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冕唐皇(校对)第45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54/760


如果大批的召入朝中,大军开拔、沿途耗用该要怎么合计调度?这些军伍的忠诚性又该如何保证?
须知李旦常年处于深宫幽禁的状态,直接面对朝野臣民、满打满算不过半年多的时间。就连李昭德这些在武周朝豁出命去保护他的唐家老臣们,在朝情势力方面对都对他多有忤逆。李旦是得多大心,才会认为一纸政令召回朝中的这些边军甲伍们会对皇帝拥戴无贰?
一旦将这些甲伍大批征召入朝,可能雍王亲信就藏在其中,待入神都即刻便发动逼宫,这才是真正开门揖盗的蠢计。
所以尽管不情愿,朝廷也只能暂时无视陕西道这十几万大军的存在。而将王孝杰召入朝中,树作榜样,这就是为了逐步吸纳边军体系中心向朝廷的一部分将士。
除了是边军大将之外,王孝杰还有一个身份,那就是如他自己所自称的、京兆寒素壮士。这当然也只是谦称,王孝杰虽然不是出身名门,但也是官宦之家,并不是什么寒素门庭。
王孝杰既没有浓厚的关陇勋贵色彩,本身又是关内军门出类拔萃的人物,其人登朝拜相,对于关陇之间那些渴望扬名立功的三秦子弟,自然也是一个极大的表率。
身为唐家子弟,对于关中特别是长安,心中无疑是常怀一种难以言表的深厚情结。虽然眼下迫于形势,李旦并不能返回长安,但也必然不甘心祖宗遗泽尽给雍王。其任用王孝杰为相,自然也是为了大批任用关陇子弟作准备、铺垫。
可说一千道一万,无论王孝杰身份再怎么适合,但如果想对禁军体系进行有效的整改,终究还是要看具体的实施过程。
但王孝杰在长安的各种言谈表现,特别是对雍王的推崇备至,无不显示出其人尚无大任系身的觉悟。
当然也不排除王孝杰是借此粗豪态度,来麻痹雍王与陕西道一干官佐,但李潼总觉得,王孝杰似乎没有这样深刻的心机,或者说没有这样的必要。
就算王孝杰在长安演戏演得再好,让所有人都认为他是一个草包。但长安与洛阳,两京眼下仍处于各自蓄养实力的状态,想要兵戎相见还有很长时间。
在这段漫长时间里,长安对神都洛阳的动态肯定也会密切关注。王孝杰归朝后做了什么整改禁军的方略,必然也瞒不住天下人。若其所推行政令果真有效,大行台又怎么会忽略其人所带来的威胁。
但现在看来,王孝杰的确称不上是一个合适的人选,此次归朝更大几率是一根搅屎棍。
当然李潼也没有因此小瞧神都朝廷,朝廷毕竟是天下正统所在,其所能调用的人员物资,都远非大行台可比。大行台地盘本就狭小弱势,还要面对这个时代最大的两个边患,也实在是不容松懈。
“对蜀中的经略,该要提上日程,重视起来了。”
讨论完了王孝杰归都这一话题后,李潼又不无凝重的开口说道。
姚元崇闻言后便也点点头,并补充道:“近期是需要安排汉王到长安一行。”
第0645章
元振苦行,蕃国难进
“老子真是犯了失心的疯病,才会觉得入蕃国来是图求大功的捷径!”
