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冕唐皇(校对)第44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42/760


正因为了解的如此细致,钦陵才更明白这将是一场艰苦至极的战争。虽然在他的精心操练与调教之下,如今的吐蕃大军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攻坚能力,但是跟唐军的坚守能力相比,仍然差了很远。
但他实在已经拖不起,对九曲之地诸胡部的强争进行的非常不顺利,据说唐国的雍王直接从洮州出兵攻掠九曲之地。九曲之地诸胡有的已经被攻灭,剩下的也人人自危,更加不敢派遣部伍助战吐蕃。即便有一些胡酋来使,主要意图也是为了求救。
九曲方面已经不足指望,坐镇唐军大营的黑齿常之又是一个极擅防守的大将,只看其人将赤岭一线经营的坚不可摧。若再任由唐军在王孝杰米栅站稳脚跟,怕将成为另一个赤岭。
不,比赤岭的形势还要更差,毕竟赤岭对双方都有困阻。可唐军若从王孝杰米栅冲出,前方便是一路的坦途,其兵锋甚至可以扩扫整个大非川在内的海南区域,除非吐蕃长期在莫离驿驻扎重军以备唐军。
但这是不可能的,吐蕃的征发和动员模式决定了不可能长期保持动辄数万人马的脱战精兵以戍边,他们可没有拥有河源那种年产几百万斛军粮的庞大屯垦基地,乃至于整个富庶的陇右。
青海地区所产除了要供养驻扎在此境的吐蕃军队之外,每年还要向国中输送不菲的财货物资。如果不这么做,无论是赞普还是国中其他的大家族,都不能容忍噶尔家族长期独享吐谷浑之地所带来的利润。
“那便战罢!”
尽管心中还有诸多忧思,但既然大军已经至此,杂想太多也已经没有了意义,随着钦陵一声令下,鼓号声霎时间在山岭间响起,诸路蕃军有条不紊、各有节奏的从王孝杰米栅各个区域发起了进攻。
此时的钦陵脑海中自有一份具体的战盘,在这方战盘上,足足有多达十几路的部伍同时发起了进攻。尽管整个扩及几十顷的战场上人马调度显得杂乱无章,但一切的攻防形势在秦岭的脑海中却反映的清晰无比。
钦陵掌军,自有其独门技法。
他麾下的吐蕃本部人马以千人为一队,两千人为附庸,三千人为一军,各以自己的嫡系亲信为军主。
吐蕃人马各受三令,或在前、或居中、或镇后,三种军令代表着三种作战方式,前者冲锋、中者游击、后者督战。至于胡部附庸,唯受两命,赤旗为冲,黑旗为撤,当冲不冲、当撤不撤者俱杀!
为了在战场上同时调度多达数万、十几路的人马,钦陵还有一套更复杂的鼓令,唯诸军军主能够准确接收其命令。
这是因为凡为军主者,俱是长期追随钦陵的私曲精锐,只有经过长时期、熟能生巧的操练,才能在混乱的战场上接受并准确辨识各种具体的命令。
这一项优势,甚至就连久习战阵演变之法的唐军将领都不具备。毕竟唐军大将无事在朝、有事出征,尽管也有一套系统的旗鼓命令指挥作战,但终究比不上钦陵私曲部伍长时间耳濡目染的浸淫那样灵活多变。
正因为有着这一批心腹耳目各领军事,钦陵才能对数万乃至十数万大军如臂使指、调度灵活,不放过每一个战场上所出现而又稍纵即逝的战机。
为了确保钦陵的命令得以彻底贯彻,吐蕃军队甚至不允许彼此搭救同袍。战号一响,哪怕近畔友军已经被敌人围杀殆尽,都不准转戈搭救,只能执行自己所接收到的命令。
