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冕唐皇(校对)第63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36/760


虽然在大唐的强势压制下,这件事并没有发生,但吐谷浑的分裂问题仍然存在着。终于,随着噶尔东赞将目光瞄向吐谷浑,而大唐则举国东征高句丽、无暇西顾,吐谷浑大臣素和贵西逃,招引吐蕃入攻吐谷浑,使得吐蕃成功兼并青海。
吐谷浑在强盛之时,体量与实力绝不逊于吐蕃,但接连遭受两次灭国的打击,被吐蕃后来居上的加以反超。但即便如此,吐蕃想要完全消化吐谷浑也并不容易,噶尔东赞常年坐镇青海,甚至一度被国中政敌攻击、丢掉了大论之位,虽然快速的解决了这一政治危机,但也意识到如此并非长久之计。
所以在噶尔东赞的操作下,吐蕃再立达延芒结波之子为吐谷浑小王、以笼络吐谷浑部属民众。虽然在吐蕃所攻灭的一些政权当中,也有一些邦国首领仍能保留王号,但仅仅只是一个虚衔而已,诸如孙波小王。
但由于噶尔家族要兼顾内外的缘故,吐谷浑小王却并不只是一个虚称,而是仍然切实掌握着领地与部属、甚至军队。
因为噶尔家族的支持与庇护,吐谷浑小王在亡国之后才能享受如此超然的待遇,所以吐谷浑小王自然也是噶尔家族重要的政治与军事盟友,也是噶尔家族得以控制青海的一个重要筹码。
可是现在,吐谷浑小王竟然背叛了噶尔家族,响应赞普的号召,率部离开青海,前往投奔积鱼城的赞普,这对噶尔家的势力以及对青海的掌控,无疑是一大重创,更让噶尔家族有一种将要树倒猢狲散的悲凉。
因此在得知兄长放走吐谷浑小王后,赞婆也是充满了震惊与不解,想不通兄长为什么要这么做。过去几年时间里,他们在国中的根基与影响几乎被扫荡一空,唯有凭着对吐谷浑部众的控制,才能维持住当下的声势,随着吐谷浑小王的背叛,那些吐谷浑部属必然更加难以掌控,噶尔家的力量可以说是直接瓦解大半!
“彼既心生悖意,去留只是早晚,与其留此祸患、阵前叛逃,不如早作割舍,更能明辨敌我!”
钦陵这一解释虽然也自有道理,但赞婆还是忍不住忧心忡忡的问道:“此番小王离开,随之而去者想必不少吧?”
听到这一问题,钦陵不免又是一脸的黯然,默然片刻后才长叹一声说道:“我本以为自己威能慑众,却没想到几十年威望所积、竟然比不上区区一个亡国的奴种!”
随着吐谷浑小王离开,极短时间内又有多名豪酋引众跟随而走,吐谷浑小王这一次带走的部众,竟然有数万之多!
跟留在大唐的青海王世系相比,吐谷浑小王本就是已故吐谷浑王慕容伏允所指定的继承人,所以在许多吐谷浑人观念中、这才是他们真正的故主。
当然,这么多人选择跟随离开,也不仅仅只是因为吐谷浑小王的号召力,还有一点就是钦陵太过狂傲、政治能力不足。
别的不说,单单他平日里常常身穿唐人冠带袍服,看在许多吐谷浑贵族眼中,便觉得分外扎眼。他们正是因为对大唐心存怨恨,所以才选择投靠吐蕃,对钦陵自然也就难生好感。
平日里,就算有什么厌恶,慑于钦陵的威名,他们也不敢流露出来。可是现在,有着国中的赞普撑腰,再加上吐谷浑小王率先反叛,这些人自然也就没有什么好顾忌的,纷纷抛弃噶尔家也是理所当然。
钦陵这一次罕见的换上蕃人衣袍去送别吐谷浑小王,也算是一种示弱,想要做最后的挽回。可当老虎不再择人而噬,而是像猫儿一样的摇尾乞怜,能够换来的也只是嘲笑、讥讽与看轻,却并不会将人重新争取回来。
“其实就算留下这些,也都未必可信。当中不乏不愿再受我国役使,想要借机投唐者。如今海西人势尚未完全散尽,倒要感谢一下鄯州的郭元振。”
讲到这里,钦陵不免又是自嘲一笑。
而赞婆在听到这话后,心里自然大大的不是滋味,口中恨恨说道:“那些悖逃者,早晚要让他们付出代价!”
“报仇这种事情,就早不就晚。你能及时返回,那是再好不过!”
