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冕唐皇(校对)第37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74/760


有将领闻言后又请示道。
“不见,如今城内一团杂乱,是官是贼,是正是邪,也难呼名辨之。奉我命者即为顺,悖我命者则为逆!”
李潼摆摆手,直接说道。
第0530章
名臣良主,知遇相逢
几乎在一夜之间,长安城周边就布满了王师大军的各种旗帜,特别是在一些道路桥梁津渡附近,全都驻扎了数量不等的王师将卒。
大量的骑兵队伍以灞上大营为中心,向左右延伸开来,往来巡弋,仿佛两条铁臂紧紧包裹住规模宏大的长安城。
作为隋唐两朝国都,长安城的规模自不待言,而且各类城防设施建造的也远比神都洛阳要周全且扎实。洛阳就连外郭城墙,都是在不久之前由宰相李昭德主持营建。
抵达长安城下的王师大军已经有三万之众,自然不足以将长安绵长的外郭完全包围起来,但是控制城门出口与周遭通道,震慑得城中乱民不敢大举外逃自是绰绰有余。
长安城扎实的城防建设,本来是拱卫城池安全的已达防线,现在却成了限制民众们自由出入的一大阻挠。
闹乱时期原本把控各处城门的悍徒们已经统统不见了,出于对王师军令的不信任,尽管接下来王师骑兵们不断在绕城宣传王师的赈抚策略,但还是有许多民众们冒险出城潜逃。
在警告恫吓无果之后,王师骑兵们也开始对这些逃散的民众以杀止逃。
这方法虽然残忍了一些,但却很有效,城中那些还在犹豫不定的民众们看到逃散的乱民被王师骑兵赶逐射杀、抛尸郊野,心里想要冒险出逃的念头也很快熄灭,只能困守城中,等待王师所约定的出城日期的到来,极大程度的避免了乱民出逃、拨乱四边的情况。
与此同时,王师也并非只是一味的威令恐吓,随军的力役与左近县乡所征发来的乡民们,已经奉命在主要城门外择址修筑营盘,用以收容稍后从城中退出的民众。还有许多牛马车具拖拉着粮食,运向各处营地。
王师的这些动作也并没有向民众们隐瞒,许多人站在城楼上就能看到相关的工程进度,特别在看到拉运粮草的车驾在郊野中所留下的深深车辙后,对于前程不免就有了更多的期待。
当然,王师之所以可以投入这么多的物资赈抚,还是多亏了城中那些豪贵人家们慷慨解囊。
他们按照此前的约定,在城东灞上集粮十万斛,但其实具体的数量还要更多。
因为除了雍王派李湛所接触的那些门户之外,西京还有其他人家甚至两市商贾们,在得知雍王大军已经抵达灞桥后,也都动用了一些途径,向王师捐输了许多物资。
所以王师真正收到的物资颇为充足,单单粮食就有十五万斛之多。除了定乱需要直接用到的粮食,其他各种钱货物资自然就归入此次定乱王师的军费中。
从西京这些豪贵们调度物资的效率看来,长安城中眼下虽然动乱嘈杂,但其实还是没有触伤到根本的秩序与积累。只要能够妥善处理那些聚乱的民众,秩序也能在短时间内重新建立起来。
这对整个长安城而言,也算是不幸中的一个好消息。起码整个王师上下,对于此次定乱都颇持乐观态度。
或许军中还有一些不和谐的声音,有一部分将士认为雍王定乱的策略稍显软弱,毕竟将士军功是要通过人命体现,而雍王明显没有要大动干戈的意思。
原本这些军士们的渴功诉求,也是足以影响定乱计划的一个因素。不过由于此前大军驻在蓝桥驿,雍王防患于未然,将军纪进行了一番整顿,从而加强了对整支大军的掌控,所以这方面倒不足为虑。
至于后路赶上来的一些文官员佐们,对雍王的定乱策略则就表示拥戴与支持。毕竟他们作为政务型官员,让乱地尽快重新归治才是事功的体现。
像是作为开元名相之一,已经担任雍州牧官佐的宋璟,在大营会议中便毫不掩饰对这一定乱策略的拥戴:“西京此乱,根源本不在于士民奸猾,而在于政令刻薄,官府乏人主持,大户无称乡德!殿下以仁治乱,而非以暴虐民,正是对症入药,以道除疾!
西京久为帝宅,宗庙所在,世道岂有血浴宗庙而称功者?朝廷所以遣用殿下,便在于殿下宗家贵胄、时誉隆著,前以雷霆之威诛除朝奸,今以仁德之法播治小民。刚柔并具,不损于威,不折于德,家国诚是得人,士民诚是大幸!”