郭元振站在一处简陋的草市当中,看着眼前土台上堆满的货品,还有街面上来来往往的蕃人并诸羌生口,口中发出这样的感慨。
如今他所身处的这个位置,是吐蕃东境的大藏地区,也就是原本川西的附国。
这个附国并不是依附的意思,本身就是这个胡部邦国的名号,是位于雅江北部的一个生羌政权,故隋时期曾经向朝廷进贡,但与中原王朝来往不多。吐蕃向外开拓,在兼并了孙波女国之后,于高宗时期顺便攻灭了附国,名之为大藏。
也幸亏那一次进贡,否则多年以后,这附国的存在怕是要彻底的消失无踪。
三个多月前,郭元振在陇州受雍王殿下教命,整顿行伍自蜀中雅州出发,入吐蕃境中打算联系一部分吐蕃内部势力。但如今这么长的时间过去了,他仍然困留在大藏地区不得同行。
扣除从陇州归蜀、再从蜀中出发等沿途赶路的时间,郭元振一行被困在大藏地区已经一个多月的时间了。
最开始进入雪区的时候,还是一身厚重的棉衣皮袍,到现在白天阳光最猛烈的时候,甚至已经可以单衣乃至于袒坏都不觉得寒冷,郭元振自是苦闷不已。
听到郭元振的抱怨,旁边的随从人员便说道:“如今蕃国,噶尔一家掌权,对咱们大唐寇掠不断,唐人入蕃,自然被视作敌国,让人警惕,深入不易。就算是长行此边的商贾,也只敢在大藏此境停留贸易,再往内进,就多了许多的凶险。”
发声的人名为郭万钧,虽然与郭元振同姓,但却是土生土长的蜀中人,其家时代经营与蕃国的贸易,也算是一个家累万金的川蜀豪商。
郭元振此前待在通泉县小地方,与这些川蜀大豪接触也并不算多。但在得了雍王赏识后,特别汉王入川担任益州大都督府长史,郭元振也被提拔进都督府担任参军,在蜀中也算是一号人物。
他这个人务实且通达,配合汉王行事治理蜀中并经营飞钱,索性便与郭万钧结了干亲。这一次能够深入吐蕃的大藏地区,也多亏了郭万钧提供的支持。毕竟他也不是正式的朝廷使节,对官府的力量动用有限。
听到郭万钧这么说,郭元振又忍不住叹息道:“少年进士成名,多有恣意,不意却蹉跎川蜀二十年,无有长进。幸在雍王殿下加我赏识,才有了再作奋求的期待。如今身心捐给殿下,只盼能创非常之功。唉,人生又有多少二十年?此行若不得功,即便殿下不罪,我还有什么面目归见殿下……”
讲到这里,郭元振不无懊恼,他蹉跎多年,尤其体会到机会的重要,虽然在雍王殿下面前常是一副混不吝的态度,但心里也明白,到了他这个年纪,才器资望都还没有彰显出来,唯有追从于殿下身后,人生才有望达于辉煌。
他年近四十,若再按部就班的归都守选,若再时运不济、沉寂几年,已经到了准备大料、打制棺椁的年纪。
所以对于这一次雍王殿下的遣用,郭元振也是重视至极,为此甚至放弃了追随殿下赴陇征战的机会。
毕竟他这些年来都无掌兵征戎的经历,虽然在通泉县横行霸市的时候也磨练出一番非凡的弓马技艺,但哪怕赴陇与吐蕃交战,怕也很难获得独领一军、沙场谋功的机会,不如另辟蹊径,直入根本。
“我与老兄,可是性命相托的交情。此行入蕃,不是我一人私事,若能成功,你们连带受惠也是不浅。雍王殿下用人用事,素来不吝赏格,你们蜀中的杨氏,那就是一个绝佳的表率。”
郭元振拍拍他的肩膀,认真说道。
能跟郭元振聊得来、做朋友的,自然也都有一些特质。
听到郭元振这么说,郭万钧在沉默少许之后,才又继续说道:“垂拱年间,大藏此境还兴兵抗蕃,蕃国王命在此境也平常得很,并不受诸邦部拥戴。若此番果然难进孙波,不如退求其次,直在大藏弄事。我也豁出家私,与明府搏上一次,此行钱货所得,招募一些生羌邦部,咱们直接攻进道坞城弄死附国小王,拣其王室子女相貌可观的恭送给雍王殿下……”
听到郭万钧这番打算,郭元振只翻白眼,这家伙难道真以为雍王殿下是馋吐蕃女子那股风情滋味、才派他来蕃国行走一遭?