钦陵先是冷笑一声,脸上的颓丧之气很快便消失一空,抬手撕开身上那略显臃肿的袍服,内里竟然是缚紧的皮甲戎装:“山南小子以为凭此可以让我坐以待毙,土浑奴众将我弃若敝履,便要让他们领教一下,辱我者、唯以血偿!”
赞婆见状后不免又是一惊,连忙发问道:“阿兄你是要……”
“积鱼城!我自亲行一遭,倒要看一看,赞普他敢不敢让我入城!”
钦陵讲到这里,两眼精光闪烁,语调中也充满了杀意。
第0915章
赞普居内,杀贼有臣
在海西崎岖的山岭间,有一路人马正浩浩荡荡的进行着迁徙,正是刚刚从伏俟城离开、跟随吐谷浑小王莫贺可汗前往积鱼城的部众。
多达数万人的大部队,加上所携带的牛羊以及车马辎重,整个队伍拉伸开,前后绵延足有几十里之长,在这苍茫的原野、崇山峻岭之间,仿佛一条缓缓移动的游龙。
这些民众们大多衣衫褴褛、神情木然,身上背驮着众多的杂物,价值虽然不高,但却是他们全部的家当。青海的道路完全与平坦无关,哪怕是两手空空,长途跋涉起来都非常的辛苦,如今肩扛手提着众多的杂物,行走起来自然是更加的艰难。
不乏人已经累得神情恍惚、气息紊乱,乃至于直接倒毙于山岭沟壑之间,但也不会引起什么同情悲悯,更不能阻止队伍行进的速度。
尽管队伍中拥有着大量的牛马牲畜,但这些畜力却不是用来给这些部落族众们减轻负担。时下正值初秋新寒,牲畜们本就需要安养贴膘、以抵御将要到来的寒冬。
眼下迫于无奈进行长途的迁徙,已经是有悖天时与习俗,若还不能节省体恤畜力,那将会有大批的牲畜不能熬过漫长的寒冬。
当然,以畜牧为本业的吐谷浑部落中也存在众多的驮马、挽马用于驮运物货。但这些驮马是要用来运送豪酋首领们的财富,自然不会用来浪费驮运贱民们那些微薄的垃圾家当。
秋冬时节,本就不适合远途的迁徙,上路之后又没有充足的物资供给与负担减轻,尽管队伍离开伏俟城还不算太远的距离,但情况已经非常的不容乐观,甚至通过沿途抛尸的情况,就能勾勒出他们具体的行进路线。
但即便是如此,仍然不能阻止队伍前进的脚步,就算是部众们已经将要无以为继,自有刀兵驱赶他们继续前行。
人生在世,谁不辛苦?那些贵人们放弃了伏俟城暖帐软卧的优渥生活,在这秋冬之交还要踏上行途,他们难道就不辛苦?
为了谋求一个生机出路,而不是困在伏俟城中与噶尔家一起迎接凶险的考验与莫测的命运,这些贵人们决定离开,也是承担了极大的风险。
万幸在莫大的压力之下,大论钦陵不复往日的固执凶悍,总算是答应放他们离开,他们才有了这样一个摆脱噶尔家的机会。若那些贱民们不能体会贵人们所付出的努力与苦心,反而因为路途上这些微的辛苦就抱怨连连、裹足不前,那也实在是死有余辜!
在这长长队伍的偏后方位置上,队伍要显得威武严肃得多,前后俱是威猛的武士,大量满载货物的车马被团团包围在这队伍当中。但最引人注目的还并非那些气势雄壮的武士随员与众多的车马辎重,而是位于此方队伍最当中、由众多武士贴近包围起来的华帐大车,以及车前车后高竖起来的各种鲜艳旗幡。
这一架华车体量庞大,较之普通的马车足足大了数倍有余,需要多匹健马才能拖拉得动。整个帐幕都由上佳的马皮接缀而成,内外数层,不只密不透风,甚至就连最锋利的刀剑枪矛都难穿刺得透,而那接缀之处更是用金丝银线穿插缝合,看起来更是华贵异常。
除了本身的材质与用工不俗之外,帐幕外皮上还镶缀着众多的金环,用以扣挂金玉牦尾彩羽绮罗等各种佩物。当然眼下由于荒野赶路,各种佩物都已经被清除下来,但这华车贵气逼人的气派仍然没有减弱多少。
这架华车的存在,与队伍前后那些悲苦寒酸的部族民众们自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能够拥有并乘坐这一架华车的人物自然也不是什么简单人物,正是这一支队伍的首领,当代的吐谷浑小王莫贺可汗。
其实就连莫贺可汗,若非特殊的渠道,也很难拥有这样一辆华车。而这一辆车正是十年前吐蕃王室公主下嫁莫贺可汗时,赞普召集国中能工巧匠并收聚珍宝,专门为之打制、贺其新婚之礼。
所以这一架华车不仅仅只体现出莫贺可汗的身份尊贵,更是作为宗主国的吐蕃对其礼遇有加的证明。
因此尽管这架华车因为太过庞大、并不适合离城远行,可是当莫贺可汗决定离开青海、前往积鱼城投奔赞普的时候,也并没有将这一架车留下来,而是将之携带同行,以表示自己对于赞普所赐予的恩典铭记不忘。
