障。可如今羸弱老妇,却需要亲徒们供养呵护……”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40/76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