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冕唐皇(校对)第63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35/760


但大唐仍然可以沿河道上溯,自黄河九曲进入彼方。唐初攻讨吐谷浑一战,侯君集所部唐军正是循此路线直插吐谷浑腹心之地,大破吐谷浑人马。所以在必要的时候,星宿川也是黄河九曲所驻唐军可以应用的一个军事选择。
而且星宿川距离西康国已经非常的近,此前吐蕃赞普在未经大唐许可授权的情况下便擅自出兵行过西康,已经暴露出大唐在川西与陇南所进行的军事布置并不足以给予吐蕃实际的震慑,自然是要继续进行加码。
即便不考虑军事方面的需求,当大唐商贸影响远覆星宿川之后,无疑也会将唐蕃之间的商贸网络打造的更为周全牢固。跟专重于眼前的积鱼城相比,星宿川无疑是一个更具长线战略经营的目标。
而赞婆主动提议星宿川作为设置榷场的地点,也体现出其人骨子里的那一份悲观,已经不觉得噶尔家还能继续进行如此长线的控制,索性舍弃掉作为当下的变现补充。
有关星宿川设置榷场的事宜,朝廷已经授意陇南的曹仁师与坐镇黄河九曲的薛讷着手布置。而其他位于青海周边的三处,自然就交由此方军政官员进行。
朝廷虽然勾勒出一个大的框架,但榷场能否真正建立起来且发挥作用,仍然要靠此方官员的努力。如今海东方面的军事长官是夫蒙令卿,除了人马调度的军事调整之外,几乎不问外事,因此这件事自然就落在了郭元振的头上。
如果有得选,赞婆是真的不想跟郭元振打交道,这种人心机实在太腹黑,哪怕明知道这件事是对你有利的,但总觉得对方一定会在里面埋下钉子。
郭元振这一次也并没有让赞婆失望,在将朝廷意图了解一番后,便提议说道:“莫离驿地在军管,仍需汇同海东将主细作讨论。至于渴波谷,则就需要双方同临彼境认真勘测。倒是海岛榷场,即刻便能着手建设。包括此间的物料输送,都可以通过青海舟船输送,毕竟眼下鄯州车马告急,如果想将物料尽数运出,没有两三个月的光景很难做到。如今青海冰封尚有月余,只要你处于海西架设码头以泊舟船,月前便可通航输运……”
赞婆听到这话,眉头便忍不住微微一皱,鄯州车马告急?你当老子是瞎的,看不到州城内外那将道路都给完全覆盖起来的车马队伍?张嘴就胡咧咧,你的良心何在?
郭元振的良心究竟在哪里,赞婆自然不清楚,但他知道对方作此构计的险恶想法是什么。眼下青海虽然地在两方势力之间,但讲到优势,还是大唐更胜一筹,原因也很简单,海西没有船,甚至没有打造船只的技术。
一旦海西方面打造起了码头,那么海东的船便可直接畅行靠岸,至于船上运送的是什么,可就不敢保证了。如果码头建立起来,可能晚上自家在伏俟城睡得正浓,唐军便已经抵达了城外,这跟开门揖盗没有区别。
可是现在郭元振直接拿货品运输的效率来威胁,可供赞婆做出的选择也不多。要么就回去乖乖架设码头,要么就干脆放弃这一批珍贵的补给。人在弱势中,各种言行往往显得拙劣,这未必是因为犯蠢,而是因为现实可供做出的选择实在不多。
赞婆为了保证这一次贸易能够继续进行,已经付出了那么多,可谓是开弓没有回头箭。可偏偏大唐君臣的刁难却接踵而来,一步步的诱他深陷其中。若他此刻拒绝了郭元振这一提议,那此前种种付出与让步无疑就成了一个笑话!
所以赞婆最终也只能答应郭元振的要求,表示返回海西后便即刻建造码头。
眼下他唯可安慰自己的,就是青海冰封期即将到来,就算码头建造起来,能够使用的时间也很有限,只要接收到这一批物资,接下来漫长的冰封期也不能带来什么威胁。
等到来年气候转暖消冻,局势必然会有进一步发展,届时这码头是继续保留,还是直接拆掉,都可从容计议。
这一问题讨论完毕后,海东来人也已抵达,郭元振将赞婆送至赤岭关口便停了下来,并没有再继续跟随。而在返回河源后,他又将胡酋句贵唤来,笑语说道:“海西即将兴建码头,关山已经不成阻碍。届时我会安排你重返海西,彼方遗留人事稍作联络,一俟通航,即刻争渡东来。哪怕抱板入海,海中自有舟船接应,胜过困留海西,与噶尔家同作沉沦。
来日前程如何,俱在此功。因你列我功簿之中,所以我才让你参与此计,丈夫谋进,不容等闲,此计若能用极,胜过战场迎刃避矢!”
