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冕唐皇(校对)第41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10/760


作为第二轮投入战场的军将,李葛此时也手提陌刀,冲杀在最前方,将见到突厥将他们所俘虏的唐人平民摆设在营阵之外,一时间也是目眦尽裂,恨声骂道。
此时契苾明也率领中军冲杀到了正前方,见到这一幕后,忙不迭下令勒军。并不是他妇人之仁,而是实在不忍、不敢号令将士屠刀挥向手无寸铁的唐人。
唐军勒势未久,对面的突厥营阵中很快便出现了新的变化,一名辫发密扎、头着金冠的突厥贵人率着十几人缟衣行出,手举白幡徘徊于阵前。
眼见到这一幕,唐军军阵中爆发出一阵猛烈的喝彩声。贞观以来,大唐军队便是此世最雄,对于此一类画面并不陌生,正是敌军已经斗志瓦解,出营投诚的标志。
“将人引入近前!”
尽管雍王殿下有令,此次作战概不留俘,但看到突厥营阵前那些哀号乞饶的民众时,契苾明在沉思良久之后,才下令说道。
很快,那一名突厥贵人便被引至契苾明面前,其人以大唐重礼再拜契苾明马前,并恭声说道:“突厥汗国梅录执失匪野鹘拜见大唐元帅大总管,仆奉颉跌利施可汗所命,出营再拜唐国天军,叩请王师宥我失礼之罪,复结同好,仁义为计,罢止兵戈!”
“一刻钟,释放所拘我大唐子民,逾时再攻!”
契苾明看了一眼拜在马前的这名突厥贵人,冷声说道。
那突厥梅录执失匪野鹘闻言后,脸色顿时一滞,还待复言争辩,但周遭众唐军却已经掣刀入前,神色多有不善。见状后,匪野鹘不敢再多说什么,唤来一名身后的随员,低声耳语几句,然后便将之遣回营地。
河湾营地中,默啜在听到部卒回报唐军统帅的条件后,默然片刻后便点头道:“将唐国俘虏放回!”
“可汗三思啊,唐军……”
其他几名胡部小酋闻言后,心里不免一慌,担心可汗这么轻易答应唐军诉求、唐军统帅一定会得寸进尺,继续提出更加过分的要求。
然而默啜却不理会众人劝阻,只是说道:“放人!”
随着默啜一声令下,营垒前突厥士卒们放开了对那些唐人俘虏的管控约束。乍得自由,那些俘虏们自是欣喜若狂,发足狂奔,而唐军将士们也自发的放开道路,任由这些民众们逃回己方甲士们刀兵覆盖范围之内。
然而正在这时候,突厥营阵中却突然鼓角齐鸣,骚乱大生,许多刚刚返回营阵中的突厥士卒也为之惊起,骚乱难安。
而在突厥营阵核心,默啜的心腹将士们则陡然暴起,首先便将屠刀挥向围绕在可汗周围的那些本部族小酋们。许多突厥贵人们还没有反应过来,便已经身首异处。
“梅录匪野鹘,勾结唐军,欲害可汗!突厥勇士们,不愿自己性命、财富被梅录卖给唐国,各自逃命!”
默啜的亲信们一边追杀着那些本部胡酋们,一边大声叫嚷道。
至于默啜,则早在一些亲信们的拱护下,换下了醒目的衣袍装扮,转移到了营阵外围的位置。
随着突厥营阵暴动发生,原本稍稍平缓下来的局面再次波澜骤起。唐军由于要接收那些被俘的民众,合围之势稍有松缓。
此时的突厥军阵中,早已经是人心惶恐,不能成势,特别在眼见到本部贵人缟麻出降,更加忐忑于自己的命运。
若是往常,他们即便心怀不忿,怕也不得不接受向唐国投降的命运,可是现在,各自抢掠所得本就颇为丰厚,一旦投降唐军,唐军自然不会放任他们保留自己财富,此时不搏,则必人财两失。
所以那些突厥军众们便也自发的再次抄起兵刃,努力想要冲破唐军的封锁,乱战骤起,一时间局面大乱!
第0580章
犯我疆土,片甲不留
“围杀突厥贼众,不得纵走一人!”