如果不是对宋璟的秉性还算有些了解,李潼还以为他又招揽了一个小舔狗。世道名臣他是见过不少,但立场上都不乏冲突,此际听到宋璟对自己评价这么高,老实说心里还是有点美滋滋的,越看越觉得宋璟实在顺眼。
不过话说回来,宋璟也的确风度不凡,三十出头的年纪,身高将近六尺,面目方正端庄,动静俱有法度,虽然还穿着卑品蛤蟆皮官袍,但或坐或立,让人不敢小觑、不敢失礼。
像是一些不拘小节的将领,在面对宋璟的时候都下意识端正态度,言谈举止都不敢过于松懈。
李潼也不免有些好奇,这样一位好同志,长得又端正,说话也好听,怎么唐玄宗对其还不怎么看得上眼,晚年还颇有怨气的评价宋璟是卖直取名。
早在神都洛阳的时候,宋璟便由姚元崇举荐任事,不过当时李潼事务繁忙,还没有机会跟宋璟深入交谈过。不过对于宋璟的能力,倒是不需要怀疑,房杜姚宋那都是听惯了的历史名词。
尽管眼下宋璟在官场中还是一个小字辈,乏于历练,不过李潼也没打算直接将之安排在显重高位。更何况宋璟对自己的意趣领悟很深,自然要给年轻人历练表现的机会。
所以李潼便决定由宋璟暂领行营司马事,负责主持对西京乱民们的赈抚工作。
宋璟得此任命,一时间也是大喜,起身作拜道:“卑职一定不负所用!但受命之前,斗胆还请殿下一言。此次西京动乱,波及民众实多,想要从速规整,不可不广用民力。
而且西京乡人久慕王化,骤然兴乱,衣食之疾或能钱粮缓解,但道义崩塌则难速治收效,或仍有乍惊乍动之患。若能募取民中晓知大义、兼具才力者,授以胥徒之事,既能助补眼前,也能收抚心之效。”
听到宋璟打算招募一部分民中才力、以民治民,李潼不免有些犹豫。
这样的想法,他其实也考虑过,但还是觉得有些不妥,毕竟西京这些民众们无论有什么苦衷,作乱乃是确凿的事实。
不以杀止乱、加以严惩,已经算是网开一面了,可如果直接把他们招募为胥员,这不免会给人造成一种错觉,想发达、先作乱然后再等招安。
而且,他已经打算将故衣社从暗处转向明处,进行行政收编,应该是能收到相当一批的基层人才。或许不排除野有贤遗的情况,但相对而言,他自然更加信任他故衣社社众。
“这件事,有待商榷,如果有什么才用疾困,先从别者找补,贸然启用乱民野才,还是过于冒进了。”
想了想之后,李潼便回答道。
提议遭到否决,宋璟也不气馁,但还是继续说道:“殿下所虑,不失深刻,但若能令式严谨、考选周全,此法也不失从宜。此番行军,确是士力广备,但若讲到深知乡情,终究还是此方乡民更胜。
若无土人治事,重复乡序不能确保周全。殿下用计宏深,应不满足于只治表里之疾,想要深入膏肓,乡士不可不用。西京土、客之困深重,若只择用土人大户,难免有失中正之治。”
李潼听到这话,心绪倒是微微一动。他此前主要还是着眼于西京的阶级矛盾,大户宅田丰美,小户无立锥之地。而宋璟却更进一步,讲到了西京这里土人与客民之间的矛盾。
土人就是当地在籍民众,客民则就是那些破产失地的流民们。西京此次闹乱,客民在当中占了很大的比例。这个问题如果不加以重视,未来也难称长治久安。
虽然故衣社本身也覆盖了一些客民群体,但主要还是那些失地的府兵们,这在整个客民群体中所占的比例并不太大。毕竟关内存在着许多地少人多的窄乡,失地流亡的普通民众们同样不少,这也是需要重点关注的社会问题。
“取用之法,务必要缜密周全,德与才不可偏重一者。”
李潼并不打算招纳太多关陇勋贵子弟进入到他对关中的统治中来,所以对寒士中的人才也要加大选拔的力度。这件事早晚都是要做的,既然宋璟如此坚持,不妨先试一试。效果要是不如预期,那就先停一停。宋璟在史书中便有识人择人之名,随才授任,刑赏无私,李潼也不免期待他能给自己一些惊喜。
听到雍王答应了自己的请求,宋璟一时间也是喜出望外,连连表示道:“卑职绝不辜负殿下信用!”
他年纪不高、资望浅薄,在雍王门下受命的时间更短。但雍王殿下却能给予他如此信任,一时间宋璟心里也是充满感激,暗下决心一定要做好雍王所交代的事情!