郭万钧还在那里算计着:“附国土王虽然也享有一个王号,但只是亡国之奴罢了。此前大藏为乱,其王不能平定,主动招引蕃国大军来剿,也是人心尽失。天授年间,蕃国大相更直接征召其王国卫员入蕃国逻娑城担任宿卫,让道坞城更加空虚……”
这些边境小国势力倾覆,本就不受大唐这样的大帝国关注。所以讲到其内情诸种,大唐官方还真的不如这些长行此边的商贾熟悉。
吐蕃的大藏地区发生叛乱,这件事间接促成了永昌年间韦待价的西征,但大藏地区的动乱规模远没有牵连太多吐蕃的国力,再加上当年时令气候妖异、韦待价临阵调度失宜,这一场西征最终还是失败告终。
当郭元振听到这些内情的时候,忍不住便动了心思,便对郭万钧说道:“老兄你想不想做一次番邦土王?你如果愿意的话,咱们果如你所计议,招募羌卒弄死那附国土王……”
郭万钧听到这话后连连摇头,干笑道:“我只一卑俗商贾,哪有那样的计量气魄。更何况,我堂堂的大唐伟男子,怎么能抛弃祖宗,入此番邦为长!”
见郭万钧拒绝的干脆,郭元振便也不再继续煽动他。他也明白这想法不失妄想,附国王室虽然虚弱,但毕竟背后站着的是吐蕃。而且整个大藏地区对吐蕃意义不小,是其重要的藩篱之地,于此扶立的邦部首领不止一个。
自己一行人若想凭着收买一批生羌卒力便彻底搅乱大藏地区的形势,还是有点困难的。
不过总是这么被动等待,也不是办法。因为大藏地区从永昌年间开始便不断的叛乱,所以吐蕃针对这一地区进行了一些军事封锁,想要通过这一区域抵达孙波或者更远的逻娑地区,是非常困难的。
但郭万钧所言搞一搞居住在附近道坞城的附国王室,倒也是一个思路。毕竟为了确保对大藏地区的掌控,吐蕃上层与附国王室之间肯定是要维持比较畅通的交流渠道。
郭元振眼下入其国中尚且无门,更不要说与其国中上层人物取得什么联系了。如果能够借用一下附国王室内通吐蕃的渠道,对他此行无疑是有极大帮助的。
有了这样一个明确的思路与目标,郭元振便也不再一味的抱怨,而是开始向道坞城靠近。
附国原本是没有城池的,为了躲避彼此间的攻斗仇杀,此前部族往往傍山垒石、以为防控。直到吐蕃兼并此国,才在此境区域腹心之地建造起了一座城池,便是道坞城。
说是城池,但这座道坞城在郭元振看来,不过是一处土围子而已。城池墙壁并不高大,夯土离地并不满丈,身量高大的人在一些城外区域稍作踮脚,便能将城内情形尽收眼底。
即便如此,道坞城仍是郭元振进入蕃国区域后,所见堪称繁华的区域之一。城池周边有蕃胡毡帐聚居,内外有行人出入不断,不像别的地方尽是沟岭纵横,动辄几百里之间荒凉的鸟不生蛋。
诚如郭万钧所言,道坞城的防护力量几近于无。一行人在左近山岭之间窥望数日,历数所见,不过千余名土兵而已,且连几副像样的铁甲都无,漆皮作甲,器械简陋。
但这也并不意味着道坞城就全无凶险,在离其城池数里之外的山岭上,便设有一座吐蕃军营,城中驻军数量不明,但常有军士出营下山、进入道坞城,或许是为了消遣为乐。
“此前之所以不近道坞城,只因为此处蕃卒骄悍,待我唐人极不友好。若在城中市卖货物,一旦遭遇蕃卒巡城,多半就要人货俱没。”
郭万钧解释了一下此前不靠近道坞城的原因,大藏地区的蕃人以及诸羌对于唐人还是比较欢迎的,毕竟唐人所携诸货都是他们所急缺且不能自己生产的物资,哪怕自己不用,转手倒入蕃国内境其他地区,都能收获颇丰。