契苾明本就没打算要与突厥善了,不过是顾忌那些唐人性命,此时俘虏已经接回,再见突厥阵势自崩,更无迟疑,再不理会那惶恐拜于马前的突厥梅录,直接再下杀令。
概不留俘,本就是唐军今次作战所接受的最高指令,所以尽管眼见突厥贵人出降,也并不有损战意。特别是在见到突厥贼众竟将大唐平民性命作为要挟的时候,心中更是愤懑难当,此时得闻中军号令,便再无顾忌,奋起余勇,直向突厥贼阵杀去。
突厥军众于战场败退,本就志穷,且败退回营阵不过短时,根本就没有足够的时间重整部伍,又在此时营阵内部爆发内讧,士气更是一泄无疑。
或还凭着一点求生之念不愿屈服认命,奋起余力向四边冲杀,一时间有些地方倒也冲破了唐军的战阵封锁,逃往郊野之中。毕竟此地唐军不过五千之数,能够仗着势力压制突厥,但若说将突厥近万之众完全封锁围困,也很难做得到。
此时的默啜早已经换了一身寻常营卒的装扮,身边所追从也只有近百之众,此时游弋在营阵外围,窥得一方唐军封锁之势被冲散,便直率亲信从此处冲杀而出。
这一处唐军军众几百人,凡视野所见之敌,俱都迎头而上,挥刀劈砍。此时早已经溃不成势的突厥军众们,唯知拼命逃散,更难以军法勒令约束。这样的敌人,自然不是仍然战阵扎实的唐军对手,凡所当面,无不抛尸。
但人力毕竟有穷,就算唐军此际再怎么悍勇无敌,能够劈杀的唯有眼前之敌,但对于从更远处溃逃于外的突厥军众,则就追之不及、力有不逮。
默啜一行借了这短时间的混乱,成功冲出了唐军对此处战场的封锁,回首再望时,只见战场上唐军已经在有意识的收缩战线、挤压突厥军众的活动空间。
至于那些早已经丧失了军令约束的突厥军众们,则就挤在河湾处那渐显逼仄的空间中,完全组织不起有效的反击,真正能够逃出战阵的,只是少数。
“可汗,还是从速离此,若唐军回身再追,更有大祸!”
跟随默啜一起冲出战场的野恭眼见默啜神情灰败,颇有流连不舍的意思,忙不迭开口劝道,并上前托起默啜坐骑的缰绳,便用力拖曳起来。
“今日之败,我必十倍奉还!”
默啜闻言后,脸上闪过一丝颇有痛苦的决绝,接着便挥起马鞭,直向战场东南方向遁逃而去。
他今次所以弃军而逃,并不仅仅只是单纯的惜命,而是在听到几名部落小酋的劝谏后,意识到再恋战于此、已经很难再有好结果。
从实际的战力对比看来,此境突厥军众无疑是有着与唐军继续鏖战的能力,但默啜还是低估了那些突厥小酋们对于唐国发自肺腑的忌惮与畏惧。
几十年前的失败,让这些突厥贵人们至今不能释怀。眼下这些突厥贵人们,既有对先辈荣光的惋惜与追慕,又对结束突厥霸权的大唐既恨且畏。
这种复杂的心理,落实在实际行动中,那就是如果能有机会咬上唐国一口,这些突厥贵人们绝不惜力,人人乐此。可一旦面对唐国的打击报复,他们便惊慌得不能自已。
此番突厥南下,残杀俘虏了众多唐国的民众,更洗劫了唐国的府库,还煽动其许多内附胡部的动乱,这无疑是已经将唐国得罪到了极点,彼此之间已经完全的和气无存。
但就在这样的局面之下,那些部族小酋们居然还幻想着要与唐国进行谈判,以求活命,这样的想法简直就是愚蠢至极,异想天开!
但无论这想法再怎么愚蠢,默啜却不能等闲视之,因为这是那些部落小酋们在生死关头真正的心意体现。
大概在他们看来,强大如颉利可汗,都要入唐蹈舞求活,他们这些部族小酋,本来也都是生活在唐国羁縻之内,偶因不忿,成为跳户出家的野狗,眼下再回到大唐管制之下,似乎也不是那么难以接受。
唐国的羁縻边策,包容百族,早年间颉利可汗兵临渭北,逼迫唐国皇帝签订城下之盟,但在放弃自尊之后,仍能在唐国的庇护之下了此残生。这也是许多胡部虽然怨唐反唐,但在力有不支后又向唐国投降的一个原因。
当然若仅止于此,倒也不至于让默啜抛弃全军而轻装出逃。他甚至不需细思,便能勾勒出这些人内心里更进一步的想法。
唐国的羁縻政策虽然宽容,但也并非能够包容百罪。今次突厥入寇原州,的确是狠狠的得罪了大唐,更不要说他们这些复国遗民在唐国眼中本就罪加一定。
因此想要活命,单单的投诚是不够的,还需要有更多的表现。作为突厥现任可汗又统军在此、而且力主此次入寇原州行动的默啜,自然就是这些人献给大唐朝廷最好的礼物。
就算这些人眼下还未有此类想法,但唐国大将也一定会提出类似的要求。默啜新汗继位,本就恩威不著,再加上此时的郁督军山牙帐中还有叶护咄悉匐留守,就算将默啜献给大唐朝廷,汗国仍然后继有人,那些人卖起默啜来,绝对不会有太大的心理负担。
这才是默啜逼不得已,要弃军出逃的真正原因。随着唐国的援军在他计划之外突然出现,基本上就宣告着他今次冒险入寇唐国的行动已经算是失败了。
默啜并不畏惧承担失败的代价,毕竟这本就是他的选择。他甚至已经做好了惨败而归、回国向牙帐群臣请罪的准备,但却绝不甘心因此一败就放弃掉未竟的霸业,使自身成为一些斗志软弱之人向唐国求活的筹码!
