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冕唐皇(校对)第33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38/760


太平公主听到这话,脸上才又露出笑容:“慎之你这么说,我就放心了。不过致歉之类,也不必说,你是为国建功,不曾有负与谁。定王年齿已长,自然懂得这样的道理。”
说完这些之后,太平公主才又转身离开。李潼则站在远处看着他姑姑背影,思忖片刻后,才又举步往仙居院中行去。
及至登殿,李潼入前问候,看到他奶奶精神较之昨日明显又衰弱许多,脸上不施铅黛,老态不免越发的明显,心里不免又是一叹。
“慎之来得正好,我这里正有事嘱你。”
见李潼入前行礼,武则天对他招招手示意入前来,然后抬手指了指同在殿中的女官厍狄氏等人,对他说道:“华阳夫人等,此前奉制入宫,为你祖母分劳诸多。如今宫中已经没有那么多的事务劳碌,也不该再将她们强留于此。这几日你多劳一些,若仍有家院可归的,就礼送出宫,各赐一份行资。”
厍狄氏等女官们闻言后,纷纷离席起身叩拜泣诉道:“陛下大恩于妾等,妾等愿意长奉陛下……”
“说的什么话?此前是国事所需,不得不引你等入宫分事。但如今国事已付儿孙,我自颐养闲苑,也不需要夫人等长环身畔。再大的恩情,难道还能让人断绝伦情?”
讲到这里,武则天又叹息一声,继续说道:“我知你等心中不乏忧计,所以才将你们托付给代王遣送归家。代王宗枝少壮,托事必应,关照你们各自安生是绰绰有余。”
李潼在一边看着他奶奶与女官们对话,又不免感慨他奶奶在失去大权后,反倒多了一些人性。若是往年,这种话是决计不会由其口中道出。
他此前还在思考安置宫人们的问题,此时听到他奶奶将女官们出宫也安排给他,索性一并讲出来。
武则天听到这话后,望向李潼的眼神变得更加深邃,片刻后叹息道:“有雷霆手段,有慈悲心肠,有佳孙如此,又有什么可称遗憾的?既然已经想到,那就放手去做,给她们一个安稳的归处,让世人知我天家并非薄情!”
说完这些后,武则天抬手屏退厍狄氏等人,待到殿中只剩下祖孙二人并体己几众,武则天才又望着李潼微笑道:“途中见没见你姑母?知不知她因何而来?”
李潼闻言后便点点头,接着又说道:“若所料不错,应是为了河东道遣使。”
听到李潼不假思索的讲出,武则天先是愣了片刻,旋即摇头苦笑道:“唉,让梁王等与你相作牵制,真是所用非人!慎之啊,你若能再忍几年,你祖母一番事业,不托你、又能托谁?”
李潼自动忽略了他奶奶这句没啥意义的感慨,只是安慰道:“姑母也并非贪势薄情,往年只在事外,如今乍入事中,难免会有些举止失调,祖母大不必以此伤心。”
“我不伤心、不伤心,她是我的骨肉,生就什么心肠,难道还不知?”
武则天嘴上这么说,但神情中还是多有失落,接下来一句话就完全暴露了她的心情:“乍入事中,这算是什么借口?旧年相见,我孙还只是一个身短少郎,能有‘唯情活我’之识!她是空长了心机,埋没了根本!”
第0480章
与虎谋皮,智小用大
李潼倒是不清楚太平公主与武则天见面时的具体情形,但通过他奶奶的言语以及刚才所见他姑姑泪奔的模样,也知应该是非常的不愉快。
这就比如老屋拆迁了,儿子分到一套,孙子分到一套,女儿自然也按捺不住,同样想凑上来分一杯羹,却浑然无顾老母亲眼下将要无家可归的惶恐凄楚。
至于太平公主对河东道有所图谋,这也很简单,她的选择本来就不多,能够搞得操作也很有限。
或许其人对薛怀义仍然怨念极大,但眼下所重视更多肯定还是薛怀义所控制的那一支大军。在这方面,她是有优势的,并州是薛怀义那一支大军得以维持的重要基础。
太平公主眼下还是武家的媳妇,要说动武攸宜向她投诚,无疑要更加的简单。之所以向李潼求情,希望他不再追究武攸暨,应该也是为了强化自己能够包庇武家残众的形象。
只不过眼下这个朝局秩序,太平公主能够直接干涉朝政的途径实在有限,各方都在争进,她也没有把握能够争取到这件事情。
如果连这一点都做不到,说明其人对朝局影响力实在有限,武攸宜当然也就不敢奢望太平公主能够护他周全。
“罢了,不提她。今日政事堂有什么事则决议?”