正式赶路的时候,莫贺可汗也是身先士卒、与部伍们策马同行,当野中停宿时,则就登车接见各部酋首,并处理各种行途事务。
午后时分,队伍行至两山夹壁之间的一处深阔谷口,由于前方有别部贱民哗噪闹事、不肯继续前行,镇压骚乱耽误了一些时间,影响到了队伍的行程,很难在天黑之前通行过谷口。而一旦到了晚上,山谷中便会有寒冷猛烈的罡风鼓动强吹,并不适合扎营居住。
所以尽管天色仍然颇早,但在听到部伍汇报之后,莫贺可汗还是决定就地傍山扎营,等到了明天再继续赶路。
部伍们听到指令之后,便纷纷下马抽刀、劈砍山谷内外那些干枯的荆棘藤蔓,既是为了用来生火做饭,也是避免停宿期间失火蔓延。
在部伍忙于收拾营宿地点的同时,莫贺可汗便也下马进入临时搭建起的帐幕当中,开始接见部属、处理一整天行程中所积攒的事务。
这一代的吐谷浑小王,年纪已经不小,将近四十岁,但是看起来较之实际年龄还要更大几分。其人须发浓密,略有卷曲,生就一副标准的胡人相貌。这本来也算不上出奇,可是跟留在大唐的青海王一系相比,单从外表看,已经差异大到不像是同类,更不要说同宗的血亲。
莫贺可汗的血脉当然没有问题,他就是慕容伏允的血亲子孙,已故西邦太子达延芒结波的后人,有问题的是吐谷浑王室的联姻方式。
吐谷浑立国青海,与中原王朝一直保持着密切的往来,甚至在南北朝开始,便与一些割据陇边的汉胡政权进行联盟与和亲。因此在吐谷浑王室中,是一直有一条比较稳定的汉人血脉传承,多代融合下来,使得他们无论外表还是风俗习惯,都与中原王朝没有太大的诧异。
但是除了与中原王朝维系往来之外,作为青海当地的君主,吐谷浑王室自然也需要考虑到统治之内臣民的因素。须知吐谷浑王室并非土生土长的西胡,而是从近万里之外迁徙而来的东胡鲜卑。而青海周边所生活的民众,则就主要以羌人为主体。
一个外来民族到达陌生地域,不只存活下来,甚至还成为区域当中的霸主,统治着数量远胜于本部的异族部众、所建立的政权更维持数百年之久,吐谷浑的立国祖先们的确也可以称得上是一个传奇。
鲜卑慕容氏,在五胡乱华的浪潮中,也的确是一个人才涌现比例最高的一个胡族。以燕为国号的政权几乎就占尽了东南西北前后,还没有算地处青海的吐谷浑,可谓是五胡乱华过程中排名第一的狗皮膏药,就是他妈的不肯下桌。
当然,立国西陲的吐谷浑与中原王朝的兴衰更替还是没有太大的关系。其国能维持如此长久,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积极的与当地西羌土著进行融合。太远的不提,当吐谷浑第一次被隋朝灭国时,作死小能手慕容伏允就是藏匿在党项羌的领地中苟延残喘、等待机会。
因此在吐谷浑王室的血脉传承当中,还有一系就是与当地的西羌豪族联姻融合,从而维系其政权内部的稳定。中原王朝强盛,吐谷浑需要交好中原时,吐谷浑王则就会选择汉人女子生出的后代为嗣子,反之、本土西羌派就占了上风。
吐谷浑上一次的分裂就发生在隋唐之交,眼见中原大乱,慕容伏允便立拥有羌人血脉的达延芒结波为太子,却没想到隋后并非长久分裂的大乱世,而是一个同样强大的大唐。
而西羌本土派,也不再同于往年,因为更西方的吐蕃已经崛起。吐蕃本就是西羌种,与吐谷浑当地诸羌无论相貌还是风俗传承都极为相近,彼此之间自然也就更有认同感。
因此原本的本土派,自然而然就成了亲蕃派,此前叛国西逃的素和贵便是其中代表人物。素和贵本是吐谷浑慕容氏疏族血脉,西羌系的代表人物,当大唐再次强势介入吐谷浑时,索性直接叛逃、将国家都送给了吐蕃。
这也是吐谷浑王室几百年搞平衡下来,不能与时俱进的一次惨痛翻车。毕竟无论是亲唐还是亲蕃,哪比得上自己作主来的快活。
莫贺可汗虽然只是吐蕃扶立起来的一个傀儡,但也并不是一个诸事都不动的酒囊饭袋,当大唐所扶立的吐蕃诺曷钵政权在被吐蕃灭国并将其部召回之前,其人也一直跟随父兄长辈在西海荒野挣扎求存。能够在大论钦陵如此强势人物压制下,仍能对部族有着颇为可观的控制力,足见其人也是能力不俗。
行途中所积攒的这些问题,对莫贺可汗而言并不是什么难事,此前大论钦陵征战于外,他便与赞婆等人一同负责后勤征调与组织,所以在处理起类似事务来,也是有条不紊。
当事务将要处理完毕的时候,却有一名强壮妇人直闯帐中,甚至就连帐外持刀宿警的武士都没能阻拦下来。
妇人入帐之后,也并不行礼,直望着莫贺可汗皱眉说道:“赞蒙着仆来问,眼下天色尚早,可汗为什么便命令扎营不前?”