句贵闻言后自是连连点头,胸脯拍得砰砰响,表示一定不负府君此番提携。
第0913章
壮烈能狂,无勇忍耐
噶尔家族所统治的海西地区,绝大多数区域都极为荒凉,人烟稀少,除了有限的几个地区之外,几乎看不到什么部落民众活动的痕迹。甚至于就连一些水草丰美、乃至于颇有耕作条件的地方,同样也没有什么居民。
之所以会如此,跟环境与风俗并没有太大的关系。海东虽然因为地近陇右、与大唐颇有交流的缘故而比较繁荣,但其实早在吐谷浑时期开始,海西才是青海部落民众们主要居住地,甚至就连吐谷浑的王城都位于海西。
毕竟吐谷浑在灭亡之前虽然也属于大唐的藩属,但双方的关系,也谈不上友谊地久天长,单单隋唐之间的几十年里,吐谷浑便遭遇了两次亡国甚至于灭族的打击,而这两次重创,全都是中原皇朝干的!
所以哪怕在双方友好时期,吐谷浑也不敢将其统治中心的王城设在距离大唐太近的海东地区,怕的就是哪一天其王城或许就再给端了。
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到数年前大唐的势力重新回到青海地区,讲到人烟稠密与繁荣,海西仍然要远远的胜过了海东。
转变就发生在最近这几年,大唐控制中的海东越来越繁荣,而噶尔家所控制的海西却越来越萧条。特别是频频有叛逃之事发生,有的部族名为在外游牧,但却悄悄的投靠了海东,类似事情发生的多了,也迫使噶尔家族不得不做更为严密的监管。
所以海西的人口,大部分都被集中在伏俟城周边有限的空间中,以至于正常的耕牧劳作都大受影响。毕竟伏俟城虽然是青海周边难得的宜居之地,但也达不到大唐关中能够滋养几代王业的富庶程度。
这样的安排虽然不利于生产与发展,但起码也要比放任民众们大举向海东出逃要好一些。
众多的人口聚集在有限的空间中,伏俟城周边的混乱可想而知。放眼望去,城外到处都是杂乱的毡帐与成群的牛马,几乎看不到城池本来的面貌。
而拥有毡帐居住,还算是部落牧民中的上等人家,有众多的民众甚至连这基本的生存物资都不具备,顶多是掘土穴居,在背风的土坡上打上几个洞眼,塞上几团晒干的杂草,便可供一户人家居住。
虽然说杂胡命贱、耐得寒苦,但也是有其承受的上限。这样的居住环境,天暖时节还倒罢了,可一旦进入酷寒的秋冬之日,便有许多的部落民众直接冻死在那根本就不保暖的土窟中,一具具冻成紫青色的尸体被从洞窟里勾出来,看得人触目惊心。
若没有人收捡尸首,则就由之腐烂在荒野中,到了第二年,此方野草便会生长得尤其茁壮。
但就算生存环境如此的恶劣,这些底层的部落牧民们还不是叛逃的主力,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能力、也没有储蓄穿过茫茫原野、成功抵达大唐所控制的海东区域。即便有人壮起胆子来冒险尝试,多数也都会被游弈斥候们截杀在原野中。
反倒是居住在伏俟城中,那些生活有所保障、处境也算优越的豪酋们,一旦抓住机会,便要试图向外逃亡、希望摆脱噶尔家的控制。而这样的人就算被噶尔家察觉发现,往往也不会公开的极刑严惩,担心会破坏整体局势的稳定,毕竟噶尔家还要依靠他们,对这些部民们进行控制。
又经过数日的昼夜兼程,赞婆终于返回了海西伏俟城。虽然说他途中归心似箭,可当真正返回时,看到伏俟城周边的局势较之他离开之前还要更加的混乱,心里也是不免生出满满的厌烦。
他甚至都有些怀疑,是不是他们兄弟真的运数将近、才力俱不如人,所以才在短短数年时间里、海西与海东之间的差距已经大到让人触目惊心?可是以往几十年间,他们父子相继统治,也曾将整个青海都经营的有声有色啊!