且不说弃军而逃的默啜,河湾此处的战斗随着突厥本身营地的哗变一时间变得更加激烈起来。但是很快的,这种战斗烈度便快速降低下来。
其实经过将近大半天的苦战,唐军将士们也已经是人马疲乏、将难为继。
可对面的突厥则崩溃的更快,除了一开始动乱刚刚爆发的时候,有一些突厥军众趁着唐军合围之势未成而冲出了唐军的包围,剩下那些突厥军众们则是一鼓而竭,完全没有了继续战斗的气力与士气,眼见众多同伴被唐军所屠戮,许多人纷纷弃械伏地请降。
唐国骄悍强盛,的确是一个可恨的敌人,但向唐国投降,其实也并不是一件多么让人无法接受的事情。
这是突厥上下普遍的看法,毕竟河曲六州还生活着足有十几万账的突厥遗民,至于其他杂胡,则就更加的不可胜数。投降唐国,未必是死,负隅顽抗,则必不活,这基本上已经是突厥人的一个共识。随着众多突厥军众伏地请降乞活,唐军在正面战场上所承受的压力更小,得以集中力量继续清剿战场上仍存顽抗之志的突厥游卒。
再悍勇的战士,一但斗志全无、主动的抛弃掉手中弓刀,则骨气、尊严也都一并抛尽。
哪怕眼见到手足同袍在自己面前不断的遭受屠戮,也都全无同仇之念,非但不敢再挥戈抵抗,反而在心中暗暗埋怨那些同伴们不识时务。如果大家都能放弃抵抗,便可以让唐军更早的停止杀戮,也能让他们更早的知晓接下来命运如何,不必再忐忑等待。
很快,马岭坡下的战场上便再也没有仍敢游荡逃窜的突厥军众,除了大量的陈尸之外,足有数千突厥贼众弃械而降。
一场大战后,唐军人马也是疲惫不已,但辉煌的胜利给人心带来的鼓舞,足以让他们暂时忘记疲惫。清扫了一些不恭贼众后,他们又结成百人队伍在战场上收捡突厥军众所遗落的锋戈。
另有骑兵结阵,用长枪、马鞭将那些投降的突厥军众们驱赶到苦水河畔,并顺便勒令他们沿途解下甲衣戎袍。
到了这一步,那些投降的突厥军众已经隐隐感觉到不妥,因为到现在为止,唐军统帅仍然没有对他们这些降众有丝毫交流。但是出于对唐国长久以来羁縻包容诸胡降人的态度,内心仍在不失侥幸的自我安慰。
可是当这几千突厥军众于河谷排列起来之后,唐军军阵中再次响起了冲锋的号角声。
“犯我疆土,虐我生民,杀!凡悖大唐律法者,一个不留!”
契苾明抬手一挥,战马铁蹄便向那些早已经斗志全无、片甲不存的突厥军众们飞踏而去。无论杀俘祥或不祥,这些突厥孽余本就是靠着饱啖唐人与诸胡血肉而自肥壮大的天厌之人,若不杀之,则天道不公、王道不威!
日落之前,河湾处的屠杀渐渐结束,再看去,坡岭俱成赤土,川流为之泛红。看一眼尸横遍野的修罗场,契苾明沉声道:“今日暂归马岭堡休整,明晨收割首级,筑成京观,以关内道大总管令传告四野诸夷入堡来叩,逾时不入,即为贼党!”
第0581章
诸胡群聚,京观骇人
马岭堡算不上什么奇险雄关,仅仅只是庆州境内沟岭之间一座不大的城池。
平常时节,这里会聚有几千胡部力役,或是收集草料、放牧牲畜,或是修桥铺路、樵采囤货,以供应河曲几州驻军需用。力役一年数番,都由河曲诸州的胡民承担。还有就是春秋时节,诸羁縻州土贡物货,也要现在此城聚集,然后向两州运输。
眼下正值早春,马岭堡所聚丁口不多,除了三百名唐军驻此维持基本的城池防务之外,另有七八百名胡族的丁役。
大唐对胡族的治理真的是颇为宽容,将诸胡部生民迁入河曲以充地实,虽然相对于内境诸州而言,河曲几州的自然条件也算不上好,但总比诸胡原本部落族地要好得多。
更重要的是,那些弱小的胡族居住在这里,便能获得大唐的保护,不会受到其他强大的胡族诸如突厥、吐蕃之类的霸凌攻击。
大唐幅员广阔、物产丰饶,对于诸胡的人口与物产都没有太大的需求,起码索求力度是远比吐蕃、突厥等要轻得多。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10/76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