眼见妇人如此无礼,莫贺可汗那有些深邃的眼窝中顿时闪过一丝羞恼恨意,可当真正抬头凝望对方的时候,眉头便已经舒展开、变得和颜悦色起来,他先抬手屏退跟随妇人入帐的几名持刀卫士,然后才心平气和的解释道:“前路别部缺食哗噪,阻误了行程,若再继续前行,此夜恐难行过山谷,滞留谷中,夜宿不免辛苦……”
“贱民闹事,杀了便可!可汗行程,怎么能受那些贱民阻拦影响?”
妇人对于这一个说辞并不能接受,接着便又不客气的说道:“离开伏俟城已有旬日,但前行路途却方满百里,照这行程下去,今冬未必能抵积鱼城!赞蒙着我再问,行程这样缓慢,究竟是不是可汗不愿疾行、不想去积鱼城?”
“狗奴,这话是赞蒙发问,还是你自私发问!”
莫贺可汗本来一直在按捺情绪,可是在听到这话后,脸色却陡地一变,上前抬腿一脚踢翻妇人,抽刀在手横其颈上并怒声道:“赞普恩我,我才能重治故业,更蒙恩赐我血亲、方得成家,此恩义高过南岭之木、盛比青海之水!我也对赞普忠心耿耿,有命必从,甚至连大论钦陵都不放在眼中!这样深厚的君臣情义,岂能容你这恶奴贱妇妖言败坏!”
冷厉的刀锋横在颈间、几乎要割破咽喉,那妇人一时间也是惊慌至极,再不复刚才的狂横,嚎叫着乞求饶命。
正在这时候,帐外又响起了一连串的声响,旋即帐幕被掀开,一名华袍妇人在众多随从簇拥下行走进来,正是莫贺可汗的王后、来自吐蕃的赞蒙墀邦公主。
看到帐内这一情形,墀邦公主脸色也是变了一变,继而便望着手持利刃的可汗冷声说道:“这仆妇何处触怒可汗?请可汗明告罪状,将她赐我,我绝不容她活入此夜!”
见赞蒙亲自到来,可汗脸色也是微微一变,默然片刻后,才忿忿说道:“这恶奴竟然发言离间,诬蔑我不肯前往积鱼城。我若不肯,又何必拒绝大论钦陵的哀求……”
“都已经行在道中,谁又敢再如此猜疑可汗的心迹,这恶奴竟然敢如此中伤,也的确是该死!”
听完可汗的怨言,墀邦公主也是忿忿着附和道,同时抬手一指被可汗踢翻踩在脚下的妇人。其后方自有仆员入前,一把捂住那张嘴仍欲辩言的妇人嘴巴,另一手则抽出尖刀,直从妇人后脊刺入,妇人略作抽搐,旋即便口角溢出鲜血、气绝身亡。
眼见到这一幕,可汗眸子陡地一凝,握刀的手更忍不住握得更紧。
然而墀邦公主却缓步上前,手臂自然的搭在了可汗持刀之手臂弯处,抬起手来一脸温婉的帮可汗将佩刀收回了鞘内,然后才不无柔腻的凑近可汗耳畔说道:“我同可汗,情是一体,绝不容许任何人猜疑无解我的丈夫!此番赞普召见,的确是突然了一些,途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但只要咱们夫妻齐心,也不会有什么越不过的关口!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36/76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