抛开心中这些杂念,赞婆也无心细赏城外各种破落混乱的画面,直接纵马入城,很快便抵达了内城的宫苑中,继而便有家奴将他引到钦陵目下所在的宫室。
进入房间后,赞婆扫了一眼、并没有发现兄长的身影,只见到一个身着蕃人贵族服饰的人背对着他站在堂中,他先是愣了一愣,然后才开口试探问道:“阿兄……”
那背对赞婆而立的人正是钦陵,因其常常身着唐人的衣袍,以至于赞婆都不能一眼确认。钦陵并没有回头,听到赞婆的声音后只是背对着微微点了点头。
“阿兄,我回来了,今次从唐国成功求到许多物资,可以大解本部目下的饥荒困蹇……”
赞婆低头细禀他入唐此行的各种收获,虽然说相关的事项他早已经着员送回,但事经人口、终究不如自己讲来这样的翔实具体。
可赞婆讲了许久,钦陵的反应却是冷淡,甚至都没有开口回话。对此赞婆也并不感到意外,甚至归程一路,他心里便已经做好了要被兄长大加训斥的准备。
一直等到赞婆汇报完毕,钦陵才蓦地叹息一声,并缓缓的转过身来。其须发已经颇见斑白,显出一份无从掩饰的老态,不要说较之数年前,哪怕赞婆只是离开几个月的时间,见到兄长如今老态更浓的模样,都是暗暗吃了一惊。
“你太让我失望了,之所以遣你入唐,是因你稳健精明,或能成就旁人不能之事。但若只是卑恭求活,遣谁不可,又何必遣你?”
转过身来之后,钦陵望向赞婆的神情中殊无喜色,自有一股恼怒引而不发:“若你并非我的兄弟,凭你这一番屈辱求顾的作为,归城之时便当授首!”
赞婆自知他这一次自作主张实在有些严重,也早做好要遭受责罚的准备,听到这话后便扑通一声跪在了地上,并郑重的说道:“我一人之生死,实在不值得计较。但今唐国有愿于青海,盼能借我家之力达成,这才是我家能够挺过此番劫难,求得生存的唯一机会……”
“住口!在我面前,还要作此懦言!青海是我家父子相继尽力、伟功所在,却被你这不肖的子孙因一时困境典卖于宿敌!纵然能求生保全与一时,来年人间将会如何讥笑我家?”
听到赞婆这么说,钦陵心中的怒火便有些按捺不住,手扶佩刀行至赞婆的面前顿足厉声说道。
“咱们父兄自是人间英雄,这一点宇内尽知,并不会因后继者肖或不肖而有减损!阿兄你才大志壮,自有一份青出于蓝的豪迈气象,但我这个不肖之人,的确是没有更图伟业的雄壮,但也自有几分家业存亡的责任!来年人间作何评断,终究生者才能有闻,但若只剩下海西荒野几副枯骨,人间是赞是毁,又有什么区别?”
钦陵自然是噶尔家绝对的核心,一家人俱惟其马首是瞻,平日里赞婆就算心里有什么异议,也绝不会这样与兄长当面争论,只是尽力恭从于后,默默的为兄长拾遗补缺。
可是这一次他却隐忍不住,想要发出自己的声音,在面对钦陵的责问时也是不作退让。
听到赞婆作此争辩,钦陵先是愣了一愣,片刻后才冷笑起来,指着这个兄弟叹息道:“当时身在唐国,你若能有如此强项硬气,唐国君臣料想不敢步步紧逼……”
赞婆还待开口解释几句,却被钦陵摆手制止,他垂手一摆,示意赞婆起身,然后看了一眼身上的袍服,嘴角泛起了一丝自嘲的笑容:“久不着此穿戴,如今虽衣装在身,但却仍倍感陌生。你知今日我为何如此?我送了土浑小王离开,由其率部往积鱼城而去……”
听到钦陵这么说,赞婆又是一惊,连忙说道:“阿兄怎么能由小王离开?他这一去,必成赞普手中尖刀啊!”
“就算留下了他,难道又能为我所用?与其将这祸害包藏在怀,不如遣之于外。小王离境,如今海西才算真正是我家基业,但究竟能不能守得住……”
钦陵闻言后又是长叹一声,接着便抬手拍了拍赞婆的手臂,脸上露出了几丝温情:“方才厉言,你不要放在心上,我是明知生机何处,但却不敢去求,有身成壮烈之狂妄,却没有忍耐求全的勇气。我、我……”
“阿兄,你不要再说了!见你如此声言,比我自己受刑还要心痛!我家绝不是任人脔割的鱼肉,只要兄弟齐心,任何危难都能大步越过!”