可是从吐蕃国中进入大藏驻守的这些茹岱卫军们,则就骄横跋扈,杀人掠货只是寻常。所以从川蜀进入蕃国行商的唐人们,也只在一些边远地区的草市与当地部族进行贸易,不敢到吐蕃卫军眼皮底下活动。
郭万钧虽然常行蕃边,但所能够提供的资料则就很浅显,或有助于对吐蕃国情大势有所判断,但若具体到一座城池的防务力量,都说不清楚。
郭元振隐在山岭之间,望着远处凭山傍河而设的道坞城,一脸的若有所思。
第0646章
红翎赤喙,可杀蕃贼
作为大藏地区的区域中心,道坞城最近突然热闹起来,诸边胡部多有人众入城徘徊,不断的接触当地居民,说一些古怪话语。
最开始,城中民众们倒也并不在意。毕竟道坞城就是大藏地区最繁华的所在,旧年吐蕃议盟甚至还在这里举行了好几次。
见识过那么多兵强马壮、威名赫赫的豪酋之后,道坞城民众自觉也算是见识过真正的市面,对于一些寻常小事都能寻常视之。
可是随着入城人众渐多,且都是鬼鬼祟祟、四处打听的模样,寻常小事便也透出几分不寻常的意味,于是便有人对此重视了起来。
位于城池左侧、傍山而设的一处庄园厅堂中,有一名身围皮氅、胸腹袒露的中年人斜卧在一具样式古怪的坐具上,其人两臂金环缠绕,额际还有一道金丝纠缠的环箍将杂乱的头发箍束于脑后。
其人正是附国的君王、名为宜羚。附国化外小邦,并无姓氏的分别,所谓的宜,即就是土语中的王、或者说为上者。
“那些外乡来者,究竟有什么意图?”
附国土语,语音短促且少变化,哪怕是相同的音节语调,谈话的场景不同,所表达的意思也截然不同。至于其王宜羚所用的,则是有别土语的另一种表达方式,是上层人物在接触过中国与吐蕃之后,自己编改出的语法。
厅堂里,有两名身穿长袍之人,两膝跪地,身躯前伏,两只手臂更贴着地面向前直直伸出。这个姿势别扭到了极点,会让施礼者非常辛苦,两臂伸的这么远,表示他们手无寸铁,对上位者全无威胁。
有这样的礼节习俗,只代表一件事,那就是附国国君常被近人弑杀,痛定思痛,所以才有这样的俗规传扬下来。
听到君上的问话,其中一个拜地者便回答道:“抓了十几名外乡人,审问出一个结果。他们这些外来者,是在搜取寻找一种雉鸟鸟喙和翎羽,原因是唐国的商贾正在大批搜购这类货品。这种鸟喙、翎羽尽是赤红,据说有种神异的能力,用来打制羽箭,射中吐蕃军士,就能让人流血不止,必死难救。”
“真是妖言!若有这样的神物,我国怎么能被吐蕃强占?我又怎么会甘心做吐蕃的玩物!”
那附国君王宜羚听到这话后,便忍不住嗤笑道,言辞之间对自己当下这种处境不无怨念。当然,换了任何一个人只怕也是要不满的,关起门来便是至尊,举国供此一人,但眼下却沦为蕃国的傀儡,任何大事都不由自主。
“但唐国商贾们的确在大量收购这些货品,一副鸟喙、三根翎羽,就能换取到一裹熟丝细绢,所以很多人都在搜购这种货品。又有说法是唐国的女皇自比凤凰,红翎赤喙的雉鸟则是凤鸟遗种,编织成羽翼器物穿戴,能有助其国运。”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54/76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