第0531章
城禁不解,大索客民
城外营盘的修筑效率惊人,毕竟只是用来临时收容乱民的场所,也不必过于考虑坚固性与攻防优劣。
筑土为垒,设木为界,近来少有风雪,甚至都不必太过考虑防寒性。
不过这方面也并非没有考量,西京城周边还设有许多故衣社的仓邸,收存有大量的麻货,就算发生什么骤然降温的气候变化,也可以组织乱民中的生产力,快速赶制一批御寒的麻毡等物。
营垒的规模每天都在扩大,最开始民众们还需要登上城楼去观望。可是渐渐的,哪怕只是站在城门口的平地处,也能看到地平线上所铺设开的诸多营垒,使得民众们心中的惶恐越来越少。
但也并非所有的人心绪都渐趋稳定,像是朱雀大街东侧那些坊区中的勋贵人家们,心情却是越来越焦躁忧怅。
这一次王师入关定乱,可以说从一开始就大悖于他们的想象。
如果说雍王遣人入城访问诸家、勒取物货,虽然让这些人家不满,但总还属于正常操作。
那么接下来其他的举动,可就都完全超出了他们的设想,就算还没有感觉到什么明确的恶意,但心里却忍不住生出一股危机感,一股不能控制局势的惶恐与无力感。
特别是此前当他们盛载酒食准备前往灞上迎拜雍王、却在刚刚离城便被雍王麾下将士喝退后,这种不妙的感觉便越发强烈。
“雍王这是什么意思?薰莸不同器,他却仗恃军威,不辨良莠,直接便将我等国爵门第也一同堵在长安城中,莫非在他看来,咱们这些显赫门庭,竟与城中那些寒伧归于一类?真是岂有此理!我等祖辈追从高祖,创业建勋之际,那小儿尚且胎息未成,竟敢如此小觑开国元从!”
当一众人被堵回城中的时候,故爵黎阳郡公的一个于姓老者已经忍不住顿足喝骂出声。
周遭共此情绪者不乏,毕竟他们对雍王到来可谓是热情十足,不独捐输大量物资,甚至还准备亲自入营犒劳,结果在城门口便被直接喝退,甚至连营中大纛都没有见到,雍王态度之倨傲已是毕露无疑。
心中虽然羞愤至极,可是真正敢将不满宣之于口的却不多。因此那于姓老者话讲出口之后,响应者却寥寥无几。一群人相顾无言,只能各自散去。
但事情却远未结束,这些人各自归家后,却又面对一个新的问题,那就是官库中的剩余物货该要怎么处理?
通济坊、敦化坊等几坊的官库,已经被就近这些人家们完全搬空。而这些官库,有相当一部分是储存着陇右与安西边军的物资,除了谷米等基本物资之外,还有许多专门供给军用、甚少在市面流通的禁货,比如野马皮、弓弦、弩臂、槊锋、散矢之类。
其中那些通用的物资,自然都用来应付雍王的索取,一早便运送到了灞上。可是其他的军用禁物却不好处理,交出来的话就是不打自招,销毁的话又不好处理,而且这些器物品质都颇为精良,本身就是一笔价值不菲的财富。
因此,各家在商议一番之后,决定私下将这一批禁物给瓜分了,各自藏匿在家中,准备过了这一阵风头之后再通过别的渠道处理掉。
陇右、朔方之间有众多的羁縻胡部,他们不敢与大唐为敌,但彼此之间为了争夺牧区和人口,恶斗凶狠,所以对这些械物需求量也都很大,一定不会吝惜以牛羊换购。如此一来,既处理了这批烫手的物货,又能确保这些物货不会出现在与大唐交战的战场上。
可想要达成这些交易,渠道之外,最重要的是能够悄无声息的把物货运出城去。收藏在家中,每多一天,便多一分风险。
可现在雍王大军封锁全城,根本就不准民众随意出入。所以那些藏货的人家们,也是急成了热锅上的蚂蚁,每一天都度日如年,备受煎熬。
所以最近这段时间,涉事诸家也都频频碰头议事,商讨计策。
“要不要再嫁祸一次,将那些物货潜运到西城去,更坐实乱民罪证?”
有人如此提议道,可话刚刚讲出口,旁边便有人摇头叹息道:“若是前段时间,或还可行。但此前乱民在朱雀大街被猛杀一番,如今大军又在城外聚合,诸坊严守,实在很难避人耳目。”
“是啊,那些乱民们都受雍王虚仁蛊惑,安待赈抚,甚至两县衙官都已经能在坊间从容活动,无人敢害。现在官库已经被县员接手,再想原物奉还都不能。雍王还未入城,城中乱象已经不复……”
又有人说道:“事情也不是完全没有解决的方法,毕竟哄抢官库的匪徒,本就是被各家联合逐杀。咱们大可以托言为了防止这些禁货流入坊市,所以各家才暂时收集起来,如此也算一功……”
这番话倒是让人颇受启发,觉得未尝不是应付危机的一个好方法。但很快又有人冷哼道:“此前搬取官库,诸位以我家坊居临近,便于掩人耳目,多寄禁货,并让我家补货谷米,因是诸家共计,我家连春种都不敢留私,现在又将禁货交出,谁补我家?”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74/76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