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冕唐皇(校对)第45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55/760


附国连姓氏都无,自然也不具备度量标准。唐国绢帛在其境域中乃是顶级的奢侈品,衡量多少的标准就是绕身一裹。
“这种说法倒是可信,唐国财富多到不能衡量,若能有益统治,又怎么会吝啬货品。”
听到这一说辞,那附国国君才点点头,甚至言辞间都不乏羡慕,不知是羡慕唐国的富足,还是羡慕唐国女皇找到了维持统治权势的神物。
但他还是不失谨慎的问道:“有没有去询问以前来往的那些商贾,这种事情究竟是不是真的?”
另一名官员是主要负责附国王室庄园、田邑的,闻言后脸上便露愁苦之色,当然保持这样一个跪姿,头脸都要贴在地上,国王自然看不出他的表情。
但是他的语调也足以表示出他眼下的情绪不佳:“旧年来做买卖的唐国商贾被吐蕃驻军赶杀抢掠,今年已经没人再敢近道坞城送货。那些商贾都说,若要买卖,只能去打箭炉自取货品,否则就断了这一份往来。”
国君宜羚听到这话,脸色顿时阴郁下来,整个人身上都充斥着一股满满的负能量,怒声道:“再加金钱,他们也不愿来吗?”
附国虽然亡国,但为了稳定区域局势,吐蕃还是保留了其王族的庄园、牧场和奴户人口。生人在世,总要有所寄托。生杀大权已经没有了,那么享用旁人所享受不到的唐国物货,便成了国君维持其尊严的一个重要方式。
而且由于地利因素的缘故,附国所在身当唐蕃贸易的要冲,所以从唐国商贾手中获取珍货,然后转而输送到吐蕃国内,无论送礼还是买卖,都能所得颇丰。
跟吐蕃强大国力相比,附国哪怕最为强大的时候,也远非其对手。眼下大藏地区叛乱此起彼伏,但附国王室还能维持其傀儡地位、接受吐蕃的保护,与其国君用唐国珍货交好那些蕃国贵族们有着很大的原因。
甚至早在数年前,吐蕃国中便有要征收附国王室贡赋的声音,都被附国交好的那些蕃国贵族所按压下去。
所以唐国来的物货,对附国王室也是有着极为深刻的意义,既能维持其奢靡享受,又能保护其政治地位。所以附国王室也自与一批大唐商贾们保持密切的往来,彼此各得所好。
“不是金钱多少的缘故,蕃国卫军越来越骄横,商贾们绝迹不来,只要靠近道坞城就会性命不保。”
那国君家臣又一脸苦涩的说道。
国君听到这话,也是一脸的愁苦之色,且不说他根本没有指使吐蕃驻军的权力,即便是有,也不敢将那一支吐蕃驻军调离道坞城啊。
此前大藏地区爆发兵乱,国中诸部不愿再继续接受吐蕃的奴役。可在见识到吐蕃的凶悍之后,国君对此是发自肺腑的感到害怕,唯恐触怒了吐蕃,所以干脆主动招引吐蕃军队入国平叛。
在王室的配合下,大藏地区这一场动乱很快就被平定。但是请神容易送神难,吐蕃之后在大藏地区长期保持诸军,又把附国王室卫队给直接征召走了。
到现在,附国王室已经没有多少自保之力,就算吐蕃驻军再怎么骄横,也只能咬牙承受。
可如今那支吐蕃驻军的存在已经严重影响到附国王室的生活与前程,逼得国君也不得不认真严肃的考虑这个问题。
“要不要今年便断了几家的供奉,让他们主动把驻军调走?”
脑海里刚升起这个念头,那国君便给否定了。吐蕃那些贵人们也不是利令智昏的蠢类,明白只有这支驻军在此,附国王室才会乖乖逐年供奉。
他若真以此威胁,可能那些吐蕃贵族会直接废了他这个傀儡。他觉得给吐蕃当狗有些不爽,但大藏地区不知还有多少胡酋渴望给吐蕃当狗而不可得呢,毕竟只有做了狗,才有嫌弃的资格。
国君本来是想询问唐人高价收购那所谓的红翎赤喙是否确有其实,结果却引出了一个让他深感头疼的话题,一时间也没有了再就此细作询问的打算,
可是他这里脑子刚刚放空,突然深跪在地的一名臣员蓦地大喊道:“能不能利用那些外乡人的骚乱,把吐蕃驻军暂时调离道坞城?毕竟传言有说,唐国搜罗这些奇货还是为了杀灭蕃军……”
国君听到这话,一时间也是眸光透亮,大觉此事有操作空间,连忙拍手说道:“仔细计议一番,但不能让蕃军怀疑到我!”