王孝杰米栅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的确不利于吐蕃大军离合聚散的演变。但是当吐蕃大军真正发起进攻的时候,庞大的压力仍然扑面而来。
黑齿常之所坐镇的山谷处的主战场上,足有一万吐蕃精锐于此集结,但却并不进攻,只是在正面维持对唐军的威逼,迫使唐军在此处集结大量部伍进行对峙。
而在其他方位,吐蕃军队几乎同一时间发起了进攻。王孝杰米栅虽然位于两处峰岭夹谷之间,但这两道峰岭并非浑然一体,当中仍然存在着许多沟壑峰谷可供出入。
当然,这些地方也几乎都被唐军设栅据守。吐蕃军众汹涌冲来,唐军排弓射之,如此击退了几轮吐蕃军队的冲击后,吐蕃军阵中战鼓声却再次一变,其中几处峰谷便有吐蕃的仆从军继续发起了进攻。
吐蕃大军的攻势时急时缓,但却始终不曾间断。唐军虽然准备充分,有强弓劲弩击退敌军的进攻,但时间一久,弓手也难免疲惫,特别各种锋矢储备消耗严重。
若只是一两处如此还倒罢了,但多达十几处峰谷全都是这样高强度的战斗节奏,很快便有了差距的体现。
有的峰谷射手明显气力不济、或者箭矢告急,一旦远程的封锁出现了衰势,吐蕃军众们便把握到这一战机,喝令仆从军逼压而上,去拆除、破坏唐军栅栏或烽堡外所设置的拒马等障碍物。
很快,一些告急的讯息便传达到了前阵督战的黑齿常之这里。听到这些告急声,黑齿常之心中不无焦躁,眼下不过才刚刚开战,有的烽堡守将便因把握不住吐蕃的进攻节奏而有不支之态,自然让他倍感恼火。
“传令左三、左六……等几处烽堡,暂且弃守,放蕃军入内,傍谷围杀!”
略作沉吟后,黑齿常之便下令道。他所点出的几处峰谷所在,道路本就崎岖狭窄,蕃军很难大股入内,即便不守,影响也不大。放纵贼军进入,正好可以斩杀一批以作威吓。
黑齿常之此令传达不久,谷口正面战场的蕃军终于动了,足足三路人马摆出矢冲之阵,直向唐军正面战阵冲杀而来。
一时间,正面战场陡然杀声大作,一扫此前肃穆氛围。
陡逢此变,营中留守众将士们不免惊了一惊,再加上一些不同程度的厮杀突然在谷内发生,让一些不知内情者还以为场上发生了什么恶劣的变故。直到黑齿常之分遣中军军使巡营告慰,营地内军心才又稳定下来。
正面战场的冲杀,自然不足撼动黑齿常之亲自督战的战线,蕃军们在抛下足足近千尸首于外围拒马战阵外后,只能鸣金收兵。
与此同时,沿峰岭狭道冲入山谷内的蕃军也多数都被围杀。傍晚来临的时候,唐军再次恢复了这几处峰谷的防务。
太阳西陲,蕃军的进攻节奏也有所放缓,谷外的大营中处处都升起了炊烟。
然而正在这时候,唐军大营中却突然旗鼓大噪,在经过几乎一整天的被动防守后,早在营中养精蓄锐的唐军骑兵们冲出了战场。
三千名唐军骑兵从正面谷口冲出,直向蕃军营盘而去,并不直冲其营垒根本,而是绕其外围三番游射,直接将蕃军营线逼退十几丈有余。
蕃军反应同样敏锐,几乎在唐军冲出阵线的同时,两翼各有游师包抄而来,想要截断那三千唐军骑兵的退路。
但黑齿常之既然有此军用,当然也做好了充足的准备,两千陌刀手在营中被甲完毕,直接乘战马投入战场,抵达战场后,即刻弃马列阵,至于坐骑则就任由奔行在战场上。
唐军陌刀手如此大手笔的机动投入,让蕃军出击的骑兵游师不敢贸然靠近。唐军骑兵们以陌刀手基阵为原点,不断在战场上冲突游射。
因为陌刀战阵的存在,蕃军投鼠忌器,不成围截之势,当其军营中重骑披甲登阵的时候,唐军骑步两阵已经且战且走,与前营阵脚恢复了连接。
没能围堵住冲杀而出的唐军,蕃军游师便开始收拢唐军抛弃在战场上的战马,并大声吼叫道:“唐军弃马,败矣!”