武则天虽然大权不再,但对自身情绪的控制还有,很快就收拾心情,问起政事堂有关定乱的各种举措。
李潼对此倒也并不隐瞒,不独将杨再思来通告的各种事务讲述一番,又讲了一些自己的看法与布置。眼下的局面对他来说也是一个全新的状态,所以也想从他奶奶这里得到一些指点与评价,毕竟老司机经验了得,闲下来也该带带小号。
“王方庆要去山南道?这……你是打算向西京经略?”
武则天眼光很毒,当听到李潼打算将王方庆派往山南道,顿时便对李潼的思路猜测大概。
对此李潼也并不感到意外,直接点头说道:“神都目下局势虽然新稳,但毕竟动荡深及国本。中枢久在天中,一时间也绝难迁转,但关中亦是天下之重,我担心覆之不及,恐有新乱。”
武则天听到这解释,嘴角微微上扬,这明显不是一个正确的解释。如果真的担心西京动荡,朝廷地处天中,也根本不需要再往江汉经营。
这小子选择这么做,自然是把神都的朝廷中枢都防在里边,是打算绕开朝廷对关中有所经营。如果想要运用朝廷的力量,那也根本无需布置江汉这一处闲棋,应该是要对运河一线包括江南道加强控制。
认识到这一点之后,武则天也不由得感慨,不知该说这小子贼胆包天还是所图甚大。但在沉吟片刻后,她只是叹息道:“此计甚险啊!”
险当然是险的,她与天皇执权这些年,对于那些关陇门户们也只是既打且拉,只敢在大的层面上搞分化与制衡,但也远做不到连根拔起。
李潼虽然在神都搞政变成功,看似威不可挡,但在关陇方面却根基浅薄。就连李昭德、狄仁杰那些各有一批拥趸的大臣们,都不敢轻易将皇嗣放回关中。李潼一旦踏足关中,想要抽身那可就难了。
“但这也确是世务之疾,世道若再想更向前进,关中是绕不开的。”
李潼在他奶奶面前并不掩饰与他四叔立场不同,并不掩饰对关陇勋贵们的敌视。起码在这个问题上,她们祖孙利益相同。
无论接下来局势如何发展,李潼都不太可能获得关陇勋贵们的整体认同。而武则天掌权之后,受伤最大的无疑也是关陇勋贵。
如今的政变较之历史上的神龙政变提前了十多年之久,所谓的李武韦杨集团根本连个影都没有。所以关陇勋贵在整体上也没有与武则天达成谅解,他们一旦掌权,对武则天本人的清算也将会随之而来。
很明显,李旦绝不是一个强势君王,也根本就阻止不了这样的政治动荡。
关陇勋贵拥戴他是一方面,可一旦这一目标达成,接下来就是要限制君权,清算武则天,既是报了过往的仇怨,也能在实际上打压李旦的威望。
武则天想不通李潼哪里来的这么大信心,敲案细思大半刻钟,突然说道:“旧年周兴之死,与你有没有关系?”
饶是李潼在他奶奶面前已经建立起不小的心理优势,突然听到这句话,额头上还是忍不住沁出冷汗,尴尬的笑了笑,一时间不知该要怎么回答。
“唉,早该想到的。那个蜀商杨丽,就是周兴旧年途行中所抓捕一个蜀中贼徒的家人吧?”
武则天没好气的瞥了李潼一眼,又继续着自己的分析:“周兴旧年在作黑齿常之事,结果却死在了途中,当时刑司所查都是内外大员,却让你小子偷了一个巧!一手佛经,一手索魂……”
听到武则天这么说,李潼不免更加尴尬,忍不住小声解释一句:“臣当时并不知……”
“罢了,陈年旧事,不必多说。”
武则天有些郁闷的摆摆手,当年她因周兴之死震怒不已,怀疑了许多人,甚至怀疑是武承嗣等下手,毕竟当时他们刚刚侵夺了丘神勣的权柄,周兴作为丘神勣的一个亲近党徒,本着斩草除根的原则,是有下手动机的。
但她唯独没有怀疑到这个孙子头上,真是万万没想到,这小子一边给自己进献佛经助事,一边就暗戳戳弄掉了她的爪牙!