附国君臣沦为亡国之奴,也不是没有原因。
事实上在他们就此讨论之前几天时间里,驻守道坞城的吐蕃军队们便察觉到了这些不同寻常的迹象。
毕竟除了保护附国王室之外,他们之所以驻扎在此,最大的使命还是把控大藏地区的形势。境域中发生这么不同寻常的举动,他们自然要重视起来。
蕃国驻军所打听到的情况与附国君臣所知差不多,此地驻守将领当然已经知道唐国发生政变,所谓为了巩固女皇统治只是噱谈。而红翎赤喙做成的羽箭会让他们流血不止,这更加的妖言惑众。
但尽管如此,蕃国驻守此境的将领还是不敢怠慢。因为这意味着,有多少胡部参与搜罗这些奇货,大藏地区就有多少人希望他们不得好死。
所以早在数日之前,蕃国驻军便调动频繁,调查这谣言所出的源头,有的地方甚至已经发生了一些小规模的战斗。
“蕃国于此驻军三千有余,势力还是不弱的,只盼望此境那些生羌部落能够纠缠更多的蕃国兵力。”
谣言的源头自然是郭元振,这家伙一肚子坏水,制定计略当然不可能仅仅只是调虎离山那么简单。
郭万钧说要收买生羌卒力去攻打道坞城,郭元振自觉得有些不靠谱。但他今次西来,所率只有两百多名益州大都督府甲士,再加上郭万钧等商队卒力护卫,满打满算也不到一千人,如果不借助当地生羌势力,是很难搞得定蕃国驻军。
简单的收买很难达成彼此的意图,但若激发彼此的贪欲,他们自己就会闹得欢快。所以他此前着令郭万钧包括其他一些游走此境的唐人商贾,花费大价钱去搜购奇货,这过程中自然也使用了一些钱财。
吐蕃驻军因为不满大藏地区的胡部贼心不死,所以散出查探谣言源头,是一定会发现那些胡部都囤聚大量的唐国货品,自然忍受不了贪念,会加以抢夺。而这些货品存在本身,也足以说明那些胡部与唐人往来密切,是一种罪证。
胡部不甘于财货被掠夺,乃至于族众被屠杀,自然是要奋起反抗。如此斗争起来,就比简单的收买有效果的多。
当然在这过程中,肯定会有一部分唐人商贾不明究竟而遭到波及,难免人货俱没。
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甚至是郭元振有意为之。雍王幕府下一步肯定会加强对蜀中的管制,蜀中所存在的唐蕃商路肯定也是管制的一部分内容。
眼下区域内郭元振能通知到的商贾,已经通过郭万钧传信示警,至于其他通知不到的,更无从言及监管。通过蕃军扫荡清理掉一批,让这些商户们知痛之下不敢再肆意贪利,输货以肥蕃国,这也是郭元振的目的之一。
第0647章
一身傲骨,不甘自弃
吐蕃驻扎在大藏地区有三千多人,这个驻军数量虽然不算多,但用来控制大藏地区的一众羌胡部落则绰绰有余。
这些胡部大一些的不过几千人口,小一些的甚至几百人聚居谋活,在区域内最大势力、附国王室都已经彻底向吐蕃臣服后,这些部族即便偶尔聚闹,也很难成什么气候。
早年大唐羁縻控制西域那么大的区域,常驻人马不过几千人而已,不独让当地邦国不敢反抗,甚至能跟吐蕃这个强敌都斗的有来有往。
所以在常规情况下,三千吐蕃甲众足以控制住整个大藏地区,前提是当地这些羌胡部落没有被大规模的组织起来,或者吐蕃不主动分兵。
不过,郭元振此前这段时间搞的那些小动作,就是为的让吐蕃分兵。所谓红翎赤喙、能杀蕃兵,唐国商贾究竟有没有大量收购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多少羌胡部落受到了这种谣言的影响。
若不加追究、不加控制,可能这谣言就会演变成为一种口号,会直接引发大藏地区的羌胡部族们再次群起反抗吐蕃的奴役与掠夺。
可一旦要大肆追查,就很难大队出动。川西藏东这一片区域,沟岭纵横,地形之复杂还要远远超过吐蕃本土,只能进行小队出动。
当声势营造完毕之后,郭元振一行再悄悄溜回了道坞城附近。不过蕃军频繁出动搜查,也给他们带来了不小的困扰。为了确保行踪不被发现,此行大部队都藏在了远处沟岭绝境,郭元振只率了百十人返回。
这些人言是益州大都督府的府兵,但其实也都是郭元振在通泉县这些年网罗操练的党羽,无论是服从性还是战斗力都非常可观。尽管身在陌生境域,但并不感觉束手束脚,反而还有几分如鱼得水的味道。
因为郭元振早年便常常率领他们前往川西生羌地区,搜捕掳掠生羌人口作为奴仆售卖。所以他们对这复杂地形的适应度,甚至还要超过那些蕃国驻军。
一行人藏匿在可以窥望到道坞城与蕃军营垒的山岭上,一连几天的时间不见烦躁。以至于同行至此的郭万钧都有些怀疑,郭元振并其随众简直比自己还像是常于此乡谋生的人。
几天时间观望下来,蕃军虽然出入频繁,但营中并城池周边也都一直保留着可观的兵力,起码不是郭元振并这百数随员能够直接入前冲杀战胜的。