阵中的唐军也不甘示弱,大声回应道:“此马俱蕃贼所资,入营再驮蕃贼尸首来投!”
更有甚者则就唱起了歌:“月黑雁飞高,钦陵夜遁逃……此夜必袭贼营!”
哪怕唐军并不喊叫夜袭,蕃军对此也绝对不敢松懈。
吐蕃大军巨万,真正的本国精锐在人数上并不占据绝对优势,大量的胡族部伍充斥营间,白天在钦陵的精妙指挥下尚可表现悍勇。但是到了夜里,临场指挥的效果便大打折扣,一旦被夜中袭营,乌合之众的弊病便凸显出来。
所以就算吐蕃在正面战场上打得不错,可若一旦遭受夜袭,战场形势就会逆转,乃至于分分钟演变成营哗溃逃。
这样的战例已经不止发生过一次,所以钦陵在这方面也是极尽设防,白天攻战的同时已经命令另一批胡众围绕大营挖掘壕沟,一些部伍干脆就扎营在山上。到了夜里,营内营外更是篝火齐举,用火光驱散黑夜给胡众们带来的心理压力。
夜里,唐军果然不出意外的袭营了。
在蕃军周全的准备之下,这一次袭营当然没有什么斩获,但是人马躁闹竟夜,到了第二天清晨,众多蕃军更是明显的疲惫不堪,再次开战的时候,也并不像昨天那样打得气势如虹,直接在十几个方位发起围攻,而是只选择有限的几个区域进行攻坚。
这其中,山谷处的正面战场上厮杀是最惨烈的。整整一天的时间里,蕃军在这方圆几里的战线上投入了足足有三万多人马,一次一次的向唐军前阵发起冲击。
如此一天战斗下来,防守前阵的唐军近万战卒也已经是疲累不堪,各自鸣金收兵后,唐军也没有再像昨天那样派出游师去冲撞敌军阵脚,而是紧张的进行着部伍调换。
没有了唐军冲营逼退,蕃军前营阵线直接压在了山谷外两里多外的距离上,彼此篝火辉映,全无隐私阴影的存在。
特别在这一天时间里,都是由白兰羌等胡部附庸负责正面作战,蕃军本部精锐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休养。入夜之后,便继续挑灯再战。黑齿常之因此不得不将一部分后备兵力也调入前阵,才使得前阵没有被敌军凶狠的打法所压垮。
这一夜的战斗,并不只有发生在正面战场,侧方一处峰谷,入夜后便有两千精骑在此暗聚。到了后半夜正面战场的战斗放缓之后,两千精骑即刻上马杀出。
然而当他们冲出峰谷的时候,等待他们的则是早已经严阵以待的蕃军将士,彼此恶斗一场,互有损伤,最终唐军这一次夜袭也没有造成太大战果,只能无奈退回。
第三天,随着朝阳从地面跃升上来,整装出营的蕃军便发现唐军正面战场的防御已经在进行收缩,前阵上没有大量士伍充阵,而是架设起了层层叠叠的拒马,内外多达七八层。
“唐军力竭了,今日再杀一阵,必破其军!”