眼见到兄长竟然流露出一丝软弱,赞婆已是泪水盈眶,上前抱住钦陵颤声说道。
第0914章
奴种辱我,唯以血偿
世上从来没有永恒的强者,虽然说噶尔家的确是在钦陵的带领下走向了辉煌的顶点,但就算是钦陵,也并不能超脱于大势之外。
虽然钦陵日常仍以强势姿态示人,但当面对真正心腹的嫡亲兄弟时,终于露出了一些软弱姿态。如今海西的局势之恶劣,甚至就连他都不免大生无能为力之感。
来自外部方方面面的各种压力姑且不论,内部的分崩离析要让钦陵感觉更加的头疼。特别是他今天所送走的那位吐谷浑小王,对当下海西局势有着极为恶劣的影响,甚至可以说让海西直接陷入了分裂!
吐谷浑虽然已经灭亡,但仍存在着国王,而且还不止一个。比如大唐方面此前被圣人干掉的青海国王慕容忠、以及继任国王慕容万。而吐谷浑小王,就是吐蕃所扶立的一个伪王,又被称为莫贺土浑可汗。
这位吐谷浑小王莫贺可汗,也不是吐蕃随便找来的野种,同样也是根正苗红的吐谷浑王室子弟,同样也是姓慕容氏的,而且真的算起血脉来,甚至较之投唐的青海王还要更正宗一些。
吐谷浑作为东胡鲜卑一路西迁所建立起来的一个胡虏政权,能够熬过南北朝的乱世,并一直延续到隋唐之际,国运长达数百年之久,这也算是诸胡政权中的一个异类。真要算起来,吐谷浑享国年数甚至比大唐与吐蕃还要更长久。
当然,存在时间久并不意味着势力就强。特别是东面的大唐与西面的吐蕃相继崛起,吐谷浑夹在当中可谓受尽屈辱,特别过去百年间,更是一把辛酸泪。
不过吐谷浑所遭遇的苦难也并不仅仅只是因为夹在强国之间、遭受大国争霸的波及,当中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其国家中出现一个作死小能手慕容伏允。
慕容伏允作为吐谷浑国王是在隋文帝年间,当时吐谷浑虽然称臣于隋,但慕容伏允却并不安分,常有侵犯,陇边的举动。当时中原王朝刚刚统一,隋文帝还在努力弥合南北长久分裂所造成的裂痕,对这一点小边患便也暂时隐忍不发。
可是等到隋炀帝登基,慕容伏允好日子就到了头,隋炀帝性格自不同于其父,自然不会受这种被人频频打秋风骚扰的鸟气,国中搞大目标的同时,顺带着便把吐谷浑给灭了国,并在其境设立州郡进行管辖统治。而慕容伏允这个亡国之君,只能率领少量部曲藏匿于羌族领地中。
合该慕容伏允命不该绝,很快隋朝便陷入了内乱之中,无暇再顾及青海,因此慕容伏允得以返回故地复国。
复国的慕容伏允并没有吃一堑长一智,很快便故态复萌,开始继续对陇边动手动脚。所以大唐太宗皇帝在解决了东突厥之后,抽回手来便又把吐谷浑给灭了国。
这一次慕容伏允便没有了死里逃生的好运气,逃亡途中便直接被部下给干掉了。慕容伏允虽然死了,但也遗留下来一个不大不小的问题,那就是吐谷浑势力的分裂。
大唐在灭了吐谷浑之后,有鉴于前隋设立州郡统治的失败,最终还是决定进行羁縻统治,立慕容伏允之子慕容顺为新的吐谷浑王。早年慕容伏允向隋求和,便以慕容顺这个儿子为质,而慕容顺本身也是隋光化公主之子,所以成为大唐选定的目标。
但慕容伏允并不只有慕容顺这一个儿子,甚至在慕容顺还担任质子的时候,便立了另一个儿子达延芒结波为嗣子。大唐虽然立慕容顺为吐谷浑王,但这位新王常年不在国中,威望实在有限。再加上吐谷浑贵族们也是有脾气的,接连被前隋与大唐蹂躏,灭国便被灭了两次,心中对大唐自然也是充满怨念。
所以一部分不愿接受大唐羁縻统治的吐谷浑贵族便聚集在了达延芒结波身边,使得吐谷浑实际陷入了分裂中。
不久后吐谷浑再次发生动乱,慕容顺被部下所杀,大唐则再立慕容伏允的孙子诺曷钵为吐谷浑王,并将弘化公主进行赐婚,加强对吐谷浑的羁縻,这更加重了吐谷浑贵族的不满,甚至生出要劫持国王与王后投奔吐蕃的想法。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35/76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