也是她近日接受现实,心境变得豁达一些,否则真能被憋得呕出一口老血。
“蕃将典卖孤直以求荣,不要以为这些许旧恩能够让他们誓死相随。麹崇裕所获恩宠还不够浓厚?结果又如何?此类蕃奴,唯知威知威,才可小作信用。”
由李潼意图染指关中,武则天想到他或许与镇守陇右河源的黑齿常之有联系,但彼此之间能够产生联系的节点实在不多,继而想起这一桩陈年旧案。
了结了周兴,算是对黑齿常之有活命之恩,所以这小子把黑齿常之当作一个踏足关中的后手,不能说不巧妙,但还是过于理想。
武则天对朝臣本就心存猜忌,对统兵大将更是如此。她虽然使用许多蕃将,但对蕃将也没有太大的信任,特别是遭到麹崇裕的背叛后。所以并不觉得这一份所谓恩惠就能彻底折服黑齿常之,因而提出警告。
李潼闻言后便点点头,同时不免感慨,这话你该跟你另一个三孙子说啊。
尽管历史上黑齿常之是一个骁勇善战、忠唐被害的悲剧形象,但李潼也并没有对黑齿常之道德水准期许过高。
并不是他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而是人只要活在世上,就有自己的立场与利害判断。再说即便不效忠于他,也称不上是什么道德污点。
所以在听他奶奶这么说完后,李潼也点点头,继续说道:“所以我打算举荐前宰相娄师德复归陇右,与黑齿常之共治河源。”
“娄师德?的确是个良选,唉,他的确是可惜了。掌事以来,不曾负谁,但对娄师德,的确是有几分愧于相见,他的确是功大于名的务实之士。”
武则天言中一连用了几个“的确”,显示出对娄师德的才能真的是非常欣赏看重。
李潼对娄师德并不怎么熟悉,不过此前朝会中见过几面,印象里只是一个没有什么脾气的老好人,但这并不影响他对娄师德的评价。
娄师德与唐休璟类似,都是边疆建功然后归朝拜相的典型,而且崛起较之唐休璟还要更早。
唐休璟是在朝廷已经放弃安西四镇的情况下,仍然坚持在西域维持住朝廷的影响与统治,并在收复安西四镇之后接替王孝杰并大败吐蕃。当其入朝时,已经到了武周后期。
至于娄师德,功绩主要并不体现在对外战争的胜利,而是对边疆屯田模式的探索与经营。武周一朝,财政始终马马虎虎,武则天在放弃安西后几番用兵,最终又夺回了安西四镇,娄师德屯田之功甚伟。
哪怕一直到了开元盛世,大唐国力达到顶峰,安西、北庭等各边军屯田模式仍是在娄师德所缔造的基础上继续发展。
哪怕并不考虑以娄师德制衡黑齿常之,单单只是娄师德的边务之功,李潼对这样一个人才也不会无视。
虽然娄师德是有出将入相的风光,但眼下处境实在不好。因为王城驿凶案,在西京留守位置上被一撸到底,贬作白身,后来又流放朔方,担任一个县尉。
眼下神都朝局动荡,没有几年的时间是恢复不了能够长期维持的稳定,而娄师德本身就是边臣入朝,在朝中全无根基,想要复起,几乎无望。
武则天虽然下令将娄师德贬官,但听其言中也是不乏惭愧。
她当然也知道娄师德是被牵连的,可是那一场凶案实在太骇人听闻,不作严惩不足彰显朝廷威严,但在还未调查之前,无论迁怒哪一方,都难免会牵一发动全身,使得骚乱越闹越大。
所以刀子也只能落在没有什么根基的娄师德身上,先作震慑,然后再布局摸出大鱼。只是后续事态发展未能尽如人意,到现在即便还想对娄师德作出补偿,也已经没有了那能力。
听到李潼已经将娄师德纳入自己的计划中,武则天不乏欣慰,然后又说道:“如今朝中,远未可称归正。皇嗣虽然归朝监国,但人事俱已陌生,难作大权独断。慎之你眼下不乏从容,的确应该担当大任,以补皇嗣的不足。
但西京自有重疾顽症,豆卢钦望自有取死之道,余者还是不可小觑。特别皇嗣亲枝杂乱,他本心并无王道在存,乏于御众之威……”
李潼听着这番话,总感觉还有几分煽动他跟他四叔对着干的意思,但他也明白,他奶奶说的是一个事实,说出了皇权在当下这个世道的不足。
隋唐帝系是建立在魏晋南北朝几百年乱世的废墟上,而唐代也是从中古时期到近古时期的变革。这个时期的皇权虽然不像东晋与世家共天下那样暗弱,但也同样存在着很大的动荡。
后世许多人讲起唐代宫变频频,每每论是李世民开了一个坏的先河。但这么说,其实有点忽略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唐代的皇权运行,仍有其内在缺陷,频繁发生的宫变,储君正常上位的例子微乎其微。
在唐代,皇权所受到的制约与威胁仍然极大,需要在别的方面获得补充。在汉代,承担这个角色的是外戚与宦官,魏晋时期则是世家,隋代与唐初则是关陇勋贵。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38/76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