前阵蕃军将领们眼见这一幕,虽然感觉头疼,但还是一脸振奋的大声吼叫着鼓舞士气。昨日死伤惨重的胡部附庸们见状后也是大喜,奋起余勇准备拔除唐军所架设的拒马障碍。
可是当他们刚刚冲入拒马战阵的外围,唐军弓弩手们同样入阵分列,引弓攒射。突厥虽然甲械精良,但也只限于本部人马,至于这些征召而来的胡部附庸,则就需要械用自备,防护自然简陋,一旦靠近上前,便被大量的射杀。
中军大帐前,钦陵浅观局势后,便放弃了对正面战场的重点冲击,而是开始分别出击几处峰谷道路。
经过这几天的试探,他对唐军的调度分配已经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知,虽然此前战斗也猛烈,但他还并没有用出全力。到了今天,试探初步完成,他便用出了一个蓄势颇久的杀招。
吐蕃军阵中突然出现了许多造型古怪的大车,这些大车车驾庞大并蒙覆着厚厚的皮革,而且车轮左右各有两环,彼此间距两尺左右,内者为大,外者微小。
这是吐蕃为了进攻崎岖山地、不利骑兵冲锋而专门打制的战车,名为牦牛车,坚韧的牛皮裹缚,能够极大程度的阻挡唐军强劲的箭矢。牛皮下并没有车板,卒众们可以直接在里面推轴而行,如此便可直抵烽堡下攀岩肉搏。
原本钦陵是打算将这器械用在攻夺赤岭上,现在则提前用在了进攻王孝杰米栅。有了这样的战车防护,唐军的远程打击便几乎丧失了有效的杀伤力,尽管一些烽堡守将也及时想到用火攻烧掉这些牛皮车,但效果并不算好。
当吐蕃军众近乎无损的抵达烽堡附近乃至于突破栅栏后,唐军的防守压力便陡增。几路吐蕃军众如洪水般涌入峰谷,放眼望去,峰谷中尽是黑压压的人头,密密麻麻的让人没来由的心里发慌。
特别是当一些防线发生肉搏近战的时候,几天时间下来一直占据防守优势的唐军便伤亡陡增,不得不向各处进行增援。
黑齿常之一边在营中调度人马,一边密切关注前阵动态。这几天时间下来,一直保持着高强度的攻守作战,唐军的兵力劣势渐渐凸显出来。
吐蕃人马是唐军的两倍有余,本身作为攻战方,主动权要更大,可以更加灵活的调度轮换。而唐军几次的试探出击则就收效甚微,几乎没给战局带来什么明显的扭转。
尽管此役只要守住王孝杰米栅,唐军的战略意图便基本达成。但吐蕃的攻势太凶猛,不得不说还是让军心稍有低迷。
这一天时间进行下来,又是一场接一场的惨烈战斗。与前几日唐军仅仅只是疲累不堪相比,今天的损失可以说是惨重有加,为了防守住吐蕃所重点进攻的几处峰谷,唐军战损将近三千余众。
当然,吐蕃为此所付出的代价更大,几处峰谷尸骸沉积,几乎将峰谷都给填平。有的地方所堆积的敌军尸首甚至直接与烽堡城墙等齐,放眼望去,尽是残肢断臂,狰狞而又恐怖。
经过了这一天时间的战斗后,傍晚双方休战,气氛显得沉闷压抑,巨大的战损也让各自都安分下来,归营起灶进食。
入夜后,山谷外的吐蕃大营中显得尤为宁静,甚至就连夜中照明的篝火都没有点燃,整片大营都笼罩在一片黑暗之中。
眼见蕃军营中如此沉闷,谷中唐军众将不免又起了心思,不少人请战夜袭。但黑齿常之自知钦陵诡计多端,若计止于此,实在不是其人该有的水平,权衡一番后,还是摆手拒绝了众将的请战,并不觉得眼下是大举反攻的好时机。
然而当再次天亮的时候,山谷内唐军再向外望去,却惊讶的发现对面的蕃军早已经人去营空,在昨夜进行了大规模的撤离。
眼见这一幕,不乏唐军将领大感懊恼后悔,乃至于有人暗里抱怨黑齿常之老将胆怯,竟然放任疲军撤离。
黑齿常之心里也是不无后悔,无论吐蕃撤军是真是假,若昨日能够杀出,吐蕃数万人马的调度必然不能严格统御,一定会发生真正的大溃逃。
但既然这样一个战机已经失去,黑齿常之也就不再多想,在敌势不明的情况下,并没有直接下令追击,只是派遣斥候人马沿着蕃军撤离的踪迹进行追踪,辨其虚实,再作后计。
多达数万人马的撤离,自然无从掩饰,更何况吐蕃军中本就有大量军纪不高的胡部附庸。很快唐军的斥候们便在郊野中发现了吐蕃军众的撤退行踪,前后蔓延仍是数里有余,垂头丧气,军纪散漫,一副败军之相。
数万人的败相可不是单凭伪装就能装出来的,所以当这一消息传递回来的时候,众将请战之心更加炽热。
“贼军自走而非溃败,其志虽丧但其力仍存。钦陵用兵,不……”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42/76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