但是随着蕃军对周遭境域的搜索逐渐扩大并细致,情形便逐渐发生了变化。最开始蕃军的活动还不失谨慎,百十人的队伍清晨出发,傍晚返回,并不在外流连过夜,偶尔押运一些俘虏返回。
渐渐的,开始有蕃军在外留宿,应该是搜索范围拉长,来不及返回。相应的,当这些队伍返回的时候,所押运的物资并人丁就更多了。
这也是很正常的,所谓贼过如梳、兵过如篦。军队本身就是有组织的暴力团体,对民生环境的破坏还要远远超过流寇盗匪。
蕃军本身又不是纪律严明的队伍,烧杀抢掠本身就是做惯了的勾当,此前或因为镇守军营的军命没有机会深入诸羌胡部族进行搜刮,可现在有了正当的理由,当然要大肆搜刮一番。
大藏地区乃是唐蕃贸易的中转站,盛夏时节正是贸易最频繁的时候,诸羌胡部族或多或少都积存着一些交易来的唐国货品。蕃卒入其部族见到这些物货,本身就贪念大炽,再加上还有那一条谣言的缘故,自然没有放过的道理。
外出的蕃卒收获颇丰,这更刺激了留守道坞城周边的蕃军们,所带来的变化就是蕃军派出的部伍越来越多,往返周期越来越长,同时收获也更加的丰厚,以至于原本道坞城中的居民都被驱赶出来一部分,用来存放蕃军所搜刮来的物资,以及所抓捕那些与唐国贸易、疑似通唐并传播谣言的羌胡人口。
不过蕃军这么做也并非没有恶果,大藏地区本就民风凶悍,多年来一直叛乱不断。蕃军如此气焰嚣张的搜刮,自然激起土民的不满,一些返回此境的蕃军便渐渐出现了经历过战斗的痕迹,甚至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减员。
土民明目张胆的勾结唐国,并且还散播居心叵测的谣言,现在居然还主动袭击吐蕃派出调查的甲卒部伍,这自然让蕃国驻军为之震怒不已。所以接下来蕃国再出动人手的时候,甲械便更加精良,部伍更加庞大,且再次返回的时候,带回的生口便不多,而是成筐的、血淋淋的人头!
局面一直在向着郭元振所预想的方向发展,大藏地区羌胡土民与蕃国本就矛盾深刻,所欠缺的本就是一个契机引发。
当第一场流血冲突发生的时候,那最重要的便不再是土民有没有私通唐国和谣言究竟是谁制造扩散出来的,而是吐蕃想将土民赶尽杀绝,而土民则奋起反击,只求活命。
于是,驻扎在道坞城周边的吐蕃军众们出动越来越多,且返回休整的频率也越来越慢。那些各自为战、不成组织的羌胡部族们自然不是这些武装精良、如狼似虎的蕃卒对手,但他们各自族居沟岭深处,吐蕃军众想要完全压制住他们的闹乱也很困难。
“火候差不多了,午前准备出击道坞城!”
某一日清晨,看到道坞城附近吐蕃军众再次出动了五百余众,再加上此前外遣未归的,如今留守道坞城的不过两百余众。
当然,除了吐蕃本部人马之外,还有一部分当地胡部仆从军,约莫有将近两千人,尽管郭元振等人只是远望,但这些仆从军的甲仗乃至于气势与蕃卒都有着明显的区别。
“这便直攻道坞城?只凭眼下百十人?”
郭万钧听到这话,不免瞪大了眼,有些不敢相信的再问一遍。
郭元振闻言后则摇头道:“怎么可能?总要有人观风望势,谋划退路。五十人随我出动即可,老兄你率余者继续留守此处,一旦见到蕃军大部返回,即刻在岭上防烟。贼从东来则一束烟,东南西北各增一束,防烟之后,你等即刻往贼空处奔。沿途标记,后续怎么汇合,自有我甲伍提醒。”
“五、五十人?可、可道坞城内外,仍有兵众几千啊!”
郭万钧闻言后更是惊得舌头都险些咬到,强作笑颜道:“明府定是在说笑!”
郭元振听到这话顿时一瞪眼,肃容道:“此生死竞速时刻,岂容戏笑!刚才所嘱,老兄你要深记心中。一旦冲下峰岭,我将无力回顾,若失于呼应,那咱们这百十条性命,可都要抛尸此处了。”
“竟、竟是真的!五十人,直冲道坞城?可那里还有……”
“哈,当年班定远三十六卒能定西域。今我甲徒五十人,所冲不过西南小小蛮邦,即便成事,未称功也。”
眼见郭万钧这副模样,郭元振便笑语一声,然后便取出所剩不多的干粮专注用餐起来。
看到郭元振如此淡定,郭万钧才算真正领教到这类功名之徒对功勋之渴望,实在远远超出了他的想象。此前郭元振上赶着与他平辈论交,他心里对这个人到中年依然落拓的小小参军还不无小觑,觉得对方不过尔尔。
可是最近这段时间里,看到郭元振小施计谋,便将大藏地区诸多羌胡部族包括几千蕃国驻军都逗弄得彼此残杀,这种效果已经远远超出了他的想象。他所谓钱财收买羌胡卒力,与之相比简直就是蠢计。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55/76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